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的发掘深度为5.5米,地层自下而上共5层。第④层(自下而上)灰褐色细—粗砂交替层发现动物化石,此次发掘所发现的动物化石(有详细记录的)共计240件,此外还采集到大量的动物肢骨和牙齿化石,还有少量石制品。化石石化程度较高,破碎、大部分风化较严重,部分化石呈黑褐色。动物化石包括肢骨和牙齿化石,初步鉴定的种属有马、犀牛、野猪等。
石制品包括石片、断片、断块、砾石块等,未见工具,但有的石片和断片的边缘有小的疤痕,可能作为权宜工具使用过。石料以石英为主,其次是石英岩,还有少量的燧石。石制品的打制技术为锤击法,个体较小,形制不甚规整。
遗址附近所采集的石制品属于小石片工业。石制品的小型化,反映出环境和人类行为模式的变化,同时也说明当时的环境以草原为主,与动物化石所反映的环境相符,古人类的经济模式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
(李君 石晶 石晓润)
【兴县碧村龙山时期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3~12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6年碧村考古队在小玉梁地点全面揭露了一组石砌排房,并于台地外围发现了石砌护墙的线索。2017年以此线索为基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展开了对小玉梁的全面发掘,将发掘区域向东、南、西部扩展,初步揭露面积2000平方米,所获遗存主要为龙山时期。
2017年度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弄清了石砌排房所在台地外围护墙的形制和结构。目前已发现四面护墙残存情况,围护区域呈长方形,南北较宽,东西窄,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方向与石砌排房一致,显然经过了精心规划。从北、东、南墙的结构来看,上述石砌墙体采用了双层复合墙体的构筑方式,每层墙体宽度在1.8米左右,两层墙体拼合为一堵护墙,总宽度在3.6米左右,每层石墙外侧均有规整的立面,内侧紧贴坡地或倚靠内侧墙体的外立面。
第二,护墙所处的台地边缘应是小玉梁地点史前居民的主要垃圾倾倒区。在保存较好的南墙、东墙的底部和顶部,均发现有大量灰土堆积,出土遗物尤为丰富,与台地中央包括石砌排房周边区域较少发现同时期遗物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在西部发现了早期半地穴房址,该批房址位于石砌排房西北方,清理出的其中一座平面近似方形,复原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时代早于后者。两批房址年代可能与护墙顶部、底部灰土垃圾存在一定的联系。
第四,在发掘区东南角断崖边发现另一段护墙的线索,该墙体具有明显的护坡性质,与小玉梁顶部四周护墙相区别,可能属于该台地从上至下的第二级护墙。
通过2017年的工作,基本明确了小玉梁台地顶部石砌排房时期的聚落布局,初步了解了整个台地龙山时期的聚落变迁,早期存在一些半地穴房址,晚期修建了石砌排房,并逐步完善了维护设施。
(王晓毅 张光辉 王小娟 任海云)
【兴县冯家沟遗址调查】
调查时间:2017年8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7年8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兴县蔚汾河调查时,于交楼申乡冯家沟村东新发现一座石城聚落,这也是交楼申河发现的首座龙山石城。
该遗址位于蔚汾河中段支流交楼申河东岸的山梁上,面积约60万平方米,时代为龙山时期。
在遗址所在的山梁两侧的缓坡上发现一些陶片,局部的台峁边缘有石砌的护墙。东西南北四面为河谷所环绕,形成一个天然的封闭区域,遗址周边未见石砌城墙,这一方式区别于碧村、白崖沟模式。同时,遗址北侧对面山梁北侧,与冯家沟遗址正对的缓坡上也发现一些房址和陶片。另外,与冯家沟遗址隔河相望的交楼申河西岸缓坡上也发现一些遗物,这些区域是否可以纳入该遗址还须进一步的复查。
(王小娟 张光辉 任海云)
【绛县周家庄新石器时代及夏周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
工作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2017年春、秋两季,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及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周家庄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
春季的发掘工作在三个地点进行。一处位于遗址Ⅰ区,发掘面积达700平方米,旨在深入了解已知的房址、墓葬集中分布区,寻找高等级墓葬。通过发掘,发现多座龙山时期墓葬,这些墓葬(包括土坑墓与瓮棺葬)按组排列,互相间不见叠压、打破关系,均无随葬品。此外,该地点还发现灰坑、房址、陶窑等遗迹。另外两处地点均在Ⅱ区,布设探沟两条,发掘面积约240平方米。两条探沟都见有灰坑、房址等遗迹。三个地点均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
秋季的发掘地点分两处。一处位于遗址Ⅳ区,布设探沟一条,发掘面积达200平方米。通过发掘,了解到该地点存在龙山、二里头等时期遗存。所见龙山遗存为灰坑;二里头时期的遗存包括灰坑、房址等。另发现一条古代道路,宽1.95米~2.35米,路面可见5条清晰的车辙,为双轮车多次碾压所留。5条车辙可分3组,各组间距(或轨距)约1米。初步分析,该道路的时代上限为二里头时期,下限为周代。另一处发掘地点选在Ⅲ、Ⅳ区之间,布设探方4个,发掘面积达400平方米。该地点堆积丰富,包含仰韶、庙底沟二期、龙山及二里头等多个时期的遗存。遗迹种类有灰坑、陶窑、房址等。两个地点所见遗物数量均较多,具体包括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玉器。
房址、墓葬集中分布区的发掘丰富了Ⅰ区墓地的内涵,为研究晋南乃至中原地区龙山时期的葬制、社会提供了新的材料。周家庄村南两个地点的发掘,揭露出大批遗迹。这些遗迹的时代涵盖仰韶、庙底沟二期、龙山、二里头及周代等。遗迹间存在较为丰富的叠压、打破关系,并出土大量陶器,为完善周家庄遗址考古编年提供了基础资料。2017年度发掘所见遗存虽涵盖多个时期,但其中最为丰富者,仍属龙山时期。与2015年、2016年所获者多属周家庄龙山遗存晚期相比,2017年度获取的龙山遗存涵盖周家庄早期、晚期。这为研究周家庄遗址龙山时期聚落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田伟 戴向明)
【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6月~2018年1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外事侨务和文物旅游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闻喜县文物旅游管理中心
2017年6月,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运城市外事侨务和文物旅游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闻喜县文物旅游管理中心对闻喜县河底镇酒务头村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墓地发现商代大墓5座,中小型墓葬7座,车马坑6座。截至2018年1月,共清理了商代晚期大墓2座,车马坑1座。
M1为带台阶墓道的“丁”字形墓,口大底略小,方向195°。墓室开口呈长方形,东西长7.2米,南北宽5.2米。椁室距墓室开口4.7米,近长方形。葬具为木质,一椁一棺,均已朽化坍塌。椁东西长3.3米,南北宽1.5米,深1.2米。椁盖板呈南北向排列,计18块,每块长约1.7米、宽约0.25米、厚0.05米。棺长约2.2米、宽约0.95米。椁室底部正中偏南有一处腰坑,形状呈圆角长方形,长约1.1米、宽约0.4米、深约0.3米。
M1出土了青铜器、陶器、骨器等随葬品,其中青铜器共123件,陶器7件,骨器1件。青铜器有觚5件、爵6件、鼎3件、卣2件、甗1件、簋1件、盘1件、尊1件、盉1件、斝1件、罍1件、铙3件、铃11件、戈11件、矛10件、刀2件、钺1件、镞55件、工具5件、斧形器1件、弓形器1件。陶器有陶罐7件。骨器有骨管1件。
M3为带斜坡墓道“丁”字形墓,方向195°。墓圹开口距地表0.3米,墓口距生土二层台0.3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5米,南北宽5.45米,四壁基本垂直。墓道长19.1米,宽3米,坡度20°,墓道分布四条挡水槽,槽宽0.4米~0.6米,深0.4米~0.55米。椁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1米,南北宽1.6米,深1.2米。棺木朽烂严重,加之盗扰严重,痕迹不清楚。椁底中部有腰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米,南北宽0.7米,深0.4米。
M3遭严重盗扰,盗洞及椁室内填土经过筛选,残留比较完整的有青铜兽面饰2件、青铜铃3件、青铜箭镞68件、陶罐2件,此外还有礼器、兵器、陶器等器物残片。
K1位于M1西南,坑近方形,方向98°。坑口距地表0.4米,北边长3.45米、南边长3.3米、东边宽2.9米、西边宽3.35米。底部距地表1.13米,北边长3.4米、南边长3.4米、东边宽2.8米、西边宽3.2米。
K1坑内埋一车二马一人。车不完整,没有车厢、车辕、车轮,仅发现车横构建及装饰、车軎、车輨、车衡饰、马装饰。人呈仰身直肢,头东足西,面向南,男性,身高约1.7米。二马俯卧于辕的两侧,头东臀西,腹部朝下,背脊向上。两马的四腿分别呈跪状,马头压于衡下,在马头顶骨正中,均发现钝器锤砸痕迹。两马均未发现马尾骨。二马相距0.8米、北马长1.9米、南马长1.8米。车马器有铜軎、铜輨、铜兽面形衡饰、三角形衡末饰及马头装饰等。
闻喜酒务头墓地是一处新发现的商代晚期高等级贵族墓地,具有典型的殷墟文化因素,此次发掘对商代晚期晋南地区的政治格局研究有重要意义。
(马昇 高振华 白曙璋)
【绛县雎村西周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1~12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绛县雎村墓地位于绛县卫庄镇雎村北500米的台塬地上,西距绛县县城约5000米。墓地地势平坦,南望中条山,西北倚紫金山,西面为季节性河流,属浍河水系。
2015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该墓地进行考古发掘,截至2017年12月31日,墓地发掘面积达17000余平方米,在发掘区内共发掘墓葬854座。其中,大型墓葬10座,车马坑1座。大型墓葬全部遭盗掘。
墓地时代从西周早期延续至西周晚期。墓葬特征明显,均为东西向的圆角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口小底大;墓主人以头向西为主,其次为头向东;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其次为俯身直肢;发现有腰坑、殉人;在三座大墓四角发现有斜洞。
出土有铜器、陶器、漆器、海贝、毛蚶、蚌泡、蛤蜊等器物共计约11000余件。其中,青铜器560余件,包括青铜鼎24件、青铜簋7件、青铜鬲1件、青铜戈、铜铃、车马器百余件。陶器820余件,种类有鬲、罐、簋、壶、豆、盆、大口尊。漆器数十件,但因腐朽挤压,绝大部分器形不识。海贝、蚌泡、毛蚶、蛤蜊等小件器物9600余件。
从空间位置与属性等方面看,雎村墓地价值与意义非常重要,对于研究西周分封与政体具有重要的价值,资料价值很高,尽管大墓多数被盗,但其文化与考古价值绝不可低估。雎村墓地的发现与发掘有利于推动西周时期晋南及当时整个社会组织结构的探讨与争论,同时也将有助于该时期族群迁移、融合及各个区域中心的性质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
(段双龙 王金平)
【襄汾县陶寺北两周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3月~2018年2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襄汾县文化局
陶寺北两周墓地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约7000米处的陶寺村北。墓地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约24万平方米。因近年盗掘被发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襄汾县文化局组成考古队分别于2014~2016年进行了三次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大中小墓葬17座。为进一步搞清楚墓葬分布及墓地性质,2017年3月~2018年2月,进行第四次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约7000平方米。
2017年分两个发掘区进行发掘,共发现墓葬250余座、祭祀坑90余座,至2018年2月初共清理完成墓葬160余座、祭祀坑40余座。
Ⅱ区位于墓地西部,发掘面积5600平方米,发现墓葬220余座。小型墓葬位于发掘区北部,分布集中;大中型墓葬位于发掘区南部,分布稀疏,周围发现有数量较多的祭祀坑,整体呈现“小聚集,大稀疏”的情况。除2座东西向外,其余均为南北向,墓葬间无打破关系。墓葬时代多为春秋早期。
小型墓葬清理完成140座,墓口长1.2米~2.4米、宽0.5米~1.4米、深0.8米~5.3米不等。葬具多单棺,个别双棺或一棺一椁。葬式多仰身,个别侧身,下肢为直肢或屈肢。仰身屈肢较多,占比达70%,上肢双手交叉于腹部,下肢侧曲或双腿弯曲呈拱形。头向绝大多数为北向,发现2座西向,2座南向,随葬品多为单个陶鬲,个别发现有小件玉饰或口唅。此外,还发现一座夫妻同穴合葬墓,为同时期罕见。
大中型墓葬均被盗掘,M2004、M2005清理完成。M2004在椁室北部发现陶鬲1件、板瓦1件,盗洞内筛出一些小件玉器、陶珠等。M2005在墓室西北部发现筒瓦1件,棺椁间东部发现铜翣2件,棺椁间东西两侧发现大量铜鱼、陶珠、石贝等。M2009、M2010正在发掘,在M2010北部发现30余座祭祀坑,其中马坑6座,殉整匹马1~3具,其余祭祀坑内多为羊骨或狗骨,坑较浅或暴露于当时的地面,祭祀坑之间未发现打破关系。还在M2010墓口以北,靠近墓壁处发现有“玉石祭祀”现象,多为散乱的石圭,个别为玉璧。除此之外,在M2007东南部、M2008北部也发现有数量较多的动物祭祀坑。
Ⅲ区位于墓地中部,在2015年、2016年发掘区以北,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发现墓葬27座,清理完成23座。墓葬分布较稀疏,中型墓居多,多为一椁双棺或一椁一棺,发现铜器墓5座,其中M3017出土铜鼎3件、铜甗1件、铜盘1件、铜舟1件、铜匜1件、铜敦2件、陶壶2件、陶豆2件、陶鬲1件,还发现有车軎车辖、马衔马镳、铜戈、铜箭镞等。陶器墓多出土成组的陶礼器,器物组合有鬲、鼎、豆、壶、盆;鬲、鼎、豆、壶;鬲、豆;豆、罐等。小型墓多单棺,随葬品仅1件陶鬲或无随葬品。时代多为春秋晚期。
M3014一椁双棺,椁室未完全坍塌,在外棺南北两端局部暴露出红色的纺织品痕迹,应为“荒帷”。其上绘黑、黄色“巳”形图案,或是两“巳”相背的黻纹。因荒帷附着于棺椁之间的淤土上,现场条件不利于荒帷的加固、保护,目前已将椁室整体套箱,准备搬迁至室内清理。
M3011墓向7°,墓口长6.4米、宽5.2米、深约10米,椁盖板上及椁室四周发现有积石,为大小匀称的河卵石。西北角发现有盗洞,但因墓室较深且有积石保护,除西北角被盗外,其余保存尚好。目前正在清理椁室,在棺椁间西部、南部发现大量青铜器,因该墓未完成发掘,各器类数量还未准确统计。目前可见有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礼器有鼎、鉴、壶、方座豆、鬲、盘、簠等;乐器有编镈、编钟、鼓座、石磬等;兵器有铜戈、箭镞等;工具有铜锛、铜凿、铜锥、环首刀等;车马器有车軎车辖、马衔马镳等。此外还发现有海贝、鎏金铜贝、金箔等。其中重要的是在一套编钟上发现有大量的铭文,因部分甬钟或残碎或铜锈斑斑,对铭文还未系统整理,其中1件甬钟上可见有“卫侯之孙申子之子书……”等刻铭,可确定该编钟与卫国有关,或揭开春秋晚期晋卫两国的一段重大历史事件。此外所发现的鼓座,底径约85厘米,鼓身由三条蟠龙相互缠绕,龙首昂起口衔承接鼓柱的圆筒,这在同时期墓葬中很少发现,彰显着墓主人较高的身份地位。
2017年发掘面积较大,发现墓葬数量多,为了解墓地墓葬布局提供了新材料,发现的大量祭祀坑,为探索古代“墓祭”制度提供了有益的线索。M3014中的荒帷遗迹,在目前北方地区两周时期遗迹中是第三次发现,是唯一的春秋晚期荒帷实物资料,且保存较完整,对两周时期丧葬制度的研究意义重大。M3011是近年来山西东周考古的重大突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尤其是其中的一套刻铭编钟,为揭开墓地性质、研究春秋晚期晋卫两国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王京燕 崔俊俊)
【高平市西李门东周至西汉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5~6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为配合太焦高铁建设项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焦高铁考古队对高平市西李门墓地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西李门墓地位于高平市河西镇西李门村西台地,当地老百姓俗称此地为“大部落地”“西岭上”。台地西边紧邻二广高速,北接陵侯高速,南部以河西镇至石末乡的县乡路为界,东部至西李门村西南北一线。太焦高铁规划线路由北向南经过台地东边缘。考古队在铁路线路涉及的发掘区内发现墓葬24座,其中春秋至汉代墓葬17座。均进行了完整揭露和发掘。
一 春秋晚期墓葬
春秋晚期墓葬2座。编号M7、M9,墓葬形制均为土坑竖穴墓,规模较小,且墓口略大于墓底,葬具一椁一棺,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出土陶鬲、陶豆、陶盆、陶杯等日用陶器。M7出土随葬品有陶鬲1件、陶盖豆1件、陶盆1件、骨笄1件;M9随葬品组合为陶鬲1件、陶盆1件、陶杯1件。
二 战国晚期—秦汉之际墓葬
战国晚期—秦汉之际墓葬10座。除M22、M24为土坑洞室墓外,其余墓葬形制均为土坑竖穴墓,且墓口均大于墓底。墓口长约3.5米~3.8米,宽约2.2米~2.7米,深度平均2.8米~3.6米。葬具为一椁两棺或一椁一棺,葬具痕迹保存较好,葬式均为仰身直肢,人骨上肢两边尺骨桡骨交叉置于盆骨处。随葬品主要是陶器,仅有个别墓葬出土铜带钩、玛瑙环等小件,陶器组合以陶鼎2件、陶盖豆2件、陶壶2件、陶盘1件、陶匜1件等为主。
三 西汉早期墓葬
西汉早期墓葬5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墓口与墓底同大,葬具为一椁一棺,葬式为仰身直肢,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多为陶壶或陶罐组合。
此次发掘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发现的墓葬分布比较集中,墓葬排列有规律可循,墓葬时代跨度较大。结合周边调查情况,西李门墓地的面积很大,各个时期的墓葬数量较多,延续时间长,出土过较重要的随葬品,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墓地。
(赵辉 王普军)
【榆社县偶尔坪战国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5~12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中市考古研究所、榆社县文物局
偶尔坪遗址位于榆社县河峪乡西周村西南的冲沟间台地上。2017年5月始,为配合太焦高铁榆社段的建设,我们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尚未结束。2017年度共发掘面积约3300平方米,已发掘遗迹有小型墓葬、灰坑、灰坑葬、半地穴式房址、陶窑、地下建筑遗存、一号夯土建筑基址和夯土城墙基址等70余处,时代上从战国早期延续到战国晚期。
早期遗存主要有墓葬、灰坑和半地穴式房址等。墓葬16座,均为长方形小型土坑竖穴墓,一棺一椁,单人葬,仰身直肢或仰身屈肢,头向北。随葬陶器有鬲、盆、豆、罐、钵、盂、匜等,组合不一;其他随葬器物有铜环、铜铃、铜带钩、骨管、骨笄、柄形器等。灰坑14个,均为不规则取土坑;半地穴式房址3座,均为小型圆形袋状坑。出土物主要为灰陶片,均属日用陶器,可辨器形有鬲、盆、豆、罐、甑等。
中期遗存主要有地下建筑遗存、夯土城墙基址和一号夯土建筑基址等。地下建筑遗存共发现4座,其中F1、F2、F3为石砌建筑,建造方法是在长方形土圹内用河卵石垒砌石墙和积石基础,面积分别为46、45、55平方米;F4为夯土木构建筑,营造方法是在长方形土圹内周边夯筑宽厚夯土,中部起建木构建筑,建筑四壁和地面均以木材营造,地面下垒砌平整的积石基础,面积约70平方米。4座地下建筑遗存彼此相邻,其中F3被F2打破。夯土城墙基址和一号建筑基址,并排呈北偏西走向。东为夯土城墙基址,被冲沟破坏严重,残长约38.3米、残存最宽约5.15米。结合遗址周边调查情况,推断其应是城址的东城墙残段。西为一号建筑基址,狭长,分段夯筑,发现有磉墩和慢道。已揭露部分残长约132米、残存最宽约10米。夯土城墙基址东缘和一号建筑基址西缘还发现有多处成排倚立的扣合整齐的筒瓦及板瓦用以包边。
晚期遗存主要有墓葬、灰坑、灰坑葬、陶窑等。墓葬2座,均为小型土坑竖穴墓,单人葬,头朝北,仅出土陶高柄小壶1件。灰坑14个,基本上为不规则取土坑。灰坑葬4座,坑内埋有单人或双人,死亡形态各异。陶窑1座,仅保留下馒头形窑室和部分工作面。晚期遗迹出土物主要为灰陶片,其中以绳纹板瓦及筒瓦等建筑构件居多,罐、盆、钵、豆、甑、鬲、釜等生活器具次之,还有少量的纺轮、网坠等工具。生活器具陶片上发现不少陶文,以“公”居多。其他遗物有铁环首刀、铁锛、铁铲、铜布币、铜带钩、石斧、石铲、骨笄、蚌刀、蚌镰等。
偶尔坪遗址的发掘,为上党地区战国时期葬俗葬制、建筑类型、城邑沿革及社会历史背景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尤其是4座罕见的大型地下建筑遗存,对战国时期地下建筑的形制、工艺及使用功能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夯土城墙基址和一号建筑基址“排瓦式”包边的罕见做法,也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建筑“夯土”的防护措施提供了难得的新材料。
(王俊 贾志斌)
【垣曲县下亳战国晚期至汉代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10~12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发掘地点位于垣曲县王茅镇下亳村东约1000米的山地。此次发掘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清理战国晚期至汉代墓葬62座,发掘墓葬编号为2017YXM1~M62。这批墓葬形制多样,其中土坑竖穴墓20座,土洞墓36座,砖室墓6座。墓葬分布情况为土圹竖穴墓多分布于发掘区北部,洞室墓多分布于发掘区南部。墓向无规律可循。出土铜、铁、陶、铅、骨、玉、漆、石等各类随葬品2000多件。
20座土坑竖穴墓中有3对对子墓,均已被盗毁。未被盗扰的M48较特殊,墓室中发现6个完整的人头骨紧贴东壁,随葬器物有铜钱(多数为半两钱,少数五铢钱)、鎏金铜牌、铜盆、铜勺、陶罐和、陶盆。
36座土洞墓中1座斜坡墓道洞室墓,11座覆斗状墓道小洞室墓,24座竖井式墓道洞室墓。M9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墓室部分由前室、后室和侧室组成,其中侧室被盗。前室用于放置陶器类随葬器物,有陶罐、陶盘、耳杯、陶灶;后室放置两棺,随葬器物有铜钱、铜带钩、铜环,其中西侧一棺内随葬铜钱1500余枚;侧室发现少量人骨及80余枚铜钱。
6座砖室墓中1座为斜坡墓道小砖室墓,1座为竖井式墓道榫卯小砖拱形顶墓,1座为斜坡墓道带天井空心砖墓,其余3座为竖井式墓道空心砖墓。M50为斜坡墓道带天井空心砖墓,侧室为土洞。主室由11种不同规格的空心砖搭建而成,空心砖的图案以几何纹为主,仅墓门和墙砖有少量鸟形纹,室内靠近后墙处放置两棺,随葬品有铜钱、铜带钩、铁剑、铁刀、石砚等;侧室用于放置随葬品,有陶罐、铁剑、箭镞、弩机、铜钱、镳衔、当卢等。
垣曲下亳墓地的发掘是近年来该区域少有的大规模墓葬类考古发掘,多样的墓葬形制、多种类的随葬品进一步丰富了该地区的考古资料。墓地地处黄河北岸,与河南隔河相望,一直以来河南地区不断有画像砖墓的发现,虽然该墓地仅发现4座空心砖墓,且空心砖纹饰无法和精美的画像砖相比,但其地处空心砖墓分布区域的边缘地带对于汉代空心砖墓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穆文军 王普军)
【万荣县北魏汾州刺史薛怀吉墓葬】
发掘时间:2017年8~12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万荣县文物旅游局
2017年8~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牵头,运城市文物工作站、万荣县文物旅游局配合,对位于万荣县西思雅村北的北魏大型砖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由出土墓志证实,墓主人系北魏末年汾州刺史薛怀吉,葬于孝昌二年(526)。薛怀吉墓的发掘是北朝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
该墓系当地村民在浇地灌溉时,田地大面积塌陷,砖砌墓室券顶暴露而被发现。市县文物部门接报后,先后到现场勘察。为防止墓葬遭受进一步破坏,完整保全墓葬信息,根据山西省文物局意见,省、市、县联合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确认墓葬历史上曾多次被盗,且近期塌陷,墓葬遭受严重扰乱与破坏,已不复完整。墓道、天井保存稍好,墓门及甬道被毁,墓室南壁的拱形入口被破坏,墓室内扰乱严重,随葬品大多残缺不全,淤土深约3米。
该墓葬全长50米,由墓道、过洞、天井、墓门、甬道、石门、墓室及耳室等组成。墓道方向210°,墓道与墓室不在同一轴线,墓室方向222°。其中墓道位于墓室南部,长方形斜坡式,长26米。发现一个天井。墓门位于天井北壁下。甬道内已被淤土、塌陷土等填满,夹杂有大量碎砖块、各类遗物等。甬道北端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耳室,对称砌筑。甬道北端砌石门,与墓室内以砖券过洞相连,现仅存地面埋设的石门槛及两侧砌砖。墓室土圹平面呈不规则方形,直壁,长6.8米~7.5米,南壁呈弧形。土圹壁面经人工精心修整,保存有非常清晰的工具使用痕迹。砖室平面呈方形,边长5.2米、通高5.8米。墓底条砖菱形满铺,墙壁用两层砖砌筑,壁面规整。墓顶为圆角方形穹隆顶。砖室东壁开砖券耳室。
墓室内各类遗物、葬具、人骨等均失去原位。石棺被破坏成残块。经初步统计,共出土陶质、瓷质、铁质、铜质、石质等各类遗物共计380件(套),大多数为陶俑残块。薛怀吉墓志是此次发掘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志文主要记述了墓主人生平事迹和为官经历,薛怀吉曾先后受封北魏镇远将军、恒农太守、益州刺史、梁州刺史、汾州刺史等,北魏正光四年(523)殁于汾州刺史任上,死后诏赠平北将军、并州刺史,孝昌二年(526)归葬故里。
薛怀吉墓形制规模较大,出土文物内涵丰富,且具有明确纪年,为北魏历史文化研究和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珍贵资料。
(武俊华 马昇 钟龙刚 王权)
【襄垣县北里信宋元明清墓群】
发掘时间:2017年3~6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长治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襄垣县文物博物馆
北里信古墓群位于浊漳河东岸北里信东500米处,太焦高铁主线K171+000~K171+100米内。此次发掘面积208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72座,墓葬时代有宋、元、明、清。出土各类随葬品405件。宋代墓葬4座,方向坐北向南,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墓道土洞墓,墓道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墓道长1.6米~1.8米,宽0.6米~0.8米,墓室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长1.5米~2.1米,墓底距地表6.4米~7.2米。骨架凌乱成堆,有较轻的火烧痕迹。墓室里没有火烧痕迹,应该是火烧后放进来的。出土的器物有白瓷手托盏、白瓷碟、泥质灰陶盆、小口黑釉瓷罐。明、清墓葬68座,方向坐北向南,墓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墓道土洞墓,墓道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墓道长2米~2.4米,宽0.8米~1.2米,墓底距地表深2.5米~5.2米,有少数几座单人墓,其余皆为夫妇合葬墓,葬式为仰身直肢。出土的器物有侈口束颈圈足陶壶、陶盘、陶碟、陶盆、木梳、铁牛、瓷灯盏、黑釉瓷罐、瓷碗、铜烟袋、铜钱等。
(杨林中)
【太谷县南畛金元明清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2~5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中市考古研究所、太谷县文物旅游局
南畛墓地位于太谷县胡村镇桑梓村南的乌马河北岸台地上。2017年2月底~5月初,为配合太焦高铁太谷段的建设,我们对该墓地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
两个余月间,共清理墓葬18座,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墓葬时代为金元和明清,其中金元墓3座,明代墓2座,清代墓13座。3座金元墓均为砖砌单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及墓室组成,墓道均朝东南方向。两座为常见的六边形和八边形砖室墓,另一座为罕见长梯形多龛砖室墓。3座墓葬室内均带有壁龛,且葬有多具火葬或二次葬人骨,出土器物有瓷碗、瓷钵、瓷罐、瓷盒、瓷灯盏、瓷渣斗、陶罐、陶棺等共30余件。清代墓葬共发掘13座,大多为常见的小型土洞墓,其中2座为形制罕见的多墓道多室砖墓,且室内设有多个壁龛。墓道均朝北偏东方向。据墓葬分布情况,有10座墓分属两个籍氏家族墓地。这批清代墓出土器物丰富,包括符瓦、黑釉瓷罐、铜钱、铜烟袋、铜发簪、鎏金铜带扣、嵌玉鎏金铜发饰、银耳环、银簪、白玉头花和石墓志等70余件(套)。2座明代墓为砖砌单室墓,破坏严重,已成空墓。
此次太谷南畛墓地的发掘,为金元时期和清代晋中地区的葬俗葬制研究提供了一批难得的实物资料。两处排列清晰的清代家族墓地的发现,对今后当地清代家族葬制及礼制的研究意义重大。其中2座大型的多墓道多室砖墓,在晋中地区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尚属首见。3座金元砖室墓,在形制和葬式方面均颇有特色,尤以M6最为罕见,不仅丰富了金元时期的墓葬形式,更对金元时期原住民的葬俗、宗教信仰及历史背景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王俊 穆文军 贾志斌)
【长治市庄里金元墓葬】
发掘时间:2017年3~6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长治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长治市郊区文物旅游局
发掘区位于长治市郊区老顶山镇庄里村东400米,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共清理金元墓葬3座,M1、M3为砖室墓,M2为土洞墓。M1坐北向南,墓葬形制为长方形斜坡墓道砖室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井”字形条砖铺地,北部有高0.3米的砖砌棺床,仿木质斗拱,穹隆顶。墓壁彩绘图案脱落。墓道长3米,宽1米,深2.7米。墓室长2.3米,宽2.18米,距墓顶高2.4米。出土随葬品3件,M1∶1有磨光黑皮陶盘,M1∶2白釉粗瓷灯盏和M1∶3铜发簪,黏合在一起,朽蚀严重,无法辨释钱文年号等。在墓门的封门砖中发现一块带有字的砖,内容大致为:王德墓,元朝、延祐五年岁次戊午(1318)。其中,一座金代墓葬十分重要,该墓葬为八角形仿木砖雕斗拱结构,斗拱区域画有较为精致的彩绘,图案以花卉为主。其保存状况较为完整,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是研究上党地区金、元时期社会经济、民风民俗、丧葬礼制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此外,还发现一座元代墓葬中残存壁画。以上两座墓葬已由长治市博物馆实施搬迁保护。
(杨林中)
【襄垣县东北阳元明清墓群】
发掘时间:2017年3~4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长治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襄垣县文物博物馆
墓群位于襄垣县东北阳村东约500米处,太焦高铁襄垣车站用地范围。此次发掘共发掘面积850平方米,发掘墓葬30座。其中元代墓葬3座,明、清墓葬27座。元代墓葬形制为竖穴墓道土洞墓,墓葬方向坐北向南,墓道平面形状为长方形,长1.9米~2.4米,宽0.7米~1.1米,深3.8米~4.2米,墓室平面形状为不规则长方形,长2.1米~2.4米,宽1.4米~1.8米。葬式仰身直肢,均为夫妻合葬墓,出土器物有瓷碗、瓷罐、玉壶春瓶、陶碟、铜钱等。明、清墓葬形制为竖穴墓道土洞墓,墓葬方向坐东向西,墓道平面形状为长方形,长1.8米~2.2米,宽0.8米~1.1米。均为夫妻合葬墓,出土器物有瓷罐、瓷碗、瓷灯盏、陶碟、陶罐、铜钱、灯台等,其中陶碟、陶罐为极小的明器。此次共出土随葬器物111件。
(杨林中)
【盂县电厂建设项目明清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6~12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阳泉市文物局、盂县文物管理所
盂县电厂规划建设的发电机组项目位于盂县牛村镇温池村西北,为配合该项目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电厂占地范围内勘探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依据墓葬分布情况,划定A、B、C、D四个发掘区域,所有墓葬均采用“揭顶式”方法发掘。A区发掘古墓葬13座,明堂1处;B区发掘古墓葬12座;C区发掘各类墓葬263座,明堂2处。D区发掘古墓葬14座。4区共计发掘墓葬302座,明堂3处。墓葬时代绝大多数为明清时期,其中又以清代墓为多,仅1座为金元墓。
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洞墓、竖穴土坑墓、拱顶砖室墓和拱顶石室墓四类。其中竖穴土洞墓229座,占总数75.8%,竖穴土坑墓22座,占总数7.3%,砖室墓48座,占总数15.9%,石室墓3座,占总数0.9%。
墓主人葬式绝大多数为仰身直肢葬,极少数侧身屈肢葬。墓主人数量不等。夫妻二人合葬墓106座,占总数35%,单人葬80座,占总数26.5%,三人合葬墓18座,占总数6%,四人合葬墓5座,占总数1.7%,不详者93座,占总数30.8%。葬具多为木棺,木棺多已朽毁,仅存棺灰,墓葬以石板、砖块等封堵。金元墓为六边形仿木构砖雕砖室墓,被清代砖室墓破坏,仅存三个壁面和墓底部棺床,无出土遗物。明堂分为方形和圆形坑两类,内部以青砖垒砌“龟”形结构,置有铜钱、犁铧、陶罐、瓷瓶等遗物。
明清墓出土遗物以瓷器为主,多为双系或四系黑釉罐、黑釉灯盏、白釉盏、青花盏等,还有锡制供器(烛台、香炉)、铜烟袋、玉烟嘴和铜钱等。出土铜钱多为清代。
盂县电厂墓地墓葬排列规律较为有序,出土遗物面貌也较为一致,应为明清时期不同家族相对聚集的埋葬区,为系统研究盂县地区明清时期家族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刘岩)
【武乡县西城明清墓地】
调查时间:2017年3~5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西城墓地位于武乡县丰州镇西城村北500米的老坟顶,地处浊漳河北源支流聂水东岸的台地上,东距武乡县城约10千米。为配合太焦铁路武乡西城段的建设工作,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17年3~5月对该墓地进行了一次系统发掘。
此次考古工作共计揭露面积830平方米,清理墓葬43墓,祭祀坑1座,时代主要为明清时期。此次发掘的43座墓葬集中于三个片区,各区墓葬较集中,成排分布,其中一区位于发掘区西部,墓葬数量23座,二区墓葬11座,三区墓葬9座。
墓葬多为土洞墓,个别为土圹砖室墓,墓葬均为第②层下开口,口距地表1米左右。土洞墓,墓口距墓底深度在3米~5米。竖井平底式墓道,墓道平面呈长方形;还见有弧顶洞室。砖室墓仅1座,斜坡墓道,方形土圹,弧顶砖室。墓门主要采用石块封堵或以土直接掩埋。该批墓葬葬具为长方形木棺,葬式为仰身直肢,流行二人合葬。随葬品基本组合为符砖、符瓦、瓷罐、铜钱。砖瓦位于洞室口的木棺附近,瓷罐多位于死者头部附近,流行随葬“政和通宝”等铜钱,个别随葬有“嘉庆通宝”。
三处地点共计出土文物273件,其中瓷器89件、铜钱36件、砖瓦65件、铜饰品47件、锡器15件、镇墓石8件、其他13件。瓷器组合以黑釉罐、碗为主。
该批墓葬年代较为明确,墓区排列有序,为探讨明清家族墓地的埋葬方式提供了一个例证。第一发掘区中后土券的发现是此次考古工作的一个重要收获,也为判定该墓区墓葬上限年代提供了条件。第二发掘区三排墓葬排列有序,分别出土有乾隆、嘉庆、道光年间铜钱,为一处典型的清代家族墓地,为这一时期墓葬断代提供了标尺。
(张光辉 王普军)
【长治市上党区南董清代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5~7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长治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长治县文物博物馆
南董墓地位于长治市上党区苏店镇南董村东600米处,地处太行山的西麓,上党盆地之东,所在位置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1000米左右。此次发掘面积1021平方米,共计发掘墓葬16座。其中砖墓11座、土洞墓5座。砖室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墓道砖室墓,拱券顶,无铺地砖,并且墓室顶部破坏严重。时代均为清中期。出土器物35件,有黑釉素面直口罐、白釉素面瓷碗、夹砂灰陶素面盆、铜钱等。
(杨林中)
【长治市郊区山门清代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4~6月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长治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长治市郊区文物旅游局
山门村墓地位于长治市郊区老顶山镇山门村北约500米处,地处太行山的西麓,上党盆地之东,所在位置地势东高西低,海拔980米左右。此次共发掘面积850平方米,古墓葬12座。所有墓葬均为清代,方向坐北向南,形制均为竖穴墓道土洞墓,葬式多为仰身直肢,墓道平面形状为长方形,长2米~2.4米,宽0.6米~1米。墓室为长方形2.1米~2.5米,距地表深1.6米~2.6米。共出土器物60余件,有细瓷黑釉素面直口罐,铜钱10枚,白釉素面圈足底瓷碗,夹砂灰陶素面砂锅,铜质烟袋嘴等。
(杨林中)
【阳城县尚礼清代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3月18日~5月20日
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阳城尚礼清代墓地位于阳城县演礼乡尚礼村西北600米处,为配合阳城至蟒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其建控范围内涉及的地下文物展开考古发掘。
墓群所处地势呈北高南低缓坡状。此次发掘面积600平方米,共清理清代墓葬21座,其中砖室墓15座,土洞墓6座,皆由墓道、封门、墓室组成,墓向南北,葬具皆为单棺,头向北,以夫妻合葬为主,葬式基本为仰直肢,偶见侧身屈肢。该墓群墓葬分布相对规律,根据部分石雕、符砖等信息可知,墓群以清中后期的张氏家族墓为主,其中M9保存相对完整。另外,M3为此次发掘唯一有纪年的墓葬,墓主人田信生于康熙五十六年,卒于乾隆二十三年。墓室分前后两部分,出土陶马、陶俑、铜发饰等随葬品,其中陶俑制作形象生动,还原了墓主人的部分生活场景。
该墓群共出土清代瓷碗、铜钱、陶俑等各类文物标本500余件,其中符瓦、铜镜、镇墓石、石雕八卦等为了解当地清代葬俗及历史文化提供了一批实物资料。
(武卓卓 郑媛 薛新明 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