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刚刚过去的2018年,可以说,每个文学工作者都格外繁忙,这背后体现的是工作的繁多、事业的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2018年的文学领域,在这方面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报告文学,抑或是理论批评,都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总导向下蓬勃发展,持续演进,取得了新的成就,呈现出新的特点。在这其中,我觉得有两大亮点,值得特别关注。一个是报告文学创作,一大批反映重大工程建设和科技进展的作品、描写行业英才和时代楷模的作品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做到了在反映时代气韵、传导时代脉搏中与火热的时代一同前行。另一个是长篇小说创作,2018年以年产量8000部左右维持了持续高产的态势,而且名家新作与新人力作交相辉映,涌现出不少有分量又有新意的优秀之作。这些作品在体现写作题材多样化的同时,集中凸显了现实题材创作的强势发展。更令人可喜的是,在这样一个总态势背后,体现出文学工作者高度的文学自觉与文化自信,这是比看得见的成果更为重要的看不见的内力。
1996年创作情况 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真正迷人的地方似乎不多。在这些新景致中,热情讴歌社会生活中的新人和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像江宛柳的《没有掌声的征途》[※注],报告解放军某坦克旅旅长邬援军,在和平的岁月里自觉以战争环境的要求来训练和约束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既符合和平时期的军人也适应未来
1998、1999年,这是一个接近世纪交替的时候。这两年的报告文学创作,既未因为一个世纪的结束而消沉,也未因为一个新世纪的到来而兴奋。虽然报告文学创作如同80年代那样排山倒海,惊雷震天的宏大气象已经不再出现,但报告文学创作在其内在运作中,还是对80年代有不少继承和坚守。例如,作家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责任精神、忧患
看近些年来的报告文学创作,就好似面对一幅壮阔的山景图画,其中分布和包容着很丰富奇特的美妙景象。需要远观,也需要近看。此前,人们或许对报告文学创作的现状产生过不满和遗憾,有过很不如意的抱怨,但当驻足回头再观赏这一幅“壮阔的山景图画”时,人们又会有欣慰的情绪从内心滋生出来。这才发觉,原来过去的不满和遗憾
世界上的事情,一切都处在发展的过程中。这期间的起起伏伏,曲折改变和发展道路,或许就是历史的痕迹。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在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的萌生和八九十年代的强势崛起之后,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报告文学既不像开初那种新锐品种的勃发情形,也缺少了此后在国家处于战争岁月与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