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以来,双方在教育、文化、媒体、体育、青年5个领域开展了丰富的交流活动。
在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框架下,中德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并向基础教育和幼儿教育方向延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中德双方教育合作的传统领域。中德双方500余所高校间建立了实质性的校际交流关系,中德高校之间的合作项目达到了1234项。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德两国已成功开展了多个合作项目,两国政府也从政策层面推动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并共同设立了“中德职教合作联盟”。
中德两国都非常重视自身和对方的文化资源,双方在艺术、音乐、出版等领域共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7年,在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统筹下,中德两国为庆祝建交45周年举办了“今日中国——合作·友谊·共赢”“感知中国·德国行”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所有活动均由中德双方共同探讨选题、共同承办展览、共同推进项目。
中德两国新闻、出版制度迥异,双方的合作和交流起步较晚,在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以后,双方正努力在出版、电视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
中德两国同为传统的体育强国,在竞技体育中有各自的优势项目,两国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都有广泛的基础,双方的合作有很强的互补性。在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框架下,足球、冬季体育项目将成为合作的重点领域。
青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中德两国青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为中德两国关系在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文基础。中德两国在青少年合作领域虽然起步晚,但还是取得了不少成果。在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框架内,双方在青少年足球、创业、音乐、未来领导者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和对话。
2017年5月24日,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在北京市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发来贺信。此次会议以“人文交流,合作共赢”为主题,机制双方主席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德国副总理兼外长加布里尔出席会议,并签署了中德两国关于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联合声明》。对话机制主要包含教育、文化、媒体、体育、青年等5个领域。会议期间,举办了包括中德留学45周年、中德足球合作成果展等7项配套活动,签署了7项合作协议,并对外公布25项2017—2018年各领域重点合作项目。
二 中德教育交流
【“中德留学45年”活动举行】
2017年5月24日,“中德留学45年”活动在北京市举行。本次活动是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配套活动。中德建交45年来,人文交流与合作渠道不断拓展,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实效日渐凸显。两国之间的留学人员交流持续升温。45年间,中国赴德国留学总人数达到13万余人,德国来华留学总人数达到近8万人。未来3年内,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将提供6000个奖学金名额,资助中国优秀青年人才赴德留学;中国政府奖学金将提供1000个名额,资助德国青年来华留学,进一步推动两国之间的人员交流。
【中德职教合作三十周年庆典暨中德职教合作发展论坛举行】
2017年5月24日,中德职教合作三十周年庆典暨中德职教合作发展论坛在北京市举行。本次活动是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配套活动。会议提出,把职业教育作为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重要合作内容,加强“中德职教合作联盟”“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等机制机构建设,吸引和吸纳更多力量参与进来,加强资源统筹和工作协调,强化推进两国职教合作的组织体系;深化两国职教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信息互通、共享和服务,合作开展重大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研究,推动两国职业教育适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发展。
【中国高校三大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成立】
2017年6月,教育部在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分别设立了“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此举是为了深化落实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服务两国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2017年6月3日,3家研究中心在同济大学联合举办“中德人文交流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邀请中德、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和管理者,围绕“中德人文交流的理论与实践”“中德人文交流的机制建设”等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共同探讨中德人文交流的创新之路。
【《德国国家教育报告》中文版发布仪式举行】
2017年7月17日,《德国国家教育报告》中文版发布仪式在德国柏林市的中国驻德大使馆举行。《德国国家教育报告》每两年发布一次,既包括完整、权威的数据,也有专业、批判性的分析,是了解德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研究德国教育、开展比较教育研究的权威资料。《德国国家教育报告》中文翻译项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和德国教育科学政策信息研究中心承担。
【“中德双元”特色智能制造工匠学院揭牌】
2018年4月4日,青岛中德智能制造工匠学院在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揭牌成立。该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探索以现代学徒制为核心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特色办学模式。工匠学院的建设将以中德生态园为主导;依托正在建设的中德应用技术学校的部分校舍、场地、教学设施设备以及师资等资源;积极引入德国莱茵科斯特、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等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科研和培训优势资源;开创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双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大重点产业,借鉴国内外先进职教经验,计划开设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工业设计、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技术方向)等专业。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德学者对话暨21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研讨会”举行】
2018年4月23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德学者对话暨21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在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召开前的一次重量级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德两国十几位学者围绕21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展开了深度讨论。
【德国联邦与各州政府共同致力提升“中国能力”】
2018年5月7日,德国外交部、德国联邦教研部和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强调将共同促进“中国能力”在德国的提升与发展。德国外交部通过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促进中德高校合作。德国联邦教研部制订专项资助计划,支持德国高校发展“中国能力”。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过去几年与中国教育部签署了多项声明,进一步加强中德教育合作,包括职业培训和师生交流。多数联邦州与中国的合作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招待会举行】
2018年5月14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招待会在德国柏林市的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举行,百余名中德嘉宾出席了活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成立于1998年,20年来得到了中德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已成为沟通两国的重要桥梁。2014年,中德两国总理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把中德学院评价为双方“共同落实高校紧密合作的成功典范”。
【德国纽伦堡大区职校校长代表团访华】
2018年5月23日至6月2日,德国纽伦堡大区职校校长代表团一行15人访问北京、合肥、佛山三地,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职校、企业进行深入交流。此次活动由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组织。校长团首先访问了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就两国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前往求实职业学校、电气工程学校进行参观考察。在合肥,校长团参加了由合肥市政府举办的“中德职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并访问了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合肥学院、合肥职教学校双创基地和江淮汽车集团等。在佛山,校长团参加了“佛山—纽伦堡职业教育对话”,并与当地职校和企业代表进行了座谈。
【第11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德国区决赛举行】
2018年6月16日,第11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德国区决赛在德国莱比锡市落幕。本届比赛由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主办,莱比锡孔子学院承办,来自全德6所孔院和孔子课堂推荐的15名中学生选手参与角逐。秦致远和达佳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中德两国中学生的密切交流是与两国对对方语言的重视和学习分不开的。全德国有上万名中小学生在学习汉语,大约80所中学将汉语列为中学毕业会考可选科目。
【德国首家公立中德文双语教学幼儿园开园】
2018年9月14日,德国首家公立中德文双语教学幼儿园——“熊猫”幼儿园开园仪式在杜塞尔多夫举行。“熊猫”幼儿园是德国首家公立中德双语教学幼儿园。该园由杜塞尔多夫市政府推动成立,北威州政府、杜塞尔多夫市政府共同出资兴建运营,杜塞尔多夫职工福利协会承办,杜塞尔多夫汉园中文学校协办。公立中德双语教学幼儿园的成立,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更浓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为德国家庭提供了学习中文的新渠道、感受中国文化的新窗口。
【中德合作开办欧洲首个中医研究生学历课程项目】
2018年9月14日,首届上海—汉堡中医研究生项目正式开学。上海—汉堡中医研究生项目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德国汉堡大学中医中心、汉堡大学医学院职业教育学院合办,是欧洲第一个西医临床医学硕士起点的中医研究生学位课程项目,首届学生将于2018年冬季学期入学。学生顺利完成3年学业后,将被授予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客座教授托马斯·拉贝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2018年9月29日,北京妇产医院德国客座教授托马斯·拉贝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托马斯·拉贝于2013年加入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内分泌国际专家团队,并于2014年获聘客座教授。拉贝帮助北京妇产医院引进国际著名专家,搭建学科交流平台,创建中德妇产科学会,对妇科内分泌团队在临床、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拉贝是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好人——约翰·拉贝”的孙子,继承了祖父拉贝的和平愿望,致力于中德和平与医疗事业,曾先后两次获得习近平主席的接见。
【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召开】
2018年10月25日,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本次会议由安徽省教育厅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科文部联合主办、合肥学院和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承办。会议主题是:产教融合与“双元制”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会议围绕“产教融合与双元制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等主题,共同研讨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理念与新模式,并就“高水平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构建”“国际合作工科双元制高等教育”“产教协调育人、服务制造业创新发展”“技术转化——高校与中小企业间应用科学与知识转化”等议题展开了对话与合作。
【中德人文交流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举行】
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德国对外文化关系研究所主办,同济大学中德校园、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协办的“中德人文交流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文化对话之变迁——中国与德国的视角”在同济大学举行。本次会议围绕“中德人文交流的理论与实践”展开跨学科的学术讨论,内容涉及中德文化关系、人文交流机制建设与各领域实践、文化交流的社会影响等。会议的议题包括“德国对华文化关系之变迁”“中国对德文化关系之变迁”“全球变革与中德文化关系”“文化交往的国内影响”等。
三 中德文化交流
【“今日中国——合作·友谊·共赢”系列文化活动举行】
“今日中国——合作·友谊·共赢”是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系列文化活动。该系列文化活动涵盖音乐、戏剧、舞蹈、创意设计、文学、电影等多个艺术门类。2017年初,在德国各地举办的“欢乐春节”活动为全年活动拉开帷幕。在一年的时间里,两国文化艺术机构充分合作,共同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高水平文化活动。
【图文——中国当代海报和书籍设计展举行】
2017年3月2日,图文——中国当代海报和书籍设计展在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艺术图书馆开幕,参展设计师代表、德国文化界人士、汉学家等110余人参加。此次设计展展出来自中国大陆9个城市和港澳台地区近50位设计师的百余幅海报和近50本书籍设计作品。
【《西游记》德文全译本获莱比锡书展翻译奖】
2017年3月23日,林小发(Eva Luedi Kong)凭借其翻译的《西游记》首个德文全译本摘得第十三届莱比锡书展翻译奖。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出席德国电影回顾展开幕仪式】
2017年5月24日,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德国电影回顾展为会议配套活动之一。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了德国电影回顾展开幕仪式。
【京剧《浮士德》亮相威斯巴登国际五月艺术节】
2017年5月13—27日,由中国国家京剧院和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剧院基金会联合出品的实验京剧《浮士德》在德国威斯巴登、杜伊斯堡、卡塞尔、萨尔布吕肯四个城市展开巡演。该剧创排于2015年,由中国、意大利、德国三国艺术家联袂打造,用京剧的表现形式解读西方经典,不仅是一次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融与碰撞,亦是“以中国语汇讲述世界故事”的有益探索与尝试。
【“2017柏林戏剧节在中国”项目举行】
2017年6月6日,由吴氏策划主办、北京歌德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协办的“2017柏林戏剧节在中国”项目在北京揭幕。6月7日至7月8日,两部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德语戏剧《他她它》和《国家剧院的绊脚石》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为了配合演出,主办方还举办了“工作坊”“演后谈”以及剧目介绍活动,为广大戏剧迷提供与德国戏剧人交流对话的机会。柏林戏剧节是世界三大戏剧节之一。为了更好地向中国观众呈现德国戏剧艺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展现戏剧的多样性,“柏林戏剧节在中国”项目于2016年开始展开。在此项目框架内,由中德戏剧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从往届柏林戏剧节年度十部最值得关注作品中挑选出代表作,推荐给中国观众。
【“东西汇流——13至17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举行】
2017年6月8日至9月10日,“东西汇流——13至17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汉堡举行。该展览协议于“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期间签署,值汉堡G20峰会期间展出。展览汇聚了中国多家文博单位和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和辅助展品,以商品交换、宗教发展、文化交流、古代史迹和水下考古等多维度的内容为载体,展示了13至17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历程中东西方文明跨海交流、交融共进的宏大历史图卷。
【“德国设计师的中国情缘”展览举行】
2017年6月21日,“德国设计师的中国情缘”展览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展。此次展览展出的是已故德国设计师赫尔穆特·施陶巴赫的数十件轨道交通、家居及摄影作品。这些作品都充满了中国元素,体现出这位设计师浓浓的中国情缘。赫尔穆特·施陶巴赫是一位在德国工业设计界举足轻重的设计师,曾经走访中国多个城市,或用镜头捕捉和记录社会生活的点滴,用摄影感知中国传统文化,或是走进博物馆,观察中国古代家具的样式和工艺。施陶巴赫的作品汇集了中西方文化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尤其是与“中国制造”相结合的范例,反映出中德两国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的成功合作。
【德国慕尼黑电影节举行中国青年导演电影作品展映】
2017年7月1日,第35届慕尼黑国际电影节慕尼黑落下帷幕。《路过未来》(导演李睿珺,2017)、《清水里的刀子》(导演王学博,2016)和《八月》(导演张大磊,2016)3部中国新锐青年导演影片应邀参展,在德首映,其中《清水里的刀子》还成功入围竞赛单元。慕尼黑电影节与孔子学院总部合作,首次设立“中国青年导演电影作品展映”主题单元活动,是中国青年导演的作品首次在欧洲重量级的电影节上的一次集体亮相,让欧洲观众对青年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发展及文化变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习近平与默克尔共同出席柏林动物园大熊猫馆开馆仪式】
2017年7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柏林动物园大熊猫馆开馆仪式。习近平主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希望“梦梦”和“娇庆”能够拉近中德两国距离,成为承载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新使者。默克尔表示,在德中交往历史上,大熊猫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德中友好新发展的有力见证。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同现场的孩子们亲切交流,向他们赠送大熊猫毛绒玩具。当地少年将自己制作的熊猫版画赠给习近平主席夫妇。
【“感知中国·德国行”系列文化活动举行】
2017年7月5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主办的“感知中国·德国行”系列文化活动在柏林拉开帷幕。活动开幕式暨“最美中国人”美术作品展汇集了70余幅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此次“感知中国·德国行”还包括编钟乐舞演出、“匠心冶陶”瓷器展、创新中国主题展、环球灯会汉堡展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德国民众能够多角度、近距离地感知中国,体验中国。
【“感知中国·四川成都文化周”活动举行】
2017年7月5—9日,“感知中国——四川成都文化周”在德国柏林市举行。文化周由成都图文展、当地传统艺术表演和成都非遗文创展三部分组成。图文展以视频、图片形式介绍成都的历史文化和当下发展;传统艺术表演包括川剧变脸、工夫茶艺、青城武术和四川特色乐曲等;非遗文创展则由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蜀锦、蜀绣、竹编、剪纸等技艺,并邀请观众参与互动。文化周由柏林动物园、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和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举办。
【“感知中国·长江边的非遗故事——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举行】
2017年7月5日,“感知中国·长江边的非遗故事——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德国举行。这场以10个非遗人物、典故串起的非遗展,旨在让欧洲乃至世界触摸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非遗展通过传承人现场展演及与观众互动、图片文字介绍、相关实物展示等三种方式呈现,辅以画册、折页等方式。10个非遗故事分别为丝绸之路之基地、万里茶道之起点、凤凰涅槃之楚文化、世界诗人之屈原、活字印刷术之毕昇、中药医圣之李时珍、农耕时代之动漫、国粹京剧之娘家、道教圣地之武当山、吉祥中国之剪纸。展示的物品中,有嫘祖信俗图文,丝绸之路图,印有歌德头像、德国G20峰会会标的砖茶,万里茶道图等。
【“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展览举行】
2017年9月15日,“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展览开幕式在太庙艺术馆召开,该展览是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的重要项目,是德国当代艺术迄今在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展示,囊括了德国1950年至今最具影响力的55位艺术家的近320组作品。展览在太庙艺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红砖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元典美术馆和白盒子艺术馆陆续启幕,组成7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学术主题展和一场学术论坛。
【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音乐会举行】
2017年10月15日、18日,中国文联组织中国京剧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安平、严庆谷、黄丽珠,民乐艺术家吴玉霞、邓建栋以及知名青年歌手王二妮、霍尊等组成的艺术团赴德国法兰克福和柏林参加了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莱茵华韵》中国京剧交响音乐会和《柏林华彩》中国京剧民乐音乐会。音乐会采用东西方音乐戏剧艺术融合创新的形式,上演了京剧《野猪林》、京歌《蝶恋》等精彩节目,展现了中国传统京剧和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艺术团在演出间隙同吉森大学、海德堡歌剧院等德国文化教育机构开展交流,同德国工商、媒体界人士广泛见面和联谊,增进了中德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北京歌德学院30周年庆典活动举行】
2017年11月17—18日,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在798空间举行持续30小时的大型跨文化交流庆典马拉松,包含音乐会、表演、艺术装置、电影放映、系列演讲和青少年活动等3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歌德学院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文化交流活动的文化机构,1988年11月1日,在邓小平和时任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的推动下,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正式成立。30年来,歌德学院作为最早在中国大陆出现的外国文化机构,一方面致力于德语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一方面从事中德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在中德艺术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一扇中国人了解欧洲的窗口,更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文化交流方面取得巨大发展的历史见证。
【《三国演义》德文版推介会举办】
2017年11月28日,德国汉学家、翻译家尹芳夏(Eva Schestag)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三国演义》德文版推介会。尹芳夏是《三国演义》首个德文全译本译者,2011年正式接受德国菲舍尔出版社的委托,历时6年翻译了这部文学巨著。尹芳夏在推介会上向德国听众介绍了中国的文字、书籍、哲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三国演义》小说的历史背景、情节人物、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并朗诵了书中的重要章节,与听众分享了自己在翻译作品时的心得体会和遇到的难点,让不熟悉中国古代史的德国听众也能够认识和感受到《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史诗的不朽魅力,并对中国文学产生浓厚兴趣。
【直观——德中当代先锋艺术群展举行】
2017年12月10日,“直观——德中当代先锋艺术群展”在广州Art23当代艺术馆开幕。展览邀请了来自德国与中国的8位优秀当代艺术家参与,分别是Frederik Foert、Susanne Kutter、Olivia Seiling、黄小鹏、蒋国远、刘香林、徐子薇、应麦可。展出的作品涉及装置、影像、雕塑、绘画、行为等各大视觉艺术门类。
【第六届柏林中德文化节举行】
2018年4月26日,第六届柏林中德文化节在柏林拉开序幕。在此次为期11天的活动上,中德近百名艺术家围绕主题“她·Sie”呈现了一场包括绘画、音乐、摄影、舞蹈、文学、传统曲艺等在内的艺术盛宴。演出大厅外同期举办了“她的瞬间——中国当代女性摄影展”,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甄选出的40幅女性主题照片全面呈现了当代中国女性风貌。“女性”是今年德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政治热点问题。本届柏林中德文化节通过国际艺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去消除人们惯常思维的“性别标签”,探讨人文环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中国赠送马克思雕像揭幕仪式举行】
2018年5月5日,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由中国赠送的马克思雕像揭幕仪式在他的故乡——德国西南部城市特里尔举行。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莱法州)州长德赖尔、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雕像作者吴为山和特里尔市市长莱布等共同为雕像揭幕。雕像为青铜材质,高5.5米、重约2.3吨,与世界文化遗产尼格拉城门及马克思故居,一同组成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美丽的风景。中国向马克思的故乡赠送雕像,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特里尔,特别是对马克思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纪念,反映了中德人民的友谊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愿,为中德友谊与合作架起了新桥梁。
【“马克思、汽车和足球:德国与中国的联系”国际对话在特里尔举行】
2018年5月6日,作为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的“马克思、汽车和足球:德国与中国的联系”国际对话在德国特里尔市举行。两国专家就两国历史与现实维度的各种关系展开了多层面的探讨,既让世界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让世界加深了对中国政治体制和道路的了解。
【云南文化周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举行】
2018年5月11日,“云南文化周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在德国柏林拉开序幕,200余名中德嘉宾出席了开幕式。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成立十年来,始终致力于向德国公众全面展示中国在文化、艺术、教育和社会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和成就,其多个连续举办多年的品牌活动,如“欢乐春节”大型庆典、欧洲围棋大满贯赛、“天涯共此时——中秋庆典”、小剧场话剧周、德国中国曲艺周、儿童戏剧周等已在柏林享有了一定知名度,每年都会吸引很多喜爱中国文化的德国朋友热情参与。本次“云南文化周”汇聚了云南26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展与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滇红茶制作技艺、宾川朱苦拉咖啡制作技艺以及云南歌舞乐展示。
【第六届德国中国曲艺晚会举行】
2018年10月12日,第六届德国中国曲艺晚会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14位中外演员为德国观众和当地华侨华人表演了节目。“德国中国曲艺周”活动自2013年起由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与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举办,到2018年已是第六届。几年来,中国曲艺家们走遍了柏林、汉堡、杜塞、法兰克福和慕尼黑等地,献上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成了华侨、留学生追寻故乡文化的平台。
【“从共同到不同——2018城市+(长春—慕尼黑)公共艺术双城展”举行】
2018年12月7日,“从共同到不同——2018城市+(长春—慕尼黑)公共艺术双城展”在吉林省长春市雕塑博物馆开幕。本次中德公共艺术双城展以“从共同到不同”为主题,汇集来自中德50位艺术家、建筑师、规划师的60余件作品,涵盖装置互动、雕塑、摄影、绘画、影像、建筑等不同艺术形式,同时,一系列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在展览期间举办。
【2018中德历史城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举行】
2018年12月9日,“2018中德历史城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青岛市举行,来自中德两国的专家、学者聚焦“历史城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围绕历史城区的规划设计、历史文化保护、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修复、生态环保、公共管理、产业投资等内容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发表演讲并实地考察,就中德两国历史建筑、里院建筑保护和利用相关经验进行广泛的交流,为加快推动青岛历史城区繁荣复兴提供智慧支持,为开拓保护模式、创新发展思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 中德媒体交流
【纪念中德建交45周年访谈录《忆海拾英》出版发行】
2017年10月,纪念中德建交45周年访谈录《忆海拾英》中德文双语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收有对两国合作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界人士的访谈实录共20篇,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为该书作序。《忆海拾英》一书内容体现了许许多多投身中德关系发展的有识之士的热情和心血,是对两国交往45载春华秋实的一个注解,能让广大读者,特别是致力于中德合作的各界人士,感受到45年来两国关系的风雨兼程、同舟共济,体会到两国人民的心相近、情相连,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中德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中德电视纪录片创作研讨会举行】
2018年4月25日,中德电视纪录片创作研讨会在德国科隆成功举办,来自中德两国的电视纪录片专家与纪录片爱好者齐聚科隆,共同就中德两国纪录片创作交流互动。德国著名电影制作人罗尔夫·吉森、吉林艺术学校副院长王俊杰分别以“中德电视电影发展与对话”“中国纪录片创新发展与跨文化传播”为题做了主旨演讲。研讨会上,主办方还放映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并邀请该片主创分享创作心得。本次中德纪录片创作研讨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与柏林竹苑德中文化交流促进会联合主办,德国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电影论坛、科隆电影媒体学院协办。
【第七届中德媒体对话举行】
2018年5月7日,第七届中德媒体对话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德两国的媒体代表和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此次对话,就进一步加强中德媒体交流合作、社交媒体时代的国际新闻报道、经济全球化与媒体等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交流。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德国外交部共同主办的中德媒体对话创办于2011年,由中国和德国轮流举办,已成为两国媒体人士交流互鉴、拓展合作的年度重要活动。
【“2018中国吉林省电视周”活动举行】
2018年10月8日,“2018中国吉林省电视周”活动在德国法兰克福拉开帷幕。由吉林电视台和五洲传播中心制作的纪录片《家宴》《关东酒事》《五彩绣枕》《走向世界的中国高铁》和《象帽舞》五部精彩纪录片和10部短视频通过德国合作伙伴莱茵美茵电视台向主流受众讲述吉林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莱茵美茵电视台是德国法兰克福地方主流电视台,覆盖受众超过500万人。双方还举办了交流座谈会,共同观看了吉林纪录片《走向世界的中国高铁》,中方就现有节目情况及拟开展合作的选题和项目进行了推介交流。
【“生命:董卿对话大卫·瓦格纳”读书会举行】
2018年10月11日,中国电视文化节目《朗读者》创始人董卿和德国作家大卫·瓦格纳在德国首都柏林共同举办一场有关生命的中德文学对话及读书会。两人分享并交流了从各自人生以及文学中获得的生命感悟。已经在中国出版了长篇小说《生命》的德国作家大卫·瓦格纳讲述了自己通过肝脏移植,感知另一个生命在他身上的延续和希望。董卿分享了在《朗读者》节目中一对父母捐献女儿器官并拯救了5个人的故事。之后,董卿朗读了一生饱受病魔折磨、却在对生命的思考中刷新精神高度的中国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的片段,大卫·瓦格纳则朗读了自己的小说《生命》片段。这场读书会完美展现出文学讲述可促进跨越国度、跨越文化的理解和沟通。
【纪录片《中德制造》开播】
2018年11月28日,由深圳广电集团新闻中心制作的《中德制造》在深圳卫视开播。该纪录片分为《基石》《质量》《制造者》《供应链》和《双元制》5集,以深圳制造业企业为代表,从中国制造业的实践出发,对标世界制造业强国德国,多层次、多维度地介绍了德国制造业的真实面貌,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难点及未来趋势。
五 中德体育交流
【中德签署《关于推动足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2017年5月24日,在北京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上,在刘延东副总理和加布里尔副总理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与德国法兰克福足球俱乐部签署了《关于推动足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今后将在学生运动员交流、学术研讨、媒体合作及校园足球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
【中德足球峰会在法兰克福举行】
2017年6月7—8日,首届中德足球峰会在法兰克福举行。约200位来自中德两国的足球协会、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俱乐部以及德国足球甲级联赛俱乐部的代表出席并进行了密切交流。此次峰会为两国足球专业领域专家提供了珍贵的机会来互相了解并加强双方合作。峰会不仅让德方更好地认识中国足球市场,也让中方更深入地了解德国职业足球取得成功的主要运营模式。与会双方都表示将共同努力,更深入了解并加强之间的联系,研究在中国推广足球运动的方法,支持足球运动在中国的稳步发展。
【2017年校园足球德国训练营举行】
2017年7月3—12日,中德青少年校园足球训练营在德国成功举办,来自中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名学生运动员参加了此次训练营。本次训练营由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和德国足协共同承办,旨在落实2016年两国达成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战略合作协议。
【习近平与默克尔观看中德校园足球友谊赛】
2017年7月5日,在德国出访的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及德国总理默克尔来到柏林奥林匹亚体育场,参观了“中德校园足球合作”图片展,与两国小球员亲切交流、合影,并共同观看中德青少年校园足球训练营友谊赛。此次参赛的是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队,是从2015—2016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13岁以下组别选拔出的最佳阵容。整场活动气氛热烈、比赛精彩纷呈,双方小球员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两国领导人的充分肯定。习近平主席对小球员们表示,青少年是中德足球事业发展的希望,也是中德两国友好合作事业的接班人。希望双方小球员发扬团结拼搏精神,学习和交流足球技巧,成为好朋友、好伙伴。
【第七届中德体育研讨会举行】
2017年9月18—22日,第七届中德体育研讨会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和德国内政部共同主办、上海体育学院承办。会议设立了“中德体育组织现状与政策”“促进冬季体育项目发展的政策措施”“学校和体校的双重职业生涯”3个主题,来自中德双方的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汇报交流和讨论,共同推动中德体育交流与合作。
【第三届中德大学生足球四强赛举行】
2018年6月7—11日,第三届中德大学生足球四强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成功举办。本届比赛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共同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承办。中方派出太原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两支男足队伍,与德方来自海德堡大学、斯图加特大学的男足球队进行了为期1周的比赛和交流活动。最终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足球队获得了冠军,海德堡大学获得第二名,太原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并列三名。除比赛之外,活动期间还举办了足球发展座谈会、中德大学生文化联欢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德国的大学生运动员们全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PASCH足球季”中德足球夏令营举行】
2018年7月6—14日,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慕尼黑足球学校和歌德学院·中国联合举办了“PASCH足球季”中德足球夏令营活动。全国15所PASCH项目学校的中学生们及其体育老师接受了慕尼黑足球学校四位优秀足球教练的培训和指导,参营的学生和体育老师们每天还参加以运动和足球德语为重点的德语课程。该夏令营为德国歌德学院的“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PASCH)”项目框架下的活动,致力于创造德国语言、体育与德国足球专家在中国学校中的可持续联系,提升校园足球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事业和校园足球项目的建设发展。
六 中德青年交流
【中德青少年国际营地论坛举行】
2017年5月24日,中德青少年国际营地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是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的配套活动。来自中德两国的青年组织、青年体育协会、青少年活动中心、营地运营机构和体育品牌企业的80名代表参加了论坛。受共青团中央委托,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承办了中德青少年国际营地论坛及有关活动。此举旨在加强中德青少年营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中德人文交流渠道,为中德校外教育的发展提供相互借鉴。
【中德青年创新创业合作交流周举行】
2017年6月13—16日,以“青春同行·创赢中徳”为主题的中德青年创新创业合作交流周暨百名德国青年中国(江苏)行活动在江苏太仓市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科技部与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同主办,是中德两国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活动之一。活动旨在进一步落实中德两国政府提出的中德青年创新创业伙伴计划,推动两国青年创新创业者互动交流与经验分享,促进两国创新创业资源的有效对接。
【中德青少年足球交流会举行】
2017年6月19日,中德青少年足球交流会暨第五届德中青少年足球邀请赛赛前动员会在青岛中德生态园德国足球亚洲基地举行,前中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中德生态园顾问克劳斯·施拉普纳对足球小将们进行了足球技术指导。德中青少年足球邀请赛是由青岛市荣誉市民、德国曼海姆市前第一副市长艾格博士与前中国国家足球队总教练克劳斯·施拉普纳、德中友协莱茵内卡分会会长菲利克斯·库尔茨在2012年共同发起的中德两国青少年足球交流活动,得到了中德两国足协、德国外交部、曼海姆市政府等部门和机构的大力支持。2015年,中德合作在青岛建立德国足球亚洲基地,全面引进德国足球培训体系。
【第二届中国青少年音乐比赛·蜂鸟音乐奖——全国级比赛举行】
2017年7月13—15日,“第二届中国青少年音乐比赛·蜂鸟音乐奖”在北京举行全国比赛。该比赛由北京(中国)国际音乐比赛管理委员会和德国音乐理事会,以及德国青少年音乐比赛组委会联合举办,其主要目的是使年轻音乐家接触和体验不同的音乐合作方式。全国比赛后开展的固定公益项目“中德青少年音乐交流季”,每年9月至11月以全额资助中德青少年比赛获奖者互访的形式,在德国和中国举办,内容主要是为中德青少年开展音乐大师班及巡演活动,为选手提供更多演出机会,并以此促进中德青年之间的人文交流。
【第16届德国柏林中德青少年艺术节举行】
2017年7月19—25日,第16届德国柏林中德青少年艺术节在柏林举行。来自9个德国和14个中国团队的600多名青少年小艺术家们参加了本次艺术节,内容包括在不同场地同时进行的钢琴、手风琴比赛,钢琴大师课、手风琴大师课、舞蹈大师课、艺术大师课以及文艺演出等。除了单个的才艺友好比拼和大师课之外,小艺术家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美术工坊、跨文化、中国功夫工坊等活动来了解中德文化和交流观点。德国柏林中德青少年艺术节由德国艺术与教育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从2002年举办至今,该艺术节已经成为一年一度欧洲最大的中外青少年艺术交流活动。
【“中德未来之桥”青年领导者合作洽谈会举行】
2018年3月23—25日,“中德未来之桥”青年领导者合作洽谈会在青岛中德生态园举行,来自中德双方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产业界及研究机构的20余位青年代表聚焦绿色发展,围绕节能环保,共商中德交流合作发展新路径。此次活动由全国青联、德国墨卡托基金会发起并支持,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青岛市青年联合会、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主办,青岛中德生态园管委、中德联合集团承办。201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与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威斯特维勒就进一步发展中德关系、加强中德青年交流达成重要共识,决定今后10年每年举办“中德未来之桥”交流营项目。此次活动为进一步促进中德青年交流,特邀前六届交流营营员代表和嘉宾代表共同举办合作洽谈会。
【第17届德国柏林中德青少年艺术节在柏林举行】
2018年7月19—25日,第17届德国柏林中德青少年艺术节在柏林举行。本次艺术节吸引了来自8个德国团队和9个中国团队600多名青少年小艺术家们参加,主要内容包括:4场大型文艺演出,风琴比赛、钢琴比赛、合唱比赛、舞蹈大师课、中德小画家画展、音乐工坊、美术课堂等。
【第三届中德青少年文化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市举行】
2018年11月13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德国墨卡托基金会主办,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德国对外关系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中德青少年文化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开幕。本届研讨会以“‘文化教育’中的创造性与创新能力”为主题,探讨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在文化教育领域所产生的意义及影响。来自中德两国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青少年教育机构负责人和教师及相关部委的代表1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研讨会期间,中方还安排德方专家学者参观了新落成的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赴北京、天津两地的学校及课外文化机构参观访问,对中国青少年文化教育的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撰稿人:李文红、邱袁炜、王建斌、徐丽莉、徐四季、于芳、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