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们焦虑于所谓现代性问题
从山上到山下,他们不停地讨论
我则一点也不关心这个问题
太平洋有现代性吗?
南极呢?抑或还有九曲溪
它们有现代性吗?
珠穆朗玛峰有现代性?
黄山呢?还有武夷山
它们有现代性吗?
也许,云最具现代性
从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到柳宗元的“岩上无心云相逐”
再到郑愁予的“云游了三千岁月
终将云履脱在最西的峰上……”
从中国古人的“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到波德莱尔的巴黎呓语“我爱云……
过往的云……那边……那边……奇妙的云!”
还有北美天空霸道凌厉的云
以及西亚高原上高冷飘忽的云
东南亚温润的云,热烈拥抱着每一个全球客
云卷云舒,云开云合
云,始终保持着现代性,高居现代性的前列
(原载李少君《海天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民国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介绍波德莱尔时,往往强调他的特立独行。1930年出版的《法国文学史》作者徐霞村写道:“波得莱而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人。他有一副古怪的容貌和一副奇特的性情;世人称为美的,他以为丑,世人以为丑的他反以为美”。波德莱尔的特立独行幻化成一系列传说,在民国时期广为流传:在发表于1927年5月《小说
本书主题是探讨当代理论和文学创作的转向问题,这一转折牵涉到从后现代问题转为现代性问题——这个像是倒退的转向却构成了当代学术运行推进的轨迹,贯穿于其中的论题主要是现代性问题,本书一直要探究的问题是:现代性到底是后现代的残羹,还是补药?现代性问题在90年代后期开始在中国学界显现,这对于熟悉现代化问题的中国
1999年8月8日至8月11日,由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延边大学共同举办的“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中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5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者围绕“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这一命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宋剑华认为现在必须清理现代性、现代意识、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该书以启蒙为切入点对现代性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更深入地挖掘哈贝马斯现代性问题的内在逻辑理路及其解决方案,并给出自己对现代性问题的相应解释。哈贝马斯通过重建启蒙理性,把工具理性改造成交往理性,把主体性改造成主体间性,把意识哲学范式改造成交往范式,把狭义的理性扩展为“总括性的理性”,从而实现了生活领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