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历史悠久。公元7世纪起,巴林成为阿拉伯帝国巴士拉省的一部分。1507—1602年,巴林为葡萄牙人占领。1602—1782年,巴林受波斯帝国统治。1783年,赶走了波斯人,建立了巴林酋长国,由哈利法家族担任酋长。1820年,英国侵入巴林,强迫签订了《波斯湾总和平条约》。1880年和1892年,英国又先后强迫巴林同它签订了政治、军事条约。条约规定,未经英国同意,巴林不得允许任何国家在巴林建立外交使团、领事馆或海上燃料补给站,并不得把领土割让或典质给任何其它国家。实际上巴林成了英国的“保护国”。根据协议,英国派军队驻扎巴林,并在巴林建立了军事基地。1962年5月,英国开放了巴林岛祖非尔军事基地的深水码头,以停泊巨型军舰及航空母舰。经济上也受英国牢牢控制,从石油至商品出售、海运、电讯以至建筑部门都由英国公司操纵。
早在1933年美国就攫取了在巴林开采石油的特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进一步扩张在巴林的势力,在巴林建立了海军基地并使用英国的海军基地。
1957年11月,英国政府再次声明巴林是“英国保护下的独立酋长国”。1971年3月,英国宣布,英国同波斯湾诸酋长国签订的所有条约在同年底终止。1971年8月14日,巴林宣布独立,成为君主立宪制的酋长国。由哈利法家族第10代伊萨·本·苏莱曼·哈利法任埃米尔,即国家元首,其子哈密德·本·伊萨·哈利法为王储。1972年12月11日,巴林首相办公室宣布,将巴林埃米尔登基日(12月16日)定为巴林国庆日。
巴林于1973年初颁布宪法后,同年12月7日,通过选举组成了巴林第一届议会。1975年协商议会因拒绝通过内阁提出的安全法被埃米尔宣布解散,迄今未恢复。巴林宪法禁止政党活动。国家元首埃米尔由哈利法家族世袭,掌管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
巴林是个岛国,长期来它是海湾地区采集珍珠和贸易中心。在石油发现前巴林人民主要靠采集珍珠、捕鱼和经商维持生活。20世纪初巴林就是海湾地区货物集散中心,那时关税和税收是国家预算主要收入,1930年关税收入占国家收入9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林珍珠业受日本珍珠养殖业的冲击而衰落。但贸易中心的地位则维持至今。巴林的工、农业,特别农业较单一,农民主要种植椰枣,有“百万椰枣之岛”的美称。主要工业是石油业,1932年发现石油,1933年开采,1935年在锡特拉建立一个炼油厂,是海湾地区开采石油最早和炼油最早的国家。但石油的勘探、开采、提炼、运输和销售权都由美、英石油公司操纵,石油开采权完全掌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美孚公司和德士古公司合股(各50%)组成的“巴林石油公司”手中。其它有珍珠、造船、织布、陶瓷业等,大都分属于手工作坊。
50年代和60年代由于石油收入的增加,巴林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得到改善。7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石油价格暴涨及石油国有化,巴林政府掌握了石油所有权,石油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迅速发展》政府一面利用巨额石油收入发展工业及国内各项基础设施;一面充分利用本国有利的地理环境和设施,执行经济来源多样化政策,大力发展服务性行业,致力于把巴林发展成为海湾地区的服务中心。主要措施有:
(一)大力发展金融业。巴林利用地处波斯湾产油国中心的优越地位,经验丰富的金融人员及先进的金融设施从70年代中期就开始建立从事石油美元的资本市场。1975年“离岸银行法”颁布后,吸引世界各国银行纷纷来巴林经营,许多国家把在巴林开设银行作为吸收海湾产油国石油资金的重要基地,资金雄厚的阿拉伯银行也积极参与,因而使巴林成为一个新兴的重要国际金融中心,为巴林政府提供可观的外汇收入。
(二)提倡和鼓励办合资企业和各种类型的公司。巴林发展经济与海湾各国密切相关。为发展经济它强调加强和海湾国家的合作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目前,从石油化工到捕虾,从海外银行到通讯设施都与海湾国家合资经营。如“海湾石油化学工业公司”是巴林与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共同创办;“巴林铝业公司”也是与沙特阿拉伯公司、联邦德国公司合办,“阿拉伯钢铁公司”及其所属球矿也是与科威特、伊拉克、约旦公司合办。现在巴林已成为海湾合资企业中心。
1977年巴林颁布“免税公司”法,该法与“离岸银行法”相类似,规定外国在巴林办公司不受当地法令和调节措施约束,因而吸引许多国家特别海湾国家来巴林开办或合办各种公司,截至1983年已有50多家公司利用公司法给予的权利从事承包、咨询、保险和海运等业务,促进了巴林经济的繁荣。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是巴林经济来源多样化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70年代中期以来巴林政府执行比其它海湾国家更为开放和自由的政策,并大力兴建旅游设施。许多世界著名的旅游系统也在巴林境内建豪华旅馆以吸引游客。自1986年“法赫德国王桥”——联系巴林和沙特阿拉伯的桥通车以来,沙特阿拉伯人和外侨纷纷来巴林旅游,加快了巴林旅游业的发展,现巴林已成为海湾地区的旅游中心。
(四)重视工业、农业和渔业全面发展。70年代以来巴林的工业发展较快,建立了一些规模较大的铝厂、石油化工厂和钢铁厂等,但种植业和渔业却日益衰退。为摆脱对石油单一的依赖,政府在发展服务业和工业的同时,也强调发展农业和渔业,1982年制定的六年计划中强调发展牲畜、家禽,种植蔬菜和水果,并争取提高粮食自给率。
从1982年开始,巴林制定1982—1985年经济、社会发展四年计划,由于1984年石油收入减少,资金短缺,计划没有完成。政府及时调整发展计划,把四年计划延长到1987年,改为六年计划。六年计划中前五年的总投资约为9.58亿美元,其中基础设施占72%,社会服务12%,工业、农业5%,行政(含国防和安全)8%,其它4%。[※注]六年计划鼓励私人发展中、小企业。发展计划的总任务是实行经济多样化,鼓励开发国内潜在资源,扩建基础设施(如水、电、通讯及与服务行业相关的企业)。
从70年代中期以来,巴林政府执行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稳步上升,取得了显著成效。1981年国民经济增长9%,1982年6%,1983年5%,1984年6%,1985年5.6%[※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78年为3000美元,1984年增加到10470美元,[※注]增长近2.5倍。国内生产总值1975年仅4.68亿巴林第纳尔(以下简称第纳尔),1980年上升到14.75亿第纳尔,1984年又上升到17.34亿第纳尔,因石油收入减少1986年下降到13.83亿第纳尔[※注]。金融和其它服务部门的成效显著,1975年这项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12.6%,1986年上升到36.8%。
【农业】 巴林水资源贫乏,农业不发达。
种植业: 耕地面积约2000公顷。巴林一些岛屿的北部春季雨水较多,有利于椰枣树和蔬菜生长,有“百万椰枣树之岛”的美称。60年代以来,许多椰枣树枯死。至70年代后期,北部干旱地区有75%的农业用地荒芜。北部地区约有900个农庄生产水果和蔬菜。主要农作物有椰枣、苜蓿、蔬菜、水果和少量小麦和水稻。粮食主要靠进口。1985年蔬菜、瓜类产量为29000吨,水果44000吨,番茄12000吨,胡萝卜34000吨,南瓜1000吨,黄瓜2000吨和卷心菜1000吨。[※注]1984年建了一个椰枣加工厂,1985年建一个牛奶厂(政府占15%股份),巴林政府还管理几个实验农场。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国内生产总值部门构成

近年来,巴林政府重视发展种植业,有计划地开垦北部地区荒地,以扩大蔬菜和水果的种植面积。为鼓励发展农业,政府向农民提供免费农药,并补贴种子、机械、化肥等费用。第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2—1987年)农业拨款为2600万第纳尔。政府的目标是提高粮食自给率。目前,新鲜蔬菜、蛋、禽方面的自给率为15%[※注],粮食自给率仅6%。
渔业: 渔业是巴林的传统业。由于海湾受污染,70年代鱼产量大幅度下降。巴林渔业公司1979年被迫关闭。政府为恢复和发展渔业,制定了渔业现代化计划。主要措施有:1.增加经费,1982—87年发展计划渔业拨款增加到1200万第纳尔;2.培训渔业人员,1982年5月开办渔业训练班,已培训一批发动机修理人员;3.号召渔民逐步摆脱用小网眼拖网捕鱼的传统方法,改用新设计的先进鱼网捕鱼;4.开辟新渔港,1984年在穆哈拉克开辟一个新渔港,并计划在锡特腊建第二个渔港。近几年来,每年捕鱼超过6000吨。1985年捕捞量为7763吨,1986年为8299吨。联合国有关组织为帮助巴林发展渔业,同意援助建立一个市场信息服务处,并准备向巴林提供经济援助。
【工业】
工矿业 石油业是巴林的经济支柱,但储量不多。1985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6亿桶,仅占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总储量0.05%,占世界总储量0.02%[※注]。主要油田是杜罕山油田、阿瓦里油田和阿卜萨法油田。1976年以前,巴林的石油由“巴林石油公司”(即“巴普科公司”)开采和加工。1976年,成立了“巴林国家石油公司”(即“巴诺科公司”),其股份60%,属巴林政府,40%属“巴林石油公司”。1979年12月政府接管了“巴林石油公司”在“巴林国家石油公司”中的40%股份。从此,“巴林国家石油公司”完全由政府控制,实现了石油国有化。1980年,巴林政府又购买了“巴林石油公司”所属锡特腊炼油厂60%的股份。
巴林政府为经营好石油业,1981年9月成立了最高石油委员会,由首相担任主席,成员包括8名政府大臣。委员会成立不久,就制定了开发新油田和天然气的计划。1981—84年政府花2000万美元勘探石油,但没有发现有重要意义的油田。
巴林开采石油早于其它海湾国家,但产量在海湾各产油国中最少。1940年日产原油5.7万桶,1970年日产76639桶,以后每年下降5—6%,1980年日产下降到4.8万桶,1981年4.6万桶,下降5%[※注],1985年日产4.2万桶,相当于沙特阿拉伯的1.3%,科威特的4.2%。
炼油业 巴林以出口石油产品替代出口原油,是海湾地区炼油能力超过生产能力唯一的国家。早在1937年“巴林石油公司”就在锡特腊建炼油厂,经过扩建该厂已成为现代化炼油厂。日炼油能力为25万桶,巴林自产的石油仅能满足锡特腊厂每天炼油25万桶的16%,其余84%由沙特阿拉伯通过输油管供应。1981年锡特腊炼油厂日产量从1980年的25万桶,下降到19.7万桶,这是18年来产量第一次下降;1983年又下降到17.5万桶,1984年有所回升,为20万桶;1985年又降到18万桶;1986年创炼油最高水平,炼油上升到24.5万桶[※注]。巴林石油产品主要供出口,石油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值90%,原油进口占进口总值61%[※注]。1984年出口石油产品7040万桶,1985年6290万桶,1986年8720万桶,1987年8640万桶[※注]。这四年的出口值分别为10.198亿第纳尔、9.163亿第纳尔、7.41亿第纳尔和7.39亿第纳尔。
1983年由巴林与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合营的“海湾石油化学工业公司”在锡特腊附近建一座资本为4亿美元的石油化学总厂,生产甲烷和尿素,1985年投产,1987年初日产甲烷和尿素1000吨。大部分产品供出口,主要销往欧洲、远东和阿拉伯国家。同年该公司又建一座资本为6亿美元的重油加工厂。
巴林政府1986年宣布,到1992年巴林要实现所有炼油厂现代化,并生产高质量汽油和喷气式发动机油来代替现在的燃料和石脑油。
天然气 巴林已成为重要的非缔合天然气生产国。储量估计为74000亿立方英尺,按目前的生产水平能生产约50年。1986年生产天然气2563亿立方英尺,比1985年增产14.6%。天然气主要用于发电站、炼油厂、铝制品厂等。
1979年12月,巴林成立“巴林国家天然气公司”。该公司股份75%属“巴林国家石油公司”;12.5%属“巴林石油公司”,另12.5%属“阿拉伯石油投资公司”。1983年“巴林国家天然气公司”下属工厂生产丙烷、丁烷和石脑油,总产量为307.5万桶,1984年为312.4万桶;由于世界需求下降及天然气原料质量差,1985年产量下降到290万桶。
制造业: 巴林制造业中铝制品工业占首位,历史最久的“巴林铝业公司”(即“阿尔巴公司”)1972年投产,巴林政府占该公司股份57.9%,“巴林凯泽尔铝业公司”占17%,西德“布列顿公司”占5.1%,另20%属“沙特阿拉伯工业公司”。该公司所用原料由澳大利亚进口,1980年产铝12.59万吨,1981年扩建后年生产能力提高到20万吨,1986年产铝178188吨。产品主要销往日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联酋等国。1985年出口179310吨,1986年增至181850吨[※注]。由于世界铝产品价格上涨,该公司获取高额利润,1986年上半年利润1140万美元,1987年同期猛增至2240万美元,增加近一倍。
其它铝制品厂有铝粉厂,年产铝粉7000吨,为巴林政府和“巴林投资公司”所有;“中东铝电缆厂”,1978年投产,年产25000吨电缆;“巴林铝挤压公司”,为巴林政府所有,年生产铝挤压器4000吨;“铝展压厂”,1986年投产,年生产能力为4万吨,该厂为“海湾工业咨询组织”(由7个海湾阿拉伯国家组成)所属“海湾铝辗压公司”所有,每年可生产4万吨铝片和铝卷,1986年的产量为3万吨,产品主要向海湾阿拉伯国家出口。1988年巴林又兴建2个铝制品厂:一个由“中东铝电缆公司”兴建,年生产能力预计为2万吨;另一个与科威特合营,预计年生产铝箔6000吨。
“阿拉伯钢铁公司”在巴林建成一座“球墨铸铁厂”,该厂是由科威特、伊拉克合营的“阿拉伯工业投资公司”和约旦资本的“阿拉伯矿业公司”出资,巴林政府提供地皮和廉价天然气兴建的。年生产能力为400万吨,已于1985年初投产,产量仅68万吨;1986年上升到150万吨。由于产品卖不出去,工厂严重亏损,截至1986年已亏损2亿美元。其后由“科威特石油公司”建立一个新公司经营这个厂,但新公司只使用该厂设备和工人,不负责偿还该厂旧债款。
修船工业是巴林的传统工业。1977年,有一座属于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7个成员国的“阿拉伯造船修船公司”的大型船舶修理厂投入生产。有一座可供修理载重量50万吨大型船舶使用的干船坞,该船坞1977年11月开始修船,1980年初,船坞使用率达90%。其后由于两伊战争及其它海湾国家修船业特别是迪拜修船业的竞争,巴林修船业大大下降。1986年初船坞使用率又复上升,1987年中期上升到75%。
此外,巴林还大力发展轻工业,主要有生产软饮料、砖瓦、建筑材料、塑料、轮胎、空调设备、奶制品、肉制品等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萨尔曼港附近的工业区。
巴林制造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产值已从1975年的1.08亿第纳尔,上升到1983年的3.6亿第纳尔。1986年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10.5%。
电力和海水淡化业: 巴林有7个发电厂,有3个发电厂在里法,其中最大的一个装机容量为95万千瓦,1985年建成;另2个装机容量为65万千瓦。其余4个装机容量分别为12万千瓦、23万千瓦、12万千瓦、4万千瓦。巴林的电力需求量越来越大。1987年最高电力需求量约为67.2万千瓦。预计1988年以后,每年电力需求量增长6%,到1992年电力需求量将达111万千瓦。
巴林严重缺水。由于水消耗量过大,巴林岛的地下水位下降,因而采用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的办法解决用水问题。1984年,在锡特腊建造一个海水淡化厂,每天生产500万加仑淡水,能满足国内10%用水。1985年夏,巴林淡水供应量每天为3560万加仑。1986年底,又建成一个日生产能力为1200万加仑的反渗透脱盐海水淡化厂。1986年6月,政府宣布今后几年要继续扩大海水淡化能力。
【交通运输】 巴林境内无铁路,首都和主要城镇有公路相连。1976年11月,巴林和沙特阿拉伯签订了关于建设连接两国跨海公路协定。1981年开始施工,由沙特阿拉伯与荷兰合营的公司承建,花费6亿美元,全部由沙特负担。公路全长25公里,包括建4座桥。这条公路对巴林有弊也有利:有弊的一面是沙特阿拉伯产品优于巴林,价格也比巴林产品低20—30%,巴林的货物无法与沙特阿拉伯竞争;有利的一面是公路通车后沙特人和其他外侨拥入巴林,促进巴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巴林政府还想开辟一条通往卡塔尔的公路,现正在对这条公路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1972年在巴林境内麦纳麦与穆哈拉克两地之间建了一条堤道。1985年扩建后由4车道改成6车道。巴林计划在麦纳麦建设环行道路系统。
港口 在米纳·萨尔曼有一座深水港,该港1983年扩建后拥有4个码头和2个集装箱装卸站,还拥有仓库供过境货物使用。1985年货物周转量为200万吨,1986年为170万吨,比1985年下降15%。巴林政府准备在1990年以前增辟4个码头和扩大集装箱运输。
民航 在穆哈拉克地区有一个国际机场,1980年客运量为300万人,货运量2.7万吨,1983年客运量减少至240万人,1984年又增至270万人。
巴林与卡塔尔、阿曼、阿联酋联合创办的“海湾航空公司”在海湾各国之间有定期航线,并经营国际运输业务。1980年该航空公司客运量为175万人次。由于海湾其它航空公司的竞争和需求量下降,近几年来该公司客运量和货运量下降,1986年公司亏损达550万美元。
电讯 巴林的电讯事业发达,境内有无线电广播,1985年就有2座卫星地面站,1986年有72000条电话线路。1981年巴林政府通过“巴林电讯公司”掌握该系统60%的股份。1984年,“巴林电讯公司”与卡塔尔、阿联酋建立新的海上联系,并计划扩大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巴林与沙特阿拉伯合作建设一个光纤通讯装置。1984年巴林开始建与科威特联系的1200有线电缆。1984年“巴林电讯公司”获利润4750万美元,1986年因电讯和电报量分别减少7.3%和15.4%,同年底公司利润比上年下降33%。此外,巴林还有海湾地区最早的电视台。
【财政金融】 巴林预算收入主要来自石油和天然气,1982年这两项收入占预算收入的74%,1983年占77%,因油价下跌,1985年下降到70%,1986年又下降到52%;其次是来自税收,1985年和1986年政府各服务部门税收分别占预算总收入22%和29%;再次是来自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三国的经济援助,1985年和1986年经援收入分别占7.3%和17%。预算支出中各项工程项目费用约占1/3以上,1986年和1987年这项支出分别占总支出34%和35%。从1979年到1983年巴林预算年年有盈余,1985年以后预算出现赤字,1985年预算赤字为5000万第纳尔,1987年预算赤字约6000万第纳尔[※注]。为弥补赤字和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争取了以下开源节支措施:(1)发行国库券,1986年发行了价值1500万第纳尔债券,1988年4月又发行2000万第纳尔债券;(2)延长发展计划期限,把1982—1985年四年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延长到1987年,以减轻财政负担;(3)削减水、电补贴,追收各项服务税;(4)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督。
货币和银行 1972年以来巴林货币局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控制巴林货币。1975年巴林货币局颁布“离岸银行法”,规定外国银行在巴林开设支行,享有治外法权,即不受当地法令和调节措施的约束,并可动用全部资金。世界各国银行因此纷纷来巴林开设分行。1976年开始向外国银行发营业执照,到1982年已签发了72张外国银行营业执照。截至1985年巴林共有银行200多家,其中国内商业银行19家,“离岸银行”68家,投资银行18家,货币经纪所6家,货币兑换所43家,专业银行2家,保险公司18家,银行代办处58家以上。商业银行中资产最多的是“巴林—科威特银行”和“巴林国家银行”。巴林政府持有“巴林—科威特银行”49%的股份。1980年政府通过该行发行3亿美元公债以购买“锡特腊炼油厂60%的股份。“巴林国家银行”则为各项工业发展项目筹措资金。商业银行资产发展较快,1983年总资产增加3.5%,1984年增加8.3%,达13.77亿第纳尔[※注],1986年第二季度末,增加到19.87亿第纳尔,比1985年同期增加6%。70多家“离岸银行”总资产1983年增加35%,1982年增加16%,1983年增加6.3%,1984年增加0.1%,1985年减少9.4%,即从1984年的627亿美元,减至1985年的568亿美元[※注],1987年夏减少至525亿美元,1988年上半年上升到631.9亿美元[※注]。这些银行主要使用美元,1981年和1982年美元分别占资产总额67.6%和72.3%,分别占支付额65%和69%[※注]。其余部分为瑞士法朗、联邦德国马克和其它货币。1982年“离岸银行”利润为4.5亿美元,1983年以后逐年减少。外国银行在巴林的存在每年大约为巴林提供5000多万美元的外汇收入,同时也为巴林人提供就业机会,在巴林各银行的职员中约有半数是巴林人。
1984年以后由于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海湾各国经济衰退及国际银行经营重点由放款转移到投资等原因,巴林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下降,一些在巴林的“离岸银行”陆续关闭,从1984年初至1986年年中相继关闭了13家这类银行。这引起巴林货币局的关注。为鼓励外国银行继续在巴林营业,1986年巴林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1)从1986年9月1日起,电话费和电传费削减10%;(2)削减社会保险捐款;(3)巴林政府宣布,已撤出巴林市场的外国银行,在今后繁荣时期不许返回巴林;(4)1986年9月1日开始,将最低利率从9.5%削减到7.5%,借贷利率从12%减至10%。
1980—86年预算收入和支出

“离岸银行”的资产和负债

【对外经济关系】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在巴林经济中起着巨大作用。在传统上,巴林是以转口贸易为主,主要是向沙特阿拉伯再出口。随着沙特阿拉伯港口的发展及迪拜港口的竞争,巴林在转口方面的作用已有所下降。主要出口货是石油产品,其次为铝制品,1981年石油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90.6%,1984年占86%,1986年下降到84.8%。主要出口对象国为日本、美国、荷兰等国。进口货主要是原油(从沙、特阿拉伯进口)和铝矿(主要从澳大利亚进口),其次是机器设备、工业品、粮食和活牲畜等。1983年以前巴林对外贸易一直是顺差,以后出现逆差,1984年和1985年的对外贸易逆差分别为1.44亿第纳尔和1.02亿第纳尔。1986年进口总值为9.12亿第纳尔,出口总值为8.81亿第纳尔,贸易逆差下降到3110万第纳尔。1987年进口总值为10.22亿第纳尔,出口总值为8.96亿第纳尔,贸易逆差又上升到1.26亿第纳尔[※注]。
货币供应量

国际收支 1982年巴林经常项目盈余6.64亿美元,主要原因是这一年无形收入增长23%。1983年经常项目盈余大幅度下降,1984年转为赤字0.11亿美元。1985年经常项目盈余2.82亿美元。因石油收入急剧下降,1986年这项盈余下降到6400万美元。
汇率

对外贸易地区构成

主要进口商品

【劳动工资和人民生活】
就业 巴林居民从事第三产业者居多数。据估计,1985年,巴林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约为162508人,其中57%是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各国的侨民。巴林本土人50%以上从事社团和个体服务业务,25%受雇于私营部门,20%受雇于建筑业。外来工人主要集中在建筑部门。近年来,巴林本地人失业人数增多,一般估计失业率为3.2%,其中年青人占多数。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保证各经济机构的高级职位留给巴林人;政府还搞了一个一万人就业的计划,以本土人逐步取代外国人;政府还鼓励巴林人到各公司任职,以顶替那些退休职工。
对外贸易

国际收支

由于参加工作的年轻妇女增加及大量的移民,巴林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从1971年的34岁,下降到1981年的29岁。目前,巴林人口中24岁以下的年青人占50%。
物价 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和严重依赖进口,生活费用急剧增加,1973—1978年期间通货膨胀率平均为18.4%,1980年和1981年消费物价指数增长11.3%。此后,通货膨胀率大大下降,1983年的通货膨胀率为3%,1984年为0.3%,1985年为2.5%。1985年消费物价指数下降2.6%,1986年又较上年下降2.3%,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银行贷款利息下降以及巴林第纳尔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升值。
国际储备

消费物价指数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所 萧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