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驿遗址出土遗物主要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料)、冶金遗物、碳化种子和动物骨骼等。陶器主要包括A类马厂—西城驿—四坝文化时期陶器,B类齐家文化时期陶器。铜器主要包括小件的铜器(铜刀、铜锥等)以及冶炼相关的遗物(铜渣、矿石、炉壁、鼓风管、铜范等)。骨器主要包括生活用品。石器包括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粟、黍和麦类作物等。火石梁遗址和缸缸洼遗址出土器物与西城驿遗址出土器物基本一致,包陶器、石器、骨器、玉器(料)、铜器及冶金遗物、炭化种子和动物骨骼等。其时代相当于西城驿遗址早中期(马厂文化晚期—西城驿文化)的遗存。
通过对黑河流域3个遗址的发掘,揭示了黑河中下游地区马厂文化晚期至四坝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及演变过程。对认识黑河流域的文化谱系提供了新材料,该区域经历了马厂晚期/齐家文化—西城驿/齐家地层—四坝文化/齐家文化发展序列。同时,缸缸洼遗址和火石梁遗址的发掘丰富了西城驿文化的文化内涵。
丰富的文化遗存对认识黑河中下游地区马厂文化晚期至四坝文化时期的环境、生业、技术和意识形态研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出土的冶金遗物、炭化种子、动物骨骼、权杖头和土坯建筑等遗物对开展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证明黑河流域在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是重要的文化交流通道。
(陈国科)
【甘肃洮河流域考古调查及试掘】
发掘时间:2017年5~6月
工作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
中美合作“甘肃洮河流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与社会之演进”项目2017年度考古调查与发掘,是该项目开展工作的第二个年度。2017年5月11日至6月5日,中美联合考古队对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同时开展了定西市临洮县灰嘴屲遗址的首次试掘和辛店遗址的考古调查。
齐家坪遗址的发掘确定在两个地点。遗址南部发掘点延续2016年度的工作,继续清理并完成Y1结构的整体揭露,揭露面积12平方米。Y1的窑室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包括操作间和窑室两个组成部分。从窑室结构和出土陶瓷片判断,该窑址属于宋代。北部发掘点位于2016年度发掘地点的北侧,揭露面积4平方米。清理了有打破关系的2个灰坑,均属于齐家文化。其中1个灰坑内还出土了人形陶塑1件。
灰嘴屲遗址属首次发掘,该遗址为一处典型的辛店文化聚落。遗存包括灰坑和墓葬两类,我们选择了一处地磁反应较为强烈的地点进行发掘,布2米×2米的探方一个,试掘面积4平方米。清理灰坑4个,相互之间有叠压打破关系,但均为辛店文化。其中1个灰坑内出土羊肩胛骨卜骨1个。
辛店遗址的调查包括地表踏查、RTK测绘和地磁探测三个部分,调查地点包括南侧的骆驼崖和北侧的石郭家村,实际调查面积约5万平方米。调查确认骆驼崖为聚落区、石郭家村为墓葬区,RTK测绘则获得了该遗址的整体地貌和环境信息。
(周静 傅罗文)
【华池县大梁峁龙山时期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9~12月
工作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是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重大课题之一,是跨区域的综合性考古研究项目。为配合“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总目标的落实,同时立足于建立甘肃陇东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和框架。2017年9~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分前、后两个阶段完成了2017年度的田野考古工作,首先是对华池县大梁峁遗址的考古试掘与调查,其次是对灵台县桥村遗址、西山遗址,镇原县大塬遗址、老虎咀遗址的考古调查。
大梁峁遗址位于庆阳市华池县林镇乡四合台村西梁自然村,海拔1530米左右,遗迹主要分布在大峁梁、小疙瘩、西梁和边家山四个台地上,以大峁梁台地最为丰富,此次试掘区即选择在大峁梁台地的东南端。试掘工作于该年9月21日展开,11月16日结束。共布设5米×5米探方4个,揭露面积100平方米。清理龙山时期窑址1座、灰坑17个和现代灰坑1个,出土了大量陶片、料姜石,并出土较多石块、兽骨和白灰面残片等,收集了陶、玉、石、骨、角和蚌质类小件100余件(组),并对重要遗迹的不同层位堆积进行了植物浮选和植硅体样本提取,同时提取了大量木炭样本进行年代测定和植物种属分析。此外还对Y1窑室外壁红烧土进行提取以测定窑室温度,从而确定其属于烧制陶器还是烧制石灰的窑址。
此次发掘区域属于作坊区,清理的窑址、灰坑和大量出土的陶片、料姜石、兽骨及玉石制品,为我们了解陇东地区龙山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在试掘基础上,我们对马莲河上游支流的蒲河流域、泾河上游支流的黑河流域进行了田野调查,重点选择镇原县大塬遗址、老虎咀遗址,灵台县桥村遗址、西山遗址进行全面调查,初步掌握了两个流域龙山时期遗址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为课题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周静)
【渭河上游地区考古调查】
调查时间:2016年4月~2017年10月
工作单位: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研究项目联合调查队
2016年至2017年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研究项目组建联合调查队对渭河上游地区天水段、甘谷段、武山段地区进行考古调查。调查主要沿渭河干流及其支流两岸进行,共发现遗址137处。2016年11月对天水段渭河干流及其支流两岸进行考古调查。此次调查共发现遗址42处,新发现遗址4处。遗址以史前遗存居多,周秦遗存为主的遗址有5处。
2017年4月、10月,调查队对天水市甘谷县及武山县境内的遗址进行了调查,两次调查共发现遗址95处。两县境内的史前遗址占绝大多数,周秦遗址十多处。各类遗址按照面积大小可分为四个等级:总面积2万平方米及以下的小型遗址共21处,总面积2万~10万平方米的中型遗址共48处,总面积10万~20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共10处,总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大型遗址共16处。有些遗址以史前遗存为主,但是包含有部分周秦汉等时期的遗存。以周秦遗存为主的遗址甘谷县有磐安镇毛家坪遗址等5处;武山县有洛门镇东旱坪—刘家墩遗址等5处。
渭河上游地区甘谷武山段调查为我们了解该地区汉代之前的文化面貌提供了依据,校正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的谬误,更加科学、系统地对该地区遗址资料进行整理。全面了解了该地区西戎文化、秦文化遗址的分布和范围,对认识秦戎关系、周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范围意义重大。
此次渭河上游调查基本廓清该地区史前—周秦文化分布范围和文化序列,明确了周文化、秦文化和西戎文化的分布范围,了解了各个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大致脉络和分布。认识到至少在西周晚期之前,周文化是渭河上游地区的主导文化,周王朝牢牢把控着渭河上游地区的控制权。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周文化衰落,秦文化慢慢崛起并取代周文化。文化的变迁与政治的兴衰相呼应。
调查发现大部分遗址人为破坏严重,对现存遗址的保护是亟须考虑的问题。
(侯红伟)
【宁县石家东周墓群】
发掘时间:2017年4~12月
工作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石家墓群位于庆阳市马莲河以东、九龙河以南早胜原上,现隶属于宁县早胜镇西头村。
201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对石家墓群东侧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东周时期墓葬6座。其开口于耕土层或垫土层下,打破垆土层。墓葬形制皆为南北向竖穴土坑墓,口大底下或口小底大,墓圹近底部周围多留二层台。未盗掘墓葬为一椁一(重)棺,个别墓葬四壁抹一层浅绿色涂料,较为特殊。葬式明确者,一座为仰身直肢葬,一座为侧身屈肢葬。
随葬品组合上以铜礼(容)器、车马器、棺饰组合、墓主人近身饰物为主。其中棺饰组合中发现高于棺盖板之上木质框架——疑似“棺罩”;高于棺盖板之上纺织物印痕——“荒帷”;紧贴棺身纺织物痕迹——“褚”;“池”下串饰物遗存,组合比较复杂,以墓葬M40为例,其由石磬形饰、陶珠、费昂斯珠、石贝、铜铃、铜鱼组成。石磬形饰、石贝各两两成组,陶珠或夹杂个别费昂斯珠以四个呈一线排列。悬挂排列上石磬形饰组单独式悬挂;陶珠(夹杂个别费昂斯珠)组置顶端,末端衔接一对石贝组的复合式珠贝组合。铜鱼两两成组,各组内两铜鱼形制各异,鱼尾夹角呈尖角或弧角,大小不一,头朝上,每间隔一段小距离悬挂。铜铃内外两道各悬挂一件,每间隔一段大距离出现。新发现一批金器,其采用铸造,纹饰有中原流行的夔龙纹、兽面纹及“﹛”“<”,是继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山西晋侯墓地、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后,在该省境内的新发现。新发现一大批玉器。在器类方面,大致可分佩饰用玉、礼仪用玉、丧葬用玉三类。佩饰用玉发现有发饰诸如笄等,耳饰诸如玦等,串饰诸如组玉佩等;礼仪用玉中涵盖琮、瑗、璜、圭等瑞玉类;丧葬用玉有饰棺等。另外,石家墓群新发现少量商周时期或更早时期的旧玉,诸如玉琮、玉瑗、鸟形玉佩饰等。
石家墓群是首次在庆阳地区发现的春秋时期高等级贵族墓地。区域位置重要,地处泥阳古道干线上,南接唐古道,直通彬县境内的丝绸之路。马莲河自北向南汇入泾河,贯通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联系;东侧,以纵贯南北子午岭为主脊,襟带邠岐,三秦之屏障。文化面貌复杂、多重因素共存,为探讨东周时期文化传播、民族融合及互动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王永安 张俊民 郑国穆 孙锋)
【漳县墩坪春秋至东汉时期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6~12月
工作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墩坪墓地位于漳县三岔镇三岔村北200米的墩坪上。2014~201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连续性的发掘,清理墓葬127座。2017年,我们继续对该墓地进行发掘,清理墓葬54座,其中西区东周墓葬9座,东区汉墓45座。东周墓葬形制、内涵与往年发掘一致,不再赘述。
2017年度发掘汉墓可分为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土坑竖穴墓又可分为带斜坡墓道竖穴土坑墓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两类。
带斜坡墓道竖穴土坑墓。墓道呈斜坡状,位于墓室东部或西部。按墓葬规模,可分大、中型。1.大型墓。墓道位于墓室西部。墓室平面长方形,葬具一椁三棺,在木椁四周积有较厚的木炭。多人合葬,皆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极少,有钱币、陶罐等。随葬少量殉牲,多为马、牛、羊等的颌骨,放置散乱。2.中型墓。墓道位于墓室东部或西部。墓室平面长方形,葬具多为一棺一椁,部分仅有一棺,棺内底常见铺草木灰的现象。多数墓葬底部铺有南北向垫木。葬式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或西,个别墓葬为双人合葬墓。墓主人周身常放置若干白色和灰色鹅卵石块。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少量漆器、铁器和铜器等,多置于棺椁之间。部分与墓室相接的墓道末端随葬殉牲,为马、牛、羊的头和蹄骨,墓室中殉葬动物肩胛骨或肢骨。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平面长方形,东西向,部分墓室内有窄生土二层台。葬具多为一棺或一椁一棺,少数无葬具。多数墓葬底部铺设垫木,以南北向为主,个别为东西向。在小型墓墓主人身下有铺垫一层厚约30厘米五色土的现象。葬式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个别为屈肢葬,头向东或西。墓主人周身常放置若干鹅卵石。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少量漆器、铜器和铁器,置于棺椁之间。殉牲以动物肢骨或肩胛骨为主,少数为马牛羊的头蹄骨。此外,还有部分“空墓”,或仅见少量羊头骨,或仅有漆皮,可能是迁出葬。
砖室墓,一般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等组成。墓道多为斜坡式,个别为台阶式。除一座双室墓外,余者均为单室墓。墓顶多为券顶。墓室多用青砖铺地,偶见青砖和鹅卵石混铺。砖室墓多合葬,个别墓葬棺内底铺草木灰。一些墓葬中亦有随葬卵石的习俗。随葬品较少,有陶器、铜钱和铁器等。
2017年度的发掘表明,墩坪墓地的时代跨度从春秋晚期至东汉。战国中期至汉代,北方草原文化迅速衰落,新的文化传统逐渐形成。文化的兴衰变化体现了与重要政治事件的密切关系,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反映出汉帝国对西垂边疆的经营。
(杨月光 毛瑞林)
【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4~12月
工作单位: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研究项目联合考古队
马家塬墓地的考古项目已持续进行了12年。2017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是在往年研究基础上的延续,墓地共发现墓葬75座,祭祀坑2座,马车遗迹61辆。
该年度的田野考古工作包括勘探和发掘两方面内容:
一 考古勘探
对墓地冲沟西侧第四、五级田地以及M19所处田地以东至墓地重点保护范围东界进行勘探,勘探总面积6436平方米。探明墓葬7座,其中4座为首次发现。
二 考古发掘
于墓地冲沟西侧第三、四级田地发掘墓葬共17座,其中第三级田地揭露面积1400平方米,清理墓葬11座;第四级田地采取先重点勘探,后针对探明的墓葬进行发掘的方式,发掘面积200余平方米,清理墓葬6座。墓葬被盗严重,保存较完整者5座,被盗12座,以墓室被盗为主。出土马车遗迹12辆、随葬品150余件(组)。墓葬的结构、埋葬习俗、马车形制、随葬品种类等与2016年发掘所获基本相同。其中墓室与竖穴垂直布局的竖穴偏洞室墓8座,分别为M31、M32、M36、M55、M73、M74、M75、M76,墓室与竖穴平行或直线式布局的竖穴顺室墓9座,分别为M30、M33、M34、M35、M37、M38、M39、M56、M72。
通过该年度发掘有以下几点认识:1.墓葬的时代为战国晚期,少数可能晚至秦统一以后。2.冲沟西区、M6西侧分布有这一时期墓葬36座,其中竖穴顺室墓明显增多(19座),M6东侧仅发现3座,且西区随葬品的质量不及东区,应有年代早晚之别。3.直洞室墓与关中地区战国中晚期“直线式”洞室墓结构相似,墓主应与秦人关系密切。4.小型墓葬中部分不随葬车辆,随葬车辆者多存在将车体构件拆分后随葬或仅随葬车饰件以代替整车的现象,说明并无严格的葬车制度,车辆的有无、构件的完整程度、装饰豪华与否与墓主的财力关系更为密切。5.所有墓葬以M6为中心南北成排、半月形带状布局,并以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型和次中型墓葬为局部中心,尤以墓地北部及西部最为明显,显示墓地似经统一规划、有序埋葬。
(谢焱 刘兵兵)
【肃北县马鬃山径保尔玉矿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10~12月
工作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7年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多年在河西走廊开展了玉矿遗址的调查工作,先后发现了肃北马鬃山径保尔草场、马鬃山寒窑子草场和敦煌旱峡玉矿遗址。从2011~2017年对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开展了7个年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获得了一批关于早期玉矿工业遗址的重要遗存,为探讨古代玉矿及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017年,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发掘区A区向东100米,发掘面积1600余平方米,清理房址、灰坑、石料堆积等遗迹单位70余处。房址包括半地穴式、地面柱洞式、地面砌墙式三大类,且以半地穴式为主,共32座,半地穴房屋单间25座,套间7座。半地穴式房屋的结构基本一致,平面呈方形,主要由房址主体、柱洞、门道、储藏坑、土台、操作台、灶、活动面等部分组成,部分操作台之上有砺石。部分房屋有叠压打破关系,在结构上多有前后期改造使用的现象,其中8座存在早晚两期使用,1座房子存在三期使用,23座为一次使用。根据房址和灰坑(储藏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排列规律,所有的房址围绕中间的储藏坑呈近扇面形分布,每组房址有2~7间不等,反映了当时采矿生产组织形式,中间的储藏坑所在区域为公共场所,用来储藏玉料和生产生活的资料。
发掘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铜器、铁器、玉料及石料(玉料围岩)、皮革、植物遗存、动物遗存等。陶器包括典型中原汉式陶器和骟马文化陶器。石器主要有采矿选矿工具石锤和选料加工工具砺石等,其中砺石形体大小各异,磨光面粗细不同。铜器主要有武器、工具和装饰品等,武器以箭镞为主,工具包括大量容器残片。铁器有镞、矛、剑、刀、斧及工具等。骨器主要包括工具及装饰品。玉料以透闪石为主,多青玉、糖玉,少量为白玉,部分玉料局部磨光,部分有火烧痕迹,从产状分析可分为山料和戈壁料,以山料为主,戈壁料较少。
房屋的整体布局和成组分布可能反映了当时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且不同的建筑形制反映了其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从房址的结构及出土遗物来判断,半地穴式房屋主要用于采矿人群居住和拣选玉料。多座房屋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改变房屋内部结构的现象,可能存在多次利用的现象。多组房屋存在叠压和打破关系,对我们开展聚落分期及认识各期聚落组成和形态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出土遗物类型学研究和sup14C测年研究表明,该玉矿遗址的年代在战国到西汉时期。其发现为探讨古代玉矿开采技术、生产组织形式及中国古代“西玉东输”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对认识中国古代采玉人群族属及中原王朝与边疆地区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陈国科)
【敦煌市阳关遗址考古调查】
调查时间:2017年10~11月
工作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敦煌市博物馆
阳关遗址位于敦煌市南湖一带,是陆上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卡。从斯坦因中亚探险之后,有关阳关遗址的确切位置一直未得到确认。学术界说法不一,莫衷一是。随着丝绸之路的成功申遗,敦煌一年一度的“文博会”召开,有关阳关位置的问题也被提到议事日程。
因此,由甘肃省文物局牵头,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调查队,在2015年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已有阳关遗址的重点分布区域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实地调查。
这次调查主要分两部分,先期是由遥感所的同仁将通过卫星图像得到的数据进行实地勘验、解疑释惑,实地考察学术界所说“阳关遗址”的几个地点;通过无人机,对古董滩、红山口及其附近进行航拍,完成1∶500与1∶1000比例尺的地形图或高清影像图。由之可以判读古董滩所在区域的疑似点,方便进一步实地验证。调查区域涵盖古董滩、二墩到南湖、双墩子墓群到黄水坝。
后期人员实地调查了红山口及其周边的地理形胜,阳关遗址一说的石棺材所在地,完成阳关遗址重要参照物“寿昌城”的勘验。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对古董滩范围内现存的房址、沟渠以及疑似耕地进行了确认观察,除在遗址中采集近40份测年标本外,还重点、有选择地收集了陶片、石器、炉渣、残砖等遗物标本。确认了葫芦斯台所在,完成了附近地区崔木土沟南部烽火台的初步调查。
由于这次人手较少,时间短,收获不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新手、人才,让新人实地感受了有可能是阳关遗址所在的地点,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将部分影像资料进行了实地验核,完成了1∶500、1∶1000的高清影像图,对图像判读后,发现了几个有意思的区域,为进一步开展古董滩与阳关遗址的考古调查奠定了基础。
(张俊民)
【庆阳市西峰区新庄东汉唐宋墓地】
发掘时间:2017年8~12月
工作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庄墓地位于庆阳市西峰区彭原镇彭原村新庄组的东部农田内,地势平坦开阔,为村庄和田地所叠压,在历次的全国文物普查中均未发现,2017年6月在银西铁路甘宁段庆阳机场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被发现。2017年6~7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铁路施工涉及新庄墓地的区域进行了钻探,共发现墓葬26座、窑址1座;8~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已勘探发现的遗迹现象进行了清理。
此次发掘的墓葬中东汉墓葬12座,唐代墓葬3座,宋代墓葬11座,东汉墓葬均为竖穴土圹墓道洞室墓,唐、宋墓葬以长斜坡墓道洞室墓和阶梯形墓道洞室墓为主。出土器物共包括陶器、铜器、玉器、石器、瓷器等几大类,主要有陶罐、陶俑、铜镜、铜镯、铜币、玉蝉、瓷碗等。其中东汉墓葬随葬品主要有陶罐、陶俑、铜币、铜镜、玉蝉等;唐、宋墓葬随葬品以塔式罐、银饰等为主。
窑址由火膛、窑室、烟道三部分构成,根据窑内所出砖坯尺寸初步推测该窑为汉代砖窑。火膛平面近半圆形,火膛口在火膛西侧,南北壁和上侧壁略弧,下侧与火膛底部相接,剖面近马蹄铁形。窑室位于火膛东侧,烟道的西侧,平面近长方形。三个烟道位于窑室东壁,窑室东南和东北角以及东壁正中各有一个。
此次新庄墓地的发掘是近年来西峰区首次对汉至宋代墓地进行的大规模清理,对于研究庆阳地区古代社会丧葬习俗、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该墓地延续使用时代较久,与其东南方的彭原城遗址在使用年代上可以相对照,墓葬分布亦有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集中的趋势,也说明新庄墓地或为彭原城居民常年使用的公共墓地。
(王山 岳晓东 俄钦淇)
【镇原县北魏田园子石窟】
发掘时间:2017年3月22日~4月2日
工作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田园子石窟位于镇原县方山乡蒲河行政村田园子自然村,石窟开凿于西南—东北向的蒲河支流官路沟水西侧的砂石崖面上。2017年3月当地村民新建村道施工时意外暴露。此次发掘共清理出4个洞窟,洞窟基本坐西向东,自南向北依次编号。
1号窟,平面竖长方形平顶,拱形门洞。窟内地面有少量灰烬层,四壁有开窟凿痕,未留造像石胎遗迹,当为未完工洞窟或为僧人禅修或居住之用。
2号窟,平面横长方形穹隆顶,正壁与左、右壁底部有低平台相通。正壁,一结跏趺坐佛及二胁侍菩萨。左壁,一交脚弥勒及二胁侍菩萨。右壁,一结跏趺坐佛及二胁侍菩萨。造像整体造型粗犷、健硕。佛,高肉髻、方圆脸,大耳垂肩,颈粗短,肩宽阔,或坦右肩半披袈裟,或圆领通肩式袈裟,结跏趺坐,双手作禅定印。菩萨,从轮廓看似为高髻、戴宝冠,宝缯外飘,身体显得粗壮、敦实。窟门侧小龛“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题材。
3号窟,平面横长方形穹窿顶,三壁各凿浅敞龛。正壁,正中龛雕凿一结跏趺坐佛及二胁侍菩萨。左壁,敞龛内原为一交脚弥勒二胁侍菩萨,现仅存右胁侍,交脚弥勒及左胁侍均已残,可见弥勒下部为狮子座。右壁,浅龛内一“倚坐”式坐佛及二胁侍菩萨。主佛,大耳垂肩,长颈,内着僧衹支,双领下垂式宽大袈裟或坦右肩半覆搭右臂袈裟。胁侍菩萨,均身体修长,天衣、披巾飘逸,裙摆具飘散之势,宽松洒脱。
窟内出土铜佛像7件、背屏式石造像碑1件、石造像塔1节、佛像画像石1件及五铢钱1枚。其中3件铜像有可辨纪年:北魏熙平二年(517)、隋开皇十四年(594)及隋仁寿二年(602)。
4号窟,平面横长方形、三壁各凿浅敞龛。顶部因施工已推毁,从壁面转角向上内收的痕迹推测可能为类似2号窟的穹隆顶,前壁残存门道。正壁,正中浅龛一结跏趺坐佛二胁侍菩萨。左壁,浅龛内一交脚弥勒二胁侍菩萨。右壁,浅龛内一“倚坐”式坐佛二胁侍菩萨。主佛,均为面形瘦削,颈项细长,双肩下垂。内着僧衹支,外穿双领下垂式宽袖袍衣,衣领棱脊突起,佛衣整体有厚重感。两侧胁侍菩萨,从轮廓看,菩萨戴宝冠,宝缯及发辫垂肩,披帛于肩部略外翘,天衣、披巾飘逸,裙摆具飘散之势,宽松洒脱。造像整体风格呈现“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潇洒飘逸的汉化风格。
田园子石窟1号窟为禅修(或生活)窟,2~4号窟为造像窟,均为三壁三佛,各配胁侍菩萨,表现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佛”。只在2号窟前壁门道侧小龛内有释迦、多宝佛并坐,表现大乘佛教《法华经·见宝塔品》的法华信仰。从窟龛形制和造像样式判断,田园子石窟为北魏时期的佛教遗存。
从发据现场地质层位及洞窟堆积综合判断,田园子石窟系开凿使用一段时期后,石窟所在官路沟西侧崖面的上部黄土堆积山体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滑坡,将洞窟一次性整体掩埋。可以推断石窟遭受滑坡掩埋应该在602年之后。
田园子石窟的发掘,对于研究汉唐以来丝绸之路东段的关陇北道上佛教文化传播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及交通均有重要意义,填补了北石窟寺所在的蒲河流域上游地区佛教石窟考古的空白。
(郑国穆)
【泾川县泾州古城宋代佛教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5~11月
工作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泾州古城佛教遗址位于泾川县城关镇共池村,原泾州古城内,地理坐标为北纬107°21′08.18″,东经30°20′50.17″,海拔1035米。
2017年度的发掘区域是在2016年发掘区域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在2016年发掘区以南布得探方10个,其中10米×10米规格探方8个,5米×10米规格探方4个;向2016年发掘区域以西扩方4个,南北长5米,东西宽2.7米,发掘面积为1054平方米。
遗址南侧遗迹现象较为简单,发现灰坑1处,包含物为大量破碎砖瓦、砾石;排水设施1处,东西走向,青砖铺就。南侧发现3个疑似角柱石,推测应为一台基四角所立,其上应有建筑物或为坛。从遗迹现象及剖面可以判断,该遗址南部边缘基本确定。遗址西侧遗迹现象与2016年发掘区域有一定的延续性,发现若干东西向墙基,或由青砖、青石铺砌,较为规整,或由残砖、碎瓦垫铺,制作较为粗糙。另外,对遗址北侧一现代扰乱坑进行清理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发现路址1处,由瓦片竖向铺就;水渠遗迹1处,青砖铺就;另发现多处不连续踩踏痕迹。
出土遗物70余件,主要为铜钱、瓦当等,除此之外出土佛教造像碑残件1件,彩绘贴金造像残件1件,莲花化生瓦当1件,对遗址的性质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
2017年度的发掘工作,旨在弄清宋代龙兴寺的四至及内部功能格局。目前为止遗址的东侧及南侧边缘基本已经确定,西侧由于新修建大云寺的限制,不能确定。由于遗址后期自然和人为破坏较为严重,遗迹现象较为零散,对遗迹早晚关系的确定及遗址内部功能的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根据目前发掘的遗迹现象,初步判断大部分发掘区域应为龙兴寺的次中心区域及附属建筑。发掘区中部自南向北为主要区域,似为中轴线,其东西排布一些附属建筑。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分别排布庭院、大型建筑基址1座。庭院东侧院墙上开门,有明确的门道遗迹,其外侧为方砖铺设的路址,通向水井。水井北侧为厨库区域,之前此区域发现了大量的铜箸、勺等也证明了此区域的功能。中轴线西南,发现铁器加工遗迹,包括火炉、烟道、灰坑、铁渣坑、水缸等。
(吴荭 马洪连)
【武威市亥母寺遗址】
发掘时间:2017年4~12月
工作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院
亥母寺遗址2017年工作主要包括洞窟支护加固、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研究三个方面。洞窟支护加固在2016年支护加固基础上,基本完成01、02、03窟的整体支护与加固。该年度清理发掘洞窟2座(01、03窟),发现各类遗迹10处。其中护坡2段、炕1座、灰坑3个、坑1个、壁画残垣1段、房址2座。
01窟保存相对较好,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内部为洞窟主体,平面近不规则的条带状,呈东西—西南走向。外部为窟前建筑基址,由1996年修建的现代大殿、1938年修建的房屋及清代中晚期建筑组成。03窟位于01窟南侧,亦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内部为洞窟主体,由入窟通道、窟内通道以及五个窟室组成。外部为窟前建筑,由两段护坡和F1构成。护坡为20世纪80年代阻挡山体滑坡而建,依山体边坡由卵石垒砌而成。F1为地面式排房建筑,沿03窟窟口南北两侧山体而建,坐西向东,清理房屋8间,为清中晚期建筑。
出土遗物与2016年相同,以文献、佛教遗物、生活用品及建筑构件四大类为主,兼有少量兵器、碑刻、钱币等物,并新发现卜骨4块。在发掘的同时,对武威西夏博物馆藏亥母寺遗址20世纪80年代出土文物进行了整理研究。共整理各类文物649件,其中擦擦589件、文献24件(共计123页)、泥范22件、藏文刻石2件、布鞋6只、铁器1件、布本经2件,亥母铜像、天官铜像、米拉日巴泥塑像各1件。
经过2017年度的发掘,基本明确亥母寺遗址的四个洞窟或是利用洞窟裂罅进行人工修整后开凿的石窟,自西夏开凿,历元、明、清各代均有延续,各洞窟并非同一时期开凿,存在先后早晚关系,具有使用功能上的差异。该遗址在1927年武威大地震前就已被废弃,废弃后洞窟空间被利用,进行了牲畜圈养,现存窟前建筑主体为清中晚期建筑。亥母寺遗址发现的西夏文文献及佛教遗物对研究西夏时期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字及宗教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蒋超年 赵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