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恩 党郁 孙金松)
【化德县四麻沟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7~10月
工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化德县文物管理所
该遗址位于化德县白音特拉乡南营子村东1.5千米处,坐落于丘陵山间的泉水沟岸东侧的坡地之上。遗址南北约500米,东西约60米,总面积近30000平方千米。布10米×10米探方6个,5米×5米探方5个,探沟5条,发掘总面积800平方米。发掘目的是探索该区域新石器时代早期裕民文化的发展谱系。
遗址地层堆积厚约45厘米~200厘米,共分为4层:第①层,表土,为黄褐色砂土,厚15厘米~30厘米。第②层,深黄褐色土,厚5厘米~50厘米。第③层,灰褐色土,厚10厘米~45厘米。第④层,灰黑色砂土,包含有少量的碎陶片、石器、石器剥片及兽骨等,厚15厘米~55厘米。第④层下为生土,黄色砂土。发掘出土房址13座。其中有圆形房址和圆角长方形房址两种,并存在有打破关系,圆角长方形房址打破圆形房址。共出土器物1300余件,其中大部分为石制品,较少量的陶器残片及骨器。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残碎兽骨。石器的原料以灰黑色硅质岩占多数,砂岩次之,还有少量的玛瑙、燧石、石英石等。出土石器多数为打制石器,极少量的磨制石器,个别石器为局部磨制,有石铲、石斧、石锛、砍砸器、锛形器、矛形器、刮削器、磨盘、磨棒、磨石、石核、石叶、饰件等,还有大量的石制品剥片。陶器,出土可复原器形极少,多为较小的陶器残片。主要为夹砂黑褐陶、夹砂黄褐陶和泥质黄褐陶,质地疏松,火候低。纹饰有麻点纹、编织纹,还有数量较多的素面。制法为泥片贴筑法。器形简单,有釜、筒形罐、敞口小底罐、片状器、纺轮、饰件等。片状器为椭圆形或方圆形,素面。骨器,有骨锤、骨铲、骨锥、骨针、骨饰片等。此外,在部分房址内,较为集中的出土了数量不等的动物骨骼和少量蚌壳。
从遗迹现象以及石器、陶器组合的初步分析看,该遗址具有裕民文化的鲜明特征。以圆角长方形房址为代表的遗存继承了裕民文化的因素。较之前发现的裕民遗址无论是生产生活用具的种类,还是工具的制法都更加丰富和复杂,且有了一定的进步。裕民遗址sup14C测定为距今8400年,四麻沟遗址的年代在距今8000年左右。该遗址的发掘丰富了裕民文化的内涵,是中国北方及草原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裕民文化谱系的纵向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胡晓农 包青川 李恩瑞 陈文虎)
【准格尔旗城塔古城考古调查】
调查时间:2017年8~10月
工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文物管理所
为了配合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间重大考古项目“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的开展,课题以石城为中心,开展龙山文化聚落与社会发展研究。2017年度对准格尔旗永胜壕乡城塔古城及周边区域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工作。
在城塔古城周边区域共发现石城3座。城塔古城保存最为完好。古城内地势平坦,地表遗物丰富。发现有不同时代的陶片,有阿善三期文化、永兴店文化、朱开沟文化、战国等。钻探发现墓葬2座,为竖穴土坑墓,侧身直肢葬,根据墓葬的形制特点,应为西岔文化墓葬。
2017年度对城塔古城的北部小城的南墙进行了试掘。根据小城的墙体走势,城门只能开在南墙之上。故选择对南墙低洼处及两侧进行布方发掘。
一 Q1发掘地点
经试掘发现并非城门所在,而是两座马面。墙体建筑方法为石块层层垒砌到一定高度后,再在内外两侧底部垫土,再分段层层夯筑而成。夯土墙仅清理了墙体的外侧即南半部分,经钻探可知夯土城墙宽约15米~16米。在夯土墙体上规律地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横向柱孔,大致呈圆形,孔径为10厘米~25厘米。部分柱孔内发现有草木灰及炭屑。发掘区域正好处在两马面及中间区,两座马面形制基本一致,对称而立,大致应为五边形。石墙内再用石块层层堆砌。马面先用石块层层垒砌石墙,外部再围绕石墙层层夯筑而成,夯层较为清晰,夯筑与版筑痕迹明显。
二 Q2试掘区
此次选择小城北墙的一段进行了试掘,发现中部为直接在基岩上垒砌的石墙,内外两侧包夯土墙。石墙上部宽2.1米,经解剖得知石墙高墙体建筑方法为底部宽4.1米,剖面呈上窄下宽的梯形。Q2内外夯土墙顺着地势先将地面垫平后,分段层层夯筑而成。夯土墙体分段的版筑板缝痕迹清晰可见。整体看来小城北墙试掘部分底部宽可达10.2米、残存高度外部可达4米~5米。
三 Q3试掘区
其位于小城南墙的东部坡下,地表隐约可见一道东西向的墙体。经试掘可知宽约60厘米~70厘米、存高约35厘米。墙体为石块层层垒砌而成。墙外壁外侧已露出基岩。经试掘发现,石墙内外的填土中发现的陶片皆属龙山文化。
目前,对整个古城的调查、试掘和测绘结果来看,该城最早建于龙山文化时期,目前该阶段的石墙最明确的见于靠近黄河的坡体下端,地表隐约可见。墙体为石块层层垒砌而成,内壁参差不齐,外壁光滑整齐。墙体内外未见护坡和夯土。至朱开沟及西岔文化时期,该遗址仍继续使用。战国时期前段,对该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将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墙进行了加宽、加高处理,并在内外侧分别加筑夯土墙,这从小城北墙试掘可知。小城南墙未解剖,墙体中间是否为石墙尚不明确,但从墙体两侧调查时发现为数不少的石块得知,应与北墙建筑方法相近,且因其南墙属于防御最前沿,墙体在战国时期改建、修建的较为讲究,整体被夯土夯筑,且在南墙上修建有多边形的马面。在战国时期的晚段,该城墙可能被废弃,城墙顶部及墙体底部被较多的战国灰坑所打破。
(曹建恩 孙金松 党郁)
【赤峰市高家台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6~9月
工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元宝山区文管所
为配合赤峰市至辽宁喀左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元宝山区文管所联合对高家台子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650平方米。高家台子遗址位于赤峰市元宝山区小五家乡老西营子行政村高家台子村东南约500米,地处一较高山地的东坡。遗址东侧有水冲沟,北侧有干枯的河道。遗址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现已开辟为梯田,地表散布有较多的陶片、石器等。
因遗址地表现已辟为多块梯田,故把遗址划分为四个发掘区。2016年发掘点位于Ⅱ区,2017年发掘区位于Ⅰ区和Ⅲ区。两个发掘区共发现房址6座、灰坑81个、墓葬3座、灰沟5条、石墙2条。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动物骨骼等。
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及梯田改造,对遗址破坏比较严重。第①层为耕土层,第②层为文化层,第②层下为生土层。房址可分为地面石砌和半地穴式房址两种。半地穴式房址平面呈“凸”字形,门道朝东南,墙壁及地面经过烘烤。灰坑平面形状有圆形、长方形、不规则形等几种,坑壁有直壁、斜壁和袋状。墓葬均为土坑竖穴,仰身直肢葬,未出土随葬品。
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陶色不纯正,表里不一,器表多为红褐、灰、黑色,以红褐、灰为主,制法以泥条盘筑为主,部分小型陶器用手捏制而成。陶器种类有罐、尊、鬲、盘、盆、甗、豆等。器表除素面和磨光的以外,纹饰中绳纹最为常见,绳纹粗细不等,其次为附加堆纹和篮纹,另外还有少量的弦纹、戳印纹、彩绘陶等。石器可分为打制和磨制两类,主要有铲、斧、刀、杵、磨棒等。骨器均为磨制成形,主要有锥、刀、针、镞等。
高家台子遗址出土的陶罐、鬲、盆、尊等器形、纹饰与赤峰市松山区的上机房营子、三座店、红山区的二道井子等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或相似,故推测高家台子遗址的年代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高家台子遗址房址可分为地面石砌和半地穴式房址两种,与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遗址、松山区三座店遗址两处同时期房址仍有不同之处。二道井子遗址房址为土坯建筑,三座店遗址均为石砌建筑,而在高家台子遗址两种结构房址兼有。
此次发掘出土的各类遗物及不同结构房址等对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连吉林 格日乐图)
【乌拉特前旗塔汉其石构墓群】
发掘时间:2017年6~9月
工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处、乌拉特前旗文管所
塔汉其石构墓群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塔汉其嘎查北2千米,分布于乌拉山南大坝沟沟口外侧的二级台地及其下的洪积滩之上,北靠乌拉山,南望黄河。墓群北约1千米有战国赵北长城东西向延伸,南部有G6高速公路和110国道穿过。
南大坝沟洪水出沟东南流,形成大面积的洪积滩地,在滩地上分布有较多亚腰形石构墓,对其中3座做了清理,编号分别为M1、M4、M5。墓葬平面均呈亚腰形,类似于腰鼓,头宽尾窄,墓向为东北—西南向。墓框以较大石块垒砌,内侧填石块,明显隆起于地表;东北头侧栽埋一列片状石板,尤为醒目;尾端西北角、西南角各放置一块大石块。墓框的最窄处砌有一道横隔墙,将墓葬分为前、后两部分,因隔墙近于尾部,由此尾部大体呈方形。
M1保存较好,头部树一列石板,中间有缺口,应为晚期人为搬移所致。墓葬积石间的沙土应为风积土,清理掉积土,积石完全裸露。逐层清理积石,暴露亚腰形墓葬轮廓,在头部的中心位置掘有圆坑,坑内发现人骨,为并列的两节肱骨和两节股骨。积石中发现两块完整石范,合为一体。发现一件石质穿孔器,类似于石斧,但无刃。
M4接近墓底出土了较多的细绳纹夹砂红褐陶片,器形为花边鬲。墓上叠压有突厥时期的遗存,出土了铜腰带、铜饰件、铁镞、铁马衔等。
M5未发现人骨,填石中发现一个石质环状器的残块。
塔汉其墓群的试掘结束后,发掘者对乌拉山南麓石构墓分布情况进行了较系统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乌拉山南麓除南大坝沟外,达日盖沟、乌日图沟、巴润乌布拉格沟等沟口处,也发现有石构墓分布。其主要形制,有亚腰形石构墓、方形石堆墓、圆形石堆墓、圆形石圈墓等。大部分石构墓分布在沟口前洪积滩地上,个别分布在沟口旁侧的二级台地上。
通过试掘、区域调查及以往公布的考古材料分析判断,乌拉山南麓分布的石构墓,其年代从青铜时代晚期一直延续至蒙元时期。亚腰形石构墓以往被认为分布在蒙古国中南部地区和内蒙古乌拉特草原,属于特布希文化,年代在公元前1300年前后。塔汉其石构墓群中的亚腰形石构墓形制,基本与特布希文化亚腰形石构墓相似,M4出土的细绳纹夹砂红褐陶鬲的年代也大体处在这个时期。但是,墓中砌有隔墙的亚腰形石构墓尚属首次发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塔汉其类型的亚腰形石构墓,可能是特布希文化延伸的产物,表明其分布已到达黄河之滨。
乌拉山南麓石构墓的考古试掘和调查,对于了解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石构墓葬的年代、分布、形制结构、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甚或对于研究欧亚草原东部地区游牧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不同时期葬俗的变化、农牧交错地带的文化互动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文平 苗润华)
【准格尔旗福路塔战国至西汉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6~11月
工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准格尔旗文物管理所
福路塔墓地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柳树湾村福路塔社新村东北约300米处的坡地上,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即已发现。一条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的乡村水泥路将这片墓地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其中东侧部分南北最长约300米、东西最宽约150米,总体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之势。北侧紧邻十里长川,长期受流水冲刷形成断崖,东侧为一条干涸的自然冲沟,西侧是林地,南侧有一条乡间便道通往旧村,大饭铺到龙口的高速公路拟从墓地东部穿过。为配合该段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长方形土坑竖穴墓32座,其中②层下开口的墓葬5座,③层下开口的27座,这27座墓有三组存在打破关系。
墓圹口大底小,斜直壁。较大者墓口长4米多,宽3米多,较小者长不及3米,宽不到2米;深多在1米以上,最深者达2.9米。由于墓坑挖在砂土中,有些墓葬的墓壁早年即已坍塌,致使墓圹不甚规整。少数墓葬有生土二层台,仅一座发现壁龛。墓葬的填土均为灰黑色砂质土和底层黄砂搅扰而成的花土,极易辨识。有些墓葬,填土经过夯打,土质坚硬,夯层、夯窝清晰可见。部分墓葬的填土中发现有羊头、牛头、狗头等殉牲,一般摆放在墓主足端的填土内,紧靠墓壁。
墓向以东西向略多,头多朝东;南北向较少,头多向南。除少数几座墓发现木板朽痕,余者皆不见葬具。葬式均为单人葬,多为直肢,少数屈肢,人骨保存较差。随葬品多置于墓主头端靠近墓壁处,其上或旁侧往往见有整齐的动物骨骼,应该是下葬时所用的牲肉。牲肉较为普遍地见于多数墓葬之中,但多寡不均。陶器组合以瓮、罐、壶、釜等实用器为主。铜器有鼎、盆、扁壶、铃、带钩、环、印章、扣饰等,另发现半两钱4枚、小铜钱1枚。铁器多已锈蚀,可辨器形不多,有双耳釜、带钩、环、勺、削等。骨器较少见,有骨梳、长条形穿孔骨片、长方形骨牌饰等。另有少量的银环、银耳饰、玉环、石环、玛瑙环、玛瑙珠、料珠等。此外,还普遍见有红色漆皮,均已腐蚀严重,器形难辨。
综合随葬陶器、铜器、铁器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可将这批墓葬的年代初步定在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是一处以秦文化为主体的墓葬群。
(胡春柏 白苏日娜)
【乌拉特中旗德令山汉代古城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6~9月
工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德令山古城遗址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同和太牧场东南15千米,西北距海流图镇22千米。城址地处罕乌拉山北麓、海流图沟北口处的一座孤山山顶上,海流图河与乌兰额日格音高勒河汇流到古城西墙下的德岭山水库。
古城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形,山上构筑石墙,近平地处则夯筑土墙,周长达5850米。发掘区域集中于古城东半部,因水土流失,揭开地表即暴露文化层,遗迹均开口于表土层下,打破生土。城内布方清理居住址5座、灰坑1个,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器形多见罐。对东城墙打探沟做了解剖,城墙土夯而成,宽2.4米,残高1.4米,夯层厚约10厘米。距墙体外6米处有护城壕,壕沟剖面呈锅底形,上口处宽6米,深0.5米。共发掘面积为600平方米。
古城时代单一,通过调查与发掘,得出以下几点粗浅认识:第一,古城东南1.3千米处为东西横亘的汉代朔方郡长城,古城虽位于汉长城以北,但占据长城外侧孤山,与汉长城能够起到一体的防御作用;第二,古城出土陶器的年代,集中于东汉时期,部分装饰具有匈奴等北方民族文化特征,如陶罐肩部、腹部多装饰弦纹和波浪纹,陶罐近底处器壁上有小孔,陶罐底部有方形戳印等;第三,城内的居住址,有北方民族军营的特色。综上所述,初步推断,该古城为一座匈奴古城,应属于东汉王朝为降附的南匈奴部落修筑的城邑。
(张文平 丹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