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发掘区(Ⅵ区)发现了集中分布的双墩文化遗存,包含大型房基槽1处,灰坑70余个,红烧土坑(堆)近20处,和柱洞密集分布区。房基槽位于发掘区最北部,大部分被取土破坏,剩余部分长约23米,开口宽度约1米,平均深度0.6米。基槽内发现有12个近圆形柱洞,柱洞与基槽内填土包含有双墩文化陶片、兽骨和炭屑,均经夯实。灰坑和红烧土坑集中分布于房基槽南部,坑内堆积以陶片和兽骨为主,还包含有红烧土块。柱洞密集分布区位于Ⅵ区最南部,柱洞尺寸、深浅、和结构不尽相同,存在连续不断的营建与改造过程。柱洞周边与红烧土铺垫相邻,经观察红烧土铺垫是建筑废料集中堆弃形成的,底部块径大,顶部破碎,部分碎红烧土颗粒散落至周边地层中。
遗址南部分别在Ⅱ区和Ⅳ区各发现一处大型人工堆筑台基。TJ1位于Ⅱ区北部,呈东西走向。南(内)侧有壕沟,北(外)侧为洼地。TJ2位于Ⅳ区南部,呈南北走向。西侧被国道占压,东侧为洼地。TJ1目前揭露长度34米,顶部最宽处12.3米,底部最宽处23.23米。北部边缘部坡度较缓,南部边缘坡度较为陡峭。TJ1①层为黄褐色花土倾斜状堆积,主要堆筑于台基南坡,应为加固台基内坡铺垫而成。TJ1②层为灰黄色土水平状堆积,堆筑于台体上部,顶部被晚期文化层破坏严重。TJ1③层为灰白色土水平状堆积,作为台体基础部分,顶面与底面均凸凹不平,堆积厚薄不均。TJ1③层表面发现有零星的龙山文化陶片和少量灰烬,其性质尚不清楚。TJ2目前揭露长度约20米,顶部宽15.8米,底部宽20米,内外坡度基本一致。内侧发现有壕沟线索,因被道路叠压,未进行发掘。通过初步勘探,TJ1、TJ2和Ⅰ区祭祀台延伸相连,呈“L”形的平面结构。禹会村遗址南部为龙山文化核心分布区,西部和南部被淮河破坏严重,东部和北部已发现的人工堆筑台基恰构成了核心区的边界,因此有理由推断存在龙山文化大型围垣聚落的可能。
【合肥市庐阳区大雁墩西周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2~7月
工作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
合肥市大雁墩遗址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东距四里河路西侧的庐州公馆大门约600米处,1976年在距该遗址不远处出土了珍贵的分裆铜鼎——西周“乔夫人”鼎,1985年被列为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四周地势低平,本体为台墩形,周缘多为断崖,地表有大量石子、砖瓦砾、烧土块及大量陶片,植被为大量杂草和少量灌木。遗址中心地理坐标点为北纬31′88″009°,东经E117′23″753°。为配合合肥普天合电新能源科技园项目规划用地建设,2017年度我们对大雁墩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区选择在文化内涵较丰富的遗址北侧(北区)、西侧(西区)和南侧(南区),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北区发掘100平方米,西区发掘275平方米,南区发掘625平方米。
此次发掘共发现各类遗迹30处,其中有灰坑12个,灰沟1条,房址6处,墓葬6座。灰坑平面形状多为椭圆形,仅有1处长方形和1处梯形。房址均残缺,多由略成排的柱洞组成,无法判断平面布局和结构。墓葬均为土坑墓,其中5座成人墓,1座婴儿墓。成人墓中有3座俯身直肢葬,2座仰身直肢葬,除1座墓葬的骨架缺失头部外,其余墓葬的骨架基本完整。出土遗物主要有石器、陶器、骨角器和青铜小件。石器有石刀、镰、锛、凿和石球。陶器主要器形有鬲、罐、豆、簋、甗、钵、杯和纺轮,以夹砂陶为主,灰、黑和红没有明显比例差异,泥质陶数量相对较少且大多为小型器物,如罐、豆等;纹饰以绳纹为主,其次为弦纹、间断绳纹和折线几何纹,偶见方格纹等印纹硬陶,大型器物多有附加堆纹。骨角器有骨锥形器、簪、匕、龟甲、鹿角和羊角。龟甲发现13件,其中有钻灼痕迹、可确定为卜甲的有8件。青铜小件主要有青铜削、镞和戈,另外发现有少量青铜炼渣。
大雁墩遗址出土的折肩绳纹泥质罐、凸棱粗柄豆、深腹簋与陕西丰镐地区周文化典型器物一致,而浅弧腹鬲、高圈足鼓腹簋、折盘粗柄豆等在六安堰墩遗址、霍邱堰台遗址、含山大城墩遗址、霍山戴家院遗址等处都有发现,因此推断大雁墩遗址是一处西周时期的聚落遗址,陶器组合具有在周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江淮地域特色。从出土石器多为石刀、石镰、石锛、石凿,有少量石镞和石球来看,西周时期大雁墩遗址先民可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进行一定的渔猎活动。青铜炼渣的发现则表明在大雁墩遗址西周时期可能存在本地的青铜器生产活动。龟甲,特别是卜甲的发现是研究大雁墩遗址先民精神信仰的重要资料。总之,合肥大雁墩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江淮之间西周聚落遗址的陶器文化面貌、生业经济形式、墓葬形制、葬俗和居民精神信仰提供了珍贵资料。
(罗虎 周崇云 朱华东)
【皖江流域古代矿冶遗址调查】
调查时间:2016年12月~2017年12月
工作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为深入研究皖江流域古代采矿、冶金及金属原料流通等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调查组继续在池州、铜陵、滁州等地实施古代矿冶遗址专题调查。
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调查组相继启动池州市东至、石台、青阳三县的调查。东至县文物管理所、石台县文物管理所、青阳县博物馆分别派员参加了属地的野外踏查,至3月底,累计排查可疑地点85处,基本覆盖了三县全境,确认遗址和遗物采集点13处,新发现石台桥头背后山、铜铃坡、青阳何家冲、天坑山、鸡山等采矿遗址,及东至铜锣尖、青阳大—小铁墩等冶炼遗址。发现采矿老硐口、灰坑等遗迹,及陶瓷器残片、石器、支护木、炼渣等冶炼相关遗物。安徽大学及安徽师范大学也派研究生参与了调查工作。
2017年4月,复查铜陵铜山采冶遗址,新发现较大面积的炼渣分布,并根据铜山矿早年施工所见陶片、砖瓦等遗物,推断该处为汉代的大型采冶遗址。
2017年12月,启动滁州地区的古代矿冶遗址调查,在滁州市博物馆和全椒县文管所的大力支持下,在琅琊山铜矿现代坑采巷道中新发现古采井巷若干,洞壁可见清晰的工具凿痕,井内淤积物中发现较多瓷器残片和木器,瓷器为唐、五代遗物,古采井巷的年代应不晚于此。复查全椒县马厂镇铜井遗址时,在铜井山西侧大梁村内发现大量炼渣,其整个村舍即坐落于一大型炼渣堆之上,当为一处大型冶炼遗址,但年代有待进一步考证。
(李刚 钱静轩)
【凤阳明中都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5~12月
工作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
为配合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联合对明中都遗址开展2017年度考古发掘。发掘点包括承天门遗址、奉天殿遗址、宫城城墙与护城河、内金水河和禁垣内窑址群,发掘面积约2950平方米。除承天门的城门、禁垣墙与奉天殿遗址的宫殿台基、金水河河道、宫城城墙与护城河外,还清理了明清时期窑址4座、沟4条、水井3口、灰坑14个、路5条、房址2座、灶3个、建筑墙基(包含基槽)6条,出土铜、铁、瓷、石、骨、陶质器等160余件。
奉天殿遗址经过2015~2016年度的发掘,发现明代宫殿台基存在两重边界,由中心夯土台与外圈围夯土台构成,中心夯土与外圈夯土存在土色差异,外圈夯土则残存有以条石包筑的须弥座边缘。此次发掘明确该中心夯土台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约75米,南北宽约38.5米,并发现外圈夯土台基西部边缘在向北内折后再次向西转折,推测该台基整体上应呈“工”字形。
承天门遗址的发掘为2017年度工作重点,发掘确定承天门为三券过洞式城门,城台东西长约95.5米、南北进深约22.45米。三个门洞居中,东、西门洞的宽度均为4.55米,从痕迹看中门洞与东门洞之间的隔墙宽约3.2米,以对称推测,中间门洞宽度约为5.45米。承天门的城台为内部夯土作芯外围包砖的结构。土芯现保存高度约2.5米~3米,计有10~12层夯土,夯土为一层砖瓦一层土。承天门城台的夯土芯边缘基本垂直,外侧包砖厚约4.8米~5.4米。从解剖得知,承天门城台的包砖及其夯土芯都坐落在一个较城台更大的夯土平台上,平台的夯土也为一层砖瓦一层土夯筑而成,该夯土平台下挖有基槽,基槽范围较平台略小,稍大于城台,深度约0.7米。基槽内填筑的也是夹砖瓦的夯土层,砖瓦分布相对松散。发掘还于承天门城台旁发现了明初修建的排水渠、红色条石包砌的夯土台、包砖的夯土墙基等。
窑址区位于皇城西南禁垣内,2015年在该处勘探出一批布列整齐的窑址,此次发掘清理了其中4座窑址。均为馒头形窑,方向一致,窑炉在西,操作间位于东边。窑址修建时先在地面上挖地穴做出窑床、火膛和操作间,操作间与窑室之间在地面下掏挖出火道,其中有两座窑炉共用同一个操作间。地面以上的窑墙等设施现已基本无存,保存的主要是原地面下的部分。两座独立窑址的窑室直径分别为2.85米和2.9米,两联窑的两个窑室均偏小,直径皆为2.3米。窑床均为不是很硬的青灰色烧结面,烧结厚度较薄。火膛平面呈扇形,比窑床低0.5米左右。烟囱平面呈近椭圆形。火膛与火门间的通道长约1.25米~1.8米,宽约0.6米~1米,残高1米~1.2米,火门外砌有挡火墙。操作间位于火门东侧,地穴式,近长方形或椭圆形,底部靠近火门处均有大量黑灰,底面局部垫有砖块,操作间东端坡道上设有4~6级台阶。发掘还在窑址周边发现了较多柱洞,推测窑址使用时曾在其上搭盖过临时性建筑。窑址操作间内出土有瓷碗、瓷盘、瓷盏、铜钱等遗物十余件。
内金水河和宫城东北角城墙与护城河的解剖发掘尚未完全结束,但已经基本探明内金水河和宫城护城河的河道宽度、河坡情况、宫城城墙的建造方式等。
此次发掘基本弄清了承天门的城台结构、规制、建造过程和建筑工艺,在奉天殿遗址、城墙、水系、窑址的发掘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发掘不仅为遗址的保护、展示设计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研究明中都皇城的布局、规制、建筑工艺等坚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