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据JF收入法测算的我国人力资本存量
在探讨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及其变化趋势时,实际值往往比名义值更具有意义。根据《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8》提供的数据(见表1),在1985—2016年,我国实际总人力资本持续增长,从1985年的32.96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41.59万亿元,增长约为9.36倍,年均增长率为7.98%。尽管1985—2016年我国实际总人力资本的年均增长率较高,但仍低于我国GDP增长率。这段时期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低教育水平的老龄化人口逐步退出劳动市场,而新增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高,因此收入也较高,通过JF收入法测算的人力资本存量因此较高(李海峥、梁赟玲,2010)。
表1 我国名义、实际总人力资本和名义、实际总劳动力人力资本(1985—2016年)

续表

分析这段时期我国名义总人力资本与名义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可以发现,我国名义劳动力人力资本占名义总人力资本的比重整体是下降趋势,可见,我国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在逐步减小,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显现。
分析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能够更细致地反映我国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尽管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也会受到人口年龄分布的影响,但它能够剔除劳动力人口数的影响,因此能够反映一个地区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发展状况。所谓的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是指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与劳动力人口的比率,而劳动力人口则是指16岁以上的非退休人口。表2数据显示,1985—2016年我国名义(实际)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都出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从1985年的23869元上升到2016年的163300元,增长了约6.84倍,显示了这段时期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取得的成效。
表2 全国名义、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和名义、实际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1985—2016年)

续表

(二)根据成本法分析中国人力资本规模
成本法是将为了获得人力资本所需进行的投资当作一种成本的计算方法。本文采用我国教育经费的总支出及我国教育机构的数量增长来反映为了获得人力资本而进行的公共支出,同时对卫生医疗支出及其在GDP的占比变化来测算健康投资的成本,以此分析中国人力资本的规模变化。
1.教育经费总支出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自1991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一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教育经费总量从1991年的7315028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388883850万元,增加了约53倍。但是,自1993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总支出年增长率的波动变化比较大且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教育经费在1994年增长率最高达到了40.46%,之后我国教育经费年增长率呈现波动式起伏,总趋势明显下降,2013年降到最低为5.97%。这说明虽然我国教育投资的总支出不断扩大,但增长的速度在不断下降。总体而言,我国教育经费支出总量不断扩大,对于扩大人力资本存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3 1991—2016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及增长情况

2.各级教育机构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费用投资的不断增加,我国各级教育机构亦发展较快。表4概述了1990—2016年我国五类主要教育机构(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中、初中、普通小学和学前教育)发展情况。20余年里,我国高等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普通高中、初中和普通小学数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从1990年的1075所增加到2016年的2596所,增加了2.4倍,年均增长率为3.4%;学前教育从1990年的172322所增加到2016年的239812所,增加了1.4倍,年均增长率为1.3%;普通高中数量从1990年的15678所降低到2016年的13383所,减少了2295所,下降率为14.64%;初中数量从1990年的71953所降低到2016年的52118所,减少了19835所,下降率为27.57%;普通小学数量从1990年的766072所降低到2016年的177633所,降幅最为明显,减少了588439所,下降率为76.81%。普通高等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的上升幅度大,说明我国教育投资取得了显著成效,学前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重视和普及。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数量的减少并不代表我国对于中等和初等教育的忽视,而是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导致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同时由于最近10余年我国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教育格局发生了变化,教育资源逐渐集中合并。
表4 我国1990—2016年各级教育机构发展情况

3.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情况
对于一个国家的健康投资而言,医疗卫生投入是最重要的指标,它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和医疗环境。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07年以来我国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始终保持上升趋势(见图1),财政卫生支出从2007年的1989.96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14450.63亿元,10年间增长了7倍。同时,2007—2017年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增长率虽有波动但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0.74%上升到了2017年的1.75%。可见,国家对健康类人力资本的投资不断加强。

图1 我国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情况(2007—2017年)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4.从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看中国人力资本规模
本文所需的“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与“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据此可计算出历年从业人员不同年龄组别的学历分布情况。由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8年才开始编撰,仅能提供1997年之后的我国从业人员的学历分布情况。
表5数据显示,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就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重逐年增加,从1997年的3.5%提高到2016年的18.1%,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增长。从具体年份上看,2001—2009年就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增长缓慢,但进入2009年以后,该项指标的比重快速从7.4%上升到18.1%。
表5 全国各地区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续表

二 人力资本发展的国际比较
为更好地研究我国的人力资本,本文采用人力资本指数指标来反映人力资本规模,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入学率、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及科研人员这些指标来反映人力资本结构,进而分析中国、美国、韩国及印度四国在这些指标上的差异。
(一)人力资本指数比较
教育和健康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两大组成部分,教育和良好的健康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力并促进经济增长。更高的受教育年限意味着工人拥有更多的技能提升,带来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也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在健康方面的投资可以通过对各种健康结果和与健康相关因素的影响,包括劳动力市场参与和劳动生产率、预期寿命、储蓄和生育决定等,来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反,健康状况不佳不仅会妨碍体力,还会影响受教育能力,造成更大的人力资本损失。
《世界发展报告2019》制定了人力资本的跨国指标,即人力资本指数。人力资本指数是对2018年出生的一名儿童在出生国普遍存在卫生状况糟糕、教育质量不佳的既定风险的情况下,在其18岁时所期望获得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行评估,该指标强调当前健康水平和教育成果的提高将如何塑造下一代工人的生产力。假设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指数为x,则意味着该国既定年度出生的儿童作为未来工人的生产率只是完整教育和全面健康基准线所能产生的x分值部分(见表6),这一未来生产率可以分解为人力资本指数三个组成部分各自的贡献,每一部分的贡献以相对于基准线的生产率来表示(世界银行,2018)。
表6 测量2018年出生的儿童未来作为工人所具有的生产率

人力资本指数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与卫生健康水平,通过对儿童健康与受教育年限方面的评估,来分析2018年出生儿童的未来生产率,体现了国家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表7数据显示,在中国、美国、韩国、印度四个国家中,韩国的人力资本指数排名最高(总排名第2),HCI为0.84;美国排名次之(总排名第24),HCI为0.76;中国总排名第46,HCI为0.67;印度在四国当中排名最低(总排名第115),HCI为0.44。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指数高于绝大部分国家,体现了其教育和医疗水平领先世界的事实。韩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其人力资本指数在157个受调查国家中排名高达第2,这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快速提高,已赶上甚至超越大部分发达国家,这也是韩国近年来能够实现创新转型和技术赶超的重要原因。作为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人力资本指数排名第46,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但是远远落后于韩国,为了更快地实现创新转型,我国应当学习韩国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和健康事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蓄力。印度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与我国相似,其HCI排名第115,HCI值仅为0.44,在受调查国家中排名靠后,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教育和医疗资源难以满足人口高速增长的需要,同时,地区发展差异大,女性人力资本水平较低。
表7 2018年中、美、韩、印四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指数(HCI)

(二)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政府教育支出是我国教育经费支出的主要部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从表8可以看出,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四个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同美国相比差距较大,与印度、韩国比较也有一定的差距,且多年来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没有超过4%。以2014年为例,我国比重为3.5%,低于美国1.9个百分点,低于印度0.3个百分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可见,从国际间的横向比较上看,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表8 中、美、韩、印四个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

(三)入学率
入学率是反映一个国家人力资本储备情况的重要指标,对该指标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本差异。
从横向上看,2005年四国的初等教育的入学率差异较小,体现了各国初等义务教育的发展成果;在中等教育方面,中国2005年的入学率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入学率相当,印度的入学率最低,美国和韩国的中等教育入学率已经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高等教育方面,2005年中国和印度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高收入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而韩国(90.3)和美国(82.1)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则明显超过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65.7)。到2016年,四国的初等教育入学率依旧接近100%;中等教育方面,中国(94.3)已经大大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77.8),印度则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美、韩两国接近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在高等教育方面,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比高收入国家入学率低27个百分点,印度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6.9),而韩国(93.3)、美国(85.8)远高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见表9)。
表9 中、美、韩、印四个国家的入学率情况

从纵向上看,2005—2016年,中国的中等教育入学率和高等教育入学率发展迅速,分别从19.3%和62.3%提高到48.4%和94.3%,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距离高收入国家的入学率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率;印度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入学率均有所发展,其中中等教育入学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入学率尚未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入学率水平;韩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和中等教育入学率分别从90.3%和93.2%提高到93.3%和100.2%,入学率水平极高,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率远超其他国家,体现了韩国作为世界上快速发展的国家,其人力资本水平的发达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韩国生产率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韩国20余年的技术创新转型提供了人才基础;在此期间,美国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入学率分别从82.1%和95.7%上升到85.8%和97.2%,作为老牌发达国家,美国的人力资本水平依旧位于世界领先位置。
(四)卫生费用支出情况
从世界的角度看,我国的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和人均医疗支出情况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表10数据可以看出,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这一项,在四个国家中,中国仅超过了印度,低于其他国家,在表10中列出的4个国家中,以2014年为例,中国2014年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6%,超过支出比重最低的印度0.9个百分点,但低于支出比重最高的美国11.5个百分点,距离世界平均水平9.9%还差4.3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的卫生开支相对GDP的水平来说,处于比较低的位置。从人均医疗支出这个指标数据来看,我国的人均医疗支出水平与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情况基本一致。在表中列出的4个国家中,我国人均医疗支出仅高于印度,低于其他国家人均支出。以2014年为例,人均医疗支出高于1058.5美元(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有韩国和美国,中国2014年的人均医疗支出为419.7美元,高于印度344.7美元,但低于人均医疗支出最高的美国8982.8美元,距离世界平均水平1058.5美元还差638.8美元。从上述情况来看,我国的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距离世界水平有一定差距,个人医疗支出差距较大,说明我国的医疗保健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表10 中、美、韩、印四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和人均医疗支出情况

(五)每百万人中研究人员数
从国际视角看我国科研人员的发展对比情况。表11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的科研人员总量在不断上升,但和其他国家的对比来看,我国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以2014年为例,韩国排名第一,每百万人中研究人员数为6899人,美国次之,每百万人中的研究人员为4018.6人,我国的每百万人中研究人员数为1113.1人,四国中仅比印度高。
表11 中、美、韩、印四个国家每百万人中研究人员数情况

三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从人力资本存量、教育经费总支出、各级教育发展、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全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等多视角分析了我国的人力资本规模。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的人力资本规模在不断扩大,具体表现为: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在逐年上升,名义人力资本从1985年的32.96亿万元提高到2016年的1674.56亿万元,名义人力人均资本从1985年的35017元提高到2016年的1472129元;自1991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一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教育经费总量从1991年的7315028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388883850万元,26年间增加了约53倍;从各级教育发展情况来看,随着我国教育费用投资的不断增加,各级教育机构发展不断壮大,普通高等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不断提升,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上升幅度较大,这说明我国教育投资取得了显著成效;医疗卫生方面,2007年以来我国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稳步上升,财政卫生支出从2007年的1989.96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14450.63亿元,十年间增长了7倍;全国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方面,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就业人口中高等学历人口比重逐年增加。
然而,通过与国际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在一些具体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在中、美、韩、印四国的人力资本指数比较时,韩国在人力资本指数上的排名最高(总排名第2),HCI为0.84;美国排名次之(总排名第24),HCI为0.76;中国总排名第46,HCI得分为0.67。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四个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同美国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与印度、韩国比较也有一定的差距,且多年来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没有超过4%;从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中国仅超过了印度,低于其他国家;尽管我国的R&D人员总量在不断上升,但和其他国家对比来看,我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针对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为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大教育投资,提高我国整体受教育水平。如果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只一味地进行物质投资,即使获得先进的物质资本,也会因为缺乏合格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而使得物质资本投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降低其效率。因此,我国应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尤其是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仅要重视教育数量,更要重视教育质量。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良好氛围,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状况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改善我国的教育现状,提升教育质量,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一起着手,一起改变,更需要社会各级一起努力,在社会各级建立一定的教育激励制度,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尹典,2017)。
第二,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应当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医疗保健投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对医疗保健卫生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对于基层以及偏远地区工作的医疗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支持;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基本职责应当是为人民提供公共产品的非盈利服务,例如政府应当免费向公民提供妇幼保健、疫苗接种及对各种传染病、地方病的控制。建立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向全体居民提供能够保证所有成员基本健康的基本医疗保障,以确保全体居民的基本健康,一方面要加快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扩大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农村居民的大病救助覆盖面。
第三,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我国需要建立相关的资本培养机制和发展管理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能力发挥筑起平台,优化人才成长坏境。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来维持,特别是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形势下,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的争夺会更加激烈,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提供适合科技人才的发展条件,创造尊重科技人才的良好环境氛围,才能促进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本的培养机制,同时还要提高对外来人才的引进,提高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同时政府应加强国家科技人才梯队的顶层设计,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体系(程锐、马莉莉、陈璇,2019)。
第四,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对于我国来说,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相对于数量庞大的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本的素质并不高,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不完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比例很小,人才方面的储备量较少。国民经济的增长靠的不是劳动力数量,而是真正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资本。因此,应在不断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同时,加大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善我国的人力资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