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集约化进程
1986年以来,苏东各国在加速集约化发展国民经济的道路上分别迈出一系列新的步伐。苏联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定:国民经济总投资至少要把45%用于现有企业的更新和改造。在设备严重陈旧的部门和地区,上述比重还要高。用于企业更新和改造的投资总额将达2000亿卢布,比前十年用于该项目的资金总和还多。机器制造业的产值将增长40—50%(整个工业为21—24%),投资额将比上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加80%。在机器制造业内部,将优先发展对科技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机床和电子工业将以最高速度发展,速度将比整个机器制造业高30—60%。当“十二·五”计划结束时,机器制造业生产的80—90%的产品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要掌握3000多种崭新的仪表、自动化装置和计算机,同时停止生产4000多种过时的产品。可控计算系统的产量将增加70%,用于各种工艺设备的程序控制装置的产量将增加1倍多。目前,该计划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已付诸实施。
在集约化发展方面,民主德国具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并一直在加速集约化发展道路上处于领先地位。在按照科技革命新浪潮的要求调整企业部门结构方面,民主德国多年来一直高速发展电子、机器人、节能和新材料等新兴尖端部门,并以此改造整个国民经济。1986年,民德工业净产值比1985年增长8.5%,同期机器人生产增长10%,光电子半导体元件增长19%,单片集成开关电路增长27%,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142%。在此基础上,民德国民经济管理方面的4700个平衡表中有2/3实现了制作计算机化,其中中央一级的平衡表全部实现了计算机处理。这对提高全国的经济效益水平无疑会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在投资的结构和技术构成方面,民德迄今能处于最先进水平,1987年政府计划要求,加工工业中投资的80%左右必须用于生产合理化。对于投资最终形成的固定资产计划规定,原料工业部门中重要生产设备的每日使用时间要提高到18—20小时,加工工业部门则要提高到17.5个小时。在科研发展经费占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重上,民德仍保持在5%的最高水平上。此外,在苏东各国中,民德是唯一较好地解决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在工资收入方面的合理比例关系的国家。然而,民德在推进集约化发展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潜在问题——积累率长期偏低,一般年份低于20%。这与全面推进集约化进程必须支出巨额资金的要求是矛盾的。因此,民德在个别年份集约化进程减慢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捷克斯洛伐克“八·五”计划(1986—1990年)开始以来对国民经济由粗放发展走向集约化发展正作出很大的努力,并已初见成效。以工业生产为例,国家重点抓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使生产尽快转入集约化发展的轨道。在这一宗旨指引下,加速了电子、机械、轻工等耗能低、增值高的部门的增长速度和设备产品的更新换代。代表时代精神的电子行业的发展速度居于工业各部门之首,1986年达8.6%,比工业各部门平均增长速度(3.2%)高出1倍以上。另一项重大措施是调整工业生产结构和能耗结构,大力压缩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高的冶金、化工等部门的生产。而在动力工业方面,正在完成动力重点由火电转向核电的过程,1987年核电量在全国发电量中所占比重已增至20%,尽管捷克斯洛伐克在推进集约化进程方面到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工业部门结构严重不合理、忽视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与战线过长、生产设备老化等极端阻碍集约化进程的消极因素已存在了几十年之久,根深蒂固。在当前企业改造资金不足、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尚处于试点阶段的条件下,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只能限于在某些工艺、某些项目、某些企业取得推进集约化的重大进展,而全面、深入推进集约化进程还是若干年以后的事情。例如,迄今收效较大的措施大体上只限于合理使用能源和原材料,而这只能暂时缓解当前对燃料、原材料供应的紧张,而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近10年来,捷全国能耗降低了15%,而同期国际市场上能源价格却上涨了58%。节能和能耗结构合理化所产生的效益抵销不了价格上涨造成的消极影响。因而,一旦出现持续性严寒天气等意外事件,燃料和原材料仍会出现供应不足状况,迫使一些企业或车间停工待料,从而影响各项计划的完成。
80年代以来,保加利亚不仅把科技进步和集约化作为发展战略中的头等大事,而且把它视作支配整个社会主义的四大规律之一。因此,保加利亚的集约化进程在苏东诸国中是比较迅速的,产业部门调整工作已取得根本性进展,不少新兴部门——电子,精加工化学发展相当快;核电在发电总量中所占比重高达30%,属于世界上乘水平。1986年,“九·五”计划开始以来,国家又作出规定,要求“九·五”计划期间停止使用的过时固定资产要比“八·五”期间多1倍;在生产领域和整个国民经济中采用无人工艺和自控系统;在工业总产值增长27%的同时,保证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产值增长70—75%。在此基础上,1987年上半年,集约化进程又有新的进展:国民经济各部门供安装和采用了48条管理工艺过程自动化系统、23套工业操纵装置、48套自动化工业工艺机器人、353条自动化生产线。有关运输自动化和电子化一系列任务也都顺利完成。然而,大好形势背后也存在不小的缺陷:直至80年代中期,在全国工业各企业中还有半数左右的劳动岗位没有摆脱手工操作;一些部门和企业至今仍未解决产品质量不过关的问题;能耗标准也同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差距。这不能不干扰集约化的稳定前进。在企业开始向自治的经济组织过渡的1987年,有些企业的短期行为抬头,又出现了若干违背集约化进程的偏向。因而,保加利亚的集约化进程未能完成计划。
波兰、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或者因为偿还外债本息的负担过重,或者出于尽快清偿外债的国策,连续数年已很少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这不能不减缓集约化发展的进程。波兰、南斯拉夫、匈牙利的企业投资均在国民经济总投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三国的企业进行合理化和现代化改造因资金紧缺而难于成行。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受到消费超前等短期行为的影响,分配上往往多分少留,以致企业发展基金不足;二是企业税负很重(近一、二年来匈牙利大中型工业企业总利润的80%甚至更多被国家以20多种税目征去)或负债累累(主要指南斯拉夫,仅1987年上半年,联合劳动组织以期票形式所承担的债务比1986年增加了1倍,共计49440亿第纳尔)。匈牙利自1986年才开始有限度地实行出口企业创汇留成制度:企业自行引进国外专利、设备也属不易。这几个国家由于企业和国家一时均无力进行企业改造和产业部门调整,集约化发展方面步子不大。波兰和罗马尼亚的第一台核电站至今没有投产,因能源紧缺拖整个国民经济后腿问题仍未解决。南斯拉夫企业改造近年来比70年代大大减慢,改变加工工业畸形发展、基础部门过分薄弱的状况还不具备条件。匈牙利调整产业结构、按出口和效益改组工业各部门的计划已酝酿了10年,但因资金紧张,1987年才提出具体方案。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的保克什核电站第一期工程因资金不足竞被整整推迟了一年完成;有的钢铁托拉斯直至1986年才最终淘汰掉了19世纪投产的锅炉。由于集约化进程没有重大进展,以上四国仍无力抵御原材料、能源不足的障碍,也不能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行情做出及时、有力的反映,国民经济往往容易因为受种种意外因素干扰而不能稳定、持久地发展。
三、国际经贸条件
除苏联外,东欧诸国均属资源贫乏的国家,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能源和原料均靠进口;而工农业制成品中很大一部分只有通过出口才能最终实现。因而东欧各国的国民收入分别有35%至90%必须通过外贸来完成。而在科技水平方面,除民主德国,其余各国一般尚处于中等发达程度。这便决定了它们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电子等精加工产品比重不高,高技术产品的份额更是无足轻重;而农产品、食品、工业消费品甚至原材料、半成品却是大宗货色。苏联的各种资源自给率很高,但在出口商品结构中,原油和天然气占50%左右,机器和设备只占15.5%(1987年数字)。这种不利的态势在产业结构未能按科技革命新潮流的要求加以全面调整之前,是不会有根本性变化的。因而,国际市场行情的逆转,对苏东国家的扩大再生产往往起着冲击和约束等消极影响。近几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跌,这对大量出口原油的苏联和大量出口石油加工产品的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和匈牙利来说,无疑意味大笔收入的损失。国内农产品、食品价格看涨,又使出口商品中农产品、食品比重占1/3左右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蒙受重大的价格差额损失。以匈牙利为例,1986年出口商品的价格差额总计9亿美元左右,相当于常年出口收入的1/10。而苏东国家需从西方发达国家进口的大批先进技术设备,行市却一直看涨。这种局面往往使苏东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大量外贸逆差,在近三年来西方各主要国家加紧推行关税壁垒政策的形势下尤其是这样。再者,在经互会成员国的内部贸易中,苏联自1986年以来不再对东欧国家的商品采取一概包买的做法,而只接受符合质量标准的商品进口,否则一概退货。这对出口商品质量总的来说并不高的东欧国家来说,不能不形成沉重的压力。
近三年来,这种格局尚未发生质的突变。但是,苏东国家做了种种努力,尽力使这种严峻的形势有所缓和。对策之一是大力发展拳头产品。波兰的专用船舶、矿山设备;捷克斯洛伐克的拖拉机、卡车,匈牙利的公共汽车、医药、微电子产品,保加利亚的叉车和电子产品、化工产品,南斯拉夫的小轿车,罗马尼亚的采油设备、木材加工成套设备,近年来在西方市场上仍然保持或提高了竞争能力。之二是进一步挖掘旅游创汇的潜力,以无形贸易的顺差弥补有形贸易的逆差。以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为例,近几年通过发展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旅游点和旅馆,通过大力扶植私营旅游业,使接纳外国游客的能力不断提高。1987年两国接待外国游客的总人数均已超过2000万人,赚取外汇均在4.5亿美元左右。因而使外贸逆差的很大一部分得到弥补。之三是发展专利出口。1987年,匈牙利和波兰先后在世界尖端技术——超导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掌握这种高技术的十来个国家的行列。这两国的专利出口因而有可能得到发展。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在专利出口方面也有不小的进展。四是压缩进口,硬性缩小外贸逆差,匈牙利去年进口的西方设备、技术尚不及1980年水平。当然,这样做也有较大的副作用——它影响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乃至产业部门结构的调整进程。五是在西方国家发行债券。在这方面苏联处于领先地位,1987年至今,已先后在英国、瑞士、联邦德国发行了债券。六是建立免税的自由贸易区。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保加利亚均已建立或筹备建立若干自由港,苏联也准备在滨海边疆区的3个港口建立经济特区。总的看来,1988年,苏东大多数国家的对外经贸形势既好于1986年,也好于1987年,外贸逆差减少,外贸顺差将有幅度不小的增长,匈、南尤为明显。
外债负担严重,也是多年来困扰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因。截至1988年6月,苏东各国的外债总额较上一年同期均有所增长(仅罗马尼亚外债总额有所下降):波兰增至400亿美元,苏联增至250亿美元,匈牙利增至168亿美元,保加利亚增至60亿美元左右,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南斯拉夫则维持在200亿美元上下。外债负担沉重,对波兰和南斯拉夫经济所起的消极作用最大,此二国近些年每年须把外汇收入的45%甚至更多用于偿还外债本息,不得不靠借新债还旧债维持局面。这使波、南在引进先进设备、加速集约化进程方面大受影响。1987年,外债负担对匈牙利也明显加重,成为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为尽快摆脱外债负担,苏东各国除加强借外债的计划性和风险研究、加强国家统一管理外债的权能外,主要的新措施是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国公司兴建合资企业。截至1988年初,除民主德国外,苏东其余各国均在本国建立了合资企业,少则几个,多则上百个(匈牙利最多,达111个)。匈、南、保、波等国近年都修订了有关法律,放弃了本国必须在合资企业中占有多数股份、董事长必须由本国人担任的惯例。尽管如此,苏东国家利用外资需经若干年才能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出口能力和偿债能力也不会在一、二年内大幅度提高,而只是为今后改善国际经贸环境创造若干前提条件,对眼下苏东各国的经济还不可能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