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之在《女神》周年纪念会上结识郭沫若,从此与郭沫若结下了深厚友谊。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青年,汪静之积极从文化时潮中汲取滋养。他爱看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作家的作品,其中就包括《茵梦湖》《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郭沫若译作。他们都非常欣赏对方的诗作。汪静之的作品不但记录下了郭沫若1925年的生活状况,并且在多处记录了他与郭沫若的友谊。这些说明一个相互切磋、彼此支撑的文学环境,对发展我们的事业有利。
(载《郭沫若学刊》2012年第4期)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郭沫若,一生历尽波澜,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卓绝的社会成就和贡献,前人已多有研究。本文回顾了郭沫若与同样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文化巨人赵景深的三次交往。一为二人在《创造周报》上的一次通信,二为鲁迅纪念会上相邻而坐,三为有关《管子》校勘的通信。从中可以感受诗人郭沫若浑身都
导师:李生滨学校:宁夏大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郭沫若是一位绕不过的作家,郭沫若的一生贯穿整个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到新时期末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曲折发展历程。对于郭沫若的研究从《女神》诞生便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在整体的郭沫若研究中,郭沫若的散文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郭沫
本书收录了郭沫若创作的《创造十年》与《创造十年续编》。总的说来,两者都以郭沫若自身为叙述视角,采取个人传记的体裁,讲述了“创造社”这一与“文学研究会”并驾齐驱的新文学团体十年间的活动情况。其中,《创造十年》是郭沫若1932年流亡到日本时对1918年至1923年创造社前期活动的回忆,此时这一团体以郭沫若、郁达夫、
一、郭沫若创作与译作内容的相似性 郭沫若创作的《三个叛逆女性》和爱尔兰作家约翰·沁孤的《悲哀的戴黛儿》在情节上具有相似性,都体现了英雄主义和反叛精神。在《悲哀的戴黛儿》中,戴黛儿鄙视高贵富裕的宫廷生活,为了自由和爱情,宁愿在一座小山脚下过着粗鄙的生活。在得知情人莱西被国王阿尔斯特尔谋杀后,她选择了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