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微观的角度,翻译日本最新的郭沫若研究题目,以帮助国内学者了解日本郭沫若研究的动向为目的,分析其研究方向和主要观点,以供国内学者参考。
一 日本郭沫若研究论文汇总
笔者在日本版“知网”CINII论文数据库中,以“郭沫若”为关键字检索得出245条结果,除郭沫若本人撰写的文章、译文和重复文章,日本学者的研究论文及主要杂志刊登的郭沫若相关文章达182篇。由于数量较多,笔者仅列举最近十年的郭沫若研究成果,按年从新到旧排序,由于该数据库在不断更新,其中必有疏漏。另外,为方便读者理解附上中文翻译,仅供参考。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通过最近十年(2007—2017年)的研究成果可看出,活跃在日本郭沫若研究界的主要包括在中国学界耳熟能详的藤田梨那、横打理奈、岩佐昌暲等著名学者,以及日本闻一多学会、九州中国学会、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等学术团体。在日中国人发挥语言优势研究郭沫若者亦不在少数,继武继平之后,又出现了如刘建云、顾文、裴亮等活跃在日本各大学的学者或留学生。总之,最近十年日本的郭沫若研究硕果累累,研究方向更加多样化,主要集中在“郭沫若作品研究”“郭沫若与其他人物关系研究”“郭沫若本人及其思想研究”“郭沫若的书法、译注研究”“郭沫若与日本关系研究”“译介郭沫若中文作品”等。
需提及一点的是涉及作为历史学家的郭沫若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文革”时期郭沫若的自我批判引发的学术界对其人格的不良反应,这导致了从历史角度研究郭沫若问题的不多,甚至对郭沫若的历史定位也难以客观公正。正如上表所示,这种现象在日本也表现得尤为突出。
接下来就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结果及并非完全合理的归类方式,简介日本郭沫若研究的大体内容和研究方向。
二 日本郭沫若研究论文概要
(一)郭沫若作品研究
郭沫若文学作品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在最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中占较大比重,主要有上表中13篇论文。
在文学作品研究中,成果最丰富的是横打理奈,除表中4篇论文外,在2007年以前还有数篇相关文章。论文(7)从郭沫若的第一诗集《女神》的创作过程探讨他的精神疾患和创作行为,认为郭沫若从小就神经过敏,身边的家人亲戚中神经过敏者也有多位,另外,郭沫若本人也曾经有过宗教性的体验,这些都是他创作的源泉。论文(13)将郭沫若《岸上》的主题与《女神》的主题“太阳”紧密相连,通过歌颂自然反映他的“自然观”和“泛神论”等思想,并认为这种思想可定位于日本大正时期生命主义浪潮之中。论文(27)则是通过分析收录《女神》作品最多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构成,探索其性质;以郭沫若作品为基础,揭示新诗发表的过程,以及考察其作品中在传统世界与西洋思想、文学与科学知识的双重混杂之下的表现方式。论文(43)则针对《女神》中“波动”的诗性表现展开了论述,认为《女神》积极使用外来语等新的词汇,是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体现。
另一位成果丰富的学者藤田梨那在论文(20)中认为郭沫若文学中“医学、文学、身体”是重要的论题,小说《残春》以明治时代的社会病“结核”作为其文学作品的重要因素发挥了巨大影响,关于对结核真实的描写和隐喻的表现,体现了他浪漫的作风。其他文学作品研究还有论文(16)(36)(38),在此不再一一叙述。
在古代研究中,论文(40)针对郭沫若的古代研究的特征,探索其在近代学术的定位,认为:“其古代研究之甲骨学、金文学、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研究中,至今还未失去学术价值的是解读甲骨、金文的《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等。关于古代社会及思想研究,其总论和各论皆有创见,具有启蒙作用,但其偏激的批判和对方法论的绝对信仰,有时却歪曲了对古典的解释,与各研究领域在展示其喜好相异的同时,最终以克己主义保护学术研究的界限不同,郭沫若的研究,比起学术,作为社会批判发挥着最终作用的意图更为明显。”论文(16)结合了20世纪前半期的社会状况,考察了学术界最关注的新资料——安国旧藏北宋拓本公开的经过及传到日本的郭沫若代表作之一《石鼓文研究》的成书过程,认为这些成为学术史节点(转变学术观点)的资料在20世纪前期传到日本直至现在,对于从事文字学的学者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在综述性研究中,论文(25)是岩佐昌暲将2011年在西华大学召开的“郭沫若研究青年论坛”上发表的原稿加以修正增补的文章。该文章首先讨论了《女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郭沫若何时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接着将日本的郭沫若《女神》研究分为“初期研究”“70年代研究”“中国人研究者的研究”“作品研究”“翻译、其他”等,最后综述了日本《女神》研究的成果和不足。该文是2011年以前郭沫若研究的汇总之一,值得参考。
(二)郭沫若与其他人物关系研究
论文(3)作者横打理奈将共同关注世界目光的沃尔特·惠特曼、儿玉花外、郭沫若三人的诗相比较,通过考察其共同点和差异重新审视郭沫若作品的特征,认为郭沫若继承了惠特曼(生命讴歌)的形式,具体而言是儿玉花外没有具备的泛神论思想,在此处能看到郭沫若作品对万物怀有敬畏之念。
论文(5)是研究郭沫若和在中国音乐学界亦非常著名的东洋音乐研究者林谦三如何相逢,如何交流为后世留下名著的论文。该文详细地描述了郭沫若翻译、出版林谦三著《隋唐燕乐调研究》的经纬,认为该作品是以学问和艺术联结起来的友情结晶,试图从中国文学研究以外的视点阐明在亡命日本期间郭沫若的另一个侧面。
论文(30)作者裴亮以徐志摩和郭沫若的同名诗作《留别日本》的比较为线索,以徐志摩的一连串以日本为主题的纪行诗文为焦点,尝试考察和解释“云游诗人”徐志摩的“日本像”,试图揭示中国近代作家的“日本像”的多样性。最后的结论是:与其他长期生活在日本的作家的“日本像”复杂且变化多端相比,徐志摩诗作中的“日本像”片面且单纯。
论文(41)则通过《女神》评论讨论了中国现代诗人的双璧闻一多和郭沫若的关联,认为曾属于同一阵营的二人在1920年前期分别走向右倾和左倾道路,20年后又作为学者、文化人走向了相同步调,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复杂性。
论文(29)(31)(33)作者成家徹郎阐述郭沫若在亡命日本期间撰写《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的背后,有不可忽视的支持力量,即得到了文求堂田中庆太郎的援助。该论文根据郭沫若书简、第三者记述,认为郭氏和文求堂田中氏之间交往非常密切,但郭氏在其自传中却将其关系描述成一般客人的关系,记述较少,描写简单,成家徹郎认为这是郭沫若有意而为之。另外论文(19)叙述了“郭沫若文库”成立的经过及菊地三郎、小仓正恒在背后助力的情况。
论文(45)一方面关注了1979年后被“解禁”的中国研究的进展,一方面简单地确认了瞿秋白从被逮捕至去世之间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把握考察写给郭沫若信件的传送、保管、发表的经过及信件的内容,吟味从中得到的知识对考察《多余的话》的可能性。该论文认为瞿秋白可能是为了在国民党势力下生存而写的《多余的话》被国民党作为“反共宣传”加以利用,甚至在共产党内的政治斗争中被利用,引起了关于其“真伪”的纠纷,瞿秋白为了“保险”起见写给郭沫若的信件以一种讽刺的形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郭沫若本人及其思想研究
论文(9)作为《知られざる郭沫若の諸事について(2)》[郭沫若不为人知的诸事(2)]的续篇,描述了抗战前夕重庆和日本的关联,并未涉及郭沫若事迹。
论文(11)考察了郭沫若从日本留学期间、回国期间至亡命日本期间儒教观的变迁,认为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与五四运动潮流划清界限,站在肯定儒教文化、道德的立场上;1923年在摒弃宋儒思想的同时,将《大学》《中庸》视为圣典,展开了作为政治家独自的“内圣外王”论;1927年后受蒋介石“反共”军事政变影响,彻底批判唯心论哲学,专心致力于唯物论历史研究。
论文(15)以中文形式发表于日本,鉴于中国知网未收录此文,在此作一简单介绍。该文关注的是郭沫若1949年以后的诗歌写作中“红色”思想变化的过程,并由此认识其心理历程,从而反观历史与时代的本质。该文认为,1949—1978年郭沫若的“红色”思想与社会氛围、个人理想和情感相融,他的内心与当时的政治氛围产生出了一系列的变化,经历了从真心地接受到外界压迫而无法表达其内心的真实所感的心理变化。
论文(32)以小说《落叶》为基础分析郭沫若如何接受基督教,又如何反映在其作品中,论文通过考察五四时期文化、思想界对基督教表现出何种态度,对郭沫若的带有基督教色彩的小说应有的定位问题进行了阐释,以期揭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接受状况。
论文(18)着眼于“五校特约”下郭沫若留学的时代和背景,解读、检证《樱花书简——一九一三至一九二三年家信选》《第一高等学校六十年史》等一手史料,再加上作者的实地调查,努力探明以一高特设预科为中心的东京时期郭沫若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情况。该文认为东京时代的郭沫若为应对考试竞争、适应新环境,为完成第一次外国的正统教育课程殚精竭虑,即使已接触泰戈尔作品并被其吸引,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挑战新诗创作的闲心和能力。
(四)郭沫若书法、译注研究
从事郭沫若书法研究的松宫贵之论文(1)(2)(4)改变以往研究的“印象论”解释,基于史实从文学、思想、言语等观点出发阐述了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花齐放期、“大跃进”时期郭沫若书法样式即“郭体”出现的背景、类型、确立及变迁等情况。
大高顺雄主要针对郭沫若的翻译手法展开论述,论文(17)通过“着、著、了、啦、把、将”的用法揭示郭沫若译的里见弴作《雪之夜话》与鲁迅译的芥川龙之介作《罗生门》的中文特征,认为里见弴的原文频出俚言用法给郭沫若的翻译带来困难,而芥川龙之介的原文简洁明了且有理论性,减少了鲁迅在文字翻译上的困惑。论文(24)则揭示了日语译成中文时郭沫若是如何运用“着”字的。
论文(10),根据郭沫若著,郭平英、秦川编注《敝帚集与游学家书》,为年轻时的郭沫若撰写的六首诗和《愚者辨》作注并译成日文,以图真实地把握郭沫若年少时如何学习古典、如何作诗、如何思考等问题。
(五)郭沫若与日本关系研究
论文(22)阐述了郭沫若因在经济和事业上遭受困境,而滞留佐贺县熊川温泉,在此期间,其创作了小说《行路难》。该作品中“川”的因素尤为重要,此“川”为流经熊川温泉的川上川(河流名称)。该文讨论了郭沫若从川上川得到何种灵感来构想作品,最后认为如果他没有邂逅川上川就不会出现作品末尾对未来热情洋溢的抱负,熊川朴素的田园生活促使他的文学思想发生变化,即对向马克思一边倒的理论产生怀疑,对旧文学表示容忍。
论文(34)针对郭沫若代表性的遗迹:后乐园诗碑、佐贺县熊川“郭沫若先生纪念碑”、金印公园“永不重操室内戈”诗碑、郭沫若旧居和“别须和田”诗碑,重新回顾了郭沫若的人生,并预感中日交流新时代的到来。
论文(35)(37)是在郭沫若留日95周年之际,发表在《人民中国》杂志上的两篇报道,详细地阐述了郭沫若的生平以及冈山时代郭沫若与当地市民之间的交流情况。
论文(39)叙述郭沫若访日在各地留下的众多诗文,虽然有提及当时政治关系的研究,但关注其内容的研究却不多,因此,作者尝试重新解释访日时郭沫若在九州大学留下的相关诗文。文章最后认为,郭沫若留在九州大学的旧诗二首既有歌颂中日友好之意,也包含了以批判美帝国主义和追随其后的日本政治为内容的较为辛辣的政治批判。
论文(42)将旧诗(象征郭沫若青春时代的《千代松原》)的主题与新诗相比较,以考察曾为留学生的郭沫若眼中福冈都市的变迁,认为1920年至1955年三十多年间“千代松原”等大学周边环境变化较大;郭沫若所见之松原可分为“生活者所见之松原”和“旅行者所见之松原”;留学中的诗是作为诗人的创作,表现了自己内在的部分,即使其中包含社会批判,那也仅是个人程度的批判。
(六)译介郭沫若中文作品
译介、解说田汉、宗白华、郭沫若著《三叶集》主要是由顾文和岩佐昌暲共同完成,从2013年至2016年主要有论文(8)(14)(21)(23)(26),岩佐昌暲叙述翻译、译注、解说《三叶集》的主要目的是:对于郭沫若研究来说它是具有重大价值的资料,但是遗憾的是日本对该资料的使用还不充分,希望这能成为《女神》研究中重新认识《三叶集》价值的契机。此外,还有顾文译、岩佐昌暲解题《郭沫若·私の詩作の経緯(原题:《我的作诗的经过》《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6卷)》;《东海大学経営学部纪要》(4),2011年,第89—100页。
此外还有郭沫若家信集《樱花书简》订正与补遗,主要包括12封书信日期的推定、家信补遗及郭沫若离京赴日时期的相关考证、郭翊昌和郭沫若年轻时代的文献资料。
以上六方面的归纳分类基本囊括了日本郭沫若研究的基本方向,其中郭沫若作品研究依然是最热门的话题,对郭沫若本人及其与周边人物关系的研究也比较受重视,尤为突出的是郭沫若的翻译方法研究及书法研究,成为最近几年拓展的新方向,为全面认识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郭沫若提供了新的视点。另外,郭沫若作品翻译成日文的工作也在日本学者中逐步展开,为日本学者研究郭沫若及近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值得注意。
三 日本郭沫若研究著作
除上述收录在CINII的论文外,在最近十年间还有不少关于郭沫若研究的著作或论文集,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仅列举标题目录,不叙述其内容。根据日本郭沫若研究会会报编辑部编《2000年以降日本における郭沫若研究文献目録稿(初稿)》(2000年以后日本的郭沫若研究文献目录稿)及CINII数据库显示,主要著作、论文集有:
①山田敬三先生古稀记念论集刊行会编《南腔北調論集:中国文化の伝統と現代:山田敬三先生古稀記念論集》(南腔北调论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山田敬三先生古稀纪念论集)(东方书店,2007年)收录松冈纯子《郭沫若〈鄭成功〉について》(关于郭沫若的《郑成功》)
②岩佐昌暲、藤田梨那、武继平编著《郭沫若の世界》(郭沫若的世界)(福冈:花书院,2010年7月),这也是日本郭沫若研究会主办“郭沫若九大留学9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究集会”报告论文集,其中日本人的报告论文有:
斉藤孝志《郭沫若がしたためた聂耳墓誌銘の削除問題について》(郭沫若书写聂耳墓志铭的删除问题)
小谷一郎《郭沫若の佚文〈雁来紅〉をめぐって》(关于郭沫若的佚文《雁来红》)
岸田宪也《郭沫若眼中的“千代松原”》
岩佐昌暲《五言旧詩〈題延光四年磚〉をめぐって―〈民族詩壇〉との関わりその他―》(关于五言旧诗《题延光四年砖》与《民族诗坛》的关系及其他)
大高顺雄《郭沫若の英詩訳》(郭沫若的英文诗翻译)
横打理奈《郭沫若と宮沢賢治:詩人と科学》(郭沫若与宫泽贤治:诗人与科学)
铃木义昭《闻一多与郭沫若——以闻一多对郭沫若作品〈女神〉的评价为中心》
武继平《狂暴与柔情——博多湾赋予〈女神〉的两种性格》
小崎太一《〈女神〉与游泳》
濑户宏《郭沫若历史剧和焦菊隐:以〈蔡文姬〉为主》
牧下(竹下)悦子《郭沫若的古代研究——在近代学术里的定位》
成家彻郎《郭沫若の古文字研究―文求堂田中慶太郎の援助と協力》(郭沫若的古文字研究:文求堂田中庆太郎的援助和协力)
藤田梨那《郭沫若的万宝常研究之动机与意义》。
③中岛みどり《顷筐集:中国文学論集》(朋友书店,2011年2月)收录《郭沫若の初期文学论》《郭沫若の小说》《郭沫若史剧论》《叛逆する女たち〈蔡文姬〉论》等论文。
④岩佐昌暲、藤田梨那、岸田宪也、郭伟编《日本郭沫若研究资料总目录》,明德出版社,2011年4月。
⑤郭沫若著,藤田梨那译《女神:全訳》(女神:全译),明德出版社,2011年4月。
⑥笕久美子《詩仙とその妻たち:李白の実像を求めて》(诗仙及其妻子们:追求李白的真相)(研文出版,2012年11月,研文选书116)收录〈书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⑦坂井洋史《逸脱と啓示―中国現代作家研究》(逸脱与启示:中国现代作家研究)(汲古书院,2012年)收录第3章《逸脱の彼方へ―初期郭沫若の小説を巡って》(迈向逸脱的彼方:围绕初期郭沫若的小说)。
⑧岩佐昌暲《中国现代诗史研究》(汲古书院,2013年)收录第1部第3章《郭沫若女神の一面》(郭沫若《女神》的一面)。
⑨小谷一郎《創造社研究:創造社と日本》(汲古书院,2013年)收录第1章《第一期創造社同人の出会いと創造社の成立》(第一期创造社同人的相遇与创造社的成立)、第6章《郭沫若と一九二〇年代中国の国家主義〈孤軍〉派》(郭沫若和一九二〇年代中国国家主义《孤军》派)。
⑩法政大学国际日本学研究所《“日本一色”の根底を探る:日本留学と東アジア的“知”の大循環》(探究“日本一色”的根底:日本留学与东亚“知识”大循环)(国际日本学研究丛书19,2014年)收录藤田梨那《郭沫若の日本体験と詩歌創作》(郭沫若的日本体验与诗歌创作)。
⑾日本郭沫若研究会、日本现代中国学会、九州大学语言文化研究院编辑《“清末民初期赴日中国留学生与中国现代文学”日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3月。
⑿长谷部刚、山寺三知编译《林謙三『隋唐燕楽調研究』とその周辺》(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及其周边),关西大学出版部,2017年3月。
⒀藤田梨那著《詩人郭沫若と日本》(诗人郭沫若和日本)武蔵野书院,2017年9月。
根据以上13条目录,可看出郭沫若研究的集大成时期在2010年以后,相继出版了包括著作和论文集在内的汇总性研究。虽然其中部分论文与CINII收录论文的名称或内容相同,但这完全不影响日本郭沫若研究成果之丰富。而且,在众多著作中,单纯研究郭沫若者较少,大多数都将郭沫若作品放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范畴讨论,或将郭沫若与日本其他大家相提并论共同研究,这既能让我们对郭沫若研究有更为宏观的认识,也能更清楚地了解郭沫若研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定位。
三 小结
日本学者岩佐昌暲曾经概观了以往90年(1920—2010年)日本郭沫若研究的历史发展分期、特点和展望。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归纳总结最近十年(2007—2017年)日本郭沫若研究的现状和特征。近十年日本的郭沫若研究可谓硕果累累,研究方向更加多样化,老一辈研究者仍然奋斗在研究一线拓展研究深度的同时,新一代研究者也在不断涌现,新老两代人试图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拓宽研究领域,使郭沫若研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展现新的面貌。尤其在2010年以后,日本的郭沫若研究领域还出现了几部郭沫若研究集大成的著作,是以往几年甚至几十年研究成果的汇总,奠定了郭沫若研究在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这当然也是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日本郭沫若研究会及相关学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日学者长期学术交流、相互切磋的结果。中日郭沫若研究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必将成为中日学术界交流的典范。
(原载《郭沫若研究》第14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