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孟轲读倦说荆轲,
《三颂》[※注]吟酸咏《九歌》。
记得先生尊鲁叟,
圣贤任侠哪边多?
二
先生毕竟是诗豪,
一赋《闲情》韵致高。
夸父女娃[※注]同拜倒,
征知满腹有牢骚。
三
少陵心血较陶温,
应向田家说报恩。
五十终逾百步走,
能言朝叩富儿门。
在中日两国民俗文化的深层里,有许多相似的乃至相同的或同源分流的或同中有异的因素值得深入地加以考察。有关鸡(天鸡、金鸡)的神话、传说和信仰就是其中之一。本文的目的是,从鸡和鸡传说的象征功能入手,探讨中日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某些共同性。一、再生和复生 鸡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具有“五德”的家禽。在中日两个国
本文认为,研究审美起源,要重视对考古、人类学资料的分析。但由于这种资料作为无声证人提供的消息过于“含蓄”,理论分析便成为不可少的补充,从而使这个本来属于实证性的研究不免带上思辨的色彩。本文通过这两方面的论证,提出了审美现象发生于人类诞生之时的观点。本文先从考古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考古发现表明:1400万
仁包括不同层面的内容。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仁的学说是一种生态哲学。仁的宇宙论根源是天,即自然界的“生生之道”,也即生命创造。仁的学说不仅肯定了人的主体性,而且肯定了自然界的生命价值。从孔子开始,就提出“生”的哲学。宋儒进一步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生之谓性”、“仁即生理”等说,认为天地以生物为心,
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蕴涵了三重维度的伦理关系,其中包括人对自然敬畏之心;人与人之间多重感恩伦理关系的反馈伦理场互动;在人与社会(组织)关系中,对于个体而言,其感恩德性表现为对于社会(组织)的道德义务、伦理责任、集体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等,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感恩德性体现在一系列的制度供给和规范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