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支出和对外开放如何影响中国居民消费?——基于中国转型式增长模式对消费影响的探究靳涛、陶新宇(2017),《经济学(季刊)》,第16卷,第121-146页。
欧盟农业改革对中国的启示:国际粮食价格长期波动和国内农业补贴政策的关系于晓华、武宗励、周洁红(2017),《中国农村经济》,第2期,第84-96页。
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与价格波动傅广敏(2017),《国际贸易问题》,第3期,第131-142页。
(二)TOP10内容概览
第1 论新时期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见“2017年世界经济学最佳中文论文TOP10”第2名。
第2 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内容概览】
1.问题/议题
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2.结论
无论什么时期,无论是紧缩还是宽松,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都不利于中国经济。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私人经济的影响分别呈现随时间递减、递增和平滑现象,这种差异源于传导机理的变化:在固定汇率下,美联储通过影响中美利差作用于中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在浮动汇率下,美联储通过干扰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来影响中国的经常账户,最终都会影响中国经济。
3.论证
本文构建了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即SV-TVP-FAVAR模型,从宏观经济、私人经济和金融市场来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动态影响及其机理。
模型构建。SV-TVP-FAVAR模型可表示为带有漂移参数的标准VAR形式:

其中,g′t=[x′t,z′t,mt];y′t=[f′t,z′t,mt],m即美国货币供应量M2,向量at包括中国GDP、CPI、利率、就业等。
样本:1997Q1-2015Q3,78个变量。数据来自中经网和美联储官网。
4.作者自评
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三。其一,本文在典型VAR模型中引入动态因子,有效避免经济系统重要信息的缺失,并允许模型系数矩阵和扰动项协方差矩阵具有时变性,以捕捉变量间的动态影响。这些却正是常参数模型的不足。其二,分析了动态影响的具体表现:利用mathematica的高维计算优势分析三维脉冲响应,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动态效果的单调性。该做法弥补了时点脉冲响应分析无法观察冲击在时间维度的单调性和极值点的问题,系国内外研究中的首创。其三,从宏观经济、私人经济、金融市场三个角度研究本议题,而既有研究仅限于宏观经济视角。
在CNKI数据库,本文被引26次(截至2019年9月末)。
【作者与编译者简介】
金春雨,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经济计量学。cyjin@jlu.edu.cn。
张龙,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longzhang15@mails.jlu.edu.cn。
刘仕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经济统计与计量。liusg@cass.org.cn。
第3 税收竞争、资本外流与投资环境改善——经济增长与收入公平分配并行路径研究
【内容概览】
1.问题/议题
在税收竞争情况下,资本流动对收入分配有什么影响?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在非合作开放经济框架中予以明晰。
2.结论
税收竞争和资本外流风险导致辖区政府追求高增长、不分配(低税负)的政策,但是,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资本回流,既使经济增长,也能减少收入不平等。
据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对资本所得保持适度税负,抑制收入不平等;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资本流入,推动经济增长;建立恰当的公共激励政策体系,既能促进经济增长,也能实现收入公平分配。
3.论证
在Alesina & Rodrik(1994)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税收竞争、资本外流、投资环境、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联模型,使用中国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理论模型中,一个经济体分为两个辖区:本辖区和外辖区,劳动力同质但不能相互流动,各自生产函数的自变量包括全要素生产率(A)、总资本(K)、劳动力(L)、财政投入(F)。各辖区包括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基于求解的一般均衡表达式,得到税收竞争、资本外流、投资环境改善之间的关系及其增长与分配效应。
用于实证的联立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Growth为经济增速,Inequa为收入差距,CapFle为资本外流,Tax为资本所得税负,Enveff为投资环境,X为控制变量(包括市场潜力Market和劳动力成本Wage)。
实证分析的样本:以中国省份为辖区(不含西藏),样本期为2000-2009年。模型估计方法为3SLS和GMM。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作者简介】
刘穷志,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与税收系教授,主要研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收入不平等与财政再分配。qzliu@whu.edu.cn。
刘仕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liusg@cass.org.cn。
第4 全球空间关联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内容概览】
1.问题/议题
中国经济增长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什么关系?
2.结论
1995-2011年,中国经济前向关联度上升,但后向关联度没有提升;中国经济对日本等亚洲地区依赖度下降,对美国等北美区域依赖度上升;全球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正面的,但效应大多短暂,以投资为主的国内最终品生产结构在中等收入阶段将不可持续。
3.论证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提出测算经济空间关联的方法。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中,本文用“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来描述世界各国经济的空间关联结构。为同各国分工合作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增价值联系起来,引入概念“增加值诱发系数”,表示国家j每单位最终品生产诱发产生的国家i增加值,据此可进一步定义增加值基准的国际分工率和感应度指标。进一步地,引入概念“国家i对国家j的依存程度”。将所有国家的增加值变化分解成六个部分:增加值率变化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溢出效应,境内最终品变化效应,境外最终品变化效应。由此发现,在现有国际分工体系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其自身因素(增加值率变化效应、国内乘数变化效应和境内最终品变化效应),而且取决于外部因素(由进口中间产品产生的反馈效应、出口中间产品产生的溢出效应和境外最终品变化效应)。
实证分析主题有二:中国经济对外空间关联现状及其演化特征;全球空间关联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分解。样本数据来自WIOD,1995-2011年,并做了必要的预处理。
4.作者自评
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全球经济空间关联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现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其二,构建了一种新型增长核算框架,将经济增长分解为增加值率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外部溢出效应以及国内外需求效应等。其三,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特点,定义了增加值基准的国际分工率、感应度以及自我依存度等系列指标,对全球经济空间关联给出了更为准确的测算结果。同传统增长核算框架相比,本文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对经济增长源泉进行深入探索。
【作者与编译者简介】
刘瑞翔,南京审计大学政治与经济研究院,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学。ruixiangliu_nj@163.com。颜银根,南京审计大学政治与经济研究院。yyg1981@163.com。范金,江苏省行政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jfan2001@163.com。
刘仕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经济统计和计量。liusg@cass.org.cn。
第5 国际产能合作与重塑中国经济地理
【内容概览】
1.问题/议题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化着解产能过剩危机和破解“胡焕庸线悖论”的双重难题。国际产能合作,如何打破该悖论,以重塑中国经济地理?
2.结论
本文提出了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化趋势正向“钟状曲线”左侧过渡的论断,揭示了区域一体化推动产业资本的跨境流动,带来了区域福利效应要远高于单纯的资本积累的机制。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与资本创造部门的对外输出,不仅能提升部门效率,缓解本国产能过剩的负外部性,还有助于本国经济地理格局演化,缩小劳动力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福利差距。
3.论证
本文构建了要素流动的多区域联动模型,将其融入中国当前产能过剩、经济地理格局不均衡、“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等现实背景。
首先,将初始的禀赋不对称作为外生条件来融合第一自然;然后在模型中引入拥挤效应变量,分析过度的产业资本投资如何通过占用土地等稀缺资源、引发环境污染,进而挤出创新部门的产出等问题。进一步,将模型拓展为开放条件下的两国三区域模型,同时放松资本流动性假设,揭示资本输出对重塑本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并利用博弈论方法揭示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条件和机制。
4.作者自评和他评
本文研究的主要进展在于,基于高一体化水平、高分散力的Helpman范式,构建了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范式。在理论模型中将中国当前产能过剩、经济地理格局不均衡、“一带一路”倡议等现实背景融入,同时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新福利经济学的双重视角,对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抽象和演绎。从理论层面回答了经济地理格如何与区域产能承载力动态匹配,以及如何在深度开放框架下实现区域整体福利的改进等问题。
自本文公开发表(2017.2)至今,总计他引20次。这些文献对本文的评价要点如下。其一,本文是针对中国关于国际产能合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陈伟、王妙妙,2018[※注])。其二,本文是理论解析“一带一路”倡议及国际产能合作战略的代表性文献(王志章、王静,2018[※注])。其三,在“一带一路”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研究中,本文是代表性文献之一(洪俊杰、商辉,2018[※注];沈伟,2018[※注])。其四,本文关注了“一带一路”在化解产能过剩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方面的价值(罗润东、李超,2017[※注])。其他引用文献吸收了本文的思想内涵,并针对性借鉴本文思路对“一带一路”上国际产能合作的具体路径展开讨论。
【作者简介】
吴福象,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和产业经济。fxiangwu@nju.edu.cn。
段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和全球价值链。duanwei@nju.edu.cn。
第6 上海自贸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反事实”思维视角
【内容概览】
1.问题/议题
上海自贸区对上海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2.结论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上海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进口和出口都产生了积极效应,特别是对人均GDP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
3.论证
设立实证模型如下:

其中,yt=(y1t,…,yNt)′。样本期T分为两部分,在自贸区设立时间(T1)之前为0<t<T1,之后为T1≤t<T。自贸区的设立表示为虚拟变量dit=0(0<t<T1)和dit=1(T1≤t<T)。
估计方法有二。其一,面板数据政策效应评估法:利用受政策影响单位的变量值,构建无政策影响下变量的“反事实”状态。其二,合成控制法:通过将未设立自贸区的地区进行加权后组成更为合理的控制组,然后根据控制组的数据特征构建“反事实”样本,明确处理组和控制组在政策实施前的相似度。
样本:2006Q1-2015Q1。2006Q1-2013Q3为事件前窗口期,2013Q4-2015Q1为事件后窗口期。数据来自《中国经济数据库》。用实际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进口额及出口额作为经济增长、投资、进口及出口的代理变量,试验组为上海,其余各省级行政区划为控制组。原始数据经季节调整。做了稳健性检验。
4.作者自评
中国自贸区成立的时间较晚,以自贸区为核心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且多局限于规范研究方法,鲜有采用实证方法对其经济效应进行的分析。本文的实证分析将对此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作者与编译者简介】
王利辉,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刘志红,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liuzh6789@126.com。
刘仕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liusg@cass.org.cn。
第7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化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内容概览】
1.问题/议题
近十多年来,金融投资者加速进入商品期货市场的现象被称为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化”。不少研究证实金融化对商品价格具有扭曲作用。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趋重要。在此背景下,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化的日益深化必定通过扭曲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来影响国内宏观经济波动。本文旨在实证考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2.结论
(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与国际金融危机前对比,危机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驱动力明显增强。(2)危机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化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主要产生平抑效应;危机后则主要表现为放大效应,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是导致其产生放大效应的主要因素。
3.论证
根据Sockin and Xiong(2015)的理论研究,金融化带来的信息噪音将干扰大宗商品价格的信息传导功能,经济主体在进行决策时则减少对大宗商品价格信号的依赖,转而更加依赖私有信息。据此可推测,若金融化通过信息渠道影响国内宏观经济,则将削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驱动作用,即具有平抑效应。
首先,建立包含投资品相对价格增长率、劳动生产率、通货膨胀率、劳动投入、消费产出比、投资产出比、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率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率的9变量SVAR模型,通过设定长短期约束条件,识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投资专有技术冲击、中性技术冲击、货币政策冲击和财政政策冲击,定量测度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在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其次,采用回归分解方法对大宗商品价格变量进行过滤,在滤除金融化影响的条件下再次进行SVAR建模分析,以量化大宗商品金融化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本文样本时序为1998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4季度。
4.作者自评和他评
本文有助于认清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国内经济的紧密联系,并为我国进一步全面发展大宗商品市场体系、积极应对外部冲击提供决策支持。
自本文公开发表(2017.1)至今,总计他引15次。这些文献对本文的评价要点如下。其一,本文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代表性研究(陈享光、李振新,2017[※注];刘映琳等,2019[※注])。其二,在考虑大宗商品金融化特性,并对商品价格进行建模分析等方面,本文具有借鉴意义(张怀清等,2019[※注])。其他引用文献针对性借鉴本文的模型设定和相关结论开展具体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张翔,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实证资产定价、金融计量。xiangzhang@swufe.edu.cn。
刘璐,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实证金融、大宗商品市场。Email:864365781@qq.com。
李伦一,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lunyi.li94@gmail.com。
第8 政府支出和对外开放如何影响中国居民消费?基于中国转型式增长模式对消费影响的探究
【内容概览】
1.议题
回顾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对外开放是中国转型式增长模式的两个显著特征,二者构成了中国三十多年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基于开放条件下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模式,本文研究政府作用和对外开放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2.结论
就全国范围而言,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大和对外开放皆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但二者在对不同地区的作用存在差异,此外各个地区的地方政府支出和对外开放皆存在互补关系。
3.论证
Barro(1990)主要研究地方政府支出的规模即地方政府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对消费的影响效应。本文扩展了这一做法。
在社会计划者的问题中,社会计划者选择c,k和G使得代表性家庭的一生的效用达到最大(其中,G代表政府的支出,跨期替代弹性为1/θ,δ为资本使用的折旧率,ρ为贴现率,c为代表性家庭的人均消费支出,k为代表性家庭的人均资本存量。其余指标设定参见原文)。这个问题等价于:

这个社会计划者问题可用动态规划中的Hamilton方法来解决,得到:

上述理论模型说明了地方政府支出规模G/Y以及对外经济开放open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正向的影响。
本文设定计量模型如下:

进一步地,本文引入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对外开放度的交叉项,并据此研究二者的交互效应。
本文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进行初步估计,但针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进行D-W-H内生性检验表明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存在内生性问题,说明需要对内生性问题进行控制,因此本文选用人均耕地面积和1970年的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作为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工具变量,采用多重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进行估计。
本文最终选取1997-2012年除西藏、海南以外的30个内地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作为分析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
4.作者自评与他评
自评:本文基于开放条件下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模式研究政府作用和对外开放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其核心框架是从中国转型式增长模式内在缘由的视角考究地方政府支出和对外开放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此外,本文还分别探讨了地方政府支出以及对外开放在全国范围内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共性和特性。
他评:本文自公开发表(2017.1)至今,总计他引5次。有文献认为,本文是中国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互补关系经验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范金伍等,2018[※注]);其他引用文献则主要借鉴本文的模型设定及指标设定开展具体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靳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教授。18959284581@126.com。
陶新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txy19900521@163.com。
第9 欧盟农业改革对中国的启示:国际粮食价格长期波动和国内农业补贴政策的关系
【内容概览】
1.问题/议题
粮价攀高提升了政府农业补贴,弱化了中国农业的国家竞争力。欧盟曾遭遇类似困境,其应对策略可以为中国农业改革提供什么参考呢?
2.结论
中国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可以借鉴欧盟的相关经验,即必须考虑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长期波动。应对策略:保持适量的粮食储备,以保障粮食安全;导入市场机制,减少扭曲生产的价格支持政策;以农村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养老等名义,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3.论证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与国内农业政策的理论关联。由于技术进步、人口增长、能源价格波动、各国农业生产和贸易政策改变等因素,国际粮食价格从长期来看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会给一国的农业保护政策造成很大的困扰。这就是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推动力。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与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过程。自1962年开始,欧共体全面实施共同农业政策,旨在通过目标价格、门槛价格和干预价格等手段,提供多角度的价格支持,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稳定农产品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结果非常成功。国际粮食价格在1974年到达波峰,刺激农民扩大生产,农产品出现过剩,但农业补贴仍刚性增加,极大地加重了欧共体财政负担,并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随后的结构改革对此局面只是有限缓解。2000年以后,,国际粮价开始进入上升大周期,为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改革变得非常顺利,结果既降低相关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支出的不确定性,还增强了农业竞争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始于2003年,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继续完善。中国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主要形成于2004年之后。国际粮食价格在2011年到达波峰后逐步下降,中国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面临的问题类似于1980年代的共同农业政策:农产品大量过剩,进口剧增,库存暴增,农业失去国际竞争力,财政负担沉重。中国农业政策该如何调整?可借鉴欧共体2000以来的改革经验。
【作者与编译者简介】
于晓华,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系。
武宗励、周洁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第10 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与价格波动
【内容概览】
1.问题
美国加息对人民币汇率和相关价格有什么影响?
2.结论
在中国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与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背景下,文章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人民币汇率和有关价格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美国加息会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率、股票价格下降,中国利率上升,汇率贬值,货币增速下降;物价水平、股票价格、货币增速都具有顺周期性,利率具有逆周期性,人民币汇率贬值不能保证出口增加。美国加息冲击发生后,中国股票价格的相对波动性最大,其次是人民币汇率,再次是通货膨胀率。此外,美国加息对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在传导过程中有一定的时滞性。最后,基于美国加息政策的外溢影响,提出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等建议。
3.论证
文章通过构建两国经济DSGE模型,采用参数校准法选取模型参数,利用经济变量波动特征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美国加息对人民币汇率和相关价格的影响。国内关于经济外生冲击的研究有许多,例如财政政策冲击、国内货币政策冲击、要素价格冲击等,但运用开放经济DSGE模型分析国外货币政策冲击的传导影响还未引起足够多的关注。由于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是互动的,存在“影响-反馈机制”,采用两国经济DSGE模型能更好地刻画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两国经济DSGE模型构建主要借鉴了Gali & Moacelli(2005)、Benigno(2011a、2011b)、Senay & Sutherland(2011)、刘尧成等(2010)、王爱俭等(2014)的研究。在模型参数估计方面,采用了校准法,相关参数确定主要借鉴了刘尧成和徐晓萍(2010)、何国华和常鑫鑫(2013)、Gali & Moacelli(2005)、刘斌(2008)、尹双明和张杰平(2012)等研究;对部分变量稳态值设定主要涉及中美两国利率、两国产品偏好指标、美国机构在中国股市持有股票的比重,所选取的观测数据的样本期为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CEIC数据库、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
4.作者自评和他评
随着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中国与国际经济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增强,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贴近国际重大事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各部分分析较具体深入,研究方法恰当合理,分析数据充分,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客观,相关论证和观点被国内学者所接受,例如肖卫国和兰晓梅(2017)、刘少华(2018)、朱孟楠和曹春玉(2018)、陈守东等(2019),认同“美联储加息将造成我国汇率较大幅度贬值,物价与股价下跌,应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确保股价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等研究结论。
【作者简介】
傅广敏,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经济师,主要研究开放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fougmin@126.com。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等课题研究,在《经济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当代经济科学》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三)第11-35名榜单
2017年全球宏观经济学最佳中文论文第11-35名榜单
世界经济:结构性持续低迷朱民(2017),《国际经济评论》,第1期,第9-22、4页。
汇率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戴金平、黎艳、刘东坡(2017),《国际金融研究》,第5期,第46-56页。
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和资本管制措施在新兴市场国家跨境资本流出入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兼析中国在资本账户自由化过程中面临的资本流动管理政策选择葛奇(2017),《国际金融研究》,第3期,第3-14页。
从贸易数据透视中国制造业升级张斌、王雅琦、邹静娴(2017),《国际经济评论》,第3期,第13-27、4页。
金融异质性、金融调整渠道与中国外部失衡短期波动——基于G20国家数据的门限效应分析刘威、黄晓琪、郭小波(2017),《金融研究》,第7期,第29-44页。
金砖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及其传导机制陈磊、张军(2017),《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3期,第95-111页。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效应——基于TVP-SV-VAR模型的实证检验潘长春(2017),《国际贸易问题》,第4期,第141-152页。
国际原油价格、货币政策与农产品价格李靓、穆月英、赵亮(2017),《国际金融研究》,第3期,第87-96页。
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的动态变化关系——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框架的理论和“金砖五国”的实证研究陆前进(2017),《金融研究》,第5期,第32-46页。
北极西北航道潜在经济影响及中国对策——基于全球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丛晓男(2017),《世界经济与政治》,第2期,第106-129、159页。
欧盟否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及世界经济影响的剖析周华、汪何媛、贾秀秀(2017),《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7期,第3-18页。
中国贸易自由化的消费者福利分布效应施炳展、张夏(2017),《经济学(季刊)》,第16卷,第1421-1448页。
两岸生产分工、贸易依赖与经济周期协动性王华(2017),《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期,第3-20页。
化解过剩产能的路径:出口抑或对外直接投资张先锋、蒋慕超、刘有璐、吴飞飞(2017),《财贸经济》,第9期,第63-78页。
金融摩擦与宏观经济的外部脆弱性——基于美联储加息政策的分析视角王冠楠、项卫星(2017),《国际金融研究》,第7期,第13-23页。
贸易开放、贸易市场多样化与经济波动——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黄漓江、桑百川、郭桂霞(2017),《国际贸易问题》,第8期,第3-15页。
零利率约束下的货币联盟内部财政政策协调邢曙光、黄梅波(2017),《国际金融研究》,第1期,第49-58页。
全球价值链参与、区域经济增长与空间溢出效应苏丹妮、邵朝对(2017),《国际贸易问题》,第11期,第48-59页。
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持续时间及其决定因素吕越、刘之洋、吕云龙(2017),《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6期,第37-53页。
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变化与全球货币体系调整黄海洲、张广斌(2017),《国际经济评论》,第4期,第31-41、4-5页。
国际粮价对我国粮价的非对称传递效应:基于NARDL模型的研究李玉双(2017),《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3期,第127-137页。
服务贸易如何影响就业——行业产出与技术效率双重视角的分析吕延方、宇超逸、王冬(2017),《财贸经济》,第4期,第145-160页。
全球化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吗黄智淋(2017),《统计研究》,第7期,第71-81页。
出口拉动增长抑或增长推动出口: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王永中、赵奇锋(2017),《金融评论》,第1期,第43-56、124页。
价值链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周期的联动——来自世界与中国的经验证据马淑琴、邵宇佳、王彬苏(2017),《国际贸易问题》,第8期,第51-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