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遗物分析,刘卜台遗址的文化遗存属洞庭湖区大溪文化范畴。(郭胜斌)
新宁县窑市镇新石器时代遗址
调查时间:1986年
工作单位:邵阳文物工作队
遗址位于新宁县窑市镇西北约2公里,面积约1300平方米,文化层为红褐色土质,厚约30厘米。整个遗址范围有大量的陶片,主要为砂质陶和泥质陶2种,其中夹砂陶又以黑陶为最多,红陶次之。其陶片纹饰主要为粗绳纹和细绳纹,并有少数花格纹、麻布纹、戳印纹、刻划纹等。陶器主要有豆、壶、罐等。石器主要有斧、刮刀、镞、锛等。应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赵发国 江文新)
澧县宋家台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时间:1986年9月
工作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文物管理所
遗址位于澧县城西北约14公里,北距曾大公路约300米,西距八支渠约100米。系洞庭湖区澧阳平原一台地遗址。
此次发掘面积120平方米,分东、西、北三区。东区为屈家岭文化墓葬区,发掘墓葬20座,其中土坑墓12座,瓮棺葬8座,出土有鼎、簋、壶、罐、甑、杯、豆、石铲、石斧等。尸骨腐朽,仅见牙、骨残迹。西区为屈家岭——龙山文化的居住区,出土的石器有石斧和打制黑色小燧石片。陶器有纺轮,鼎、鬶、盆、簋、缽、细颈罐等,主要为红陶、黑陶,夹砂居多。纹饰以绳纹为主,弦纹、篮纹次之。龙山文化层有方格纹陶片,也有个别黄地黑彩陶片。清理残房基2座,下层的屈家岭时期房子居住面为烧土面,就目前清理出来的近40平方米面积的遗迹来看,该房子规模较大,且保存较好。北区为龙山文化堆积,文化层厚达2米,可分6层。遗物有打制黑色燧石小石片、磨光石斧、陶纺轮及大量陶片。陶片以夹砂红陶为多,泥质红陶次之,也有泥质黑陶。主要纹饰为绳纹,次为方格纹、弦纹,也有篮纹。可辨器形有鼎、鬶、盆、罐、釜、缽、簋等。(袁家荣 柴焕波)
益阳县蔡家园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
发掘时间:1986年6月
工作单位:益阳地区博物馆
遗址位于益阳县邓石桥乡蔡家园村
溪河南岸的台地上,东距益阳市区8.5公里。发掘面积15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区。西区文化层一般厚0.5—1.7米,表土以下可分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上层为东周至汉代文化层,中层为商代文化层,下层系大溪文化层。东区地表破坏严重,文化层厚度仅0.1—0.6米,主要为商代地层。共清理灰坑7个、灰沟3条、陶窑1个。灰坑皆为不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呈锅底状。其中5个灰坑叠压在大溪地层下,另2个灰坑开口在商代地层下。3条灰沟均呈上宽下窄状,叠压在东周地层下,打破商代地层。在大溪地层发现残陶窑1座,残长1.5米,残高0.1—0.4米。西区出土的大溪文化陶器有鼎、罐、豆、缽、碗、杯,其中鼎发现最多,石器有斧、锛、凿、砺石,玉器仅发现残玉璜。出土的商代陶器主要为红陶大口罐残片和饰细密横人字纹黑陶壶、罐残片,黑陶豆等。东周至汉代地层出土遗物主要为粗绳纹鬲、高领罐、灰陶豆、缽残片和大量硬陶麻布纹陶片。
遗址下文化层出土的镂孔豆、刻划纹杯、罐、碗以及彩陶罐与湘北大溪文化中期的同类器物类似,年代应基本相当。这是资水流域首次发掘的一处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的商代磨光黑陶碗、豆、夹砂红陶大口尊与洞庭湖周围商代中、晚期遗址同类器物相同。(盛定国)
岳阳市郊新石器时代至两汉遗址
调查时间:1985年冬—1986年春
工作单位:岳阳市文物管理所、文物工作队
岳阳市在文物普查中,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战国两汉遗址51处。市区范围内的古代文化遗址基本上分布在长江东岸自陆城至湖滨约40公里的狭长地带和洞庭湖畔。一些遗址破坏严重。北区洋油池岳阳纸厂芦苇堆放场河滩附近,主要是商晚和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在51个文化遗址中,大溪文化遗址4个,龙山期文化遗址2个,商晚周初时期遗址6个,其余均为春秋战国时期及汉代的文化遗存。
北区铜鼓山遗址,保存较好,位于临江高出平地5—15米的山岗上。采集的标本中,有与湖南石门皂市遗址出土物相近的绳纹鬲、大口缸、大口尊、圜底罐和硬陶,但未见皂市遗址所出的簋、花边圈足碗等。其时代应与皂市遗址大体相同,相当于二里岗上层时期。(郭胜斌 何钦法)
安化县城埠坪遗址
发掘时间:1986年11月
工作单位:益阳地区博物馆
遗址位于安化县东坪镇城埠坪茶场资水南岸台地上,北距安化县城东坪镇1公里。残存面积约8000平方米左右。试掘面积50平方米。文化层厚0.5—1.6米,可分为3层。第1层为晋唐文化层,第2层为东周到汉代文化层,第3层为龙山文化层。第1层出土遗物主要为青瓷器,器形有缽、碗、壶等。第2层出土遗物有绳纹高领罐、缽残片和硬麻布纹罐,发现少量石器。第3层出土遗物有陶釜、罐、缽、杯残片,能复原的仅有签和小罐;陶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以泥质红陶为主,极少灰陶,不见磨光黑陶;纹饰大多数为拍印的方格纹,部分为绳纹,少量弦纹。(盛定国)
石门县东方桥商代遗址
发掘时间:1986年7—8月
工作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石门县文化馆
遗址位于石门县城以东2公里处,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但大部已被建筑物和公路所覆盖。这次抢救发掘面积180平方米。文化层绝大部分已遭破坏。灰坑内出土物主要为陶器。器物种类有釜、鼎、长颈罐、豆、尊、簋等。釜、鼎为夹砂红褐陶,饰绳纹;长颈罐为泥质红胎黑皮陶或灰陶,饰旋纹和横人字形刻划纹;豆、簋的陶质与罐相同;尊为大口方体平底,饰方格纹及粗大的扉棱。东方桥遗址的年代与石门县宝塔遗址T1②层大体相当,属于澧水流域商时期青铜文化的中期。(王文建)
岳阳县樟树潭商代遗址
发掘时间:1986年11月18—29日
工作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岳阳市文物工作队
遗址位于岳阳县荣家湾乡兴无村屋场后山,东部山脚为新墙河,南部紧接荣湾水库。遗址为一高出周围3—10米的山岗,现存面积约2.8万平方米。在荣岳公路通过的地段开探方5个、探沟3条,面积145平方米。发掘区仅存的文化层堆积实际为该遗址堆积的最底层。发现灰坑3个、小灰沟1条。出土陶片以泥质红陶最多,泥质灰陶次之,还有黑皮陶、泥质黄白陶和硬陶等。多鬲、豆、鼎、大口缸、斝足等器物残片。陶片素面少,以绳纹、方格纹为多,还有梯格纹、附加堆纹以及极少量的菱形雷纹。从大量的大口缸、鬲以及陶片纹饰判断,樟树潭遗址应与岳阳县费家河遗址商代遗存接近,属商代晚期。(郭胜斌)
郴州地区商周遗址
调查时间:1986年5—11月
工作单位:郴州地区文物工作队
1986年文物普查中,在郴州地区的资兴市、家兴县、宜章县、嘉禾县等地发现商周遗址共33处。遗址均分布在丘陵起伏的河流和小溪两岸坡地及矮平山岗。由于长年雨水冲刷,部分遗址文化层保存较薄。
调查中采集了一大批遗物标本。陶器有鼎、釜、罐、缽等;石器有锛、斧、凿、磬、箭镞、球、环、刀等。陶质以泥质灰陶、夹砂泥质陶、夹砂黑陶和印纹硬陶为主,红陶少量。印纹硬陶纹饰极为丰富,为云雷纹、叶脉纹、米字纹、鱼纹、网纹、尖叶纹、波浪纹、篮纹、圆圈纹、棱纹、绳纹、方格纹、曲折纹以及组合纹等10多种,具有明显的湘南越族文化特点。这些遗址属于商周时期,而嘉禾县的数处遗址不见几何印纹硬陶,时代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末期。(彭全林 龙福廷)
宁乡县枫木桥西周甬钟
发掘时间:1986年10月
工作单位:宁乡县文管所
宁乡县老粮仓区枫木桥乡枫木村村民唐桂冬挖屋基时,发现青铜甬钟2件,两钟氧化呈灰褐色,无光泽,有少许绿锈,甬口破损处可见黄色铜质。两钟形式相同,一件通高43、甬长13.5、壁厚约1厘米,重13.5公斤;另一件重12.5公斤。钟两面钲部各排列6组钟枚,每组3枚。遂部、甬部及枚的周围均饰阴线云雷纹。两钟的形式、纹饰与过去在宁乡五里堆等处出土的西周甬钟相似,年代应为西周早期。(黄纲正 王自明)
湘潭市金祺村春秋提梁卣
发现时间:1986年3月
工作单位:湖南省博物馆
湘潭市荆州乡金祺村村民张资林整修鱼塘时,在距地表1米深处发现1件窑藏的青铜提梁卣。提梁卣氧化呈绿色,腹部残破,通高35.5、口径28、胎厚0.2厘米,通体纹饰为浮雕式,以水生动物为主。盖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蛇、蛙以及硬壳小爬虫,腹部为沙鳅攀附。提梁已断,两端冠以龙首。铸造技术独特,类似今日的压模式,外凸内凹。时代约为春秋早期,从纹饰题材来看,属南方青铜文化系统。(熊建华)
临澧县护城村泰山庙楚墓
发掘时间:1986年3—4月
工作单位:湖南省博物馆、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临澧县文管所
泰山庙位于临澧县城西北1.5公里,配合基建共清理战国时期楚墓29座。墓葬分布在小山丘的南端顶部。封土堆早被挖平,墓坑均为中小型长方土坑竖穴,一般用五花土夯筑。其中4座有斜坡墓道;2座分别设有一层和二层台阶;7座保存有朽坏程度不同的棺椁,木椁上下四周一般填有白膏泥。出土器类有铜、陶、漆木器等共112件。其中陶器76件,大部分为泥质灰陶,器形有鼎、敦、壶、罐、缽、豆、釜。鼎、敦、壶多出自较宽的墓坑,罐、缽则出自窄坑。豆较普遍,除9座空墓之外,仅2座墓不见豆,其他各墓分别出1—5件不等。出土的1件
口环耳球形腹绳纹小圆柱矮足鼎,在楚墓中少见。铜器23件,有鼎、剑、戈、矛、匕首、箭镞。其中一墓同出2件大小不同的“越式”鼎。三墓出铜匕首,2件属“巴式”,另1件长柄宽格,柄与格遍饰西南夷风格的纹饰,此类剑在湖南不多见。(杨启乾)
益阳县天子坟东周墓群
发掘时间:1985年11月—1986年10月
工作单位:益阳地区博物馆、益阳县博物馆
墓群分布在益阳县羊午岭乡天子坟村丛岭之上,西距县城赫山镇3.5公里。发掘墓葬110多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墓坑分狭长形和长方形两类:狭长形墓多为南北向,无封土堆,位于山脊和山腰,部分有生土二层台,带头龛或吊龛。长方形墓多偏东西向,位于山脊,有的残存封土堆,部分墓带斜坡墓道,墓口一般长3.2—6.5、宽1.8—4、深3—7米。墓壁、墓底大部规整光洁,个别墓壁留有铲臿加工痕迹及足窝。填土中除少数墓葬底部可见白膏泥外,普遍填红色网纹土夹五花土,一般较松疏,未夯实。葬具、尸骨全部腐朽,从残迹可以看出,大多数墓葬为一棺一椁或单棺。除9座墓无随葬品外,其余100余座墓共出土器物900余件。其中陶器753件,铜器152件,铁器8件,琉璃器6件。这批墓葬以陶器为主(均不出鬲),主要组合为:缽、罐、豆或鼎、敦、壶;鼎、敦、壶、盘、匜、勺等。伴出的铜器多剑、戈、矛、戈
、矛镦、箭镞等兵器以及铜镜、带钩、天平、法码、马铃等。铁器有臿、䦆、锄以及铁剑。其中一座墓出有2件巴式戈,戈援两面各有3道平行脊隆线,内两面均镌鸟、兽纹饰和图形文字。此类巴式兵器在益阳楚墓中尚为首次出土。(舒华昌)
溆浦县马田坪东周墓
发掘时间:1986年6月
工作单位:溆浦县文化局
马田坪古墓葬区位于沅水支流溆水中游南岸,北距县城2公里,自1978年以来,曾先后在这里清理发掘战国、西汉墓葬200余座。1986年配合公路加宽等工程,又在马田坪茅坪、中林、丰收一带,清理东周时期墓葬30座。其中,春秋晚期墓1座,墓坑为长方形竖穴土坑,陶器组合为鬲、罐、缽、纺轮。这是怀化地区首次发现出土陶鬲的墓葬。战国墓29座,均为竖穴土坑,分长方形和窄长形两类,部分有斜坡式墓道和生土二层台及头龛。陶器组合为罐、缽、豆;鼎、敦、壶或鼎、敦、壶、豆。铜器有剑、矛、戈、
和铜首铁剑,另外还有玉璧、滑石璧等。(禹经安)
大庸市古城堤东周遗址
发掘时间:1986年4月
工作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工作队,大庸市文管所
古城堤遗址位于大庸市区澧水北岸第一级台地的一片狭长地带。分布面积约50万平方米。配合该市基建工程,在遗址东北缘的税务局招待所建筑工地内开5×5米探方6个,2×4米探沟4条,发掘面积约170平方米。地层堆积可分3层。第1层,现代农耕土,灰黄色土。第2层,近代淤积土,浅灰砂质土。第3层,东周文化层,灰黄土。该层中主要出有战国时期的陶片和瓦片,有鼎、釜、罐、缽、甑、盆、豆等器形,纹饰有粗、细绳纹,弦纹,划纹等种;此外,还出有少量兽骨和铁碴。经调查,遗址的中心部位文化层堆积厚度在1.5米左右。据陶片采样分析,遗址的时代可从春秋延续至汉代。(贺刚 储友信)
湘乡市冻肉厂东周墓群
发掘时间:1986年5—12月
工作单位:湘潭市文物工作队
墓区位于湘乡冻肉厂基建工地。共发掘65座东周土坑竖穴墓。墓葬形制有长方形和狭长形两类,少数有斜坡墓道。春秋墓陶器组合有鬲、缽、罐;战国墓为鼎、豆、壶,鼎、敦、壶等。铜器有剑、戈、矛、镞等兵器,未见大型铜器。其中1座陶鬲墓出土1件青瓷瓿,瓿高18.5、最大腹径29、口径17、底径14厘米,全身施豆青色釉,胎白色,敲击有金属之声,饰两周条纹与弦纹。另有2座大型土坑墓,均有长斜坡墓道。其中1号墓长8.9、宽7.6、残深7米;2号墓长7.6、宽6.3、残深7米,均留有三级台阶。两墓均已被盗。墓的上部填有白膏泥,棺木已腐朽,仅存底板。其中2号墓出土铜剑3件、戈3件、箭镞8件以及马衔、车
等铜器。此外,有玛瑙环、六方形水晶珠,共计20余件。漆木器已腐,仅存大量施有彩绘的漆皮。其陶器组合为鼎、豆、壶。两墓均为战国晚期墓。(谭国才)
常德市德郊东周西汉墓
发掘时间:1985年3月—1986年3月
工作单位: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
墓葬分布在常德市东南10公里的德郊乡丘陵地带。配合基建共发掘古墓102座,其中春秋墓3座、战国墓96座、西汉墓3座。出土器物共600余件。春秋墓一般为狭长形带头龛的土坑墓,陶器组合为鬲、缽、豆;鬲、缽、罐。战国墓为长方形带头龛和宽坑的竖穴土坑墓,后者有少数斜坡墓道。最大的墓底长3.5、宽2.4米;最小的长2.5、宽0.7米。陶器组合为罐、缽、豆;罐、豆;鼎、敦、壶、豆,有的伴出盘、勺、匜,个别墓仅出一罐或一豆。有头龛的墓坑,器物一般放在头龛内。市砖瓦厂工地有2座互相叠压的战国墓;M60打破M61,M61有斜坡墓道,陶器有鼎、敦、壶、豆、盘、勺、匜,並出有环耳小口带盖陶鼎及铜戈、矛、剑、镞、砝码。M60陶器为鼎、敦、壶、豆、盘、勺、匜。这批战国墓除陶器和铜兵器外,还出有铁锸、铁剑、石璧、琉璃璧、琉璃珠、铜“山”字镜和很薄的彩绘方镜、木剑、木戈、皮甲残片等500余件。西汉墓为方形土坑墓,有斜坡墓道。陶器组合为鼎、盒、壶、钫,有的伴出陶仓、陶灶、陶罐、滑石璧、泥“半两”钱、铁剑、铁锸、铜提梁壶、铜镜等69件。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常德地区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杨启乾)
衡阳县赤石乡东周两汉墓
发掘时间:1986年1—12月
工作单位:衡阳市文物工作队
墓区位于衡阳县渣江区赤石乡的西村,大鸡坪、小鸡坪与鹅公岭一带山头。发掘墓葬169座,出土器物1400余件。
春秋墓5座,均为长方形土坑墓,出土器物有纺轮、砺石、铜斧、铜钺、铜矛。属于古越族墓葬。
战国楚墓82座,均为竖穴土坑,一般长、宽为3∶2或4∶3,陶器组合为鼎、敦、壶或鼎、豆、壶。此外还有少量铜器、铁器。
西汉墓42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少数设有斜坡墓道。出土器物有铜镜,铜带钩、铜五珠钱;陶半两、金饼、郢称、五铢等冥币;滑石类有镜、璧、杯、剑首、剑格、俎、环首刀,特别是1座墓内出3件滑石龙,极为精致。陶器有鼎、盒、壶、钫、罐、坛、灯、
壶、勺以及铁斧等。
新莽墓1座,墓口长6.6、宽2.6米,带阶梯式墓道。出土铜器有弩机、碗、
壶、大泉五十;铁器有釜架、斧、刀;陶器有鼎、壶、钫、纺轮、罐、坛、水井、灶、甑、釜,还有数量很多的陶制大泉五十冥币。
东汉墓39座,其中土坑竖穴墓23座,砖室墓16座。墓砖印有吉祥语“千秋万岁”。出土器物有铜
壶、冼、镜、五铢钱;铁刀、釜、釜架;陶器有鼎、盒、壶、钫、罐、坛、灶、井、甑、釜、钵、灯、小口瓶等。(冯玉辉)
常德县四运停车场战国墓
发掘时间:1986年2月—1986年3月
工作单位: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
四运停车场位于德山老虎窝东北约0.5公里的山岗上,在岗脊上共发掘19座战国墓,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有的为狭长形,有的设二层台和头龛,共出土器物156件。陶器组合为鼎、敦、壶,少数为罐、缽、豆,此外还有铜剑、铜“山”字镜、小铜饰件、琉璃璧。个别墓在填土中发现铁夯锤。这批墓葬有明显的早、晚区别。凡出罐、缽、豆等陶器的墓葬,较残,一般都在山坡,属战国早期墓;凡出鼎、敦、壶等陶器的墓葬较深,一般都在山顶,属战国中期或偏晚。M13除出鼎、敦、壶、豆等陶器外,还有16件青铜磬明器,质薄,形制与纹饰相同。(刘廉银)
常德县黄土山战国墓群
发掘时间:1985年7月—1986年12月
工作单位: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
墓地位于沅水北岸,常德市西北约10公里的小山丘上。该山东北部有一巨塚,俗称“金牛堆”。山下坦平有水田,山脚有两条小溪流入柳叶湖。墓葬分布较广,从山脚、山坡至山顶遍山皆是。配合砖厂取土已发掘44座古墓,出土器物共200余件。墓葬形制可分三型:Ⅰ型墓为狭长形,有二层台,带头龛,一般墓底长2.04—2.4、宽0.5—0.85、深0.5—1米多。陶器组合为罐、缽、豆或罐、豆,每墓一组,放置头龛内。Ⅱ型墓为狭长形,带头龛,一般墓底长2—2.6、宽0.6—0.96、深1.6—3米。陶器组合为鼎、敦、壶、豆,勺、匜也常出,一般每墓一至二组,放在头龛内。个别墓出1件铜剑或铜戈。Ⅲ形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有的有斜坡墓道,一般墓底长2.4—3米多,宽2.1—2.8、深2.8—4.6米。陶器组合为鼎、敦、壶、豆,有的伴出盘、勺、匜等陶器,个别墓出铜剑、矛、戈等兵器。这批战国墓陶器组合各有不同,有着明显的早晚区别。(潘能艳)
长沙市荷花池战国木椁墓
发掘时间:1986年11—12月
工作单位:长沙市文物工作队
墓葬在长沙市北区荷花池长沙师范学校院内,基建施工时发现。墓坑上大下小,呈覆斗形,墓道设置于墓室东面,墓坑填土为红色网纹土,夯层每层厚约10—12厘米,槨周充填16厘米的青灰色膏泥。墓室底长4.1、宽3.13、残深2.6米。
葬具有两槨、两棺。内外槨呈井字形,枫木木质。外槨长3.5、宽2.34、高1.74米,内槨长2.52、宽1.86、高1.52米、内槨边板与外槨南壁用隔板构成边箱,与东、西短壁隔成头箱和足箱。内槨壁板面均有门与外槨相通。棺置于槨室北侧,外棺为悬底弧形棺,长2.24、宽0.98、高1.07米,棺盖和边板由3块弧形柏木构成,两端档板和底板为平板。底板悬空,高30厘米。内棺较小,长1.84、宽0.46、高0.4米,为长方盒形,棺板内外均髹朱红漆,木质为杉木。
随葬器物中礼器分铜、陶两类。铜鼎、壶各2件,敦1件;陶鼎、壶各2件,敦、缶、盉、豆、小口鼎各1件。陶器为灰胎黑衣软陶,器身多饰卷云纹、涡纹等彩绘图案。礼乐器有木瑟、建鼓、铜铎及木鼓、铎槌。车马器有车伞,华盖、伞杆、伞骨、铜盖弓帽、套杆、插销均保存尚好。铜车
、马衔各1对。铜兵器有剑、矛、镞各两组。剑置于饰卷云纹的长方形木剑椟内,保存完整。漆、竹、木器有竹弓、漆耳杯、竹矢菔及箭杆、木柄漆盾、漆皮甲、竹箱、篾席等。此外,还出土了三弦形鼻纽素面铜镜1件,麻织物1块。
该墓未经盗掘,棺槨结构较复杂且保存完整,具有战国中期江陵楚墓的风格。根据墓葬结构和随葬车马、礼乐器分析,墓主身份不低于士大夫。(张一兵)
长沙市火把山战国汉墓
发掘时间:1986年5—7月
工作单位:长沙市文物工作队
战国汉墓群位于长沙市南区沙湖桥火把山。1986年发掘了1座战国楚墓,6座西汉墓,均属竖穴土坑墓。
楚墓长3.4、宽1.8、深3米。无墓道。墓葬方向为10°。墓东壁有一边箱。边箱长2.2、宽0.6、高0.7—0.9米。葬具仅存2块槨底板和1块边箱底板。槨底板上出土6件玉璧,其他器物放置在边箱中,计有铜印章1颗、铜鼎1件、铜镜1面、铜戈9件、铁剑1件,陶器有鼎2件、钫2件、盒1件,另外有漆耳杯、漆盘、漆坛各1件。根据鼎、盒、钫的组合,该墓年代应在战国晚期。
6座汉墓规模大小不一,最小的长、宽为2.5×1.5米,最大的为4.4×3.3米,深1.4—5.9米。其中3座较大的墓带有斜坡墓道,葬具均已腐烂,从墓中随葬器物的位置判断,小墓棺椁之间有一边箱,较大的墓葬有边箱、头箱或足箱。随葬的漆木器俱已腐烂,仅存部分漆皮痕迹。出土成组的仿铜陶礼器,主要为鼎、盒、壶、钫,另有陶罐、坛、鍑、甑、缽、盆、盘、
壶、熏炉和泥钱以及石璧、石镜、铜镜等。泥钱有“郢称”和“半两”两种。其中最大的1座汉墓出有9鼎、8壶、7盒,10件高0.4米的陶酒坛,11件陶璧,另有石璧、石镜、石带钩等。根据出土器物的组合及泥币判断,这批汉墓的年代当在西汉初期。(何强)
常德县岗市樟树山战国西汉墓群
发掘时间:1985年4月—1986年2月
工作单位: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常德县文化馆
墓区位于岗市五里村樟树山上,配合砖厂取土发掘101座战国和西汉古墓,出土器物1100多件。战国墓葬形制分为窄长形有二层台的土坑墓、竖穴土坑墓、窄长形带头龛的土坑墓等三类。陶器组合为罐、缽、豆;鼎、敦、壶;鼎、盒、壶。有明显的早晚区别。除个别墓葬出小铜铃3件外,其余墓葬未发现铜器。西汉墓比较特殊,一般都是呈方形的土坑墓,墓口大于墓底,有的有斜坡墓道。陶器组合为鼎、盒、壶或鼎、盒、壶、钫。个别墓葬滑石鼎、盒、壶、钫与陶器组合同出。每座墓都出1件滑石璧,陶仓、陶灶、陶水盂、泥“半两”钱也常出。除此以外,还出滑石图章6件、玉石图章1件、玛瑙带钩1件。铜器极少,仅M1出1件铜镜。
樟树山古墓群颇有特点,其中战国墓多出陶豆,西汉墓中不见陶豆,多见滑石器。M30西汉墓中出土的滑石印章,阴刻篆文“长沙郢丞”,为研究汉初长沙国的建制提供了重要资料。(刘廉银)
耒阳县城郊战国汉宋墓葬
发掘时间:1986年5—9月
工作单位:衡阳市文物工作队
墓地位于城郊某部队后勤处营房工地,配合基建发掘了战国至宋代墓葬22座。葬具均已腐朽。
战国墓葬4座,墓坑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出土器物有铜剑、戈、矛、镞、镦、
壶、五铢钱等。宋墓3座,出土器物有铜镜、铜钱、陶魂瓶、魂坛以及玉壶、玉板。(陈明庆)
大庸市城区战国至明代墓葬
发掘时间:1986年3—12月
工作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工作队,大庸市文管所
配合基建,在大庸市城区的土门岗、大塔岗、四亩塘、二亩塘、枫香岗、枫湾、教场村、北正街、二角坪等地共清埋了战国至明代墓葬311座,出土文物1060件。其中,战国时期墓葬55座,皆为竖穴土坑墓,个别带有斜坡墓道。出有铜、铁、玉、木和陶器。铜器中以剑、戈、矛等兵器为常见,亦出有鼎、敦、壶等铜礼器。陶器以仿铜礼器的鼎、敦、壶、豆为组合,器物形制类楚物。西汉墓63座,主要是土坑墓,少量石室(凿石为室)墓。出有铜俑、提梁壶、方壶、镜、碗、灯、博山炉、小锺、五铢钱等铜器,亦有铁剑和铁钱出土。陶器以鼎、盒、壶等器物组合为主,个别墓出有陶镜与陶冥币。东汉墓34座,主要为砖室墓。出有铜镜、五铢钱、铜壶、铁釜、滑石羽觞、滑石璧、琥珀、料珠以及陶罐、薰炉、猪圈、猪、狗、鸡、鸭、仓、灶、井等陶器。晋墓22座,皆砖室墓。出有釉陶罐、盂、俑等陶器和少量铁器。宋墓13座,大部分为砖室墓,少量土坑墓。出有罐、碗、碟等青瓷器和金银器。元、明墓葬124座,砖室墓与土坑墓均有,出有罐、碗等陶、瓷器,少量墓中出有金、银饰物。(贺刚 宋谋年)
长沙市陈家大山新莽时期砖圹墓
发掘时间:1986年9月
工作单位:长沙市文物工作队
陈家大山位于长沙市东区,系本市古墓葬区之一。基建中发现1座砖圹墓。墓坑为长方形,前室为土坑,后室为砖圹竖穴。坑内填五花土。墓道在墓室南边,坡度为32°。前室长2.3、宽3.2、残深0.98米,后室长4.55、宽3.32、深1.8米。后室四周用青砖平砌,铺地砖为两层平铺。墓砖长42、宽21、厚8厘米,规格大于本地区东汉墓砖。砖的两侧花纹仅见网格纹和圆环形的几何花纹。随葬器物主要是陶器。器物组合为鼎、盒、壶、钫、罐、灶、釜、博山炉等。此外有重圈纹滑石璧2件,泥金锭、泥钱、铜“货泉”等器物。整组陶器组合均为长沙地区西汉晚期风格,并出王莽时期“货泉”,墓的年代应为王莽时期。(张一兵)
长沙县黄花机场两汉至魏晋墓葬
发掘时间:1986年5—11月
工作单位:长沙市文物工作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墓区位于长沙县黄花区各塘乡。在黄花机场第一期工程的范围内(面积3500亩)共发掘了两汉至魏晋南朝时期的墓葬百余座,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等约400余件。其中西汉墓6座,形制基本上为带墓道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出土器物主要有陶鼎、盒、壶、鍑、
壶、博山炉、灶、铜剑、铁刀、玉佩等。东汉墓80余座,其形制分土坑、砖室2种。土坑墓形同西汉。砖室墓均为长方形单室,封门砖比较零乱。墓壁一般是单室平铺,一层铺底砖,砖的规格是33×16×5.5厘米,个别墓出现了子母砖,其墓壁是双层错缝平铺。出土的器物有麻布纹陶坛、陶壶、灶、仓、井、纺轮、铜剑、铜镜、铜钱、玉璧等。魏晋南朝墓葬有10余座,均为砖室墓,除少数几座无甬道外,其余都有短甬道。砖的规格为34×16.5×5.5厘米。出土器物主要是瓷器,有碗、碟、鸡首壶、四系罐、盘口壶、铜镜等。
这批古墓葬分布比较集中,保存完好,大部分未经盗掘,为研究长沙地区汉魏时期的葬制提供了新的资料。(王立华)
岳阳县扬庙湖宋代窑址与宋墓
发掘时间:1986年9—10月
工作单位:岳阳市文物工作队
配合岳阳县纸厂扩建工程,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鹿角窑区的扬庙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开探方6个(T1—T6),面积145平方米,清理宋墓15座,龙窑2座。
宋墓中长方形竖穴土坑墓3座,砖室墓12座,墓葬规模除M11以外,大致相近。墓口略大于墓底,开口一般为2×1米。葬具均已腐朽,尸骨无存葬品不多,一般为一、二件,多为陶魂瓶、铜镜、铜钱等。有的魂瓶中还保存有尚未炭化的稻谷。M11墓葬形制与其他墓不同。墓上原有封土堆,封土堆底部尚存,周围用青砖叠砌五圈,呈锯齿状,墓前用青砖铺成9级台阶。墓内随葬铜镜、白瓷碗、陶碟各1件。
清理的2座龙窑(Y1、Y2),顺山坡坐南朝北,Y1长23.3米,Y2长22米。窑中多见筒形匣缽和5个乳钉的支圈,烧制方法为叠置仰烧。窑内均存大量烧罐,形制一般为单耳,圆口带流,平底,形体丰满,与T1—T4上层出土烧罐形制相同,其时代亦应相同,属宋代T1—T4下层出土不少青瓷残片。从出土的玉绿色青瓷双管流推测,时代可早到五代。
鹿角窑群分布在洞庭湖沿岸岳阳县境内20余公里的中洲至鹿角一带,保存完好的龙窑与馒头形窑堆至少还有80余座。尽管这次只发现了宋窑,但从下文化层出土的青瓷双管流和采集的鍫上刻有花纹的喇叭口陶壶推测,这一带应有早于宋代的窑址。(郭胜斌)
岳阳市北环线宋墓
发掘时间,1986年6—7月
工作单位8岳阳市文物工作队
配合岳阳市北环线巴陵大桥桥西花园等基建工程,共清理宋墓11座。其中竖穴土坑墓6座,砖室墓5座。墓葬规模大小不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1座墓中除3座空无一物外,其余均有少量随葬品,计有金首饰、石雕、墓志、铜镜、铜钱、陶瓷器25件。所有墓葬葬具已朽,尸骨无存。86岳法M1为一大型砖室墓,已遭严重破坏,该墓出有大型石雕3件,另有铁器,腐朽过甚。墓壁用石灰塑有花纹,惜破坏严重,不能辨认。岳水M1系一女性墓,随葬品有金首饰2件,铜镜1面,白瓷小盂1件和铜钱。该墓还出土墓志1方,墓铭为“上妻郁氏以正月十六日感疾越二日疾卒竟不救
百有二十日葬于城南土桥冲之源旧于五年而捐馆春秋甫三十子二人方在襁褓呜呼滋惠见仁克勤于家女无年吁其奈何宣和六年(1124年)岁次甲辰五□□日三衢江少惠书”。该墓出土的白瓷小盂,造形小巧玲珑,在岳阳宋墓中确属罕见。(郭胜斌)
郴县瓦窑坪宋代瓷窑
发掘时间:1986年12月
工作单位: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郴州地区文物工作队
窑址位于郴县东北约21公里的五里牌乡瓦窑坪村附近,在东江河东岸的一处平缓的小山坡上。山势东高西低。窑床从东向西延伸。文化堆积层厚约1.5米。在窑址堆积的中部保存1座已残损的龙窑,宽3.5、残长9.8米。该窑以烧青瓷为主,釉色晶莹,瓷化程度较高。器形有碗、杯、坛、带管状流执柄壶、盂、擂缽等。常见的窑具有带孔的筒形匣缽、垫圈、乳钉垫圈、碾轮等。纹饰以菊花为主,碗底印有数目字,其年代为五代至北宋时期。(彭全林 龙福廷)
长沙市岳麓山明清麓山寺遗址
发掘时间:1986年11—12月
工作单位:长沙市文物工作队
麓山寺现仅存观音阁。配合大佛殿重建,对大佛殿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位于观音阁之前,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分为3层。上层为扰乱层,中层为清代层,下层为明代层。中、下层均发现石柱础、铺地砖及墙基等房屋遗迹。通过发掘得知,明清两代大佛殿的规模相似,但二者在朝向及用材上有别。清代铺地砖一般是边长33、厚约4厘米的大块方砖,其铺法是单砖错缝平铺。佛殿的方向是105°,与今观音阁之朝向一致,为东南向。明代的铺地砖中,除极少数是与清代同样大小的方砖外,绝大多数是22×11、厚4厘米的长方形砖。其铺法有二:一为单砖错缝平铺,一为将两块小砖并列一起的双砖错缝平铺,与席纹类似。明代佛殿墙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4、东西宽11.5米,方向为80°,几乎朝正东向,与清佛殿及现存观音阁的方向相差甚远。出土遗物中还有瓦当、脊饰、筒瓦、板瓦等房屋建筑构件及泥塑和石雕的佛像底座。
据记载,麓山寺始建于晋泰始四年,历代兴废。这次发掘,在文化层中出有不少自魏晋至宋元时期的瓷片,说明早期的麓山寺应在附近。(王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