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荥阳青台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东,枯河北岸的一处岗地上,仰韶遗址面积约31万平方米。2015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共同申报“青台遗址丝绸起源”发掘项目,2017年共发掘面积600平方米。仰韶时期各类遗迹现象丰富,有部分现象暴露后未进一步清理,结合2015年度和2016年度勘探和发掘现象,目前对遗址认识如下:
一 环壕
仰韶时期环壕共三条,目前清理一环壕西及西南转角一段,以及二环壕三处缺口。共有三种形制,一是发掘缺口踩踏痕迹明显,将环壕隔断为并不相通的两部分,明显是出入通道;二是缺口为两条不同时期的沟先后形成,缺口处将环壕隔断,而成为出入的通道;三是沟底部发现有一排柱坑,平面呈“凹”字形。
二 居住区
居住区主要位于一环壕和二环壕的北部偏中地带,这里房屋分布较为密集,相互间叠压打破,可知此地为先民们已规划好适宜居住的区域。目前清理的房址有单间、双间、三间之分,布局有南北并列,也有东西并列的,建造方法有木骨塑泥、平地起筑、土坯砌筑等。最要的是发现了史前最早的砖坯房屋。
三 墓葬区
墓葬大致可分两大期,早期墓葬方向多北向,晚期墓葬方向多西向。另有少量东向。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为主,多疑似经过缠裹束缚,如墓57,身体四肢及手、足非常紧凑。同时青台遗址墓葬内普遍使用葬具——棺。
四、疑似北斗九星祭祀区
在遗址东部,一环壕外侧,发现有九个陶罐组成的疑似北斗九星图案,九星罐东部有圆形祭土台,东部有大、中、小三个瓮棺,葬具均为小口尖底瓶,南部有一个祭祀坑,内置一个四肢呈大字展开,腹部高起的非正常死亡骨架,并有一大缸,整个祭祀区周围有较多疑似地臼的遗存。
【郑州市上街区登封路仰韶文化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5~10月
工作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为配合上街区区级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工程开展此次考古发掘工作,具体地点位于郑州市上街区登封路以西,锦江路以北。
共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清理探方4个,清理遗迹单位较为单一,均为有仰韶时期灰坑,共33处。开口多在③、④、⑤层下,灰坑的形状可分为圆形和不规则形两种,其中圆形袋状较多,不规则形甚少。圆形灰坑的形制多比较规整,一般多呈口小底大,壁弧状外张略平滑,袋状,平底。不规则形灰坑多为斜直壁或弧壁,底多寰底。个别灰坑坑壁上残留有明显工具痕迹。灰坑大小不一,深浅不等。填土多为一次堆积,个别分二次或三次堆积,包含遗物多较一致,填土多为深灰色土或浅灰色土,灰黑色土较少,质地较松,包含物较丰富,含有大量的红烧土颗粒、红烧土块、炭屑及草木灰、残陶片等。灰坑的性质就其形制规模观察,其大多应为窖穴或半地穴房址等。另外亦有个别灰坑在清理至灰坑底部时发现有人骨、瓮棺或动物骨骼,疑似与祭祀相关。如:H2内坑底南部发现人骨一具,葬式呈上下叠压屈尊状,东侧有一猪头骨。H5内坑底西部发现人骨架1具,仰身直肢,头北面上。H11坑底西部发现保存较好侧卧猪骨1具。H29坑底南部发现一红色彩陶罐儿童瓮棺等。
此次发掘的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陶器以夹砂褐陶、灰陶为主,另有较多泥质红陶与灰陶,器形主要有罐形鼎、盆形鼎、罐、钵、器盖、尖底瓶、瓮、甑、盆等。纹饰以素面为主,部分饰弦纹、附加堆纹,另有少量绳纹和彩绘。石器有石锛、石球、石铲等。骨器有骨针、骨锥,蚌器有蚌镰等,另出土有大量动物兽骨等。
此次发掘对于研究郑州地区仰韶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一批新的考古学实物资料。
(丁兰坡 魏青利)
【中牟县后魏仰韶文化及战国时期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1~5月
工作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G310线中牟境改建工程项目从后魏遗址南部边缘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穿过。结合2015年上半年对后魏遗址的全面勘探的情况,2016年6月下旬对该工程穿过的南部边缘区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详细勘探,发现了较为重要的遗迹现象,有仰韶时期的文化层、灰坑和古河道等。
后魏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报请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和郑州市文物局批准以后,于2016年7月中旬,开始对该工程的占地进行考古发掘。截至2016年12月底,对发掘区西半部分进行发掘,当年发掘探方12个,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清理古河道1处,仰韶时期灰坑29个,战国时期的灰坑17个,墓葬4座。
2017年度对工地发掘区东半部分进行发掘,发掘探方6个,分别是T0411、T0412、T0721、T0722、T0723、T0724,清理仰韶文化时期灰坑5个、战国时期灰坑11个、灰沟1条、清代墓葬2座。发掘出土有陶片12袋,出土陶器有陶罐、陶豆、陶钵等。出土陶片少量为仰韶、龙山文化时期,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少量的彩绘陶、磨光黑陶等,多为素面,少量的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等,可辨认的器形有陶罐、陶鼎、陶钵等,另发现有鹿角、石铲等。
墓葬2座,编号为M5、M6,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M5,东西向,为夫妻合葬墓,双棺双骨架,头向东,随葬有清代铜钱12枚。M6,南北向,无骨架及随葬品,似为迁葬墓。
灰坑16个,其中仰韶文化时期的5个,战国时期的11个。
灰坑和灰沟,分布于东部4个探方内,上层为战国时期灰坑,多近圆形或椭圆形,坑壁较为规整,多为斜直壁、竖直壁,平底,推测多为取土坑,少量可能为窖藏坑。下层为仰韶文化时期灰坑,为圆形或方形,坑壁均较为规整,竖直壁,平底,为窖藏坑。
战国时期灰沟1条,编号为G2,位于工地发掘区东部T0724南部,开口于③层下,探方内清理部分东西长7.8米,南北宽0.9米~1.8米,西端较宽;壁较规整,工具痕迹不明显,略弧,下部内收,底平,底长7.8米,宽0.5米~1.1米,深0.3米~0.35米,西端略深,底距地表1.6米~1.65米。出土有少量的陶片,应为战国时期的取水沟。
古河道1处,编号为G1。
对古河道的东半部分进行解剖发掘,结合2016年度古河道西半部分的发掘情况,钻探的古河道G1较为准确,为西北—东南走向,开口于第③层堆积下,开口距地表2.5米,宽34米~36米,深1.6米,底距地表4.1米;沟壁较为规整,斜直壁,坡度略大,底较为平坦。G1内堆积分为两层,均较为纯净,无包含物,判定其应为古河道堆积,年代应早于遗址文化层的年代。
(高赞岭 闫付海)
【南乐县仓颉陵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3~6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南乐县文物管理所
为了摸清南乐县仓颉陵遗址范围、内涵、时代及遗址文化层堆积情况等,进一步提升遗址的保护等级,联合考古队对仓颉陵遗址进行了初步勘探。后期对勘探资料进行了整理。通过此次勘探,初步探明仓颉陵遗址是一处十分重要的史前环壕聚落遗址。
仓颉陵遗址位于濮阳市南乐县梁村乡吴村,是豫北地区著名的名胜古迹,是华夏子孙敬仰的造字圣人仓颉的陵地,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原南乐县文化局、文化馆等单位曾对仓颉陵遗址进行试掘,出土大批史前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遗物。
此次勘探以仓颉陵墓冢为中心,向东西南北方向,呈“十”字形布孔,孔距2米。通过此次勘探可知,仓颉陵遗址文化堆积层呈“堌堆状”。遗址中部上层为淤沙层及胶泥层,厚约1.4米~2.3米。其下为深灰色文化层,厚约3米~3.5米。遗址边缘地带,上层淤沙层及胶泥层厚约5米,其下的文化层厚约2.5米~3米。此次在仓颉陵遗址文化层内,由上而下依次勘探发现有商周时期、龙山时期、仰韶时期遗物,与既往发掘情况一致。
遗址四周边缘地带发现有环壕存在。其中北侧、东侧、南侧壕沟保存相对较好,西侧壕沟破坏较为严重。壕沟南北长约162米,北侧壕沟残长约115米,南侧壕沟残长约145米。壕沟开口距地表7米~9米。沟内填土上层为灰褐色土,下层为淤积土。沟壁斜壁内收。壕沟口宽15米~30米,自深2.5米~4米。壕沟被遗址下部的早期文化层叠压。壕沟内勘探出有仰韶、龙山时期的陶片及残石器等遗物。依据上述层位及遗物情况判断,此次仓颉陵遗址勘探所发现的环壕时代较早。
遗址外围为厚达数十米深的淤沙、胶泥及淤泥层。
此次仓颉陵遗址考古新发现,为我们重新审视南乐仓颉陵遗址的价值和地位,对濮阳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一丕 王景莲 刘纪庄)
【伊川县土门仰韶文化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3~12月
工作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土门遗址位于伊川县白元乡土门村东的高台地上,南侧为永定河,向西汇入伊河。遗址东高西低,地理坐标为北纬34°23′45.33″,东经112°26′45.66″,海拔232米左右。
2017年3月开始,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业务人员对土门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勘探。通过考古调查、勘探以及对遗址周边的断崖剖面的清理,我们基本确定了遗址的范围以及堆积层次。遗址内文化堆积厚约2米~4米,断壁上发现有人为破坏、盗挖彩陶现象。在文化层内发现有大量的红烧土、田螺残壳、陶片、兽骨等。地表遗物丰富,采集有陶器、石器、兽骨等遗物。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少量灰陶。纹饰有划纹、绳纹、凹弦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小口尖底瓶、缸、鼎、盆、罐、钵等,另见有若干彩陶片。从采集遗物分析,该遗址内主要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遗存。
2017年10~12月,在盗挖彩陶区域进行试掘,位置在遗址区的西北部。共布三条探沟。T1依地形而布,T2、T3按磁北方形,发掘总面积110平方米。清理出灰坑18个,房址6座。灰坑多为周代遗存,仅H15为袋状坑,年代为仰韶晚期。房址6座,多数保存极差,仅存居住面或墙体,层位关系推断其基本为仰韶文化遗存。出土各类小件20余件,有陶纺轮、石球、石凿、骨饰和蚌器等,多为仰韶文化遗物。
(任广)
【扶沟县新区新石器时代及宋元时期遗址】
发掘时间:2016年12月~2017年5月
工作单位: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
2016年年底,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在扶沟县行政新区全民健身中心工地进行考古勘探中发现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遗址。该遗址内涵丰富,是周口市配合基本建设通过考古勘探的首次重要发现。
2017年3月,经上报国家文物局后对该遗址局部进行考古试掘。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发掘探方10个,发掘面积240平方米。初步认定该遗址年代上限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屈家岭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下限为宋元时期。清理发掘屈家岭文化时期至商代的灰坑28个,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古井1口,宋元时期的二次葬1座,采集标本近千袋,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等。出土的标本中,可辨识器物有新石器时期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陶纺轮、宽沿灰陶罐等,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高足陶杯、镂孔圈足陶豆,新石器时代的靴形骨器等,以及至商周时期的夹砂夹蚌粉红陶鼎、绳纹陶罐、灰陶簋、夹蚌粉红陶鬲、陶纺轮、石斧、石凿、骨锥等一批珍贵文物。
该遗址文化堆积层较厚,清理时出土了大量的器物标本,初步整理发现当时生活使用器物烧制量大,种类较多,造型规整,烧制火温较高,纹饰繁缛清晰等,推断当时生产分工细,制陶规范、制作水平较高,初步判断手工业应较为发达。地层中夹杂有大量的炭米和较多的动物骨骼、牙齿、麋鹿角、狗骨等。根据出土标本判断有大型食草类动物和一些凶猛食肉类动物等。出土动物骨骼分布凌乱,无规律排放,应为食后遗弃,另外出土了较多的鼎、鬲、甗等蒸煮器,说明该部落应较为富足,生活水平较高。
扶沟,古称桐丘,公元前196年置县,因桐丘东有扶亭,西有湖水沟,故此得名,迄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扶沟县自古以来文化繁荣,历史悠久,是古代人类宜居之地,地下文物埋藏丰富,该遗址文化层堆积厚,时代延续长,文化内涵丰富,距今6000年左右,比桐丘故城早近3000多年,该遗址与桐丘故城在地理区域位置较近,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历史联系,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杨浦)
【社旗县毛堂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9月~2018年1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联合大学、南阳市考古研究所
毛堂遗址位于社旗县东南部潘河街道办事处辖区,属于城乡接合部,东面为耕地,南邻毛堂自然村西邻兴隆路,北邻纬三路。2015年12月,社旗县文物管理所在对毛堂一带进行调查时发现该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在30厘米~250厘米左右。为明确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及聚落形态,探讨与同时期临近地区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执字〔2017〕150号),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第一次正式发掘。
发掘共布正方向探方32个,规格为5米×5米,实际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参加实习的2015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27名本科生抵达社旗毛堂后随即开始考古实习工作,室外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后2017年度还进行了部分室内整理工作。
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根据遗迹遗物判断应是屈家岭至石家河文化时期南阳盆地一处中心聚落。此次发掘清理遗迹丰富,共发现房基13座、灰坑242个、沟8条、墓葬55座、瓮棺13座(初步判定)等其他遗迹,出土器物完整及可修复者500余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发掘区域的新石器时代地层连续,依次为石家河、屈家岭和仰韶文化。
发掘的同时,还对遗址及周围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与勘探,确定遗址面积南北长约830米,东西宽约300米。勘探表明,在遗址西部有一条古河道,古河道的年代早于遗址形成年代。遗址同时期,古河道被用作壕沟,遗址西部壕沟与古河道重合,东部在古河道中部。在遗址中东部古河道以内区域发现有大面积的红烧土,面积约3000平方米。从钻探情况看,应是房子倒塌之后遗留,初步推断这个区域属于该遗址的生活区。
此次发掘为研究南阳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变迁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此外,两周时期及汉代墓葬的发现也为研究该地历史时期聚落面貌及发展演变补充了资料。
(张雯)
【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遗址】
发掘时间:2016年11月~2017年12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新密古城寨遗址位于新密市曲梁镇大樊庄村古城寨村民小组。遗址现位于溱水东岸的台地上,遗址东面紧邻一条现代冲沟,南北两面不远处可见平缓的黄土覆盖的基岩岗地。
遗址主体为一座保存较好的龙山时代城址,除了西面被溱水冲毁外,北东南三面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南北城墙中部有相对的缺口,可能是古代城门的位置。1997~200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7年度考古工作可分为钻探和发掘两部分。考古勘探工作集中在对遗址范围和护城河方面。首先,勘探确认了遗址的规模及范围。勘探结果表明,目前古城寨遗址南北约730米,东西约680米,现存面积约50万平方米。其次,为了解城址护城河的情况,又沿城墙周围钻探。结果表明,除西面为溱水冲毁而情况不明外,古城寨城址北、东、南三面皆为护城河围绕。大体上,护城河宽度约在20米~50米之间,深约6米~9.5米,由于地表起伏的原因不同部位深度略有差异。此外,在城外的遗址东北部,还勘探发现有形状较规整的夯土遗迹,其形制、时代及功能等尚需进一步工作。
为了解古城寨城址护城河的结构、地层堆积及时代,2016年度考古发掘了东城墙外护城河中段。探沟西起东城墙外侧,东到护城河外,东西长约68米,南北宽约5米~15米,发掘面积800多平方米。
根据堆积性质、沉积特征,护城河内堆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最底部是龙山时代的使用堆积,覆盖其上的是龙山晚期的废弃堆积,之上是龙山晚期之后自然沉积的河流相淤积层,之上叠加了厚层东周时期包含物很少的红褐色黏土层,之上覆盖了东周和汉代两个阶段的人工堆积,顶部为明清时期的堆积。护城河底部形态存在一定差异,护城河底部为中粗砂岩的基岩,东岸坡为人工取土形成缓坡岸,而西岸坡则是为保护城墙基础层人工夯筑形成的缓坡。护城河底部出土较多龙山时期陶片。发掘结果表明,古城寨城址的护城河最早始于龙山时代,龙山晚期即遭到废弃,之后开始淤积,有明显的东周秦汉时期的淤积层和文化堆积,直到明清时期才彻底淤平。
2017年度新密古城寨遗址的考古工作进一步证实了古城寨城址龙山文化的时代属性,而其宽大的壕沟、高耸的城墙,为评估当时的社会控制力以及区域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资料,壕沟内时代明确的自然沉积为复原当时的古环境提供了新资料。
(张小虎)
【淮阳县平粮台龙山城址】
发掘时间:2017年4~12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淮阳平粮台城址考古勘探与发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经费资助的项目,2017年继续进行勘探和发掘,完成勘探面积约15万平方米,发掘揭露面积360平方米。
2017年度勘探的区域是城址外北部,结合之前在城址内外其他区域勘探的情况,通过GIS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可以看出,现今地表除了平粮台城址以外,外围区域地势比较平坦,这是因为淮阳地处黄泛区,自宋金以来,河流的多次泛滥,导致该区域黄沙深埋,早已湮没了以前的地貌环境。而同区域生土的高程模型并不像现今地表这样平坦,平粮台城址区域的地势最高,其次是城外的西北部、北部和东部,西南部和距离城址更远的地方地势明显较低,表明平粮台城址应当是建在一处较大规模的台地上的,城址外的城壕显然是人为干预的结果。这处台地的边缘倾斜向下,断崖式降低的特征并不十分明显,其外围是否存在人工干预的痕迹还有待进一步工作。
在城址内南部靠近城门处发现了层层叠压的龙山时期的道路,根据比较明显的“地面”,至少可以分为四期道路。最早一期道路直接叠压于生土之上,同城墙建筑年代相当;最晚期道路大致为平粮台四期前后。说明平粮台城址筑城之初,南城门的位置就已经固定了下来,一直延续使用。在第二期道路垫土中发现一片玉冠饰残片,残长4厘米,宽2.4厘米,厚0.4厘米,透雕。其造型与山东临朐西朱封M202出土玉冠饰的翼、珥和口三部分非常相似。
2017年度另外一项收获,是从地层关系上厘清了平粮台城址南城墙中部龙山时期三组排水管道的早晚关系:20世纪80年代发掘的南门卫房道路下倒“品”字形排水管道年代最早,时代为平粮台三期;其东部G6内单根的排水管道次之,再往东G4内两根排水管道的年代最晚。这些管道均是城墙夯筑之后敷设的,排除了筑城之前预埋的可能性。
在城址内南部龙山时期G28底部发现了两头完整的黄牛骨,一大一小。根据骨骼姿态可以看出,埋葬时牛已死亡,肌肉未腐。两头牛平躺,上下叠压,没有挣扎和捆绑的痕迹。这是我国龙山时期十分罕见的埋葬整头黄牛的遗存,对于研究我国家养黄牛的起源和驯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曹艳朋 朱树政)
【濮阳市华龙区戚城龙山文化东周及汉代遗址】
发掘时间:2016~2017年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
戚城遗址位于濮阳市华龙区古城路与京开大道交汇处,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2017年,戚城遗址考古工作采用全面勘探与重点部位解剖试掘相结合的方法,共计勘探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其中重点勘探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共计勘探出灰坑341个、扰坑19个、灰沟10条、护城壕沟2条、水井161口、夯土基址14处、夯土台2处、道路11条、墓葬81座、灶3个、窑址2座。其中发现环壕,或灰沟与夯土基址组成的城防设施3处。共计发掘面积约2500平方米,发掘深度超过11米。通过上述工作,使我们对戚城遗址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及历史沿革等有了新的认识。
新发现的东周时代外城北至子路墓祠北围墙,东至京开大道西侧边缘处,南达石化路南的戚城村北东西向水泥路,西至温馨园小区与濮阳市妇幼保健院之间。戚城遗址东周外城复原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900余米,面积超过90万平方米。城墙分主墙体和内护坡两部分,采用版筑、夯筑、堆筑三种筑法。城墙基宽(含基础护坡部分)约38.7米,残高约4.7米。
戚城东周时代内城及龙山城(二者大体重合)之内,东部、东北地势较高,发现有道路遗迹。道路自内城东墙北段缺口处,向西至城内中部,折转向南,直达南墙缺口处,呈反“7”字形,可能为城内的干道。在反“7”字形道路的拐角内,发现有夯土墙与围沟组成的东周城防设施,或为东周时期最内的一道城防。夯土基址主要集中城内东北部。在东周城防的东南部亦有少量的夯土基址,时代较晚。在城内东部,围绕地势较高区域,有环壕分布。该环壕时代可能早于龙山城址时代。在城内西南部,亦有环壕分布。该环壕时代可能偏晚。在城内中部偏西,即南北向干道西侧,发现有小型墓葬区。该墓葬区为夫妻异穴并葬墓。城内西北、东北、东南有较大灰坑分布。东南有众多的小灰坑集中分布。这种现象可能与城址修建有关。
在东周时代内城与外城东墙之间,发现两座夯土台,可能为东周时期的会盟台遗址。其中西台早于东台。此外,在龙山城墙东墙、西墙中部外侧,发现有对称分布的疑似马面遗迹。
龙山早期,戚城遗址为一处环壕聚落;龙山晚期,城址出现;东周时期,三重城防并用,是一处具有都邑性质的城邑;汉代时期,原东周内城延续修补利用;宋金时期,戚城城墙再次被修补利用。此外,还发现戚城遗址分布于一处东北最高,向西向南呈缓坡状的“螃背”形台地上。东部边缘坡度较陡。戚城东周外城东城墙沿陡坡边缘而建。
(李一丕 李中义)
【信阳市浉河区菜园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5~12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菜园遗址位于信阳市浉河区游河乡老庙村菜园组,游河北岸台地上,遗址高出周围3米左右,当地俗称擂鼓台。遗址坐标北纬32°15′10.68″,东经113°54′53.30″,海拔84米,面积1万余平方米。2017年5月,为配合出山店水库建设,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
遗址地层堆积较厚,文化层厚约5米,出土陶片丰富,有夹砂灰陶、夹砂褐陶、泥质黑陶、泥质灰陶、泥质红陶,纹饰有素面、绳纹、篮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陶器有鬲、罐、盆、鼎、尊、碗、甗、瓮、豆、甑、斝、钵、壶、陶坠、纺轮、杯、缸、器盖等,石器有刀、镞、斧、凿。
目前,共清理遗迹195处,其中,灰坑131个、墓葬47座、沟3条、房基8处、陶窑6处。出土有西周、晚商、早商、二里头、龙山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物。通过对遗址的发掘,为我们研究信阳地区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尤其菜园遗址发现的早商时期遗物,不仅填补了该地区早商时期遗物的空白,也为寻找链接郑州商城和湖北盘龙城之间区域中心性聚落提供了线索。
(周通)
【信阳市平桥区母子河新石器西周及宋元时期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3~12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母子河遗址位于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镇母子河村西北部,东为叶井村民组。遗址以西1000米左右即为淮河主流,西侧紧邻母子河,该河自平昌关南流,至母子河遗址西侧、南侧因拦河蓄水形成长约400米、宽60米~80米的水面,然后流经母子河村北、张楼村南,在陈庄西120米处入淮。遗址所处区域地势较高,主体部分为高出周围地表2米左右的小土包,呈慢坡状分布,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130米,总面积约3.7万平方米。现为农耕地,种植小麦等农作物。该遗址是2008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信阳市文物管理局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的,处于拟建出山店水库淹没区。
2017年度为了配合了出山店水库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母子河遗址发掘1000平方米。地层堆积最浅为20厘米~30厘米,中部最深230厘米,大致可分4层,其中③层以下为古文化层。共清理灰坑11个、灰沟1条、房基1处、瓮棺葬76座以及柱洞若干。出土遗物丰富,大致可分为龙山、西周、宋元等三个大的时期。目前,大部分资料正在整理中。
母子河遗址发现的龙山时期遗存以瓮棺墓为主,少量的灰坑和房基。其中瓮棺葬有76座,大部分遗迹边缘很难划清,葬具以矮扁足鼎、夹砂罐、深腹盆为主,部分葬具里面发现有未成年个体人骨遗骸。根据器物形态,出土遗物的年代可推断为龙山晚期,文化性质属杨庄二期文化。以往河南龙山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多以郑洛地区、颍汝地区为主,而豫东南地区除驻马店杨庄遗址外,很少有龙山时期遗存发现。此次母子河遗址龙山晚期遗存以及之前孙寨遗址同类遗存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豫东南地区龙山晚期的考古研究材料,对于搞清龙山晚期黄淮地区及其周边的文化互动交流有重要意义。
(武志江)
【濮阳县瑕丘遗址】
勘探时间:2015~2017年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濮阳县文物管理所
受省文物保护专项经费资助,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2015年7月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濮阳县文物管理所对濮阳县瑕丘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勘探。此后,又对勘探材料进行了梳理。截至2017年年底,相关工作已基本结束。
瑕丘遗址位于濮阳县五星乡堌堆村。因其西北距濮阳县城18里,故又称十八里堌堆遗址。村西南部现存大、小堌堆各一座。村子外围原有土筑的晚期寨子一座。寨子轮廓局部在地表依稀可辨,东西稍长,近椭圆形。
此次对北、东各到村子北部、东部边缘,西南到安寨村北部莲池的范围内进行了勘探。勘探面积约1000平方米。平均勘探深度达4.5米左右。
通过勘探,在村内东部偏北处,发现城址一座。该城址南北稍长,东西稍窄,略呈长方形。西墙保存较好,长约396米;北墙自西北角向东残长164米,中部消失156米,近东北角处北墙残存长约6米~7米。复原后,北墙长约326米。东墙仅存北段,残长约276米。南墙仅存西段,残长约38米。该城所存部分为城墙基础部分,夯土厚约0.5米~1.3米。
通过对大、小堌堆勘探可知,大堌堆堆积层可分8层,厚约9米;小堌堆堆积层可分6层,厚约9.7米。在大、小堌堆上,勘探出土有夏商时期的陶片。
此次还在村西南角及村外西南,发现有两处早期遗迹。两处遗迹均呈南北向带状平行分布。两处带状遗迹均为深褐色花土,两侧则为黄沙和红胶泥的淤积层。其中村西南角的带状遗迹南北长约126米,残宽约38米。其内出有泥质灰陶,陶片较薄,素面或外饰细绳纹,时代较早。此外,其内还包含有碳粒、红烧土粒等。村外西南的带状遗迹南北长约107米,残宽约21米。因为水位较浅,两处带状遗迹是否经过夯打,有待判明。
相传瑕丘遗址为舜都“负夏”邑。此次为该遗址首次开展的考古工作,对于摸清瑕丘遗址的范围、内涵及时代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李一丕 王景莲 刘中禹 单孝东)
【方城县桂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3~4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桂河遗址位于方城县小史店镇桂河村东,地势稍高于周围。遗址破坏较为严重,乡村生产公路从遗址中部穿过,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路边断崖上能够看到文化堆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周南高速项目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布设10米×10米探方10个,实际发掘面积950平方米。
遗址地层堆积较简单,耕土层之下即为生土。此次发掘仅发现一条环壕,不见同期灰坑等其他遗迹现象。经勘探和发掘确认,环壕平面呈圆角方形,东西约86米,南北约82米,宽约8米,深约0.5米,内壁稍陡直,外壁呈坡状。壕内为青灰色填土,含有烧土颗粒和烧土块。出土少量陶片和石器。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饰篮纹,器形有夹砂罐、瓮、豆、器盖、鼎足等。石器有石斧、石镰、石铲、砾石和半月形穿孔石刀等。依据出土器物形态,该遗址属于龙山晚期遗存。
遗址不见文化层,环壕深度仅0.5米,且不见同期遗存,据此现象推测此地在龙山时期地势应较高,人们在这里挖壕,进行生产和生活,后来遭到人为大规模取土破坏,遗址基本夷为平地,文化层和人们生产生活痕迹荡然无存,仅保留较浅的环壕。
(王豪)
【宜阳县苏羊龙山文化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2~12月
工作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宜阳苏羊遗址位于宜阳县张坞镇苏羊、下村和留召三自然村内,坐落于洛河南岸的二级阶地和黄土塬上,面积约62万平方米。以所属村庄可分为苏羊区、下村区和留召区,各区的东西两面均有沟壑围绕,在下村区和留召区南部发现有疑似人工壕沟,苏羊区处于现代村庄下情况不明,这样各遗址区即为一完整聚落。根据调查和初步钻探,苏羊区面积约16万平方米,堆积最为丰富,较厚处可达6米;下村区面积约32万平方米,堆积较丰富处约1.5米;留召区面积约13万平方米,堆积厚度约1米。
2017年度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苏羊遗址进行调查,并分别在苏羊区和下村区布方发掘。苏羊区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41个、房址2座。灰坑以圆形袋装为典型。灰坑内所出器物中陶器有红顶钵、三足彩陶钵、扁腹罐、直口罐、彩陶盆(口沿)、罐型鼎、斝、杯(涂漆)、纺轮、器盖等,石器有石铲、石斧、石锛、石镞等,骨器有锥、针、镞等。年代约为王湾三期。
下村区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清理出壕沟1条、灰坑20个。壕沟内发现有汉唐时期的道路,作为上下通道使用。灰坑多为袋状,以平面圆形和椭圆形为主,圆形灰坑直径约2米~3米,主要作为房屋和窖穴使用。出土陶器类有直口扁腹罐、豆、罐、曲腹盆、扁足鼎、杯、纺轮等;石器有刀、斧、锛、镞等;骨器有镞、针、锥等;蚌壳制作的环形器。下村区遗址年代应在王湾二期,经济活动以种植为主,从事制陶、纺织、狩猎等活动。
(程保增)
【正阳县铁佛寺二里头文化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5~8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铁佛寺遗址位于正阳县熊寨镇大张庄村南,西100米即田白河(正阳县、确山县界河),北650米大张庄,东400米为李新庄。地理坐标为北纬32°31′49″,东经114°14′12″,海拔73米。遗址地势呈中间高四周低,遗址原东西长约250米,南北长约280米,面积约7万平方米。1987年平整土地时遗址中部最高处被推掉1米多,该遗址遭破坏比较严重,遗址西部仅存少量灰坑,中部高地仅存少量的文化层,遗迹现象距地表比较浅,现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
为配合息邢高速的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队伍对工程占压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4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64个、灰沟8条、水井4口、陶窑1座,出土有陶器、瓷器、石器、铁器、骨器等。经过发掘,发现该遗址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延续时间比较长,包含有石家河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遗存、东周文化遗产、汉代遗存、唐宋遗存以及明清遗存,其中以二里头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是二里头时期的陶鼎、大口尊、圆腹罐、深腹罐、花边口沿罐、捏口罐、刻槽盆等。在二里头文化遗存中,不见二里头一期遗物,有少量的二里头二期遗物,以二里头三期、四期遗物为主。另外出土有少量的唐宋时期的瓷碗以及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碗。
铁佛寺遗址位于驻马店东南区域,属淮河流域,虽然遗址面积不大,但是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比较长,文化面貌上与驻马店杨庄遗址比较接近。经过对出土遗物的简单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该遗址在早期属于石家河文化的影响范围,随着二里头文化的兴起与传播,该遗址在二里头文化二期开始受到影响,到二里头文化三期、四期时二里头文化已经成为该区域的主导文化。该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探寻二里头文化的南进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周润山)
【荥阳市马沟村东二里头文化及周代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5~12月
工作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为配合河南焦郑黄河大桥开发有限公司国道234焦作至荥阳黄河大桥及连接线(荥阳马沟段)项目工程,开展此次考古工作,具体地点位于荥阳市高村乡西北部马沟村东,牛口峪村西,S314公路以北。
通过考古发掘,共计布10米×10米探方10个,清理有各时期灰坑122个,另清理墓葬64座。现分述如下。
一 各时期的灰坑坯
二里头时期灰坑,平面多为圆形,坑壁多直壁,除不规整坑壁外,多经过加工,坑壁光滑规整,个别有明显工具加工痕迹,坑底多平底,较深,填土多灰黑色,质地较为疏松,包含物有较多的烧土颗粒、炭屑以及陶片等,根据形制结构及出土物推测其用途可分为废弃窖穴、水井、取土坑等。
西周时期灰坑平面多为圆形,坑壁分斜壁外扩、直壁、斜壁内收和不规整四种,坑壁多经过加工,光滑规整,坑底多平底,较深。
二 各时期的墓葬
战国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平面为长方形,口大于底,平底,多为单棺,少量为一棺一椁,内置人骨一具,葬式多为仰身直肢或侧身屈肢,头向以北居多。棺内头部左右多有随葬品,个别随葬品置于壁龛内。
汉代墓葬主要有“日”字形砖室墓,由墓道、封门、墓室三部分组成,个别有耳室,该形制墓葬多8~10个墓葬为一组,方向多为坐南向北或坐北向南,与相邻的另外一排墓葬墓道与墓道或墓室与墓室相向面对。墓道均为长方形竖井状,墓室多由空心砖砌成纵长方形,底部由空心砖平铺。单室墓形制较相同,多两座墓为一组,相邻者多共用一个耳室(过洞)。从平面排列情况看,应为夫妻合葬墓,与其他地区的“过桥仙”类似,俗称“隔山葬”。
二里头和西周时期灰坑内出土器物多为生活用器的陶器碎片,以泥质灰陶为大宗,其次为夹砂灰陶。可辨器型为陶罐、陶壶、陶盆、陶豆、陶盂、陶鬲等。纹饰多为素面,然后为绳纹、弦纹,其次为附加堆纹。另出土有石器、骨器等。战国墓葬内出土有一大批随葬物品,陶器器型较多,有罐、鼎、壶、盘、豆等。汉代墓葬虽然多被盗扰或破坏,但仍出土有一大批随葬物品,主要有罐、瓮、仓、灶、井、壶、奁、量、案、耳杯、勺、厕、鸡、狗、鸭、猪、羊等;另有少量铜镜、铜钱等。
通过此次考古发掘,发现此遗存以二里头和西周时期遗迹为主,另有战国和汉代墓葬,墓葬分布较为集中且有规律,应是经过规划的战国和汉代时期家族墓葬区。这些为我们研究二里头、西周、战国、汉代时期此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魏青利 丁兰坡)
【新郑市吴庄社区两周遗存】
发掘时间:2017年1~5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该工程用地位于107国道西、七里井村北。东邻吴庄完全小学、居民区、瓷砖厂,西邻规划中的107国道绿色廊道,南邻新村镇七里井村居民区,北邻新村镇吴庄村居民区。占地面积35万余平方米。从该项目所处位置来看,此处应是七里井韩王陵的附属墓地。
发掘共清理春秋战国时期墓葬8座,并有陪葬的车马坑1座,坑内有铜饰件3件。车马坑的发现,说明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另外在墓葬区还发现了祭祀坑7座,祭祀坑内出土有完整或凌乱的兽骨以及破碎陶片,从陶片的年代看,应为战国时期。
在发掘区的北部又布10米×10米探方32个,5米×10米探方2个,10米×2米探沟5条,20米×2米探沟1条,165米×2米探沟1条,共清理出西周晚至战国时期灰坑37个、花土坑6个、陶窑1座、水井4眼、小型房基1个、壕沟3条,出土蚌器、石器等数十件,收集陶片近百袋。
其中东边的壕沟宽5.8米,深约1.3米,从发掘区的北部一直延伸到七里井村内,约400米长;北边的壕沟宽3.2米,深2.6米,清理长度100余米。两条壕沟在发掘区的东北部交汇在了一起。从清理的壕沟情况判断,东面的壕沟和北面的壕沟应为七里井韩王陵的陵外围壕。
重要的发现是一处大型夯土建筑遗址,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物推断,其年代自战国到汉代时期,其中战国时期面积为1300平方米,汉代时期为1000余平方米,已清理出墙基、柱洞等遗迹。
这一区域是七里井韩王陵的所在地,由于发现墓葬数量较多,所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当地文物部门一起,对距离韩王陵较近区域的墓葬提出了就地保护的措施,发掘的墓葬基本上都是远离韩王陵的中小型墓葬,应属韩王陵范围内的附属墓葬。
此次发现的房基和灰坑均西周时期,说明这一带在韩王陵确立之前,还是一处小型的西周时期的聚落遗址(面积约为800平方米)。
(樊温泉 沈小芳)
【鹤壁市淇滨区辛村墓地西周遗存】
发掘时间:2017年8~2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鹤壁市文物工作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
此辛村墓地即原浚县辛村墓地,今属于鹤壁市,位于鹤壁市淇滨区西郊的金山办事处辛村,淇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2017年为配合穿过该保护区的快速通道扩宽工程,联合考古队对占压区内的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017年度共发掘面积4100平方米,清理出西周时期的墓葬20余座外,还系统地揭露出西周时期的其他遗迹,有殉人殉牲坑、埋物坑、房基、道路、瓮棺葬、灰坑等,出土了包括骨锥、簪、镞及大量骨料、卜骨,陶制的鬲、簋、罐、瓮,陶或石质地的纺轮,以及铜镞、铜马衔,少量玉器在内的各类遗物。
此次发掘具有重要意义:1.首次确认辛村墓地外围区分布着大量西周时期的非墓葬遗存,深化了辛村墓地的内涵,为展开以该遗址为核心的聚落考古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线索。2.此次发掘为近年来豫北地区为数不多的针对西周时期遗存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遗物十分丰富,为学界研究西周时期卫国的物质文化提供了最具代表的实物资料。
(高振龙)
【灵宝市中河霸王城西周及汉代遗址】
发掘时间:2016年10月~2017年8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灵宝中河霸王城遗址位于灵宝市阳店镇中河村沟南组西,遗址现位于南北两条冲沟之间的黄土台塬上,西面不远处即是陇海铁路。规划中的蒙华铁路从遗址东南部穿过。
2016年10月,为了配合蒙华铁路建设,开始对灵宝市阳店镇中河村霸王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发掘工作主要在蒙华铁路线路占压范围内进行,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遗址时代、性质,也在城内开展了全面的钻探和局部小范围试掘工作。此外,为了解城墙的结构、建筑技术及时代,还清理了部分城墙剖面。发掘面积共计600多平方米。同时,还调查了附近的两个同时期城址。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第一,考古勘探及发掘表明,城址内现存西周和汉代两个时期的遗存。由于晚期破坏严重,目前遗存少而零星。
第二,发现的西周遗存有房址和灰坑两类,其中房址为圆形或“吕”字形半地穴式建筑,灰坑有圆形和方形两类。器物组合以鬲、罐、盆、甗、簋等,未见豆。生产工具仅见石刀、石镞、陶纺轮。
第三,汉代遗存发现数量较少,仅发现灰坑1个,出土数量较多的板瓦、筒瓦及日常生活陶器。
第四,从建筑特点、夯土出土的包含物来看,中河霸王城城址应修建于汉代。
第五,中河霸王城遗址应与西水头城址、项城城址大致同期,这几座城址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中河霸王城遗址的发掘为了解西周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新资料,也为了解汉代考古和汉代社会历史增加了新内容。
(张小虎)
【新郑市郭店常家庄社区两周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11月~2018年2月
工作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新郑郭店常家庄社区两周遗址位于新郑市郭店镇新老107连接线以南、潮河西岸。该遗址所在地原地势为滨河西岸的一条南北向岗地,因长期的工农业生产平整土地等活动,岗地渐缓呈缓丘状。上层黏土质地,深度在2米左右存在厚度约0.6米~1米的砂土层。缓丘中间高地残存部分文化层厚度在0.05米~0.18米,灰坑深度大多在0.8米左右。
此次发掘共清理灰坑56个,墓葬50座,窑址1座。
灰坑以圆形、椭圆形居多,少量为长方形及不规则形。圆形、椭圆形灰坑坑壁规整,一部分为直壁,一部分为口大底小的垂腹袋状坑,应属于窖藏坑。灰坑间有叠压打破关系,填土多为灰褐色、黄褐色,较疏松。出土物主要为陶片,分为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器形由鼎、罐、尊、甑、壶、簋、盘、鬲、豆、盂等实用器,制作简单粗糙,未见仿铜陶器。灰坑时代涵盖殷晚期、西周早中晚及春秋战国时期等。
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东西向,排列整齐有一定规律。墓坑填土为黏土质地的黄褐土,较硬。墓葬葬具基本为单棺,头东向,多为仰身直肢葬式,仅个别为仰身屈肢葬式,骨架腐蚀较严重多朽化成灰。葬制结构有腰坑墓、壁龛墓、头厢及“一”字形等类型。墓葬时代涵盖春秋晚期、战国早期、中期等。个别墓葬打破早期灰坑。墓葬出土器物为泥质灰陶、泥质红陶。红陶器主要是指陶鬲,个别夹砂。其余为泥质灰陶。腰坑墓陶器组合基本为鬲、豆、壶、盂或鬲、壶、盂或罐、豆、盂或鬲、壶等,壁龛墓陶器组合主要为鬲、壶、罐或鬲、豆、壶、盂或豆、盂等,个别墓葬出现碎釜葬现象。陶器均为实用器具,没有仿铜类陶器。
窑址为单烟道馒头形土坑竖穴窑,残存底部,时代为春秋晚期。
常家庄社区两周遗址位于滨河西岸高台地上,从商代晚期以来一直有人类活动。根据遗迹现象及出土器物分析,平民族属文化性质单一,延续存在时间较长,春秋晚期之后逐渐融合了郑文化因素,战国后期消亡。
(黄富成)
【伊川县新城东周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7~12月
工作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伊川县文物管理办公室
伊川新城遗址位于伊川县城东南1500米的城关镇古城寨村、野狐岭与平等乡古城村一带,北距洛阳市40余千米。新城故城又名伊阙城,是战国中晚期韩国西部的重要城邑,也是洛阳城南的战略要塞,是洛阳城的南大门,地理位置颇为险要。该遗址西部为低缓的丘陵和山地,东部为伊河。在春秋时期为伊洛之戎和戎蛮子的聚居地,战国时期归属韩国,设为新城县,并在此修筑城邑,新城故城由此而来。著名的伊阙之役就发生在这里。
此次考古调查与勘探,基本摸清了外城城圈范围、保存状况和内城局部区域遗迹分布情况。遗址外城北墙及西墙保存较好,城外有护城壕。北墙及西墙北段的夯土残存于现地表之上,北墙残长约1400米,西墙残存长约850米,南墙仅存一小段,长约20米,未发现东墙夯土遗存。内城位于外城南部偏东,内城南墙基本与外城南墙西段对应,西墙残长约320米,宽约15米;北墙残长200米,大部分被压在现生产路之下,暂未发现东墙夯土遗存。内城内发现有夯土遗存,可能与建筑遗迹有关。
(薛方)
【濮阳市华龙区义乌东周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7~10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2017年7~8月,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华龙区任丘路与丽都路交叉口恒丰绿地地下停车场市政工程项目勘探时发现一处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文化遗址。初步勘探表明,该遗址文化层堆积厚约1米~2米,包含有较多的东周、仰韶等时期陶片,与其西北侧的金桥遗址文化堆积相似,很有可能为金桥遗址的聚落边缘区域。为了解该遗址文化内涵,2017年9月,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其进行了小面积的试掘,布2米×10米探沟(TG1)一条,发现灰坑3个、灰沟1条,出土有东周时期的筒瓦、地砖以及陶盆等遗物。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该遗址的文化面貌以及濮阳地区4000多年来的地形地貌演变情况,2017年10月中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此处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布10米×10米探方6个,分别为T1~T6,其中T2将TG1包含其中。
T1、T2、T3、T5等均发现较厚的砂土层、泥砂混合层和胶泥层。T1第③a层为胶泥层,深度为48厘米,厚度10厘米~68厘米,土色为红色,混杂黄色和黑褐色颗粒,土质致密;第③b层为泥砂混合层,厚度0~15厘米,土色为黄色夹杂少量黑褐色;第④、⑤、⑥层均为胶泥层,深度约为97厘米~152厘米,厚度8厘米~75厘米,土色为黑色或黄褐色,土质较致密,文化遗物较少。T4和T6均发现较厚的东周文化层。T2第②、③层为东周文化层,整体西高东低,厚度为0~85厘米。②层包含物丰富,出土有数量较多陶片、瓦片以及兽骨、牙齿等,出土一件陶豆。③层厚度为0~70厘米,土色为黄褐色偏黑,较为疏松,包含少量陶片,陶片体量小。T6共分4层,其中第②a、②b和③层均为东周文化层。②a层厚度约0~11厘米,土色为浅棕色,土质疏松,包含物较少。②b层厚度约0~19厘米,土色为深棕色,土质较致密,包含物较少。③层厚度约51厘米,土色呈黄褐色,土质较致密,遗物有炭遗存、石球、陶钵和陶片若干。在探方T4、T5、T6东侧,发现明显的泥沙堆积现象。
此次发掘共发现带钩、石球、陶钵、陶豆、动物骨骼等遗物,以及水井、灶坑、灰坑、灰沟等遗迹。T3H12开口于③a层下,平面形状近似椭圆形,弧壁,平底,形状不规则,剖面形状为长条形,内含大量陶器残片和部分铁器残件。灶坑T3Z1开口于③b层下,平面形状为椭圆形,弧壁,平底,形状较为规则,剖面形状为袋状,坑内填充黄褐色黏土、灰烬和草木灰。
该遗址的发掘收获了一批遗迹和遗物,对该遗址的性质和文化内涵及其年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解决了该遗址与金桥遗址的关系,发现的河水淤积层和古湖泊遗迹对研究该地区环境的变迁提供了重要参考材料。
(袁广阔)
【漯河故城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4~12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建业西城森林半岛·云熙府项目位于漯河市西城区。2017年度配合该项目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漯河市文物考古所对项目占压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平均厚约2.5米,可分为10层,以汉、唐时期为主。共发现灰坑130个,灰沟10条,水井35口,墓葬5座,瓮棺葬9座,陶窑5座。出土有罐、盆、豆、碗、网坠、纺轮等陶器,以及瓷、铜和铁器等。
201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编制“漯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时,对漯河古城遗址及周边进行了调查勘探,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漯河古城遗址外,新发现春秋至汉唐的大城和内北城。此次发掘区域即位于新发现的大城遗址的西南部。
此次考古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古城遗址西南部一带遗迹遗物分布情况,为“漯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研究古城的文化分期、城址布局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梁法伟 刘晨)
【新郑市铁岭东周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6~12月
工作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铁岭墓地位于新郑市西北2500米的新村镇吴庄大队铁岭村与冯庄及其周边,墓地南缘为双洎河,东缘为双洎河的一条南北向支流,西缘有双洎河的另一条南北向支流。铁岭墓地所在三河夹角间的台地上,大致呈方形,北部稍宽,南部稍窄,面积近40万平方米。地理位置:北纬34°25.969′,东经113°41.340′,海拔119米。
2006~2010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协调组织下,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新郑段铁岭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墓葬1427座,另有灰坑、窑址、房基等若干。后经过不完全调查勘探,整个墓地墓葬多达4000余座。从发掘情况看,铁岭墓地长期以来遭盗掘破坏严重。时至今日,盗墓现象仍时有发生。
铁岭墓地2017年度发掘墓葬89座,仅1座为战国晚期空心砖墓,其余为土坑竖穴墓,大多口大底小。墓葬遭盗扰严重,南北向分布为主,个别为东西向分布。按墓葬结构分,大致分三类:无棺椁、一棺、一棺一椁。黄土碱性较大,棺椁木灰化严重,人骨朽化成褐色粉末状;按陪葬品组合及结构等分,大致分为:壁龛墓、头厢类墓、仿铜器墓、明器墓葬等。葬式主要为仰身直肢和屈肢葬。
发掘遗物共有以下几类:
1.陶器。陶器有鬲、罐、豆、壶、盂、鼎、敦、盘、罍、匜、舟、尊、釜等。其中仿铜器墓陶器组合大多为鼎、盘(或盆)、舟、匜、敦、罍或尊。泥质陶器组合有壶、豆、釜;鼎、豆(盖)、敦、匜、盘等。大多仿铜陶器为白衣素面,部分仿铜陶器饰有暗纹彩绘。器足流行兽首纹蹄形足,耳多饰兽首纹。
2.玉器。玉器有玉牌、玉柱、璧、璜、玦、环、圭等;另有水晶珠、玛瑙珠等。
3青铜器。青铜器有戈、鼎足、箭镞、铜铃、铺首、铜环等
4.骨器及其他。骨器有骨贝、骨镳、骨珠、骨笄等。
通过发掘和地形地貌分析,铁岭墓地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中晚期,中小型墓葬较多,大型墓葬基本盗空。少量墓葬中出土壁龛陶器组合及成套的仿铜陶器组合较完整,器足及耳饰流行兽首纹,具有典型的周文化遗风,推测这是一处郑韩故城外围郑国公族墓地,一直延续至战国中期左右。大型公共墓地的出现有可能与郑韩故城内某一宗室有关,这为郑韩故城周边族属分布及郑文化发展与演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科研素材。
(黄富成)
【伊川县徐阳春秋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4~12月
工作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伊川徐阳春秋墓地位于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南顺阳河南岸台地之上。徐阳春秋墓地调查面积6万平方米,发现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葬200余座,车马坑5座。2017年批准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发现墓葬34座,暴露车马坑7座,各时期灰坑45个,沟2条。
陪葬车马坑7座,其中大型车马坑1座,中型车马坑4座,小型马坑2座。车马坑均拟实施整体搬迁,进行实验室考古,故均未清理。墓葬34座,大型墓葬2座,其中一座被盗扰,另一座保存完整,正在实施整体搬迁。中型墓葬5座,其中2座被盗扰,另外3座正在实施清理和整体搬迁。小型墓葬27座,其中宋墓2座,其他均为东周墓葬。东周墓葬具均单棺无椁,葬式除盗扰不明外,均为仰身直肢,其中一具发现有头部开孔现象,小型墓葬随葬器物有陶器,器形有单耳罐、绳纹罐、陶盆等,其中一座墓葬中还发现有金饰。宋墓2座,仰身直肢,随葬铜钱、陶罐等。灰坑45个,以西周时期灰坑为主,也有少量唐宋时期。西周时期灰坑以圆形平底为主,唐宋时期灰坑多为不规则形。
通过2017年度的田野考古发掘,基本摸清了大型墓葬与陪葬车马坑的对应关系,同时开展相关科技检测,徐阳墓地为戎人遗存的文化面貌更加清晰,为今后深入探讨墓地的文化属性提供了更加翔实的考古资料。
(马占山)
【宜阳县韩都故城】
发掘时间:2017年1~12月
工作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宜阳韩都故城遗址位于今宜阳县城以西2.5万米的韩城镇东侧,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1510米~2150米,东西宽1630米~1843米,总面积约310万平方米。201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内两座大型墓葬(编号:17LYHBM1、17LYHBM2)进行了布方发掘。
M1位于城址中部偏西,方向77°,开口③层下,打破生土,由斜坡墓道和长方形墓室组成。平面呈曲尺形,墓口距地表0.35米~0.97米。墓道东西长8.24米、南北宽2.96米~3.8米,墓室呈长方形,墓口南北长18.2米、东西宽7.5米~9米,深3.48米~4.26米,斜壁内收,上部坍塌不规整,底部凹凸不平,南北16.28米、东西宽6.26米~6.4米。填土内出土陶片较多,另见少量铜镞、空首布等。底部未见棺椁痕迹和随葬器物,推测可能在建造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中断。
M2位于城址北部,开口④层下,被晚期沟打破,打破生土。平面形状极不规则,口部距地表0.54米~4.8米,南北最长约46.7米、东西宽6米~32.25米。填土为花土,东侧墓壁斜壁内收,西、北边界暂未暴露。填土内出土有铜镞、陶片等遗物。南壁斜坡还发现较多踩踏面痕迹和箭镞扎进生土壁的现象。其西南、东侧发现柱洞若干,西侧发现略呈长方形坑6个,坑壁较规整,有工具痕迹和踩踏痕迹,底不平,呈台阶状。从目前情况分析,原认为M2为墓葬的判断有待商榷,该遗存可能为取土或军事防御设施。
在发掘的同时,考古调查与勘探也在进行,主要发现有灰坑、墓葬、道路、夯土、沟、烧窑等遗迹现象。在M1东侧发现曲尺形遗迹6处,与M1所在区域呈东西对称分布,其北还发现宽约10米道路一条,路两侧发现有沟,推测存在较强的关联。
此次调查和发掘深化或修正了以往对宜阳韩都故城文化内涵的认识,为正确判断城内遗存分布情况和遗址内外功能布局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依据。
(张龙丹)
【荥阳市碧桂园思念项目战国至清代墓葬】
发掘时间:2017年2~5月
工作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郑州思念果岭置业有限公司碧桂园思念项目工程,位于荥阳市S314公路以南,清华园路以东。
通过考古发掘,共清理不同时期遗迹现象49处,其中战国墓葬2座,汉晋墓葬12座,唐代墓葬3座,宋代墓葬23座,清代墓葬6座,汉代灰坑3个。此次发掘汉晋墓葬和唐代墓葬的清理较为重要。
1.汉晋时期墓葬。方向均为南北向,墓葬形制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砖室多室墓,墓葬规模较大,多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后室五部分组成。墓道多为长方形斜坡状,封门及墓室均用小砖封堵错缝平砌而成。第二种为“日”字形,由墓道、封门、墓室三部分组成,个别有耳室或侧室。墓道均为长方形竖井状,壁规整,两壁多设置有可供上下的脚窝,墓道底平。墓室底呈纵长方形,封门及墓室用小砖错缝平铺和空心砖侧砌两种。第三种为“甲”字形墓,多为单室砖室墓,墓道均为长方形斜坡状,封门及墓室均用小砖错缝平铺,地砖为一字平铺。墓葬遭盗扰严重。出土器型有陶多子盒、陶罐、陶瓮、陶仓、陶灶、陶井、铜钱等。
2.唐代墓葬。方向均为南北向,墓葬形制可分两种,一种为“甲”字形墓,多为单室砖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均为长方形斜坡状,封门、甬道及墓室均为小砖错缝平铺而成,甬道顶为暗券,墓室顶多坍塌,地平面呈弧边长方形,地砖有一字平铺和人字形平铺两种。另一种平面呈刀把形,墓道、封门、甬道及墓室的一个墓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出土有铜钱、铜镜以及墓志一合。
这批墓葬按时代分区,各区分布较集中且有规律,时代特征典型,排列较为有序,应是经过规划的公共墓葬区。墓葬年代上迄战国,下至清代代,为研究战国、汉晋时期、唐代、宋代、清代墓葬的演变序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丁兰坡 魏青利)
【郑州市古荥镇战国至清代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6~8月
工作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为配合正商绿境花园一号院(LJY16~01)项目工程,开展此次考古工作,具体地点位于郑州市古荥镇北,省道S314以南,毓秀路西,春熙路南,绿达路北。
发掘共计清理各时期遗迹121处,其中各时期墓葬116座(战国墓葬25座,汉代墓葬7座,晋代墓葬8座,唐代墓葬5座,宋代墓葬63座,清代墓葬8座),战国灰沟2条,宋代水井、窑址、灰沟各一处。这批遗迹均开口于地层堆积层①层下,相互之间有叠压打破关系,分布较为有序。现就清理较为重要的晋代和唐代墓葬分述如下。
晋代墓葬为8座,均为砖室墓,形制可分两种:一种是单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另一种是双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过洞、后室等部分组成。两种形制的墓道均为长斜坡状,壁规整,个别墓道至底部有台阶,墓道壁有明显人为加工痕迹。封门由小砖错缝平砌而成,甬道为拱形顶,两侧为小砖错缝平铺,墓室底平面近方形,双室墓之间有过洞相连,过洞为拱形券顶,墓室四壁微向外弧,均为小砖错缝平铺,底部由小砖一字平铺。个别墓室顶部未塌陷,为穹隆顶。
唐代墓葬为5座,均南北向,单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棺床等部分组成,个别墓葬在甬道两侧设置有壁龛。墓道可分为长方形竖井状和长斜坡两种形制,位于墓室南侧,竖井状墓道两壁有供上下的脚窝,壁均较规整。封门由小砖错缝平砌,甬道位于墓道和墓室之间,券顶已不存,底平面呈纵长方形,两侧为小砖错缝平铺。墓室位于甬道北侧,顶已残,底平面呈方形,墓室四壁从残存情况来推测应为砖砌,砌法不详。底部由小砖一字平铺,在墓室西部或北部设有棺床,棺床较墓底高出有5厘米~10厘米,个别墓葬还残存有棺。
通过考古发掘,晋代墓葬出土有鲜明时代特色,有陶多子盒,瓷四系盘口壶、陶罐、陶武士俑等,唐代墓葬出土一批弥足珍贵的器物,有墓志两合,一合为唐徐州司马上柱国郑仁合墓志,另一合为唐前环州参军荥阳郑公达故夫人卢氏墓志,另有铜镜、铜盆、铜钱、银勺、银簪、玉璧、金箔饰件、瓷人物俑、瓷动物俑、瓷壶、瓷罐、瓷碗、瓷灯盏、陶罐、陶碗、铁釜、铁剑、铁镜等。
这批遗迹中的各时期墓葬分布较为集中且有规律,形制较为统一,时代特征典型,排列较为有序,应是各时期经过规划的家族墓葬区。唐代两合墓志的出土,为研究荥阳郑氏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这批墓葬为我们研究晋、唐各时期的生产、生活和葬制、葬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魏青利 丁兰坡)
【郑州市西四环路战国墓葬】
发掘时间:2017年
工作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为配合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南区地下交通系统及地下空间项目,对位于郑州市西四环以东,陇海路以南,富民路西侧的工程施工区域开展考古工作,并发现有古代墓葬存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项目进行了考古发掘。
该项目范围内经上层拆迁清理,现存地表即为生土层,墓葬开口均已暴露,打破生土。
发掘清理战国墓葬38座,马坑1处,兽坑1处,汉代墓葬1座,清代墓葬1座,共计42处文化遗迹。
战国墓葬平面形状均呈长方形,按形制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竖穴土圹墓,另一类为偏洞室墓,以第一类占绝大多数。竖穴土圹墓口稍大,底略小,壁微斜,呈覆斗形,底平。由于墓葬较深,一般在墓葬东南角有单排或双排脚窝。一般在墓室北侧挖有壁龛,用来放置随葬品。葬具方面,多为一棺一椁,也有单棺墓。棺椁均朽,留有灰痕。墓室内骨架多保存一般,有些保存较差。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也有少量侧身屈肢。墓葬多为南北向,也有部分为东西向。墓葬有一定的排列规律,东西排,南北列,推测为有规划的家族墓地。马坑与兽坑各发现一处,均位于发掘区东部。马坑平面呈正方形,中间有马骨两具,头向东,相向而卧。汉代墓葬平面呈甲字形砖室墓,包括墓道、墓门及墓室三部分。墓道呈长方形,斜坡下行,壁直;墓门为砖砌拱形,两辅两券,形制规整;墓室由前室、后室组成,后室又分为东西侧室。随葬品置于前室,后室放置墓主。东侧室发现一具骨架,保存较好,为仰身直肢一次葬;西侧室发现二具骨架,保存较差,放置凌乱,葬式不明,推测为二次迁葬而来。葬具见有棺痕。墓葬呈南北向,墓室朝南。
战国墓葬内发现的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多为泥质灰陶,少量红陶和磨光黑陶。以素面为大宗,罕有纹饰,多为弦纹、暗纹等。常见的器物组合为鼎、豆、壶、盘、匜,还见有盒、盂等。除陶器外,还有部分铜器,按用途可分为兵器、车马器、饰品等。兵器见有剑、戈、镞等,车马器有镳、衔、车叀等,饰品如带钩、铜璜、铜珩等。此外,还清理出了水晶环、石子等随葬品。汉代墓葬内发现有陶罐、灶、鸡、狗等,并有少量“五铢”铜钱。
依据战国墓葬的形制及出土物文化特征推断,这批战国墓葬应属于战国中期前后。有规律的排列表明,该地应为有规划的家族墓地。墓葬普遍规格不高,应为一处平民墓地。少量墓葬形制较大,出土物有一定的规格,并且周边有马坑和兽坑作为祭祀,墓主应该在该墓地中有较高的地位。随葬品中有较多的兵器陪葬,似乎表明了墓主应该有一定的军功。该战国墓地的发现,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丧葬制度、社会生产、生活、军事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发掘材料。
(刘青彬)
【郑州市航空港区苗庄村战国汉代墓群】
发掘时间:2016年10月13日~2017年5月10日
工作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为配合郑州航空港区双鹤湖路东延工程,开展此次考古工作。苗庄墓葬群位于郑州市航空港区明港办事处苗庄村(原属郑州新郑市八千乡苗庄村)西南部,道路呈东西向从马陵岗横穿而过。此次共发掘清理墓葬192座,灰坑22个,沟4条,陶窑4座,水井1口。出土遗迹较丰富、时代文化延续较完整,同时出土了一批较精美的文化遗物。
墓葬192座,战国时期墓葬9座,汉代墓葬183座。
战国时期墓葬9座,均开口在①层下。形制结构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绝大部分为南北向,极个别为东西向。壁面规整,底部平整。部分墓葬在底部中间部位发现有长方形浅灰色腐土痕,应系棺木腐朽后所存留。由于墓葬遭盗扰严重,未发现随葬品。
汉代时期墓葬183座,均开口在①层下。形制结构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方形空心砖室墓,少量“甲”字形砖室墓、刀把形砖室墓、“日”字形砖室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壁面规整,平直,底部平整。长方形空心砖室墓,内置大型空心砖椁室,四周及上顶和底部均用空心砖砌成,砖面有压印而成的草叶纹、柿蒂纹、乳丁纹等为饰。“甲”字形砖室墓、刀把形砖室墓、“日”字形砖室墓均由小青砖错缝平砌而成。部分墓葬在底部发现有人骨架,保存不完整,均为仰身直肢,头向北或西。墓葬多遭盗扰,破坏严重,仅在少数墓葬内出土有铜洗、铜镜、铜钱、陶鼎、陶罐、陶仓等随葬品。
灰坑22个,平面形状多为圆形和椭圆形,个别为不规则形,周壁平整,坑壁清晰完整,应为当时的窖藏坑、取土坑等。填土为灰色杂土,土质较硬,结构稍致密,含碳粒、烧土粒等,出土有陶器残片、蚌壳等。时代均为汉代时期。
沟4条,均长条形,根据分布位置及出土物推测为墓葬群排水或防御设施。时代均为汉代时期。
陶窑4座,形状为椭圆形、圆形,由于破坏严重,均仅存窑室底部,填土内含炭块、红烧土块,出土有陶器残片、板瓦残片等。时代均为汉代时期。
水井1口,形状上部为圆形土圹、下部为小青砖错缝垒砌而成八边形,填土淤积痕迹明显。时代为汉代时期。
汉代墓葬内出土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铜器、铁器等。主要器型有陶鼎、罐、瓮、盒、碗、仓、甗等,纹饰素面为主,另有弦纹、彩绘等,少量器物上有刻划纹符号。铜器有铜镜、铜洗、铜带钩、铜钱等。另有少量铁带钩等。
汉代灰坑内出土有陶罐、盆等残片。以泥质灰陶为主,素面居多,少量绳纹。另出土有少量蚌壳。
此次发掘确认了遗存的文化性质与时代,同时获取了该区域战国、汉代时期较完整的考古发掘资料,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当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埋葬制度等提供一批新的实物资料。
(高赞岭 朱少铮)
【郑州商城遗址汉代夯土墙遗存】
发掘时间:2017年2~8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为配合郑州市金水区城北路打通及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郑州市金水区紫荆山路与城北路交叉口西南部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
此次考古发掘工作共布10米×10米探方12个,38米×8米探方1个,6米×10米探方6个,12米×9米探方1个,发掘面积1972平方米。整个发掘工地,发掘深度普遍达5米~6米,清理出商代至明清时期的灰坑、沟、水井等各类遗迹87处。其中,夯土墙1处,灰坑66个,水井16口,沟4条。
夯土墙位于此次考古发掘范围的西南部,从T304的五个剖面来看,走向为西北—东南向,残存长度约38米,宽度约8米,个别高度在3米左右。由于被近现代建筑及明清时期G3所破坏,此次发掘区域内保存状况不太完整。夯土墙夯层堆积不规则,厚薄不均匀,未见明显夯窝,可能为堆筑并简单夯打。夯土土色不一致,有黄砂土含有料姜石颗粒、黄褐色土、灰黑色杂土等,可见对于选料并无严格要求。根据打破夯土墙的G3及被夯土墙叠压的灰坑等包含物分析,夯土墙的年代最早至汉代,主要使用年代在唐宋时期。
另外,发掘区北部分布广泛的灰黑色淤土沟状堆积,与南部的夯土墙的走向大体一致,使用延续年代基本吻合,受发掘面积所限,发掘区域外也仅通过钻探来获取灰黑色淤土堆积分布范围、深度等信息。
据文献记载及往年考古成果,城北路一带还保存有一道夯土城墙,修建年代始于汉代。此次清理发现的夯土墙、壕沟规模较大,形制较为复杂,对探索汉代以来郑州城市规划格局的重大变迁再次提供了科学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杨树刚)
【孟津县新庄汉代烧窑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1~12月
工作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该遗址位于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东北部,地处邙山东汉陵区最北端,南距刘家井东汉帝陵约2.5千米。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4年7月开始对遗址开展系统的考古工作,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发掘面积4000平方米,清理完整窑炉21座,初步确认其为邙山东汉帝陵陵墓、陵园建设所需建材的重要产地。
2017年的主要工作,一是对遗址西北部曲尺形排水沟向东延伸部分作了解剖,确认其形制;二是对东南部排窑区西侧新发现的夯土、路土和排水沟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16平方米。
发掘结果表明,西北部排水沟并未向东延伸且变宽,而是变成一处渗坑。渗坑长2.6米、宽2.16米、口底深1.43米。排水沟发掘长2.7米、宽1.34米~1.6米、口底深1.06米。原勘探发现沟口变宽区域,经发掘实为大小不等、形制各异的灰坑。推测这些灰坑应当是在烧造建筑材料过程中,大量取土而形成的。坑内出土了一些烧坏的砖瓦残次品,在部分扇形砖的表面,还可以看到经过烧造后,砖与砖之间交接部分形成的明显痕迹。
同时,在排窑区西侧,清理出东西平行分布的夯土、排水沟和路土,三者均呈南北走向,发掘长度10米。夯土宽2.8米~3.8米,路土紧邻夯土西侧,在沟的东西两侧均有分布,宽14.2米~15米。沟北部略宽,南部略窄,口小底大,口宽1.6米~1.8米、底宽1.61米~1.78米,口底深1.74米~1.82米。根据发掘情况,初步推断排水沟为暗渠。受发掘面积所限,夯土、路土、沟三者之间的早晚关系,以及与东部排窑区的空间联系,目前尚未解决。
新庄烧窑遗址前期出土了大量的空心砖残块和少量的日用陶器,在2017年的工作中又发现了烧制变形的陶器残片和空心砖的半成品,可以确定除了烧造砖瓦外,窑址还同时生产空心砖和陶器。2017年,对窑址出土的部分标本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空心砖和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和陶器一样,采用了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都较高的河床沉积黏土,这些黏土是特意从附近的河床开采过来的。而遗址内出土量最大的扇形砖、方砖等砖材,则是就近取的窑址附近的黏土。
(李继鹏)
【洛阳市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
发掘时间:2016年9月~2017年12月
工作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按照《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工作计划(2014~2020年度)》工作安排,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继续围绕二汉冢东汉陵园遗址周边开展调查钻探工作,目的在于解决二汉冢陵园的范围和布局等问题。完成钻探面积89.04万平方米,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是发现建筑基址2处。
一处位于二汉冢封土东北部,前期发现的两组陵园建筑的北部。建筑基址东西长316米、南北宽143米,由东、西二组建筑组成。建筑基址内部发现有夯土墙、夯土墩、排水沟、踩踏面、灰坑、灶等。
一处位于二汉冢封土东约800米,南北向水泥路的东侧。建筑基址南北长112米、东西残宽80米,由夯土墙、夯土墩、灰坑等组成,其东、西、南三面均被晚期现象破坏,无法确认其全貌。
二是发现墓园遗址4处。
570号封土墓冢的墓园遗址,位于曹休墓的东南部。墓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64米,墓冢位于墓园中部偏北,四周环以沟槽为界,沟宽1.3米~1.4米、口深0.3米~0.6米、底深1.3米~2.3米。墓园南部沟槽中部有一宽2米的缺口,应为门址所在。墓园遗址内,封土的北侧发现了烧窑9座,形制均为由窑道和窑室组成的单体窑炉,但目前还无法确定其与墓冢和墓园遗址之间的明确联系。
在曹休墓南约270米处,发现墓园遗址一处。墓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1米、东西宽98米,四周环以沟槽为界,沟宽1.2米~1.3米、口深0.3米~1米、底深1米~1.6米。墓园南部沟槽中部有一宽7米的缺口,可能为门址所在。墓园中部发现三座墓葬,略呈“品”字形分布,中间一座形制略大。
连霍高速与洛常路交汇处南约110米处发现一座墓园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8米、南北宽92米,四周环以沟槽为界,沟宽1.3米~1.5米、口深0.5米~1.5米、底深1.7米~2.8米。墓园中部发现墓葬一座,墓道南向。
在上述墓园遗址东部约130米处,发现另一座墓园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1米、东西宽57米,四周环以沟槽为界,沟宽1.3米~1.5米、口深0.4米~1.2米、底深1.8米~2.8米。墓园南部沟槽中部有一宽5米的缺口,可能为门址所在。墓园中部发现墓葬一座,墓道南向。
(李继鹏 严辉)
【新郑市文苑小区汉墓】
发掘时间:2017年5~7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该工程用地位于新郑新区,东邻郑州新尚置业有限公司轩辕湖壹号小区,西邻文化路,南距郑韩故城保护范围36米,北邻学院路。
此次发掘共清理春秋战国至汉代时期墓葬52座,灰坑5个,水井21口,出土陶、瓷、铜、铁等不同质料文物200余件。这些墓葬,年代以汉代为主,多为砖室墓,另有少量战国时期竖穴土坑墓。其中M16和M12较为特殊。
M16,开口于扰土层之下,距地表深140厘米,方向345°。由墓道、封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的北侧,平面呈L形,长820厘米、宽165厘米。封门,底部残存两层砖及一个砖块,据此推测其可能为砖室结构。甬道,两壁较直,坡底。墓葬形制为砖室墓,平面呈长方形。墓葬平砖错缝垒砌,券顶,竖排队缝起券,铺地砖为竖排对缝平铺。墓室长345厘米、宽160厘米、高190厘米,墙高90厘米、券高100厘米。砖为长方形小条砖,砖长42厘米、宽12厘米、厚10厘米。该墓的特别之处在于,发现有车马出行图案的精美画像砖,这种在小砖上模印车马出行的现象以前非常少见,为研究郑韩故城汉代时期的丧葬礼仪和车舆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M12,开口于扰土层下,距地表深150厘米,方向190°。墓葬形制为带斜坡墓道竖穴土坑墓,平面呈“凸”字形。全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侧。平面呈长方形。长510厘米、宽185厘米。甬道:长120厘米、宽116厘米、高190厘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400厘米、宽170米厘、高220厘米。该墓出土随葬器物28件,包括陶鼎、陶盘、陶罐、铁剑等,其中较多的低温铅釉陶壶,釉面光亮,呈现绿、黄深浅不同的色调。这对研究郑韩故城秦汉时期的陶瓷制造技术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樊温泉 余洁)
【郑州市航空港古城村西汉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6月1日~7月3日
工作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为配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新港十一路东延工程项目,此次考古发掘位于郑州航空港区新港办事处故城村西南,属苑陵故城南门外文物密集区。现道路建设占压路段以北为苑陵故城,城址保护范围,道路建设占压区域原为高岗地。
此次共清理各类古代遗迹50处。其中战国灰坑22个,西汉墓葬22座,宋代墓葬6座。出土遗迹较丰富、时代文化延续较完整,同时出土了一批较精美的随葬品。
战国灰坑均开口于②层下,平面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填土为灰色杂土,土质结构松软,含红烧土颗粒、炭粒等。内壁规整,直壁,底部平整。清理出土少量战国时期陶器残片,多为夹砂红褐陶和泥质抹光灰陶,部分陶片表面饰有中绳纹等。器形有陶豆、陶罐、陶釜等。
西汉墓葬均开口于②层下,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填土为黄褐花土,其中M24出土随葬品较为丰富,填土有人为夯打迹象,土质较硬,含少量砂姜颗粒、现代植物根系等。由于年代久远墓内棺木朽蚀严重,仅存棺痕,棺内人骨架已朽蚀,仅存痕迹。棺内出土有铜带钩、铁环首刀、“五铢”方孔铜钱。棺外出土有铺首衔环铜方壶1件(破)、铜鼎1件(残、破)、铜豆1件(破)、铜鸟饰件1件、铜盒1件(残、破)、铜盆1件(残、破)、铁剑1件(残、破),由于人为夯打,陶器均被压破,器形有陶瓮、陶壶、陶罐等。
M25填土有人为夯打迹象,土质较硬,含少量砂姜颗粒、现代植物根系等。由于年代久远墓内棺木朽蚀严重,仅存棺痕,棺内人骨架已朽蚀,仅存痕迹。棺内出土有“五铢”方孔铜钱。棺外出土有铜鼎1件(残、破)、铜奁1件(残、破)、铜壶1件(残、破)、铜豆1件(残、破)、铜盆2件(残、破)、铜炉1件(残、破)、铜镜2件(破)、“五铢”方孔铜钱、陶罐、陶瓮,部分陶器由于人为夯打均被压破,器形有陶瓮、陶壶、陶罐等。这两座墓葬能出土多件铜器,这表明其墓主人身份一定不会太低,待墓葬出土随葬品修复整理完毕后再行研究判断。M27内出土陶罐1件(残、破)。器形有红陶釜、陶豆、陶壶、陶罐等。其他墓葬多出土少量陶器残片。
宋代墓葬均开口于②层下。平面均为“甲”字形,竖穴式墓道土圹砖室墓。填土内含大量碎砖块。由于墓葬上部破坏严重,墓室仅残底部,少许砖墙,砖墙为小砖错缝平砌而成,墓室拐角处砌有仿木构件。保存较好的M7墓室南部砌有假窗。墓底用小砖铺底。墓内出土有铜钱。墓道均位于墓室南部呈长方形,底部为斜坡状。
此次发掘清理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标本,确认了该处遗迹的文化性质与时代,对于研究古代人丧葬礼俗、社会文化等提供一批新的实物资料。
(校庆义 高赞岭)
【郑州市中原新区郑上路汉代墓葬】
发掘时间:2017年2~4月
工作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为配合郑州中原新区郑上路以南片区富贵路新建设工程,开展此次考古工作。发掘地点位于郑州市中原新区郑上路以南,西四环路以西。
此次共清理墓葬21座,其中汉代墓葬14座、宋代墓葬3座、清代墓葬4座。这批汉代墓葬自西向东均匀分布于道路路径内,方向多坐北向南,少数坐南向北,个别坐西向东,排列较为有序。
汉代墓葬14座,墓葬形制分砖室墓和土洞墓两类,方向多坐北向南,少数坐南向北。砖室墓形制有单室墓与双室墓两种。1.单室墓,平面形制呈“甲”字形,由墓道、封门、甬道及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均为长方形竖井状或斜坡状,壁规整。封门由小砖错缝平砌,甬道多暗券已毁。墓室底平面多呈近方形,四壁为小砖错缝平砌,一字形砖铺底,多盗扰,内有少量随葬品。2.双室墓,形制较大,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墓、过洞、后室等几部分组成。墓道平面呈长方形,底为斜坡状,壁经加工规整。封门多已无存,仅有少量存有少许平砌小兰砖。甬道小砖券砌,多已毁坏。墓室为砖室,分前室和后室,形状前室近呈方形,后室多呈长方形,墙壁均由小砖错缝平砌而成,底部多有小兰砖铺地,因严重盗扰破坏,墓葬的券顶及墙砖均多已无存,多仅存墓葬土圹及少许底部墙砖和铺地砖,墓葬内填土为五花土和淤土,含有较多乱砖块,出土有部分随葬物品等。土洞墓,形制较小,均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墓道形状为长方形竖井状,平底。墓室为长方形拱顶、平底状土洞,均遭盗扰。
这批汉代墓葬,虽然多被盗扰或破坏,但仍出土有部分随葬物品,随葬物品中完整的较少,残碎的较多,多因墓葬坍塌或盗扰所致。墓葬出土有陶罐、陶仓、陶壶、陶盘、耳杯、灶、猪舍、井、陶勺、铜勺、铜镜、铜钱等。
通过这些重要文物,确认了墓葬的时代,获得了一批新的考古学实物资料,对于研究郑州地区汉代社会文化、葬俗、葬制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丁兰坡)
【郑州市中原新区马庄汉唐宋及明清时期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1~4月
工作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为配合郑州西流湖控股有限公司中原新区马庄14-230-K01-02地块项目工程,开展此次考古工作。具体地点位于郑州市中原新区新田路以西,陇海西路以北。
此次共清理各时期墓葬20座。这批墓葬分东西两组,多坐北向南,少数坐东向西或坐西向东,排列较为有序。
汉代墓葬1座。砖室墓,形制较大,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墓、后室等几部分组成。墓道平面呈长方形,底为长方形斜坡状,壁经加工规整,近门口处平。封门无存。甬道小砖券砌,已毁坏。墓室为砖室,分前室和后室,形状前室近呈方形,后室呈长方形。墙壁均由小砖错缝平砌而成,底部多有小兰砖铺地,因遭严重盗扰破坏,墓葬的券顶及墙砖均已无存,仅存墓葬土圹。
唐代墓葬9座。墓葬形制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砖室墓,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为长方形竖井状,墓壁较为规整,底平,墓室底平面呈纵长方形。从残存墓砖情况来看,墓室四壁应为错缝平铺而成,因遭盗扰严重,多仅剩土圹部分。二是土洞墓,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为长方形竖井状,墓壁较为规整,底平,墓室为掏洞形成,底平面呈长方形。
宋代墓葬5座。其中3座为砖室墓,形制近同,由斜坡台阶墓道、封门、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等组成。墓道口部平面呈长方形,底为台阶斜坡,台阶及壁规整,位于南侧,天井呈长方形竖井状。土洞为过洞式,封门不存,甬道居墓道及墓室之间,平面呈长方形,墓室顶已残,底平面呈六边形,先修土圹,六面土圹规整光滑,然后砌砖。从残存墓砖情况来看,推测为错缝平铺的砖雕结构,惜多已破坏无存。另两座为土洞墓,形制较小,结构类同唐代土洞墓,均被盗扰。
明清时期墓葬5座。其中明代墓葬2座,土洞墓,分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相连组成,墓道为长方形竖井状,宽度较宽,墓门口有空心砖封门,墓室为掏洞形成,长方形,底平,已遭盗扰。清代墓葬3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因遭盗扰严重,个别长方形墓圹已不甚规整,墓底平整,多置单棺或双棺,骨架多朽腐无存。
这一批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的墓葬,虽然多被盗扰或破坏,但仍出土有部分可以确认该批墓葬的文化性质与时代的随葬物品。汉代墓葬出土有陶仓、陶罐等,唐代墓葬出土器形有陶罐、瓷壶、瓷碗等,铜器有铜镜,铁器有铁鼎,另有蚌壳等。宋代、清代墓葬因遭严重扰动,仅发现有部分瓷器残片等。此次发掘对于研究郑州地区汉代、唐宋和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葬俗、葬制等提供了一批新的考古学实物资料。
(丁兰坡 魏青利)
【荥阳市中原路汉代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8~9月
工作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为配合河南国奕实业有限公司东润玺城B地块项目工程,开展此次考古发掘工作,具体地点位于荥阳市中原路以北,桃贾路(X032线)以西。
此次共清理汉代墓葬51座。这批墓葬均开口于地层堆积层①层下,砖室墓较多,土洞墓较少,形制较相同,深度较深,墓葬多南北方向,墓道与墓道、墓室与墓室相对应,南北布局,东西排列,较为有序。
墓葬形制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日”字形砖室墓葬,这类墓葬占多数,均为单室墓,由墓道、封门、墓室三部分组成,个别有耳室或侧室。该形制墓葬多4~5座形成一组,排列较为紧密,方向均呈组状,大多坐南向北或坐北向南,个别坐东向西。墓葬间有共存现象,多一排墓葬的墓道与另一排墓葬的墓道相对应,一排墓葬的墓室与另一排墓葬的墓室相对应,极为规律有序。墓道均为长方形竖井状,壁规整,两壁多设置有可供上下的脚窝,墓道底平,封门由小砖错缝平砌、空心砖竖砌及外由小砖封砌内由空心砖砌成三种。墓室多由空心砖砌成纵长方形,底部由空心砖或小砖平铺。墓室少量由小兰砖券砌而成,并有小砖和空心砖混用情况。墓顶有小砖券顶和空心砖平砌两种,形制多较相同,并列墓葬相邻者多共用一个耳室(过洞)。从整体平面排列情况看,应为夫妻合葬墓,与其他地区的“过桥仙”类似,俗称“隔山葬”。第二类为“甲”字形砖室单室墓,多由墓道、封门、墓室三部分组成,仅有一座由墓道、封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多为长方形竖井状,另有个别长斜坡墓道,壁规整,底平。封门情况与“日”字形相同。墓室形状多呈长方形或近方形,砖券墙体由兰砖错缝平砌,底部由小砖平铺,多呈“一”字形,个别墓室一侧设置有壁龛或小耳室,墓顶由小砖券顶砌成拱形,均已遭盗扰破坏坍塌,墓圹保存较为完整。第三种为土洞墓,由墓道、封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墓葬形制结构基本与“日”字形相同,不同之处无砖券。
这批汉代墓葬虽然多被盗扰或破坏,但仍出土有一大批随葬物品,随葬物品中完整的较少,残碎的较多。出土器物中种类亦较多,有陶器、铜器等,器形有陶罐、陶瓮、陶仓、陶灶、陶井、铜洗、铜钱等。
这批墓葬分布于荥阳坛山南侧,分布较为集中且有规律,墓葬形制较为统一,时代特征典型,排列较为有序,应是经过规划的公共墓葬区。通过发掘清理出土了较多重要文物标本,确认了墓葬的文化性质与时代。这些墓葬上迄西汉中晚期,下至东汉中期,为研究汉代中小型墓葬的演变序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丁兰坡 魏青利)
【商水县杨单庄汉宋清代墓群】
发掘时间:2017年7~10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杨单庄墓群位于商水县张庄乡杨单庄村东北约200米处,为配合周(口)南(阳)高速公路修建,确保地下文物安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工程涉及的杨单庄墓群进行了考古工作。发掘面积共4530平方米,发现汉代墓葬105座,宋代墓葬4座,清代墓葬11座。出土各类文物500余件。
汉代竖穴土坑墓81座,砖室墓24座。出土器物主要为陶罐、陶壶、陶盒等各类陶器以及五铢、大布黄千铜钱、铜镜、铁器等。其年代为西汉中晚期到东汉初期。其中M59为一座空心砖墓,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9米,宽1.4米,内置一棺。墓中出土了一枚双面小篆铜印章,一面为“宋黡”字样,另一面为“隐阳三老”,这枚印章不仅证实了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还为《汉书》等文献记载的“三老”这一官职提供了真实的证据,同时也为研究该地区在汉代的行政区划分提供了实物资料。
宋墓4座,皆为竖穴土坑墓,出土器物较少,主要为各类陶器和“咸平元宝”“治平元宝”铜钱等。
清墓11座,皆为竖穴土坑墓,出土器物较少,主要是铜钱、铜扣等。
另外,还发掘了窖藏坑、窑址、水井各1处。窖藏坑为砖券结构圆形竖穴式,时代为汉代,遭破坏较严重,出土有少量陶片和碎砖块等。窑址为近圆形结构,破坏较严重,未发现有出土物,时代为汉代。水井为土坑竖直壁,时代为清代。
此次发掘的各时期墓葬120座,虽部分盗扰严重,但仍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获得了商水地区汉代、宋代、清代的中小型墓葬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商水地区历史时期丧葬习俗的演变、行政区域的划分等问题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朱树政)
【洛阳汉魏故城宫城太极殿宫院勘探】
勘探时间:2016年3~12月
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
在完成对太极殿及太极东堂的发掘后,2016~2017年,汉魏洛阳城考古发掘工作的重点围绕探明太极殿宫院的四至展开。分别对太极殿宫院东北角院落、北侧廊庑建筑、西侧宫门遗址等进行了发掘;同时结合发掘的晚期遗迹,对北周时期在太极殿宫院营建的夯土基址位置和范围进行了勘探确认。多点发掘、互相佐证的发掘方式,使我们对太极殿宫院的整体布局及时代演变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整座宫院以太极殿中心殿址及南侧的宫城三号宫门为南北轴线,三号宫门是太极殿宫院的南侧出入口,宫城十四号建筑遗址的大型廊庑门址是宫院的北界,在宫院的东墙、西墙设置有门址。太极殿中心殿址及东西两侧的太极东堂、太极西堂东西一线雄踞于整座宫院北部中央位置。
第一,通过对宫城十三号建筑遗址、十四号建筑遗址的发掘,明确了太极殿周边附属建筑的建筑形态。在太极殿中心殿址,尤其是太极东堂东侧、北侧,还有多座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殿址。这些殿址之间以由夯土隔墙、墙心柱及檐柱组成的连廊相围合,构成一个个较为封闭的院落,院落之间又以门道相连通。
第二,具体了解到太极殿宫院的东界、北界以及东北角的位置和建筑形态,为复原太极殿宫院的整体布局提供了准确的资料。结合此前在三号宫门、太极殿宫城西南角等处发掘资料分析,太极殿宫院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面阔约320米、南北进深约370米。
第三,以往在宫城三号宫门、太极东堂东侧、太极殿宫院东北角北侧、西南角东侧等地点,多处发现未完工的北周时期大面积夯土基址,2017年度进行了详细勘探,获得了较为清晰的北周时期营建洛阳宫宫院的建筑基址分布及布局形制结构。发现的北周时期大面积夯土基址,分别位于太极殿宫院的四面,夯筑的基址均位于魏晋至北魏宫院廊庑的内侧,部分打破魏晋至北魏基址。其夯土基址东西宽约18米、深1.8米~2.5米。在太极殿宫院的东、西、南三面中段均有外凸的基址,宽达23米,厚度约2.5米。当与在宫院南面、东面和西面修筑的宫门有关。结合发掘揭露的部分分析,北周时期营建太极殿宫院只建成了建筑的夯土基础部分,并未完全建成。
北周时期营建洛阳宫宫院相关建筑遗迹的确认,对太极殿宫院的时代沿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北周时期在魏晋和北魏宫院内侧重修的廊庑与宫门基址,虽未完成,但其对前代宫院的沿承关系十分明确。
这些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汉魏洛阳城宫城的文化内涵。不仅具体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室建筑的多样建筑形式和建筑特点,而且从宏观上把握了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宫城中枢区乃至于整个宫城的形制布局及时代演变,并进而为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治核心的架构提供了科学的发掘材料。
(郭晓涛 刘涛 钱国祥)
【洛阳汉魏故城宫城十三号建筑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3~12月
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
为继续究明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宫院建筑群的整体建构和建筑空间布局,以太极殿宫院遗址为中心,2015年,洛阳汉魏城队在太极殿东堂台基的东北侧发现了一座由廊庑围合的大型院落遗址,并对其局部进行了发掘,考古发掘编号为宫城十三号建筑遗址。2017年,对该遗址进行了大面积发掘,面积为2800平方米,具体收获如下。
十三号建筑遗址的院落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96米、南北残长27米,北侧被北周夯土基址破坏。院落内有两道南北向廊庑分隔为西院、中院和东院。中院东西52米,两侧院落东西均19.2米,左右对称。间隔院落的廊庑上均设有单门道门址,门道宽约3.3米。其中南廊中部的门址南北连通中院和太极东堂,东西两侧廊房南部各设一门址分别连通中院与东、西院。此次发掘的东院,西、南、东三面以廊庑合围,中部北侧为庭院,南侧有一房址。房址北向,北面居中有门址通往庭院。房址为东西向长方形,东西宽10.4米、南北进深7米。根据四周夯土墙内的础坑,确定该房址东西面阔三间、南北进深两间,开间约3.1米。房址内部地面为保存较好、做工考究的白灰地面。
院落的外围廊和隔廊均是由夯土隔墙、墙心柱及檐柱搭建而成,廊庑进深3.9米,南廊共有23间,开间3.9米。院落的东围廊同时也是整个太极殿宫院的外围廊,故只在西侧设一排檐柱。该围廊后墙东侧4.7米处,另有与其平行的夯墙,宽1.1米~1.2米,发掘长度近100米,结合太极殿宫院东南角的发掘,可以确认是太极殿宫院的东墙。在宫院东围廊与东墙之间,为宽约4.7米的夹道。这种由围廊后墙和外墙之间形成的夹道,在太极殿宫院西南角也有发现,表明太极殿宫院的东西两侧,由内而外分别为外围廊、夹道和宫院外墙。
在院落的南部还发现一座平面略为长方形的夯土殿基,殿基西距太极东堂台基约18米。殿基东西长约18.3米,南北宽约15.1米,台基的东、北、西三面有宽约0.9米的夯墙基址,东、西墙基上各分布有4个础坑,北墙基上有6个墙心柱坑,表明该基址为一座阔五间、进深三间的殿址。台基南侧居中有一南北向漫道,宽约2.6米、南北残长约5.8米。在殿址北侧设置有座阔五间、进深一间的廊房,其规格与院落围廊、宫院围廊基本一致。这部分廊房与院落南围廊之间,形成东西宽约18米,南北深约4.1米的天井,并向西与太极东堂北侧的天井相连。
十三号建筑遗址的发掘是太极殿宫院建筑群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现的大型院落遗址表明,在太极殿以及东、西堂核心建筑的周边还存在着性质不同、功能各异的建筑单元。这些建筑单元围绕太极殿中心建筑,既有夯土围墙相互分隔,又有门址相互连接,成为太极殿宫院建筑的有机构成部分。十三号建筑遗址南侧的夯土殿基位于太极东堂正东,与太极殿及东、西堂一线分布,应该是太极殿主体建筑的重要单元。为理解宫城核心建筑的表现形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钱国祥 郭晓涛 刘涛 莫阳)
【洛阳汉魏故城宫城十四号建筑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3~12月
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
2017年度的工作,继汉魏洛阳城考古发掘的主要目标继续围绕宫城太极殿展开,集中精力确定周边附属建筑的形制结构和整体布局。为确定太极殿宫院的北侧边界,在太极殿北侧进行了大面积的勘探,基本确定的北界的位置。从2015年起,洛阳汉魏城队在太极殿北侧区域试掘了一条南北向探沟,发现了较为复杂的不同时期夯土基址,并且发现了东西向的廊庑遗迹。2017年度为进一步明确上述廊庑遗迹的分布与建筑形制,对太极殿北侧区域进行大面积发掘,考古编号为宫城十四号建筑遗址,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
宫城十四号建筑遗址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遗址大面积覆盖在北朝晚期的废弃堆积之下。遗址为东西向的廊庑建筑,南距太极殿发掘区约30米。该廊庑基址与太极东堂北侧大型院落的廊庑建筑结构和规模一致,均是由夯土隔墙、墙心柱及两侧檐柱搭建而成,进深与开间均3.9米,目前在发掘区内揭露出14间。在廊庑南、北两边约2.4米处,各有一条走向与廊庑平行的沟渠。沟渠局部残存有砌砖,平底,口宽约0.6米。
该廊庑上设有三处门道,在发掘区内揭露了中间和西侧两个门道。东侧门道也经勘探确认,三个门道均间隔六间。门道宽约3.9米。门道南北均有慢道,西门道慢道宽约3.2米,中门道慢道宽约3.6米。慢道在跨越廊庑南北两侧的沟渠时,沟渠顶部局部残存有砖券结构。由此可见,慢道通行的区域,沟渠为暗沟。其中中门道位于太极殿宫院的南北中轴线上;东、西门道则南对太极殿主殿台基北侧的东、西慢道处。经勘探可知,该廊庑与太极殿中心殿址之间再无建筑,其向东延伸,可与十三号建筑遗址东围廊相接。由此推测,该围廊即为太极殿宫院北廊。
从地层堆积和遗迹叠压关系来看,宫城十四号建筑遗址的主体建筑年代不晚于北魏,目前在多处北魏地面之下发现有魏晋时期的铺砖遗迹,但魏晋时期的具体建筑布局形制上不清楚,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剖发掘确认。
十四号建筑遗址的发掘基本确定了北魏太极殿宫院的北界,其建筑形式为一组大型两面坡的东西向长廊,在长廊上,开辟有三处单门道门址用以连接和北部下一组宫院的交通。为进一步明晰太极殿宫院的四至以及整座宫院的时代沿革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实证资料。
(郭晓涛 钱国祥 刘涛)
【曹操高陵陵园遗址】
发掘时间:2016年11月~2017年5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曹操高陵管理委员会
为配合高陵保护展示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诸单位联合对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存南部的曹操高陵陵园及建筑遗迹进行了发掘。
此次发掘发现了曹操高陵陵园的垣墙、壕沟、神道及相关建筑遗迹,确认高陵存在地面建筑。陵园整体为内垣外壕的结构,M2即曹操高陵为陵园的中心,M1的年代要早于陵园,M1在陵园建造之前已经被废弃回填。建筑遗迹分布于陵园的东部和南部。其中东部建筑位于东部壕沟外侧,被神道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部建筑位于陵园南部垣墙与陵墓(M2)之间。发掘表明东部闸门沟及东北部的夯土遗迹都要晚于陵园,与陵园布局没有直接关系。陵园建筑遗迹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但是建筑废弃堆积十分稀少。垣墙仅余基槽部分,地面平整。壕沟被回填并大部分夯实。根据这些特征判断,陵园建筑可能被有计划拆毁,并对建筑废弃堆积进行了仔细清理。结合这些特征判断,这次陵园毁弃行为可能与文献记载的曹丕毁陵园活动有关。
陵园东北角被另一个墓葬打破。该墓葬坐西向东,斜坡墓道的南北两侧有台阶,与高陵M2及洛阳西朱村曹魏时期墓葬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可能是在陵园毁弃之后祔葬于高陵的墓葬。由于施工原因,目前暂未开展发掘工作。
高陵陵园建筑的存在反映了曹操在当时不同于一般诸侯王的特殊地位,其布局特征与东汉帝陵明显不同,但与北魏帝陵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表现出比较独特的时代特征。此次对陵园的大面积发掘揭露了陵园的主体建筑结构,厘清了与高陵相关的若干问题,为全面解读高陵文化内涵和曹魏时期贵族墓葬丧葬制度提供了新材料。
(周立刚 李世伟)
【周口市港口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晋代墓葬】
发掘时间:2017年12月2~26日
工作单位: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
为配合周口市港口物流园区3号港池工程建设,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对施工中发现的3座墓葬进行考古发掘。
工地位于周口市港口物流园区内,西距周口市区约14千米,北邻沙颍河约100米,西距大广高速约1000米,东南邻后范营村。2016年5月在6号港池的施工中也发现过大型墓葬。2017年3月在港口物流园区未来家园工程的建设中也发现了2座同时期的大型墓葬。
此次共发现古墓葬3座,2座上有封土,封土距现地表约2.3米,封土直径约18米,高约2.3米。封土经夯打,夯层厚10厘米~16厘米。墓葬均开口于第③层下,开口距地表4.2米~4.6米,底距地表5.6米~5.8米,深1.2米~2.4米。
M1墓室南北长约13米,东西宽4.4米,残深1.2~2.2米。墓葬平面呈多边形,为南北向半地穴式多室砖室墓。M1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前室西耳室、前室中室通道、中室、中室西耳室、东回廊、主室、小龛11部分构成。墓道在南,小龛在北。甬道、通道、主室、耳室、回廊顶均为拱形顶,在它们的端部有复卷。中室、前室顶为四角攒尖顶。M2平面呈多边方形,为南北向半地穴式多室砖室墓。M2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有通道相连,主要由东西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前室耳室、前室东西通道、前室中室通道、中室、中室耳室、中室东西通道、主室、小龛12部分构成。墓道在南,小龛在北。甬道、通道、主室、耳室、回廊顶均为拱形顶,在它们的端部有复卷。墓壁为错缝平砌,由底向上为四平一杂、六平一杂、四平一拔。共用6种花样的砖砌筑。墓底为东西向或南北砖平铺,先铺底再砌墓壁。墓壁应绘有壁画,但是脱落无法分辨。
M3平面呈长方形,为南北向半地穴式多室砖室墓。M3主要由东西墓道、封门、甬道、东西通道、主室5部分构成。墓道在南,拱形顶,弧形封门,墓底“人”字形砖平铺,北壁东向侧砌。先铺底,再砌墓壁,墓壁为错缝平砌。
这三座墓葬均遭到严重的破坏,有的墓葬盗洞多达十余个,但还是出土了40多件文物,主要有陶楼、陶狗、陶猪圈、陶案、陶灶、陶耳杯、陶壶、博山炉盖、陶罐、陶鸡、陶盘、铜钱、铜带钩、铁刀等。这其中陶楼最珍贵,共分三层,通身绿釉,体量较大,是周口市近二十年出土的最为重要的珍贵文物之一。
从墓室结构和出土文物来看,这三座古墓的时代应为三国至晋。从出土的墓葬型制和规模来看,这三座墓的主人身份非常高,应是地方最高长官。此处应为一处三国至晋时期大型的墓群。
(焦华中)
【隋唐洛阳城宁人坊东南隅建筑遗址】
调查、发掘时间:2017年3~12月
工作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在2016年发掘的基础上,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宁人坊东南隅建筑遗址中线北段继续清理,逐步摸清了在这条线上的建筑分布状况和界限。这组建筑是以方形夯土台基为中心,向北由院落、房屋、道路、院墙组成的建筑群。院落有两处,房屋南北向至少四进,最北端为院墙,院墙之外为坊内东西向十字街。
中心方形夯土台基以北约25.5米的范围内未发现建筑遗迹,此为第一处院落,此处地势略低,地层内砖瓦等遗物较少,土质略松。再向北约9米范围内,土质较硬,界限明显,北端残存有东西向平铺青砖,该范围属建筑遗迹。再向北约10米,有一条宽2米、深0.6米的东西向晚期排水沟,沟内填土为淤土,并包含有砖瓦等建筑构件。排水沟以北约27米范围内有大量活动面、砖磉墩、平铺砖、灶坑等,此范围属房址,南北至少3间,进深7米~8米。房址东出探方,西侧有一宽0.95米,南北残长6.15米,用卵石铺就的散水,东高西低,西(外)侧卵石规则排列。此处房址分布较为密集复杂,房屋东西跨度约为5米~7米,因东侧出探方,详细情况待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再向北属第二处院落遗址,此处灰坑较多,地层中砖瓦等包含物也较多,其中一个平面圆形,直径1.5米、深1.7米的坑中出土了大量砖瓦和少量瓷器碎片,瓦片中以板瓦占绝大多数,其他灰坑中也出土了较多砖瓦。此院落可能为该建筑群的后院,南北跨度约10米。再向北有一条东西向的夯土条带,其土质较硬且纯净,边界平直,推测可能为建筑的北墙基槽,南北宽1.5米左右。再向北为坊内东西向十字街路土,踩踏痕迹明显,分布有东西向车辙。路土南北宽约15米,东西出探方。
该区域还出土有少量陶质佛像、白瓷碗、白瓷钵残片、开元通宝铜钱等。
(屈昆杰)
【宜阳县隋唐福昌城遗址】
调查、发掘时间:2017年5~12月
工作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隋书·地理志》曰:“宜阳……有福昌宫。”《旧唐书·地理志》载:“福昌,隋宜阳县。……武德元年……仍改熊州之宜阳为福昌县。”《新唐书·地理志》载:“福昌,畿。本宜阳……(武德)二年更宜阳曰福昌,因隋宫为名。”
福昌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福昌村北塬上,南临323省道,距洛河约1.5千米,北部和东部被仁厚河环绕,西、南两侧为断崖,北距郑卢高速公路约1千米,东距宜阳县城约25千米。遗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4°28′42.10″、东经111°52′32.56″,海拔280米。遗址西南角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昌阁。2016年1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福昌城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大致确定了遗址的范围、年代,推断遗址可能为隋代的福昌宫,为东西两京故道上的重要离宫。
为了解福昌城遗址的具体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及保存现状,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福昌城遗址进行了大范围的勘探调查与考古发掘。截至2017年底,勘探面积3.5万余平方米,发掘面积900余平方米。考古工作基本了解了城址的分布范围及保存状况。城址依地势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形,地势较平坦,东西长约850米,南北宽约170米~6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地表现残存有东、西两道夯土墙。西墙残长15米、宽约7.5米、残高1米~1.7米。东墙保留较为完整,残长120余米,宽3米~5米,高4米~6米。在城内中部发现有商周时期的灰坑、隋唐时期的人类活动踩踏面,以及数座宋金时期小型墓葬和水井等遗迹现象,出土有少量瓷器、铜钱和较多外素面内布纹板瓦残片和绳纹砖等建筑构件。
通过此次调查和发掘,更清楚地了解了福昌城遗址的分布范围、时代属性、文化沿革等,为下一步的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料。
(赵晓军)
【洛阳市隋代回洛仓遗址】
发掘时间:2016年10月~2017年6月
工作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继续对回洛仓进行主动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掘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解回洛仓管理区内钻探出的灰坑是否与回洛仓内遗迹有关。此次清理出仓窖1座、灰坑1个、墓葬7座。
此次发掘出仓窖1座,编号为C221号。仓窖位于T17探方内,开口于④层下,距现地表深1.2米,夯土基槽开口直径16.5米,残存仓窖口直径12.9米,仓窖底距现地表深7.5米。仓窖均呈口大底小的圆缸形。仓窖口、仓窖壁均塌落严重。仓窖内均为纯净的淤土堆积,从淤土堆积情况看系自然形成,无人为回填的迹象。在仓窖近底部的周壁保留有木板灰所组成的“防潮层”等遗迹。仓窖底平坦,经过夯打,仓窖底堆积分为自下而上的青膏泥、木板,未发现有残存的席痕。木板已腐朽呈青灰色,但木纹清晰,木板铺设的方法保存基本完好。木板的铺设方法是,木板在仓窖中心部位木板呈东西向并排铺设,板宽约20厘米、厚3厘米,在窖底周围则采用环窖心的圆形方法铺设,板宽约20厘米~23厘米、厚3厘米。仓窖内遗物出土的遗物较少,主要是隋唐时期残碎的陶片。
位于T18探方内④层下清理出编号为H1的隋代灰坑1个,出土有隋代砖瓦等遗物。尤其重要的是,首次发掘出与回洛仓仓储有关的完整铭文砖1件,此外还出土有带铭文的残砖7件。铭文详细记载了管理仓窖的机构为“太仓署”,仓名为“新都仓”,以及储粮的数量,粮食的来源,仓窖在仓城中的具体位置,粮食入窖的年、月、日,各地与回洛仓粮食有关的官员姓名等重要文字记载,再次确定该仓城为隋代文献记载的回洛仓。
此次清理墓葬7座。这批墓葬均被多次盗扰,墓内随葬品已基本无存,但是墓葬形制保存较好。其中西晋墓葬2座,均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墓道位于墓室南部,方向180°。墓葬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几部分组成。墓道因出发掘区的探方,均未全部清理。墓道口宽1.2米,墓道底距现地表深7米~8米。前室平面呈方形,底铺青砖,长、宽各2.9米,后室长2.7,宽1.36米,墓室顶部已塌落。墓内骨架已被扰无存。前室内残存有少量被盗扰的陶器及碎片。可辨明器形的有陶灶、陶磨、陶灯、陶鸡、马、武士俑、多子盒、帐座、四系罐等遗物。
宋代墓葬5座,均为靴形土洞墓。墓道长2.2米、宽0.62米~1米,墓室长2.8米~3.1米、宽1.7米,深4米~5米。大部分墓内骨架已被扰无存,个别墓为仰身直肢葬。墓室内残存有少量被盗扰的陶瓷器及碎片。可辨明器形的有陶罐、瓷碗、铜钱等遗物。
此次发掘有助于全面了解回洛仓管理区南部的遗迹保存情况,出土了重要的纪年铭文砖,为研究隋代大型官仓的仓储制度及粮食储藏管理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王炬)
【洛阳市龙门石窟唐代香山寺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4~11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龙门石窟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龙门石窟香山寺是唐宋时期龙门石窟周边著名的十寺之一。香山寺遗址位于龙门东山南端山麓多级台地上,坐北面南,中心地理坐标北纬34°32′49″,东经112°28′40″,海拔高程209米~236米。初步勘查,遗址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三方联合组成的香山寺考古队,开展了龙门唐代香山寺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第二年度的工作,主要发掘了香山寺遗址第三台地堆积部分。
2017年度主要是对遗址区最高台地上中部靠东的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区共布5米×5米探方32个,总发掘面积800平方米,主要发现了塔基(为区别于2016年发掘发现的塔基,此处塔基暂称为塔基二);另发掘遗址北侧万佛沟内第1号窟前建筑遗迹,均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一 塔基区发掘
地层堆积:塔基二区高台堆积一般约1.3厘米深,自上而下划分为三个堆积层,分为地表堆积、扰乱堆积和建筑遗迹。整个地层堆积基本呈水平分布。遗迹:在发掘区中心偏北的位置发现一个边长8.1米的方坑,方向为北偏东13°。方坑底距离地表面约1.3米,坑口距地表面约45厘米,方坑深约85厘米。坑内为大量碎砖、土堆积,坑中部为塔基塔芯或地宫,已扰乱,中间出土一石函,石函已被扰动、翻转,成侧翻状包裹于由碎砖块、土构成的堆积中。石函顶暂未发现(塔基塔芯还未清到底)。在方坑外东侧距离右侧坑边2.5米处发现两处由碎石块堆积的近圆形遗迹,推测为磉墩,磉墩直径约1.2米,南北向相距约4米。在方坑外西侧紧邻方坑发现一片呈倾斜状的铺砖堆积,南北长约4.5米,东西宽约2.5米,铺砖面呈西北高东南低分布,西北部铺砖相对完整,东南部砖多残损;西北部为单层铺砖,东南部为多层铺砖,最多部分达到9层铺砖。在塔基堆积南部发现三处建筑遗址,距塔基方坑西南角南约12米、西约1米处发现一处呈“L”形的铺砖面,从北向南依次由一层平立砖、一层斜立砖和一层平铺砖构成,平铺砖用大方砖铺成;距方坑正南边约10米处,发现一长约1.2米的铺砖面,方向与方坑相同,从北向南依次由二层平立砖,一层斜立砖和一层平铺砖构成;距离方坑东南角约8米处,发现一长约2.5米的铺砖面,均为东西向平铺,方向和方坑相同。
遗物:出土物主要有石函、大型刻划纹石条、石刻造像残件、经幢残块、陶瓷器、铜钱、铁器、瓦当及大量砖等。初步认识:发现的方形大坑、夯土、砖铺面等建筑遗迹和出土的大量碎砖,初步推测此处原为砖塔。方坑应为塔基,为地表下埋藏的基础部分;塔基中心出土的石函,推测为地宫埋藏之物,惜被扰动,其功能可能为舍利函,说明塔基中心曾有地宫;塔基前(南侧)的房基、道路等遗迹,对了解香山寺中的塔、道路、房屋等的相对布局关系有重要意义;塔基所在为寺院遗址中地势最高、面积最大、视野最好的平台,显示了当时该砖塔位置的重要性,为研究寺院中的殿、塔布局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 瘗窟清理
考古人员在2016年对香山寺遗址北部万佛沟第1号窟(北崖壁上新发现瘗窟)窟前遗迹进行清理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度继续开展了清理工作,开两个5米×5米探方将窟前崖壁清理到底,同时在洞窟西侧崖壁上清理出了从万佛沟底步行上洞窟的原始道路,共清理面积近200平方米,发现了窟前建筑遗迹和塌毁后的建筑构件以及生活用品等,取得了重要成果。
地层堆积:遗址完全位于斜度很大的山坡上,其地层堆积较厚处地层可分为四层。第①层为表土层,第②层为黄色土,夹杂有碎石,有零星瓷片瓦片出土,包含一层散乱分布的乱石。第③层为黄褐色土,其中有较多的石质瓦垄、石立柱、石门等残件。第④层为深褐色,土质较纯净,含大量砖瓦、瓷片及石瓦垄残件。遗迹遗物:新发现遗迹有路面,在西侧崖壁上则发现宽约80厘米的较平整路面,沿此路面向西可一直延伸至万佛沟底。遗物:出土物有瓷器、陶器、铁器、白灰块及木炭痕迹、碎瓦片、石碑残件,石立柱,石瓦垄等。初步认识:该处洞窟应与香山寺有一定关系,或者为香山寺的一处别院。其窟前平台面向西山视野开阔,说明其选址是经过详细的考察和设计的;根据洞窟形制和窟前平台的设计推测西侧洞窟为禅窟,东侧洞窟内或放有活动像,窟主生前可能为在龙门一带活动的高僧,或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佛教徒,生前在此活动。高僧圆寂后,门人弟子将其骨灰或遗体直接放入西侧洞窟内并将窟门封上,形成瘗窟;通过对窟前崖壁上堆积的清理,根据崖面的走势和遗迹可以判断最初上瘗窟的通道应为从西侧的万佛沟内延伸过来,即沿着窟前西侧的山势而上,并与窟前清理出的方石垒砌而成的台阶连接起来。
2017年度的考古发掘,初步揭露了龙门唐代香山寺的最高台地上的塔基建筑基址、部分附属设施及万佛沟新发现瘗窟的窟前建筑全貌,初步了解了台地上的地层堆积和遗迹的文化面貌。出土遗迹遗物对研究唐代香山寺的寺院布局、塔基的构造、建筑的毁坏、唐代僧尼的瘗葬龙门、窟前建筑构造、文化内涵等问题有着重要价值。
2018年,香山寺考古队拟继续开展第三年度的香山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将在探究寺院整体布局、建筑构造、基址的功能、使用过程、文化内涵等方面继续深入,主要拟对寺院遗址第三台地塔基区和塔前院落堆积进行全面发掘,以全面了解塔基结构和前部、西部的建筑遗址,以期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路伟 韦正 李兴隆 朴南巡)
【项城市姜胡同村唐代纪年墓】
发掘时间:2017年2月19~26日
工作单位: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
2017年2月初,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对河南省项城市新桥唐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该墓出土随葬器物有三彩器、瓷器、铜器、铜钱、漆器、玉石件及纪年墓志砖。其中“贞元六年”纪年墓志砖,为该地区唐代墓葬提供断代标尺。
2017年2月初,河南项城市新桥镇姜胡同村村民在宅基地取土时发现一座砖室墓,村民张永升立即向有关部门进行上报。墓葬位于姜胡同村南河沟“弓弯”北岸处。墓葬平面为近宫扇形,带墓道竖穴砖室墓,坐北朝南,墓壁外凸呈弧形,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因墓葬位于农家宅基地上,我们只能进行以抢救文物为主的清理。墓道位于甬道正南,已被早期村民取土挖去,残宽1.36米,近封门处残深0.6米,长度及形制不详。甬道为砖砌,平面为梯形,拱顶已被毁坏,南内宽1米,北内宽0.9米、进深0.33米、残高0.65米。墓室平面南窄北宽,近梯形状,墓室空间分南北两部,北部为砖砌棺床,南部为墓底,未铺墓砖。墓室南北长2.62米,北起弧部宽2.27米,中部棺床处宽2.4米,南起弧部宽2米、高0.6米。棺床沿墓室北壁用残砖东西向平砌,东西长2.4米、南北宽1.43米、高0.38米的棺床。墓壁外弧,四壁用青砖砌筑。用砖长0.32米、宽0.155米、厚0.048米。砖饰纹饰有三种,一是在砖窄沿饰三联外圆内方的圆钱纹。二是饰对角棱形方格纹,棱形方格纹中间为一完整棱形纹,两侧各饰一半棱形。三是文字,有“大吉”和“大吉昌□”两种,字为汉隶体。
随葬器物(出土遗物)出土遗物共计13件,有三彩器、瓷器、铜器、漆器、铜钱、玉石件和墓志砖。
青釉碗,敞口,尖唇,折腹,饼形足,足缘无斜削痕迹,褐红胎。釉色为青釉,器内满釉,器表施半釉,器心有积釉,剥釉严重。酱釉盘口壶,小盘口,圆唇,短束颈,溜肩,长鼓腹,平底。灰白胎。釉色为酱釉,器内满釉,器表施釉至下腹,施釉肥厚,有多处积釉,釉有均匀开片。青釉四系罐,2件。一件尖圆厚唇外翻,短直颈,四系有两系残缺,丰肩,鼓腹,下腹斜内收,平底,褐红胎。釉色为青釉,器表施釉至下腹,釉层较薄,有垂釉现象。另一件尖圆厚唇外翻,短直颈,四系残缺,溜肩,长鼓腹,下腹斜内收,平底,褐红胎。釉色为青釉。器表施釉至下腹,垂釉严重。
银钗,呈“U”形,两端细,中间粗。截面呈圆形。
六花枝葵花镜,六出葵花形,内缘圆形。圆形钮,纽外饰一周凸起的连珠纹将镜面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六个较小的单元纹饰,四支花,一蜜蜂,一蝴蝶,蜂蝶相对应。外区饰六支二种不同的折枝花,一种枝叶茂盛,枝头有三朵花;一种花开叶枝中。铜洗,口微敞,腹壁近直,底近平。铜勺,勺斗半球形,长曲柄。柄正面有刻划线。长柄断裂,勺体锈蚀严重。出土铜钱共29枚,其中“开元通宝”28枚,“乾元重宝”1枚。“开元通宝”钱,圆形,面背均有内外郭。“开元通宝”分为武德开元、月痕开元和小径开元三型。
玛瑙珠1件,圆形透明体,中间一孔。漆盘敞口,圆唇,浅腹,腹壁弧曲下收,近平底。器表红褐色。腐朽严重。
三彩炉,卷沿,圆唇,鼓腹,圜底,肩部有4处浅浮雕宝相花,下附三兽形足(残缺)。粉红胎,上颈部施黄褐釉,颈以下施蓝白釉,釉色绚丽多彩。
墓志砖,为青灰砖稍加磨制而成。近正方形,边长34厘米,厚6厘米。志文阴刻楷书,9行,共计72字。志文如下:
上陳州┙南頓縣武臺鄉┙平丘里藥解村先殁故人┙畢子瑜先亡九年┙几□(封)先七(亡)十少璘┙
□(小)潁州┙沈丘縣鲖陽鄉┙思忠里□遇村孫二娘┙以(地)孫景脩□(母)□(张)□(二)娘□(阎)□(村)┙貞元六年四月四日銘傅□(记)。
综上所述,从出土墓志砖志文可知,文中记录墓主人华子瑜先亡九年(781),夫人孙二娘与其在贞元六年(790)合葬于此。墓志的出土为界定墓葬时间,提供确凿的证据。该墓年代应为790年。墓志文中提及的陈州、南顿县、五台乡、平丘里,药解村以及颍州、沈丘县、鲖阳乡、思忠里这些古地名,对考证地方行政建制的沿革和地名演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往豫东南地区不曾发现唐隋明确纪年墓葬,此次发掘填补了这一地区唐代纪年墓葬的空白,为豫东南地区隋唐墓的断代提供了新的标尺,同时为研究豫东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该墓出土器物,相比较同区域扶沟县赵洪达墓器物组合有明显区别,具有明显本地特征。按隋唐分期姜胡同古墓应属第三期中唐时期墓,但从墓葬形制上和隋唐一期相似,都为“凸”字形砖室墓,与扶沟县赵洪达墓葬形制相近。按随葬器物属性来说,中唐表现出墓主人官品爵位的仪仗俑群和镇墓用的镇墓兽、天王俑等全部消失(徐殿魁杏园4墓),取而代之的实用器物比例大幅度增加。出土13件器物全部是实用器物,不见前两期明器组合。当然不否认,一座墓内随葬品的多寡种类,还往往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墓主的官品级别、身份地位,乃至家境状况、社会关系、门望宗族等。该纪年墓葬分期是否存在很强的地域性,是否符合南方隋唐中期墓葬形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杨苗蒲)
【商水县王楼唐宋金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10~12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王楼遗址位于商水县舒庄乡王楼村东,为配合周(口)南(阳)高速公路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工程涉及的王楼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
经勘探,遗址面积约14万平方米。完成发掘面积1900平方米,发现宋金时期灰坑18个、井1口、沟3条、墓葬56座,此外发掘唐代墓葬2座。出土陶、瓷、铜、铁等质地文物数百件。
灰坑有圆形和不规则形两种,其中有4个应为窖穴。水井平面呈圆形,井壁竖直。沟呈长条状,沟内堆积为较疏松的浅灰土,含有少量红烧土粒和灰土颗粒。
宋金时期墓葬皆为小型墓。其中土坑竖穴墓53座,多为二次迁葬墓,人骨较散乱。随葬品有陶器、瓷器、铁器和铜钱等。砖室墓3座,仅墓底铺有少量青砖,被破坏严重,人骨保存较差。唐代墓葬2座,皆为砖室墓,呈“船”形(墓室两侧弧形,整体似一艘船),且为合葬墓,随葬品有瓷器、铜钱、铜镜等。唐代“船”形墓在河南地区较少见,而江浙地区较多。
此次发掘对了解唐、宋、金时期该区域民众的迁徙及丧葬习俗的演变有一定意义。
(朱树政)
【鹤壁市淇滨区辛村明清时期家族墓葬群】
发掘时间:2017年8~12月
工作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鹤壁市文物工作队
该墓葬位于鹤壁市淇滨区金山办事处辛村路口以西。为配合鹤壁市新建快速通道拓宽项目,共发掘明清墓葬20多座。墓葬分四类:竖穴土洞室墓、砖石混合墓、砖室墓、竖穴土坑墓。部分墓葬封土仅残有底部,少数地表存有墓碑。随葬品以黑釉瓷罐、镇墓瓦、铜钱为主。多为夫妻合葬,或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少数为二次迁葬墓。其中一座为砖石混合墓,墓门为石质仿门楼式,墓门上阴雕刻莲花、向日葵等纹饰,二十四孝图中“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四幅主题图案。除了仿木结构石质门楼墓门外,一座墓葬的室顶部用鹅卵石堆垒而成,呈乌龟造型,乌龟头部高20厘米,填土中处还有仿书式的砖,暗寓“灵龟负书”。墓域内还发现以砖堆垒的乌龟,乌龟头部、前爪用铁犁装饰。以碎石堆积而成的乌龟造型在全国颇为罕见,对研究明清时的风水观念、民间乌龟信仰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韩朝会 牛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