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堆积厚0.8米~1.6米不等,共有3层堆积。其中第①层为表土层,黑褐色黏土,含少量石制品和近现代陶瓷片。第②层为暗红色黏土堆积,结构紧密,成团块状,包含有砍砸器、刮削器、手镐等石器及部分砾石。第③层为红色黏土堆积,结构紧密,包含物有砍砸器、刮削器、手镐及部分砾石、风化岩块等。
石器以砍砸器为主,其次为手镐和刮削器。其均以砾石加工而成,岩性以火成岩和砂岩为主,器表均存在较为明显的风化,颜色多呈黄褐色。石器打制方式较为简单,以单面加工为主,打制部位主要集中在一端或一侧,其余大部保留砾石面。综合石器特征看,遗址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此次发掘是百色地区除百色盆地旧石器之外又一新考古发现,为研究百色盆地旧石器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资料。
(王星)
【田林县八囊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及汉代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8月30日~2018年1月30日
工作单位: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田林县博物馆
田林八囊遗址位于田林县八桂瑶族乡弄瓦村八囊屯所在的玩笔坡上。遗址东为宽阔的驮娘江河谷,西、南、北三面均为连绵的山坡,东距驮娘江约100米。2010年调查发现该处遗址。据调查,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00米,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2017年度为配合田林瓦村水电站建设,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将遗址分为A、B两个区,发掘面积共511平方米,下挖深度达2.4米。发现并清理了130多个柱洞、18个灰坑、1处用火遗迹,出土了石器、陶器等1000多件文化遗物。
遗址出土的遗物包括石器、陶器两类,以石器占绝大多数。石器分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两种,以打制石器占绝大多数,磨制石器少许。打制石器以砍砸器占绝大多数,还有少量刮削器、手镐、尖状器、石锤、石片、石核等;器身多风化较严重,部分器物棱角已磨蚀不清,多呈黄褐色。磨制石器仅出土两件,器形为石斧、双肩石铲。陶器数量不多,均为陶片,不见完整器,分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夹砂陶夹砂较粗,质地较软,呈褐色,素面。泥质陶为硬陶,陶色有红色、灰色,以红色为主,表面纹饰有方格纹、戳印纹。
从发掘情况看,田林八囊遗址堆积较厚,遗物较多,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包含了两汉时期和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此次发掘出土的大量地层明确的文化遗存,为我们研究广西地区历史时期、原始时期的文化发展和演变及其与云贵地区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地层明确的实物资料。
(梁优)
【田林县百劳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时间:2018年5~8月
工作单位: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田林县博物馆
百劳遗址位于田林县八渡瑶族自治乡东朋村平乐屯西北部约1千米的百劳坡上,遗址西南部为连绵山坡,西北部山脚下约15米为驮娘江,属二级阶地。遗址东北部有条小溪自东南向西北汇入驮娘江。为配合田林县瓦村电站建设,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在遗址北部布5米×5米探方14个,揭露面积337.5平方米。
遗址堆积厚0.6米~3米不等,共有10层堆积,依据地层堆积及出土遗物可分为三期。
其中第⑨⑩层为第一期,均为黄色黏土,遗物相对较少,主要以小石片和较大型的砍砸器为主。砍砸器均单面加工,疤片数量少,不见磨制石器和石器加工工具。石制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其中小石片数量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各期。
第⑥⑦⑧层为第二期,均为灰黄色砂黏土,遗物包括石器加工工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陶器几种,以石器加工工具和打制石器为主。石器加工工具包括石锤、石砧、砺石、窄槽砺石、磨石等,石锤和窄槽砺石数量相对较多,个别窄槽砺石双面均刻划有纹饰,纹饰线条对称,刻划流畅。陶器数量较少,且均为夹砂绳纹红陶片,器形均为圜底的釜、罐类。
第③④⑤层为第三期,均为棕色砂土堆积,黏性较小,遗物只有石制品,不见陶器。石制品种类同样包括石器加工工具、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几种。石器加工工具包括石锤、石砧、砺石、窄槽砺石等,以石锤数量最多,其中一件窄槽砺石双面均刻划有纹饰。打制石器以砍砸器类型最为丰富,有单边直刃、双边直刃、多边刃、盘状和尖状砍砸器等。
结合百色地区史前遗存的研究成果,初步推断该遗址第一期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第二、三期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
百劳遗址地层堆积系列相对完整,石制品较为丰富,为研究驮娘江流域史前文化面貌及其与云贵高原及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王星)
【贵港市同济大道东汉及南朝墓葬】
发掘时间:2017年5~6月
工作单位: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贵港市博物馆
为配合贵港市同济大道工程建设,对施工范围内的9座古墓葬进行发掘。墓葬均为砖室墓,编号为M1~M9,时代分属东汉和南朝时期。
东汉墓共2座,编号分别为M6和M9。墓葬破坏较严重,券顶均已坍塌,由斜坡墓道、甬道、前、后室组成,其中M6还带有侧室。墓壁均采用两顺一丁的方式进行错缝结砌,墓砖均较大,有青砖和红砖两种,以青砖居多,墓砖单面均按压有手掌印,且在砌筑时掌印均朝下。墓底采用“人”字形和平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铺垫。由于墓葬曾遭多次盗扰,随葬器物大多被盗掘一空,出土器物仅见陶屋、陶簋、陶壶、陶瓮、陶四耳罐几种,且均较为残碎。
南朝墓共7座,分别为M1~M5、M7、M8。盗扰较为严重,绝大部分仅残存零星铺地砖,个别墓葬甚至铺地砖也很少残留。墓砖均呈红色,尺寸大小相当,未见随葬器物。除M5、M7遭施工破坏较为严重而形制不明外,其余墓葬形制尚依稀可辨。其中M2为单室带斜坡墓道的“凸”字形墓,M8为前、后室带斜坡墓道的“中”字形墓,M1、M3、M4均为长方形砖室墓,除M4保存相对完整外,M1、M3仅在墓底残留零星铺地砖。
此次发掘的9座墓葬虽遭早期遭盗扰,随葬品亦基本无存,但对于广西东汉、南朝墓葬的研究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特别是东汉墓中普遍存在的手印纹砖,其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丰富,对广西东汉手工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谢广维 叶长玖 甘雨棠)
【合浦县科园路东汉至晋代墓葬】
发掘时间:2017年6~8月
工作单位: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为配合合浦科园路东侧储备土地项目,在用地范围发掘古墓葬48座。除1座石板墓年代不详外,其余均为砖室墓,年代分属东汉、三国和晋三个时期。
东汉晚期墓18座,除1座为长方形外,其余均为由墓道及前室、后室构成的“中”字形墓,部分墓葬还带有侧室。墓顶大部坍塌,除一座前室为穹隆顶外,其余均为直券顶。出土器物163件,有陶、铜、铁、滑石、琉璃等类别。其中陶器共156件,有罐、双系罐、四系罐、盂、筒、提筒、钵、簋、樽、三足盘、
壶、魁、鼎、甑、案、熏炉、莲花器、井、仓、灶、屋、厕等器类。铜器有碗、盘两种。铁器有臿、匕首。滑石器仅滑石炉一种。
三国墓共28座,平面有长方形、“凸”字形和“中”字形几种。随葬器物共102件,有陶、铜、铁、石、金、银、琉璃等类别。其中陶器共78件,有筒、罐、碗、钵、盘、壶、盂、案、釜、甑、熏炉、莲花器、仓、井、灶、溷、厕等器类。铜器有铜镜。铁器有棺钉、匕首和钩。金银器有金箔、银钗和银手镯。滑石器仅滑石炉一种。
晋墓仅1座,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及侧室几部分构成,后壁有壁龛。由于该墓损毁严重,其大部分墓壁及墓顶已不存,亦未发现随葬器物,仅能从其墓砖上大致判断其年代。该墓墓砖均为条砖,砖色以灰白色为主,余为青灰色及淡红色,纹饰基本以刻划纹为主,规格较大,一般长30厘米左右,宽16厘米左右、厚5厘米~7厘米。其规格较东汉三国时期的砖室墓墓砖要大。
这批墓葬虽然遭盗扰破坏均较为严重,但是对于合浦汉、晋墓葬的研究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黄登奎)
【梧州市龙圩区俚僚文化遗产调查】
调查时间:2017年4~10月
工作单位: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北海市文物局、梧州市苍梧县文物管理所、贺州市文物管理所
2017年度首次开展俚僚文化专项调查,工作地点为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广平镇、新地镇、苍梧县岭脚镇及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南康镇、海城区福成镇,调查根据相关记载和遗产线索(如遗址和铜鼓)来展开,重点关注沿江、沿海区域,新发现先秦至隋唐遗存点184处。
梧州市新发现的遗存点有151处,年代为六朝隋唐时期,遗址处在低矮的山岭上,地表发现陶片、瓷片、墓砖等遗物,其中有30多处遗址还发现炼炉、鼓风管、炉渣、矿石等冶铁遗存。陶器可辨器形有釜、罐、瓮、锅、盆、钵、碗、杯、拍、纺轮,纹饰有弦纹、方格纹、水波纹、曲折纹、圆圈纹、篦纹、叶脉纹、射线纹、钱纹、附加堆纹等。瓷器烧成温度稍低,青釉易脱落,器形有碗、钵、唾壶、器盖等。炼炉分为“碗式”和“竖式”两种,直径60厘米~70厘米。鼓风管形如圆筒,用黏土羼砂制成,直径约12厘米。炉渣呈黑褐色,疏松多孔,状似海绵。矿石为片状或块状,表面呈赭、黑或灰褐色。2012年曾在大坡镇发掘1处同类遗址——后背山遗址,发现灰沟、灰坑、柱洞、炼炉等遗迹。此前在这片区域发现几座同时期的砖室墓。
北海市新发现的文化遗产有33处,其中岭丘遗址29处、砖室墓3座、石板墓群1处,墓葬因冲刷、耕建等影响而露于地表。岭丘遗址的年代范围从先秦到隋唐,地表发现石器、陶片、瓷片、墓砖等遗物,石器有双肩石斧、穿孔石器、砺石等,陶片为硬陶或夹砂陶,器形有罐、瓮、釜、豆、盏、网坠,纹饰有绳纹、夔纹、“米”字纹、曲折纹、弦纹、水波纹、方格纹、叶脉纹、菱格纹等,瓷器是晋唐时期的青瓷碗、碟、罐等。砖室墓年代为汉六朝时期,墓葬和陶片拍印几何纹。石板墓群年代为六朝时期,分布密集,地表可见32座,墓室用矿石板铺砌(个别墓葬兼用砖),长0.4(残)米~3.16米、宽0.4米~1米,地表采集到完整的陶罐和青瓷碗,另有较多的陶瓷器残件,陶器有罐、碗、釜,纹饰有弦纹、方格纹、水波纹、叶脉纹、绳纹等。
俚、僚作为族名之本义,大抵是古代对南方地区僻居川洞尚未归附人群的蔑称,在岭南曰俚,在西南曰獠,后来二者常连缀出现,用于泛称岭南土著人群。根据史籍记载,六朝时期俚人活跃在相当于今广东西南部和广西南部(郁江—浔江—西江河段以南区域),目前在这片区域内发现了数百处六朝隋唐时期的遗产点,其中包括铜鼓、聚落、墓葬、冶铁、冶铜等文化遗产。此次调查新发现的184处遗存点,应有相当部分属于俚人文化遗产。广西先秦至隋唐时期的几何纹陶文化遗产,特别是汉唐郡治之外的聚落址,是之前文物普查所忽视的一个领域,从早年文物考古发现和近年考古调查的情况来看,应该还有相当数量的文化遗产未被发现。广西古代乌浒、俚、僚等族群的文化遗产面貌,目前仍知之甚少,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并建立考古学文化谱系,是考古界今后任重道远的科研目标。
(蒙长旺 花飞)
【北海市唐代窑址考古调查】
调查时间:2017年7~9月
工作单位: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北海市文物局、贺州市文物管理所
北海地区目前发现3处唐代窑址,均位于北部湾沿海,由东往西依序为合浦县山口镇英罗窑址、铁山港区南康镇芋头塘窑址和晚姑娘窑址。英罗窑址于2015年进行发掘并发表《合浦县英罗唐代窑址及宋代遗址》在《中国考古学年鉴2016》。2017年度开展海上丝绸之路考古调查试掘项目,对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晚姑娘窑址进行了发掘,同时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线索,新发现了芋头塘窑址。
晚姑娘窑址位于南康镇里头塘村委晚姑娘村东南面200米的南康江西岸斜坡上,分布范围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50米,地表可见大量的陶瓷器残件和烧土块、砖块、窑具等遗物。近年来,窑址所在的岭坡被大范围取土(瓷土用于制瓦和外卖)及建设太阳能发电场,对窑址本体及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此次抢救性发掘窑址的濒危部分,揭露面积118平方米,发现龙窑、灰坑、柱洞等遗迹,提取陶瓷器标本581件。龙窑全长10.4米,宽约2.5米,坡度20°,顶部坍塌,底部仍存,前后分为火膛和窑床两部分,之间有砖砌隔墙,窑床底部前段硬结呈灰黑色板块状,窑壁用灰白砖单隅结砌,外面再用土块和黏土垒糊作为壁衬。出土器物包括瓷器、陶器、窑具,以青瓷器为主,器形主要有碗、碟、罐、瓮、壶、盆、盘、钵、网坠、砚台,以碗、碟居多,陶器有罐、釜、壶,窑具有垫饼、垫具等。
芋头塘窑址位于南康镇雷田村委芋头塘村,分布范围约5万平方米。窑址坐落在两个向海湾延伸相连呈“V”形的岭坡上,东侧一座称为后背山,西侧一座称为白虎头,岭坡上密布虾塘,原址大部分被破坏,断壁可见文化堆积层,地表散落大量的陶瓷器残件和烧土块、砖块、窑具等遗物。产品以青瓷器为主,可辨器形有碗、碟、罐、瓮、钵、盘、盆、提梁壶、网坠,还有少量的陶釜、罐、盆等。本次调查采集陶瓷器标本100多件,有些器物保存状况较好。
晚姑娘、芋头塘、英罗3处窑址,产品类型大部分相同,形制一致,参照两广地区唐代墓葬和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可知3处窑址的年代大体为唐中晚期。窑场属于南方青瓷民窑系统,从类型和工艺看,产品应为民用生活器具。瓷器胎体厚重,里外施青釉但不及外底,釉面稍显粗涩,素面,仅个别器物肩部饰水波纹,有些罐、瓮、盆、垫饼的肩部或底部刻划文字或符号,碗、碟内壁多留有支钉痕。目前在北部湾沿海的北海、钦州、防城港、南流江—北流河流域的玉林、西江流域的贵港及广东、越南、印尼等地均发现有类似于北海唐窑的瓷器。广东新会官冲窑的瓷器与北海唐窑同类器近似,但类型较为丰富,其馒头窑也与英罗、晚姑娘窑址的龙窑不同。
(花飞 蒙长旺)
【桂林市正阳西巷唐代至清代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1~3月
工作单位: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
正阳西巷遗址位于桂林市城区的正阳西巷,即原明代靖江王府正阳门外右侧。2013年为配合正阳东巷的修建工程,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曾在正阳东巷进行过考古发掘,揭露出明代靖江王府宗祠基址。此次发掘是为配合桂林市正阳西巷历史文化地段保护修缮及旧城改造工程项目的实施而开展,发掘面积170平方米。
通过发掘,发现了唐代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堆积及大量遗物。其中唐代遗存包括砖铺面、砌砖排水沟等遗迹及“V”字纹方形地砖、乳丁或莲花纹瓦当等遗物;宋代遗存主要包括砖铺路面、鹅卵石散水、砌砖排水沟等遗迹及戳印有“官且”“官”字的青灰色板瓦;元代遗存主要为砖铺路面;明代遗存包括琉璃砖瓦垫面,磉墩等。同时在遗址内还发现南朝至清代各个时期的陶、瓷片。
从发掘情况看,此次发掘尽管没有发现唐朝以前的地层堆积,但却发现不少南朝时期的遗物,这为我们寻找唐以前始安县治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另外,此次发掘虽然未发现社稷坛等大型建筑基址,但是从2013年东巷发现的靖江王府宗祠基址所处位置看,正阳西巷应该就是明陈琏在《桂林郡志》里绘制的《王府图》社稷坛所处的位置。
(王星)
【柳城县元代木桐窑址】
发掘时间:2017年7~8月
工作单位: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木桐窑位于柳城县大浦镇木桐村融江西岸,属柳城窑址的一部分。2017年7月,为配合大埔至凤山二级公路改扩建项目,对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
发掘部位为废品堆积区域,遗迹较少。出土器物有碗、盘、碟、盏等类型,胎釉均较粗糙,胎色多呈青灰色,火候较高,釉色有青黄釉、青釉及酱釉几种,釉面厚薄不均,内底或外底多有支钉痕迹。年代为元代。
从器物特征看,窑址年代为元代。相较于宋代制瓷业的繁荣,广西元代窑址数量相对较少,目前发现主要有田东那桓窑及柳城诸青瓷窑址。从产品特征及烧造方式看,这两处窑址均极为相似,且均和兴安严关窑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此次发掘为广西元代窑址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
(由丹)
【凭祥市大连城清代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5~8月
工作单位: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凭祥市博物馆
大连城位于凭祥市凭祥镇连全村连城屯,距凭祥市区约1.5千米,距友谊关约2千米,是镇南关通往龙州的中间点,地处广西边防东线与西线的汇合部。是中法战争后,广西提督兼边防督办苏元春修建的边防第一指挥中心。此次发掘是为配合凭祥市新建博物馆项目的实施而开展,发掘面积7700平方米。
通过发掘,发现了清代建筑基址一处以及大量的文化遗物。其中发现的建筑基础为北、中、南并列三路,其中中路、南路仅存一、二进,北路残存三进。北路为两进一院布局,一进为面阔两间进深一间,通面阔14.3米,通进深7.4米;二进面阔七间进深一间,通面阔35米,通进深11.1米,一院为石铺院子。中路和南路为两进一院二厢房布局,一进面阔七间进深一间,通面阔35米,通进深9.4米;二进面阔七间进深一间,通面阔35米,通进深10.8米;两厢房左右对称于天井,布局均为面阔四间进深一间,通面阔27米,通进深5.3米。遗址仅存墙基和部分墙体,各墙基深约1米,宽约0.8米~1米,片石垒砌;墙体为夯土墙,各墙体均内外批灰,仅在墙角和门框用青砖砌筑。遗址内清理出一层瓦砾倒塌堆积,据此推断原屋面为小青瓦屋面。出土的遗物包括大量的陶瓷器及残片、炮弹和子弹残件等。
此次发现的遗址占地面积较大,布局工整规矩,基础、墙体做工及用料考究,通过对当时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分析,结合此次发掘的出土遗物和遗址的布局情况,推测此次发现的建筑基址为兵营遗址。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广西的边防与海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复原大连城内的军事防御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
(陈晓颖)
【钦州市乌雷炮台清代遗址】
发掘时间:2016年12月~2017年3月
工作单位: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钦州市博物馆
乌雷炮台位于钦州市犀牛脚镇乌雷村东南约2千米的海岛上,炮台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民国时期废弃。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建设乌雷小学时于炮台内拆取砖石,致使炮台内建筑遭到毁灭性破坏。2011年4~5月,为配合保护规划的编制,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炮台遗址西南部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南兵房、官署、台门等遗迹,基本弄清炮台南部建筑布局。
此次发掘为配合炮台的保护维修而开展,发掘位置主要位于遗址北部,面积约1000平方米。通过发掘基本弄清炮台内城墙、北兵房、火药局、台阶的结构布局,另外还发现两处不明性质的小圆坑及石砌遗迹一处。其中内城墙周长约160米,由石砌基础和青砖包砌而成。墙基以条石平铺叠砌于海岛基岩之上,石基之上砌砖,砌法各段不一,多为两顺一丁结砌。
火药局分别位于墙体东部略偏南的台阶两侧,与文献记载的“火药局两间”相符。其均构筑于墙体内,平面均呈“凸”字形,底部铺砖,前有门道直通炮台内,门槛清晰可辨。
台阶位于炮台东南部,与城门在同一轴线上,呈阶梯式自城内直通城墙顶部。台阶两侧以青砖包砌,中间夯填泥土,表面有阶梯状石砌台阶,台阶多已损毁。
北兵房位于炮台东北部,呈西北—东南向,与南兵房相对,且布局结构基本对称。兵房墙体均已倒塌不存,仅残存少部分墙基、门槛及少量铺地砖。
出土遗物以陶器、瓷器为主,其次为铜钱。陶器主要有盆、罐、碟、器盖、灯盏等;瓷器有青瓷及青花瓷两种,青瓷较少,器形有碗、杯等;青花瓷有碗、杯、盘、碟、汤勺等,部分底部有“慧、士、杜、才、公、志、在、中、翁、太和、尚美、合利、广、玉、广盛、上、上合”等字;铜钱有“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等;此外还出土有越南“明命通宝”“景兴通宝”等铜钱。
此次发掘基本弄清了炮台的结构布局,为炮台的维修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在发掘中还出土来自越南的“明命通宝”“景兴通宝”及来自福建、钦州浦北一带的陶瓷器,这些遗物对于研究清代的商品流通及与越南之间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谢广维 谢广学 陈虞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