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认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有着丰富坚实的历史依据和深刻久远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人文精神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24日召开的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列举了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的15项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认为,上述论述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全面概括。这些核心思想理念,全面体现在中国人的处世方式、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方方面面,充分展现出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广泛凝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经验、生活智慧,深刻包含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
从上述论断中不难看出中华人文精神的特点: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价值,强调多元一体,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整体思考,注意到万事万物的密切联系,讲究真、善、美的完整统一。这便与近代科学更多关注“真”而忽略“善”,更多关注现实而不计后果颇有不同。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强调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合作理念,这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竞争法则有着本质区别。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重视善良的秉持、孝悌的恪守和礼义的遵从;向来鼓励勤勉、求实与创新;向来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向来尊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这些深邃的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认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他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讲话中特别指出:“纵览历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我们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宝库中汲取营养,使其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助推实现
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在此,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发出了“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的号召,而且在其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早就系统地这样做了。作者从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范围维度概括了习近平对中国古代经典格言的引证和发挥,并总结为“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