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中出土陶器的组合为罐、钵,均为圜底器。此外,2017年度发掘中,还对每个遗迹进行了航拍和三维建模,对M1的头骨及其头饰进行了整体石膏打包,以便后期在实验室中对头骨及头饰进行更加科学的清理,为复原工作奠定基础。
经对墓地7个样本进行的碳素检测,5个遗迹单位的年代数据为距今3560~3000年期间(1600~1050BC),2个数据为距今2310~2127年(361~178BC)。可以看出,墓地有早晚两个时间段的遗存。并且显示,早期墓葬均为石室墓,晚期为竖穴土坑墓。
此次考古发掘工作是格布赛鲁墓地在遭受长年盗扰破坏后的首次正式发掘,收获了大量的实物材料,对此区域的古代文化遗存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将为格布赛鲁墓地的保护和获得重要信息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也为了解象泉河流域古代遗存、早期文明的演进及其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与线索。
(夏格旺堆 席琳)
【洛扎县厅村早期青铜时代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4~5月
工作单位: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山南市文物局、山南市博物馆、山南市洛扎县文广局
厅村墓地位于洛扎县拉康镇第一居委会厅自然村居委会南侧,地处西藏南部边境位置。2017年4月20日,当地在施工建设过程当中在深约6米的地层下发现。4月25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考古专业人员赶赴厅村现场,确定为早期的石棺墓葬,当即与市、县、镇、村各级会面协调后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此次抢救性发掘面积约50平方米,共发现两座早期墓葬。所发现的两座墓葬形制均为用青石板砌筑的近正方形石棺葬。其中M1长1.8米、宽1.7米,上部用青石板盖顶,墓葬葬式为墓主人侧身屈肢葬,合葬一具二次捡骨的人骨。M2人骨腐朽严重。两座墓葬出土丰富的随葬品,其中主要以陶器为主,器形以圜底罐居多,有单耳、双耳、无耳等,类型丰富。另外出土铜器、石器、料珠等遗物。两座墓葬共计出土器物68件,其中M1单个墓葬出土陶器量达到52件,是西藏境内考古工作开展以来单个墓葬出土陶器最多的一座墓葬。
从地理位置、墓葬的形制以及葬式、出土的遗物判断,它与20世纪90年代西藏自治区开展第一次文物普查时期在隆子县斗玉乡发现的墓地考古学文化相近,并同扎囊县结色沟墓地出土的个别器物类型比较一致。初步判断该墓地考古学文化与西藏南部高山峡谷地带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之间的早期考古学文化联系密切。根据最新的sup14C测年结果,厅村墓葬的考古学年代为距今3000年左右的早期青铜时代,厅村墓地的发现补充和丰富了这一区域早期青铜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为研究西藏地方早期历史和西藏考古学区域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赤列次仁)
【拉萨市协山谷杰丁噶摩崖石刻群调查】
调查时间:2017年2月
工作单位: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2017年2月16日,拉萨市柳吾新区嘎琼寺驻寺干部永中久美进行野外徒步散心时,根据村民格桑次仁提供的线索,在拉萨市东面蔡贡塘辖境“协”山谷(Shal)的“杰丁噶”小山谷内首次确认了一处早期摩崖石刻造像群。2月19日,在他的带领下,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专业人员与他的几位朋友结伴来到了实地,对几个地点作了简单的调查,对石刻群的题材和年代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因摩崖造像所处地名为“杰丁噶”,故可将这处石刻命名为“杰丁噶摩崖造像群”。
造像位于协村西南距离约2千米的山谷,凿刻于山坡旷野岩壁上,朝向基本为东面或东南面。根据地势和造像地点分布的距离,可将摩崖造像划分为6个小地点,共十几个画面和画幅组合构成。以东南西北向由低向高依地势分布于山坡岩壁和地势平缓的大岩石上。其中,2号地点的摩崖造像最为集中,位于一座可能为寺院建筑废墟的后侧,即西侧;寺院建筑遗址位于东侧岩壁前缘,总体地形较为平缓。
最大的石刻像为椅座式弥勒像,高4米余,其余多数为1米~2米之间。整体石刻水平相当高,这处石刻造像无一例外地采用阴线刻技法完成,雕工技术娴熟,线条流畅。石刻群整体保存相当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6个地点十几个画幅中,可辨题材有三世佛(1号地点),大日如来、财神、不空成就佛、金刚手、猕猴献蜜、七政宝图(2号地点),文殊、观音、地藏普萨(3号地点)、椅座式弥勒、除盖障普萨(4号地点)、龙王佛(5号地点)、药师佛(6号地点)。另外,在2号地点的一块岩石上有藏文“A shi levu”的题记,这个藏文题记很有意思,其含义尚需进一步考证。
根据造像特征和题材,石刻群的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的作品,早期的约为9~10世纪,晚期的估计在11~12世纪。藏文题记字体特征有较为明显的吐蕃遗风。协山谷“杰丁噶”摩崖造像群是目前所知拉萨河谷发现的年代最早、雕工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早期石刻群。为西藏腹心区域的佛教思想、艺术史和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根据这处石刻群具有的文物价值,2017年底由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推荐,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夏格旺堆 罗布扎西)
【琼结河流域考古调查】
调查时间:2015~2017年
工作单位: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山南地区文物局
雅鲁藏布江中游支流琼结河是雅砻部族活动的中心区域,被誉为藏族文明的发祥地。历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距今约3000年前后就已经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孕育了后世延绵不绝的辉煌文明。作为“西藏山南雅砻河流域考古工作计划”的一部分,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与山南市文物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2015~2017年对琼结河流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
通过三年对琼结河流域进行的全面调查,新发现各类文物点共计51处(其中琼结县境域新发现48处,乃东区境域新发现3处),包括古遗址6处、古墓葬26处、古建筑3处、石窟寺及石刻(岩画点)16处。复查文物点6处,包括古遗址1处、古墓葬4处、古建筑1处。其中重要的新发现有曲米当封土大墓、赞姆比塘岩画点等。
琼结河流域考古调查是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结束后第一次开展的以流域为对象的全面考古调查工作,调查新发现的文物点达到了48处,而琼结县三普最终登录的文物点仅有50处。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区域古代文化的认知,也为开展更加深入的调查工作进而更加深入了解各地域古代文化提供了全新且更加有效的示范模式。
琼结河流域新发现的曲米当封土大墓,其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即便是在雅砻部族活动的中心区域也仅仅是较藏王陵略逊而远超其他封土墓的超级大墓。以曲米当封土大墓的发现为线索,可以期望在即将开始进行的雅砻河流域调查结束后,适时启动前吐蕃时期赞普陵墓的地望考证工作。或许,随着对史料记载的梳理、地名的考证以及从墓葬分布位置、规模、朝向等诸多方面进行的综合研究,有望对分布于雅砻部族中心区域的一些特殊封土墓葬的性质提出有一定说服力的新认识。
琼结河流域发现的众多旷野岩画,其风格迥异于广布于阿里、那曲、日喀则等地以及新疆阿尔泰、宁夏贺兰山、内蒙古阴山等处以动物、人物写实风格为特征的岩画,类似的岩画还发现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曲水县境内以及林周县北部的唐古乡等地。这批岩画因其绝大多数不可辨的图案使我们对其所表达的内涵几乎茫然无绪,也正因为如此,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令人感兴趣的重要资料。
(陈祖军)
【仁布县江嘎塘岩画调查】
调查时间:2017年3月
工作单位: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日喀则市仁布县文化(文物)局
江嘎塘(Kyang kar thang)岩画地点位于仁布县帕当乡萨嘎村与萨达村交界一座被称为查夏(Brag shar)的旷野大岩石上,地处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一级台地边缘,其前方或北侧为紧邻雅鲁藏布江的断崖,北距雅鲁藏布江约120米,海拔3739米。
岩石平面呈不规则五边形,南北最长24米,东西最宽15米。岩画凿刻于顶部及靠顶部的侧面上,主要画幅集中于岩石顶部东北侧,因北面为断崖,无法近距离调查。其刻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先用细线刻划出轮廓,再通过密点敲凿出剪影式图像;二是粗线条轮廓式两种。
现调查的岩画主要内容以动物为主,由鹿、狗、羊、驴等动物为主,也有少量的人像、佛塔等。另外,后期有人模仿早期岩石遗存,在岩石壁面上刻画了新画幅,其新旧对比鲜明。
江嘎塘岩画地点是雅鲁藏布江干流区域内发现的第一个岩画地点,填补了雅鲁藏布江干流区域没有岩画的空白。尽管目前难以准确判定其年代,但是对探讨西藏腹地低地山谷定居农业区域内和雅鲁藏布江干流地区古代岩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罗布扎西 夏格旺堆)
【曲水县色麦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10月30日~11月15日
工作单位: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拉萨市文化(文物)局、曲水县文化(文物)局
为配合曲水县茶巴拉乡光伏电站的建设,根据我所之前对茶巴拉乡三个拟建光伏电站工程建设区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在建设区范围内,以及周边发现了色麦宗府遗址、色麦墓地、杂岗墓地及杂岗岩画点等各类文物遗存。其中色麦墓地、杂岗墓地及杂岗岩画点均为新发现点,且均位于拟建范围内。为进一步做好相关文物考古调查、保护与研究工作,经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对其部分遗存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工作。2017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在拉萨市文化(物)局、曲水县文化(物)局的协助下,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组织考古专业人员对色麦墓地展开了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调查共发现百余处墓葬,发掘其中的两座墓葬。
色麦墓地位于曲水县茶巴拉乡色麦村四组南约700米。经调查,墓地所处的小地方称加乌塘,故其墓地更名为加乌塘墓地。墓地所处由于后期当地百姓采石取土时形成的南北向山路将其分东西两区,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共调查发现墓葬119座,从墓葬构筑方式分石框墓、大石墓、封堆墓三类。墓葬封土结构均因常年雨水冲蚀受损,加之后期人为扰动,保存状况不一。根据墓葬构筑方式的不同,此次发掘区位选在墓地东区内的M2、M16,经考古发掘,两座墓葬均有可能为二次捡骨葬,受后期扰乱,除零星的骨骸外,未见完整的骨骼。值得一提的是,M16为大石墓,且大石墓框正中又见石板墓室,此类套式墓葬结构类型在雅江、拉萨河谷流域极为少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两座墓葬出土少量的人和动物骨骸,以及部分陶器残片。
经过对墓地2个样本进行的碳素检测,M2年代数据为距今1288~1176年(662~774AD),M16年代数据为距今1286~1180年期间(664~770AD)。通过此次考古发掘工作收获了实物材料,加之标本测年数据,对该区域的此类古代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也随着相关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为研究雅鲁藏布江、拉萨河流域古遗址、古墓葬的年代序列及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和依据。
(罗布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