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0年代以来,文莱的经济结构有所改变。由于石油价格下跌,矿业部门(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9年83.8%下降到1985年的69.2%,同期非石油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则从15%上升到28%,建筑业亦从1%上升到3%[※注]。尽管如此,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仍在国内经济中占相当比重。为此,政府在1986年开始实施的第5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中,投资37亿文元,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过分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经济结构,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其发展的重点是:(1)努力发展农业。计划在人口稀少的滕布龙地区进行农业开发,建立机械化的国营农场,以扩大稻谷生产,提高粮食自给率。(2)大力发展畜牧业。准备扩大原有的斯里巴加湾市郊的肉牛饲养场(系与日本合作投资项目),将肉牛年产量由原来的400头提高到7000头,以实现肉牛的全部自给。(3)进行渔业开发。政府已取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及新加坡初级产品公司等机构的协助,正在制定长期的渔业发展计划。此外,鼓励国内外私人资本投资发展石油、天然气以外的工业部门。然而,由于文莱国内缺乏劳动力,特别是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实现产业多元化困难较大。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部门构成

【农业】 文莱农业资源丰富,但生产落后。1985年农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7%,农业部门占用的劳动力仅占劳动力总数的5%[※注]。在土地面积中,森林约占85%,耕地占5%,牧场占0.5%,主要农作物有橡胶和稻米。食品的80%靠进口。加强农业生产,努力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是政府调整经济的一个方向。
粮食作物 主要有稻米、薯类、硕莪等。1984年稻田面积为2000公顷,1980—1984年稻米产量一直保持在5000—6000吨之间,薯类产量为3000—4000吨左右。由于粮食生产基本上由个体农户经营,其耕作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而城市人口、石油工人增加很快,目前生产的粮食仅能供应国内消费的20%。其余依靠进口。每年进口大米约10000吨。政府制订的第5个五年计划要求到1990年把大米进口的比例由目前的80%减少到30%。
经济作物 在经济作物中,橡胶占有重要地位,是居石油之后的第二大出口商品。1980年胶园面积11000公顷。胶园分大种植园和个体小种植园两种。近年来,政府为了进一步发展橡胶种植业,专门拨款扶持个体小胶园,对种植1.2—4公顷的小胶园主发放补助金、高产树苗、肥料及化学灭虫剂等。但由于加工方式落后;产品质量低,加之国际市场橡胶价格摇摆不定,文莱的橡胶生产一直不景气,出口量由1980年的430吨下降到1983年的63吨。其它经济作物还有椰子、西米、胡椒等,但产量均不大。
畜牧业 由于宗教上的原因,文莱多数居民不吃猪肉,对牛肉的需求量最大,但自给率仅达到5—6%,1984年全国各种牛的饲养数为2万头,从国外(主要是澳大利亚)进口牛5000头以上。为提高牛肉的自给率,文莱政府从1978年起与日本三菱商事会社在首都斯里巴加湾市郊农场进行合资经营,主要饲养肉牛,年产400头。近几年,文莱政府鼓励国内多饲养黄牛和水牛,并致力于发展国内的饲料工业,以降低生产成本。猪大部分由当地华人饲养,1986年饲养数为14000头,已达到自给;文莱的鸡蛋产量亦已接近自给,1983—1986年平均年产量2000吨。
家畜存栏数及其产品产量

林业 森林覆盖率占国土面积的3/4,为东南亚各国之首。为保护森林资源,政府将60%以上森林划为国有林,20%为保护林,采伐林只有10%,同时还禁止原木出口,全部原木只供国内消费。1983年原木产量9.5万立方米。
渔业 文莱海岸线长达193公里,出海条件便捷,渔业以捕捞鱼为主,全部由个体经营,生产规模很小。主要采用传统的捕捞方式,缺乏大型的现代化渔船,只能在近海作业。1985年捕渔量为2986吨,渔产品自给率只达到50%。政府为了提高国内渔产品的自给率,正在进行海洋渔业资源调查,并从1984年中期开始采用拖网捕鱼法。为解决冷冻设施不足的问题,规划建设附有冷冻设施的港口、运输设备和市场。
捕鱼量

【工业】 文莱的工业包括制造业、矿业、水电业等。其中矿业占的比重最大,制造业基础薄弱,产值有限。文莱在食品加工和家具生产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制造业 1983年,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其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4%(1984年[※注])。主要有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砖瓦工业等。共有企业2103家,其中3/4是雇工不到10个的小型企业。且多数企业采用传统的工场手工业操作方式。产品均面向国内市场。此外,所有的纺织品和服装都需进口。为加强工业基础,政府准备在第5个五年计划中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私人资本投资,利用国内有丰富储量的硅为原料发展玻璃及有关行业,发展陶器制造业和建设水泥厂,以取代水泥的进口等。
矿业 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是文莱的经济支柱。70年代在文莱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曾高达近80%,进入80年代虽有下降,但1983年仍占62%。石油、天然气出口占总出口额的98%以上,全国就业人口中,有3/4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关。
文莱的石油产量从1972年以后急剧增加,1979年石油的日产量达到26.1万桶。进入80年代以后,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供应过剩、油价下跌以及国内石油蕴藏量有限的实际情况,政府采取限制石油生产的措施,以延长石油开采的期限。到1986年,石油日产量已从1980年的24万桶下降到17.2万桶。1986年1月,文莱大陆石油部宣布,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为16亿桶,天然气1416亿立方米。
文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液化天然气输出国,但其产量近年来也有所减少。天然气开采主要由文莱液化天然气公司进行,它是文莱政府、美国壳牌石油公司和日本三菱商事会社以对等股份共同投资的。文莱天然气的97%出口到日本,只有3%供本国电厂发电之用。根据文莱与日本政府间签订的1973—1993年长期协定,这20年期间,文莱每年将向日本提供500万吨液化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产量

【建筑业】 文莱的重要产业部门。随着采矿业增长速度的下降,建筑业已成为第二大产业。1984年占用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19%[※注]。80年代初,建筑业发展较快,主要原因是为迎接1984年国家独立,政府在首都斯里巴加湾市,推出了一系列耗资巨大的工程项目。其中主要有:苏丹的新王宫、拥有530张床位的现代化医院、10层楼的工艺美术中心、3万个座位的大型运动场、外交部和建设部办公大楼、市中心商业建筑物等等。1982—1983年,建筑业产值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19%[※注],建筑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2.3%提高到1982年的3.7%和1983年的3.4%。随着工程项目的峻工,建筑业一度低落,但从1985年开始又趋活跃,主要是由于建筑部门又承担了一些新的工程项目,如卢穆特发电站、国际航空港的扩建和改造、液化天然气综合发电厂的建设等等。
建筑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短缺。目前建筑工人大部分是来自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地的外籍工人。但由于政府并不支持雇佣大批外籍劳工,外籍劳工申请在文就业受到限制。此外,1983年文莱对“土地条例”进行了修订。规定所有的土地买卖要经过苏丹的批准,今后的土地买卖需要更长的审批时间。另一方面,文莱可供开发的实际土地面积也在减少。所有这些都对文莱的建筑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交通运输】 文莱国内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1984年公路总长1631公里,主要的一条公路干线长135公里,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同白拉奕与诗里亚等其他城市连在一起。连结文莱与马来西亚沙捞越、沙巴的公路将于1989年竣工。文莱在沿海地区建有高速公路。
1981年底约有小汽车49133辆,卡车8579辆,摩托车2079辆。
主要港口有斯里巴加湾港、穆阿拉港和白拉奕港,其中位于首都附近的穆阿拉港已修建了一个深水港,码头长度1200英尺,吃水深度22英尺,可停泊远洋轮。为适应外贸货运量日益增长的需要,文莱政府正在扩建上述港口,并增设现代化的设备。
航空业务由“文莱皇家航空公司”经营。70年代初,文莱政府在首都斯里巴加湾市郊修建了大型国际机场,1983年又完成了该机场的扩建工程。现已开辟了往返于新加坡、香港、曼谷、吉隆坡、马尼拉等地的国际航线。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的航空公司也使用斯里巴加湾市的机场。1985年文莱拥有3架波音757客机。
【财政金融】 文莱的财政收支每年均有巨额盈余。但近年来,由于石油价格下跌,财政收入已趋于减少,而财政支出却由于增建医院、学校等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增加公务员经费等原因而趋于增加,因此,文莱的财政盈余已大幅度减少,1980年盈余额51.25亿文元,1984年下降到32.6亿文元。
文莱没有个人所得税,商品的进口税亦很低,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石油公司的税收、专利权使用费、红利及国家在国外的投资收入。1984年政府总收入73.6亿文元,其中税收收入24.86亿文元,占33.8%,投资收入47.6亿文元,占64.7%,两者合计占98.5%。财政支出除个别年份(如1983年独立前夕)外,经常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支出居次,还有一项是临时支出,比重较小。1984年总支出41亿文元,盈余32.6亿文元,但经调整后的财政部数字为43亿文元。[※注]
1973年,文莱货币脱离了对马来西来货币的依附关系,改与新加坡货币挂钩。根据文莱与新加坡的现有协定,新加坡元和文元保持等值,并在两国相互通用,由于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作后盾,币值一直稳定。1986年全年平均汇率1美元=2.177文元。
政府财政收支

文莱的金融机构由文莱国家银行、岛歧开发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8家银行组成。其中外国银行占6家,目前文莱各县市都有银行为居民服务。1983—1985年银行的资产/负债由39亿文元增加到48亿文元,增长21.1%。
【对外经济关系】
对外贸易 文莱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几乎全部用于出口,而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则大量依赖进口。外贸长期持有巨额顺差。但自1980年以后因石油、天然气的收入减少,顺差额趋于减少,特别是最近一、两年,由于世界石油价格猛烈下跌,使文莱的出口收入蒙受巨大损失。外贸顺差骤然下降。1980年顺差额为40.16亿美元,1985年降为23.29亿美元,1986年因进口大幅度增长,顺差额进一步降为10.42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额

文莱出口商品品种单一,多年来变化很小。石油和天然气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98%以上,其他还有天然橡胶、粘土及耐火材料、木材、胡椒、樟脑等,但数量有限,进口主要有机械、运输设备等工业制品,约占进口总额的70%,食品等占14—15%。
进出口商品构成

文莱主要贸易对象是日本、美国、泰国和新加坡等。文莱天然气产量的97%、石油的一半以上都出口到日本;进口商品主要有来自美国、日本的机械、运输设备及制造业产品,而新加坡则是文莱食品的主要提供者。1985年这三国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60%。
中国同文莱的贸易关系从1958年开始,以中国出口为主,起初的贸易额很小,只有数万美元。1982年发展到400万美元。但近两年有所下降,1985年为256万美元,1986年为250万美元[※注]。中国对文莱的出口商品主要有啤酒、铺地砖、小五金、渔网、鞋类、金属制品等。
对外贸易地区构成

国际收支 根据文莱商会的材料,文莱商品贸易以外的无形支出包括:外国投资者的利息、股息等,每年大约汇出10亿美元;外籍工人的对外汇款,每年估计为2亿文元。但这些支出均被文莱的对外投资收入所弥补。1983年文莱对外投资收入达48.1亿文元,1984年为47.6亿文元,加上每年巨额的贸易顺差,文莱的国际收支每年都有大量盈余。据马来西亚财政部的材料,文莱经常项目的盈余额1984年为26亿美元,1985、1986年均为23亿美元[※注]。
国际储备 1984年底文莱的官方外汇储备估计为320亿美元,其中有很大部分存放在国外,并由此带来大量收入。文莱的外汇储备由文莱投资管理局统一管理,储备包括美元、新加坡元、日元和其他货币。
资本输出与输入 来自国外的资本输入额每年估计为6亿美元。其中,英国居首位,其次是日本和美国。外国资本主要投在石油勘探、开采,天然气液化工程及发电站等方面。此外,文莱的本国资本也有输出。主要输往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文莱政府在澳大利亚北部投资兴建了一个大型牧场,其面积比本国的国土面积还大。文莱壳牌石油公司1982年输出资本11亿文元,1983年8.11亿文元;此外,文莱王室在海外还有130亿美元(1982年数字)的巨额投资,主要投向股票与证券市场。
为使经济多元化,政府已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国投资者到文莱投资,特别鼓励外国资本投向石油和天然气以外的工业部门。文莱经济发展局已将药剂业、化学制造业、水泥制造业及轧钢业等列为新兴工业。规定凡获新兴工业地位的外国企业,将按其规模大小分别享受2—5年免税期的待遇。这类企业从国外进口文莱国内无法生产的原材料免征进口税,输入机器设备、厂房设备、零部件时亦可免征或减征进口税。同时,经济发展局于1980年在穆阿拉、斯里巴加湾市的近郊开辟了工业区,为外资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尽管如此,由于文莱国内市场狭小、劳动力价格昂贵以及经济基础差等原因,迄今仍无外商对工业区从事制造工业的投资。
文莱外债1985年底为5亿美元[※注],是东盟国家中债务负担最少的国家。
〔劳动工资和人民生活〕 文莱是个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全民就业。1985年总劳动力估计为8.6万人,其中当地工人5.77万人,外来劳工2.83万人。就业于政府公共机关和商业服务业的,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47%和25%,其余,建筑业占19%,农林渔业5%,制造业4%[※注]。1984年3月,政府实行文莱人优先就业的政策,规定文莱每家公司的职工必须有一半是在文莱有永久居留权的居民,并尽量限制雇用短期居留的外籍工人。
文莱是东南亚地区唯一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全国实行7年义务教育和免费医疗制度,对老年人发放养老金,向公务员和青年农民免费提供住房,居民购买耐用消费品可获低息贷款,去麦加朝圣也可获得政府津贴等等。此外,政府还奖励青年人出国深造。
文莱国内供应严重依赖进口。因此,消费物价受到世界性通货膨胀的严重影响,消费物价指数以1977年为100,1978年为106,1979年112,1980年118,1981年129.1982年137,1983年139;1984年143,1985年146,1986年149。[※注]为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政府近年采取了一些价格控制措施,并对燃料和主要的粮食及其他食品实行补贴。
文莱的工资水平总趋势在提高。制造业平均每小时工资由1976年的2.25文元增加到1983年的3.44文元,同期其他非农业部门的平均每小时工资由1.86文元增加到3.44文元[※注]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 吴崇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