【房山区立教村魏晋唐元墓葬】
发掘时间:2017年9月21~30日
工作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立教村墓地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立教村东北,东邻京港澳高速,西接京深路,西南紧邻董家林村琉璃河商周遗址。为配合房山区琉璃河镇立教村商业用房建设,对该项目用地范围内发现的4座古代墓葬进行了发掘工作。
此次发掘共清理不同时期墓葬4座(编号M1~M4),4座墓葬均为砖砌单室墓,墓道朝南向,墓室皆遭严重程度的盗扰和破坏。
M1及M2均出土有典型的元代瓷片,且M2出土的铜钱的下限年代也是元代,因此初步推测M1、M2为元代墓葬;M3的墓葬形制为常见的长方形竖穴土圹砖室墓,出土的陶器主要为夹砂红陶,且器形与北京地区东汉晚期至魏晋的墓葬的器形大体相似,因此初步推断M3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墓葬;M4的墓葬形制为隋唐以后北方常见的短斜坡墓道方形圆角墓室的砖室墓,填土内有典型的唐代中晚期的瓷片,因此初步推断M4为唐代中晚期墓葬。
(韩鸿业)
【大兴区榆垡镇辽代窑址及清代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4月6日~5月27日
工作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大兴区文物管理所
项目位于大兴区榆垡镇106国道(京广线)东侧,太子务村西北。为配合大兴区榆垡镇居住区E组团项目建设,对11座辽代窑址及84座清代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1980平方米。
窑址一般由操作间、火门、火膛、窑室和烟囱组成,其中Y1系两座窑室共用一个操作间。从开口层位、形制及砌窑所用砖来看,窑址的年代当为辽代。
清代墓葬中单人葬共32座、双人合葬墓46座、三人合葬墓4座,另有2座迁葬墓。葬具为木棺,一般为仰身直肢葬。出土文物共计99件(套),其中陶器12件(套)、铜器24件(套)、银器57件(套)、铁器2件(套)、骨器1件(套)、料器1件(套)、铅器2件及铜钱138枚。从分布情况来看,墓葬大致可以分为四组,应当为四个家族墓地。
2017年为配合榆垡镇居住区F组团项目建设,共发掘清代墓葬155座,发掘面积1642平方米。其中单人葬51座、双人合葬墓83座、三人合葬墓19座、四人合葬墓2座。葬具均为木棺,一般为仰身直肢葬。出土文物共计169件(套),其中陶器40件(套)、瓷器4件(套)、铜器77件(套)、银器32件(套)、铁器2件(套)、骨器3件(套)、料器5件(套)、金器5件(套)、石器1件(套)及铜钱374枚。
从分布情况看,墓葬可以分为三组,初步推断属于三个家族。墓地的发掘对研究清代该区域墓葬形制、葬俗等提供了资料。
(张中华 张利芳 曹孟昕)
【故宫长信门明代建筑基址】
发掘时间:2016~2017年
工作单位: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2016年5月,故宫基建办公室组织在长信门西北侧开挖一个东西宽2.5米、南北长5.4米的基建探坑,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派员进行跟踪调查,在探坑南壁即长信门西墙延伸至慈宁宫花园北墙东段的基础之下发现疑似墙体遗迹,并予以有效保护。在基建勘探工作告一段落后,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将长信门探坑作为国家文物局批准的2016年度慈宁宫花园东院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的一项内容,进行局部清理发掘。探坑距地表深0.3米以下为整个慈宁宫区域大面积存在的明后期砖铺地面和厚约0.3米的夯土层。在探坑南壁上可见明后期夯土层下残存20层、残高2.8米的砖砌墙基。墙基的北侧是起加固作用、厚约2.8米的15层夯土与碎砖瓦块交互层。墙基的底部在生土上直接下挖的斗型基槽,在探坑底部北距墙基约3米、距地表深约4.4米的基槽内,发现东西向4根木质地钉(竖桩),地钉之上为东西向一组排木和南北向一组排木(卧桩)组成桩承台。桩承台向南延伸在墙基之下,桩承台周边基槽内夯筑厚约0.8米的碎砖层,使整个墙基更为坚实牢固。基槽底部及周边的自然堆积,分黄沙层、包含有机物丰富的淤泥层、黄色细砂土层,为本区域的生土层。此处大体量墙基类遗迹在层位关系、营造方法、出土遗物等方面与慈宁宫花园东侧发现的明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基本一致,可以判定其始建代为明早期,废弃年代为明后期。虽然这段墙基的东西向长度和南北向宽度目前暂不明确,但可以肯定与长信门以南约60米的慈宁宫花园东院已发现的明早期大型宫殿基础有密切关系。
2017年7月,为掌握长信门探坑周边的遗迹状况,在慈宁宫花园东院北端即长信门东南侧布5米×5米探方1个,又发现地层关系、营造方法等与长信门探坑一致的明早期墙体类遗迹,从考古学上确认现存长信门的始建年代为明后期。2017年8月,长信门西北探坑进行保护性回填过程中,对基建勘探开挖出数以吨计的碎砖块进行筛选,采集一批青胎沟纹砖、素面砖、板瓦、重唇板瓦、龙吻等建筑材料残件,各种建筑材料规格形制十分丰富。还采集到戳印“宫”字的青砖残块、红胎施化妆土的绿釉琉璃瓦、戳印八思巴文字的粗胎陶罐底部残片和磁州窑类型白底黑花罐腹残片,可以确认为元代遗物。结合文献记载,推断长信门探坑出土的建筑材料是明初拆除元代宫城、营建紫禁城的遗存,多种砖瓦、琉璃瓦等元代建筑材料和陶瓷片很可能是元代宫城即元皇宫的遗物。对墙体基槽底部的黄沙层进行光释光测试的年代为距今为2000年左右,推断长信门探坑底部为距今3万年至5000年前后海、北海至中南海一线古高粱河道的自然遗存。该处遗迹对研究北京城市变迁、紫禁城历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具体重要的科学价值,也对公众深入了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提供了丰富资料。
(徐华烽)
【故宫大高玄殿明清建筑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5~11月
工作单位: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为了配合大高玄殿院落环境的整治和修缮工作,2017年对大高玄殿院落地面重点部位进行了勘探和清理工作。通过发掘,揭露院落内明、清时期的道路系统(御路、甬路)、排水系统及早期房址等遗存,发掘面积约为500平方米。
发掘的大高玄殿院内道路可以分为御路和甬路。御路在大高玄殿院内沿着中轴线南北走向分布,分段连接中轴线各建筑,部分段落保存较好。御路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中间向两侧分别为御路石、散水砖、牙子石,宽3.8米~5.2米不等,散水砖为城砖陡板斜墁。解剖发现,御路下方均有青砖垒砌和白灰浇筑的垫层,垫层之下为碎砖与夯土交替夯筑;院内其他道路均为砖砌甬路,南北向分别位于御路两侧并与御路共同形成三条主干道,从院落南端穿过一、二道琉璃门两侧门洞并从中轴线建筑两侧曲折延伸至北端,东西向在相对配殿、钟鼓楼、角门等建筑的中轴线上均有多条甬路与南北三条主干道相交叉连接。甬路的形制、尺寸随着前后连接的建筑不同而不同。总宽1米~3.5米不等,形制主要有方砖带散水甬路和城砖陡板斜墁甬路。
发掘发现,大高玄殿院内的排水方式主要以东、西院墙墙根下的南北向排水暗沟为主。为典型的宫殿式排水设施,又名“龙须沟”,青白石质。主要有四部分组成,一是暴露于地表的暗沟,这是主体部分,由石沟盖、石沟帮、石沟底三大部分组成,分段留有牛鼻式的沟漏,总宽102厘米左右;二是在东路排水沟的北端(院墙东北角)发现的进水沟,在暗沟旁利用条石合成一方形井沟,在东侧设有侧沟门通往暗沟,并用竖立的铁篦子分隔;三是墙底沟,主要是排水暗沟穿过二道琉璃门所在院墙下的设施,是直接用石沟底、石沟帮及石沟盖四块做工粗糙的石板嵌入墙体形成排水的墙下通道;四是排到院落外的出水口,做法基本与墙底沟一致,位于院墙东南角和西南角,通往院落南墙外。
房址发现有两处。其中乾元阁前院落东值房保存较差,仅在排水沟西侧发现零星的垫层砖,采用城砖糙砌顺铺,部分城砖上面残留白灰,从保存情况来看,这些垫层砖有可能为东值房房址的基础用砖,但是已经被破坏殆尽;在乾元阁西侧发现乾元阁西配殿房址一座,东部暴露完整,但被扰坑破坏严重,推测房址拦土墙墙基宽1.1米~1.3米不等,墙基南北内宽6米。由于西部被压于现代建筑之下,无法得知房屋的面阔尺寸。墙基使用各种规格的杂砖灌以白灰糙砌而成,在基础北侧发现了用了夯土碎砖层逐层夯筑的做法。
(吴伟)
【昌平区北七家镇明清墓葬及清代窑址】
发掘时间:2017年5月20日~8月6日
工作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为配合未来科学城建设工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昌平区北七家镇(未来科技城南区)C-16、C-18、CP07-0600-0023、0024、0025、0041、0042、0043及C52地块清代墓葬和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C-16等地块位于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南区中部,北距温榆河950米左右,发掘面积1352平方米,共发现93座清代墓葬和2座窑址。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单人葬墓21座、双人葬墓57座、三人葬墓13座和四人葬墓1座、明堂1座。出土铜器、陶器、瓷器、骨器各类文物200余件,有铜扁方、铜钱、铜簪、铜镜、黑釉罐、瓷罐、骨簪、青石志、砖志等。从遗迹开口层位、形制和器物特征推断,墓葬时代为明代中晚期至清代中晚期,初步推测可能是带有家族性质的墓葬群。
C-52地块位于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南区西南部,在地块北部、西部发现墓葬,发掘面积147平方米,发现清代墓葬14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其中单人葬3座、双人葬7座、迁葬墓4座。出土各类文物24件,种类有铜钱、陶罐、瓷碗、铜簪、铜耳环、铜环等,从墓葬开口层位、形制和器物特征推断,墓葬年代为清代。
窑址平面呈马蹄形,形制较为特殊,Y1破坏严重,仅残存操作间、火膛、火门。Y2保存较完整,由操作间、火门、火膛、窑室及烟道组成。
(曹孟昕)
【朝阳区红领巾桥清代家族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9月9~22日
工作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为配合纺织科研实验楼建设工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该项目范围内的清代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保护工作。墓葬位于朝阳区红领巾桥东南,发掘面积312平方米,发掘墓葬36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其中火葬墓3座、单人葬13座、双人合葬墓13座、三人合葬墓2座、迁葬墓5座。出土大量随葬品,有釉陶罐、银簪、铜钱、铜扁方等,从墓葬位置、开口层位、形制和出土器物推断,其应为清代家族墓地。
(曹孟昕)
【昌平区回昌东路两侧清代家族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8月14~27日
工作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为配合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建设工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该项目范围内的清代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地点位于昌平区回昌东路两侧,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1座、窑6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小型墓,其中单人葬墓6座、双人合葬墓14座、三人合葬墓1座。出土铜钱、铜手镯、铜簪、银戒、铜饰、瓷鼻烟壶等珍贵随葬品。从墓葬位置、开口层位、形制和出土器物推测,这批墓葬应为清代家族墓地。
(曹孟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