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低速发展的情况下,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也大大增加了。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货币汇率频繁而剧烈地波动,使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受到严重的冲击。
货币汇率的频繁波动是从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开始的。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与贸易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导致汇率更加猛烈波动。
在70年代,美元一直处于弱币的地位,汇率不断地下降。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里根政府推行重振美国雄威的各种政策,使美元汇率脱离了美国国际收支的实际状况而节节上升,反常地过于坚挺。1984年,美国的经济回升居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首,更推动了美元汇率的进一步上升。到1985年初,一般估计,美元的汇率已高出正常水平的60%以上。这种异常的现象埋下了美元汇率大幅度下降的祸根。果然,从1985年2月起,美元汇率便开始下跌。1985年9月西方五国财长会议达成促使美元汇率逐步下降的协议之后,美元更出现猛跌。在1986—1987年期间,美元对日元和联邦德国马克的汇率平均下降了约50%。1987年底,美元对日元的汇率曾降到1美元兑换122日元和1.58联邦德国马克的战后最低点。此后,美元汇率虽略有回升,但一直波动不已。
美元汇率的下降,同时也就是其他西方主要货币的上升,其他国家的货币又都与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紧密关联着,从而整个世界的货币汇率都受到了连带的影响,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迄今,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国际储备货币。在几年里美元如此猛升猛降,不能不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并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性。
(二)股票行市日益与经济发展相脱离,交替发生过热的现象和暴跌的风潮。
世界经济处于低速增长的状态,造成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充斥。巨额的游资逐利流动,使近年来的国际股票市场交易活跃,股票价格不断被哄抬上涨。尽管近年来也曾一再发生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但都是暂时的,总的趋势是一涨再涨。到1987年8月,美国股票的价格水平比1982年8月高出了5倍,远远超出经济和利润增长的幅度,这就潜伏着危机,一有风吹草动,股市风暴就可能一触即发。
1987年9月,美国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资金,以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稳定不断下降的美元汇率,宣布将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率从5.5%提高到6.0%,美国商业的优惠利率也随之在10月份普遍从8.75%提高到9.25%。在此情况下,联邦德国为了不使自己的资金更多地被美国吸走,也宣布提高了利息率。美国对联邦德国采取的这一作法甚为恼火,以可能降低美元汇率相威胁。利息率本来就是与股票价格成反比例变动的,再加上美元汇率有可能会进一步下降,遂使美国股票的持有者大量抛售股票,以避免由此带来的双重损失。1987年10月19日,战后以来最猛烈的一次股票价格暴跌风暴终于在纽约股票市场发生了。在一天之内,纽约股票市场的道·琼斯三十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竟下跌了508点,下降幅度达22.6%,远高于触发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的1929年10月那一次股票价格猛跌的幅度(12.8%)。纽约股市暴跌风暴迅速向世界主要国际股票市场蔓延,形成了一次世界范围的股票大暴跌。此后,又陆续发生过几次较大的暴跌。迄今,资本主义世界股票市场的价格一直波动不已。
股票行市过去一直被看作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虽然现在股票价格已呈现出越来越脱离实际经济情况的趋势,但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它毕竟不可能完全脱离真实资本的运动。至少,它仍然是各国经济形势好坏的重要表现之一。股票行市的剧烈波动不可能完全与实际经济情况无关,也不可能不反过来对整个经济形势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三)石油价格和许多原料的价格很不稳定。
石油不仅是最主要的能源,也是最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近年来石油价格一直很不稳定。在50、60年代,石油价格曾被压在很低的水平上。在70年代,石油输出国开展石油斗争,夺回了价格自主权,曾使石油价格两次猛涨,从原来约一桶石油3美元涨到了32美元,几年里上涨了10倍以上。石油价格的过猛上升,刺激了新石油生产国的大量开发和节能措施的发展。在1979—198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石油需求减少,使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石油价格开始下跌。1985年底,世界石油市场的形势更发生了剧烈变化。由于当时石油输出国组织不再实行减产保价的政策,废除了石油官价,以争取增加出口,保持自己在世界石油生产和出口中的合理份额和左右石油交易的能力,导致了一场石油价格战在1986年后迅速发生和蔓延。石油价格很快下跌到了每桶10美元左右,甚至更低。后来,虽然石油输出国组织重新恢复了限产的做法,石油价格有一定的回升,但近两年来,石油价格仍然很不稳定,虽然未再象1986年上半年那样猛跌,但仍然波动频繁。石油价格的不稳定始终是世界经济中一个重要问题,它使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了。
各种原料的价格变动情况也大体与石油相似。在70年代,由于石油斗争的开展和石油价格猛增的推动,各种原料的价格也曾较大幅度地上涨。但进入80年代以后,各种原料的价格普遍大幅下跌。在1980—1986年期间,除石油以外的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下跌了大约28%,其中仅1986年就下降了16%,下降到了3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注]这给依赖原料出口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困难,并成为促使世界经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1987年起,国际市场各种原料的价格有所回升。这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生产部门从这一年起增加了对原料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前几年原料价格被压到极低的水平,使许多原料生产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它们的原料生产和出口都有所减少。这样,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一些原料的价格遂有一定的回升。总起来看,1987年各种原料的价格大约回升了10%以上。但是这一回升,不仅远未恢复到70年代末的最高水平,而且很不稳定,在回升中不时有波动。
石油和各种原料价格的下降和波动,是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一种后果,它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困难,影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反过来又使整个世界经济减缓了增长速度。
(四)许多国家的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总是随着经济周期的运动而变化的。在经济危机时,失业率大幅度上升,在经济回升时,则迅速下降。在1979—198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却出现了反常现象。许多国家,失业率在经济回升时期不仅没下降,反而继续提高。这在西欧表现得最为突出。联邦德国危机期间的最高失业率是1982年的5.8%,1987年提高为7.2%;法国1982年的失业率为8.3%,1987年上升为11.1%;其他西欧国家的失业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英国1987年的失业率比经济危机期间略有下降,但只减少了1.3个百分点。日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失业率一直是比较低的,现在也仍然最低,但其失业率在近几年的经济回升中也出现上升,从1982年的2.4%上升到1987年的大约3%。只有美国的失业率在经济回升期间下降幅度较大,从1982年的9.7%下降到了1987年的6.2%;但与以前各次经济危机以后的经济回升时期相比,其失业率仍然是相当高的。[※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是由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缓慢,从而无法吸收劳动力的自然增长和科学技术进步而排斥出来的工人。经济规模的扩大不能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造成失业队伍不断扩大,这不仅使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增加了,而且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
(五)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积重难返,始终是威胁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1986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虽没有发生大清偿危机,表面上有所缓和,但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积欠的债务仍在继续增加。为寻求解决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办法也未获得有决定意义的突破和进展。
出售拉丁美洲国家债权的市场价格

截至1987年底,发展中国家积欠的国际债务总额达到11900亿美元。[※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偿债率仍在不断提高,有的超过出口收入的50%。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债务已成为“必须从发展道路上清除的主要障碍。”[※注]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继续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使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出口困难,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这使债务国经济增长减缓,财政赤字增加。主要国家货币,特别是美元的汇率剧烈波动,使发展中国家往往成为无辜的受害者。西方国家股票市场的暴跌风潮,不仅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债务资本化的努力遇到了新的困难而且使债权的售价大幅度降低,债务国因之受到更大的损失。
所以,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缓和只是表面的和暂时的。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使为经济发展所作的努力遭到了严重的挫折。一些发展中国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无力偿付到期外债本息的危机和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这使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大大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当然不可能稳定发展。
二、世界经济低速增长与不稳定的原因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和不稳定,反映世界经济中的矛盾增多和加剧了。这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上。
首先,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美国,其经济发生了严重失衡。
自里根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重振美国国威的政策,以期改变美国在国际激烈竞争中所处的颓势。一方面,为了加强美国与苏联在争霸中的实力地位,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并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另一方面,为了刺激美国经济能够较快增长,以对付日本和西欧的竞争,采取了减税等各项措施。这使美国的财政收支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财政赤字逐年大幅增加。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1986年创下了2207亿美元的最高记录。1987年虽然出现了8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下降,减为1504亿美元,但绝对额之大仍然是非常可观的。连年的巨额财政赤字使美国联邦政府所积欠的国债到1987年底,已达到23553亿美元。[※注]
美国国内储蓄率一向很低,仅依靠在国内信贷市场上筹措资金是不可能弥补如此巨额的财政赤字的。据估计,在1982—1986年期间,美国的私人储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为3.9%,而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却达5%,这就是说私人储蓄全部用来弥补财政赤字还不够,更不用说用来进行私人投资。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得不从国际信贷市场筹措大量资金,从而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美国。
外国资金的大量流入,迅速改变了美国的国际金融地位。1981年,美国的国际净债权为1411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是,不到4年之后,从1985年中起美国就变成了净债务国,到1985年底,美国的国际净债务就达到1119亿美元,1986年翻了一番,达到2636亿美元,[※注]1987年,又翻了近一番,达到约4000亿美元之巨。
大量外国资金的涌入,促使进口商品猛增,加上美国商品竞争力下降,出口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导致美国对外贸易赤字直线上升。1986年对外贸易赤字从1985年的1336亿美元增加到1562亿美元,1987年更创1712亿美元的最高纪录。1986年以来,美元大幅度贬值,为美国增加出口创造了一定的条。但若不大幅度减少财政赤字和外国资金的流入,要想消灭美国的对外贸易赤字是不可能的。尽管今后在美国巨额财政赤字和对外贸易赤字的双重压力下,美国政府的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的调整和改变,从而有可能使双赤字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这两个赤字一时还看不到能降到1000亿美元以下的前景。
由于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和巨额贸易赤字的存在,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过去推动贸易自由化转向了带头推行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这影响世界贸易的增长并不可避免地会使争夺市场的矛盾更加激化。
为了吸引外资以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美国不得不维持较高于其他国家的利息率。这不仅扩大了美国的利息负担,而且也抬高了其他国家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利息率,从而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更加明显,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突出地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不平衡上。前已述及,美国的对外贸易在1986年和1987年连续创造了逆差的最高纪录,与此同时,日本和西欧国家则有巨额的外贸盈余,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盈余。1986年,日本的对外贸易盈余曾高达827亿美元,1987年由于日元巨幅升值,使日本商品出口受到不小影响,但对外贸易盈余仍达到797亿美元。[※注]联邦德国的对外贸易盈余也不小,1986年为522亿美元,1987年为659亿美元。[※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巨大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摩擦和冲突,促进了世界经济中地区化和集团化的发展。西欧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美国和加拿大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以及日本寻求在亚太地区扩大其影响和左右经济贸易形势的能力,为当前世界经济中引人关注的现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原来以美国霸权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秩序进一步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美国参、众两院在1987年通过的《1987年贸易和国际经济政策改革法案》和《1987年综合贸易法案》是美国带头推行保护主义的反映。国际贸易中各种矛盾的尖锐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促使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开始新的一轮国际贸易谈判。但是,“乌拉圭回合”才刚刚开始,谈判还将旷日持久。
在国际金融领域里,美国沦为世界上的最大债务国和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到1987年底,日本在国外拥有的净债权已高达2500亿美元,比1981年美国的净债权达到顶峰时还要多出近80%。美国经过半个多世纪才取得的成就,日本仅仅在几年里就大大超过了。变化之快,确实是惊人的。与作为最大的债权国相适应,日本在国际银行业中的地位急剧提高。在50、60年代,日本银行在世界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几乎榜上无名,即使在80年代初,在世界最大的十家商业银行中也只挤入了一家日本银行,而且名列第八。而到1987年,按营业额计,日本商业银行已完全独占世界最大的十家商业银行。原来垄断国际商业银行前茅的美国商业银行竟被挤到了前20名之外,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世界经济剧烈动荡和不稳定的一个重要表现,而且随着国际金融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及美国和日本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急剧变化,也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潜伏着更加不稳定的因素。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使美国拥有的霸权地位与其经济实力越来越不相称,从而大大削弱了它左右世界经济的能力。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地位飞速地提高,不仅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居于最有利的地位,而且从1985年起还取代美国成了世界最大的债主。但是,由于日本经济本身的一些弱点,如国土相对狭小,资源贫乏,作为后起之秀,没有传统的、比较牢固的国际经济地盘。迄今除了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里成就突出之外,它的国民生产总值仍只相当于美国的大约一半多一点,并且没有与经济实力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因此,在短期内,日本很难取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霸主。这种状况决定了整个世界经济领域竞争的加剧,并走向多极化、地区化和集团化的趋势。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地区化和集团化有其两重性,一方面,通过加剧竞争,会推动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地区化和集团化的趋势,可能引起地区间和集团间的磨擦和冲突加剧,这又是同生产国际化和建立世界范围相统一和稳定的经济秩序相矛盾,会成为一种新的限制因素。这种两重性的存在和发展,会使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一时难以出现,并且会加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资本流动

再次,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更为严重和突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正日益增大。
1986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起伏不定,总的来看,它们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它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1965—1986年期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达19个,也就是说,在这20年中,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在下降。多的每年平均下降2.6%,少的每年平均也下降0.3%。此外还有相当一批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几乎没有增长。这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期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较快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例如,日本在1965—1986年期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4.3%,联邦德国和法国分别为2.5%和2.8%,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增长最慢的美国也有1.6%。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额来看,差距就更为明显。1986年,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0美元以下的有42个,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万美元以上的有12个国家,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半。他们比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高出20倍以上。[※注]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缓慢,除了自身的一些条件之外,主要是由于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它们不利。在国际贸易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贸易结构和单一经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价格剪刀差不断扩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极不利的地位;在国际金融关系中,发展中国家不仅总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汇率变动的受害者,而且它们背负的沉重债务更使之喘不过气来。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极需资金来加快经济发展的时候,竟出现了大量资金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倒流的现象。在80年代初,每年净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资金约为四、五百亿美元,而从1984年开始,情况发生逆转,资金变为从发展中国家净流出。1986年,流出总额为150亿美元,1987年为160亿美元。这一资本倒流现象在长期资本的流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1984年从发展中国家的净流出仅为80亿美元,1987年已增加到每年290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大量资金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倒流,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遇到了重大的困难和阻碍,势必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两种类型国家之间严重的经济失衡,不能不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1986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处于低速增长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却没有发生大的经济危机,这是由于一些有利的因素在起作用。例如,石油和原料的价格一直被压在较低的水平上,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各国的通货膨胀率继续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有利于维持一定的消费开支。国际贸易的增长恢复了一定的势头,摆脱了前几年停滞和低速徘徊的局面。与此同时,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和国际间的经济协调也起了不小的作用。这在美元汇率波动和1987年10月股票暴跌风潮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美国长期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促使美元的汇率自1985年开始下跌。为使美元汇率软着陆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西方国家曾一再举行会议,进行经济政策协调。尽管这些协调并未能阻止美元汇率的一再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但的确也起到了暂时的缓冲作用。
受美元汇率下跌冲击最大的日本,其经济政策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它通过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扩大公共投资,使内需有了较快的增长;通过减税来刺激投资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帮助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并促进企业对外投资。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日本不仅很快地渡过了日元大幅升值带来的企业破产增多、失业率上升和生产停滞、甚至下降的难关,而且使经济重新获得了增长的活力。
1987年10月发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最猛烈的股票暴跌风暴,但是,却未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这除了股票暴跌并未与生产严重过剩同步,又值美国和日本在经过一度工业生产停滞之后刚刚有所回升的背景之外,西方国家的政府及时采取对策并进行政策协调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纽约股票市场发生暴跌之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立即将大量资金投放股票市场,放松银根,降低利率,保证充分供应各金融机构所需的资金,而不是象30年代那样采取金融紧缩的政策。这次股票价格暴跌的导因之一,是美国和联邦德国在利息率问题上的矛盾。股票暴跌之后,西方国家不能不在利息率问题上进行协调。这对稳定人心和股票市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此外,美国政府也正在采取措施,设法减少两大赤字,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在寻求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解决办法,西方国家政府不断地通过双边协商来解决相互之间的经济矛盾,也对这些问题起了一定的缓解作用。正由于这种种原因,这次远甚于1929—1933年的股票暴跌才未酝酿成大危机。
从1986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来看,当前世界经济这种低速而不稳定的状况,还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虽然个别年份增长速度有可能快些,但不会很快进入一个高涨的时期,也不会很快就发生特别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是我们对当前和今后若干年内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