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8—9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市举行,会议主题是“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10—2012年)》,规划了此后3年中非在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各领域的合作。
2012年7月19—20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市举行,会议主题是“继往开来,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来自中国和50个非洲国家的外交部长和负责国际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或代表以及非盟委员会主席让·平与会。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2013—2015年)》,全面规划了此后3年中非关系的发展方向和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
2015年12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市举行。2015年12月4—5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举行,峰会主题为“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包括43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论坛52个成员代表出席,就深化中非传统友谊、促进务实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等重大议题进行讨论。峰会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年)》,双方同意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做强和夯实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的“五大支柱”。
2018年9月2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七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市举行。2018年9月3—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峰会主题为“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论坛共同主席国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共同主持峰会。54个论坛非洲成员代表与会。峰会通过了《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
【开展情况】
2017—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人文交流合作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媒体、地方合作等领域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教育领域,中国援佛得角大学新校区项目启动,援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图书馆项目完成并成功移交;浙江师范大学尼日利亚研究中心和中国非洲人类学研究中心成立;首届中非高等教育和科技国际研讨会以及非洲法语国家学者访华团项目等学术交流活动顺利开展,大大推动了中非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科特迪瓦水稻技术海外培训班和中国竹藤制品开发技术培训班等项目务实有效,扩大了教育交流领域且丰富了交流方式;开罗大学示范孔子学院大楼落成,突尼斯首家孔子学院开班,这些孔子学院的活动为非洲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条件,有助于加深中非教育深入交流合作。
在科技领域,中国参与非洲“绿色长城”建设,与非洲各国分享中国在生态治理和防治荒漠化的经验;加强中非信息通信合作研讨会的召开,有助于推动中非信息通信合作取得实效;中国为非洲一万多个村落接入数字信号,为非洲民众提供与外界连接的平台。
在文化领域,中非艺术演出团的互访和中非艺术展览的举办,加强了中非民众对彼此文化的了解;首届中非国际电影节和非洲万场电影放映工程启动,使中非人民进一步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在文化和情感层面形成更深理解;《我从非洲来》《中非合作新时代》《与非洲同行》(上)等纪录片的开播和《走遍非洲》一书的出版为中非观众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中非交流合作取得的成果以及非洲各国的风土人情,促进了中非文化交流。
在卫生领域,从1963年1月中国政府选派优秀医生组成医疗队援助刚独立不久的阿尔及利亚,到2018年中国援非医疗走过55年历程,中国共向非洲48个国家累计派遣援外医疗队员约2.1万人次,诊治患者约2.2亿人次。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向非洲承诺,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实施健康卫生行动,中国决定优化升级50个医疗卫生援非项目,开展公共卫生交流和信息合作。2017—2018年,中国向莫桑比克、尼日尔、南苏丹、马拉维、安哥拉、赞比亚、布基纳法索、坦桑尼亚、毛里塔尼亚、中非共和国等国家派出援非医疗队,并捐赠医疗物资。
在体育领域,中国援马达加斯加体育教练项目成功启动,援助尼日尔体育物资,对当地体育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孔子学院总部主办的“武林汉韵”中国武术非洲巡演先后在贝宁、加纳和南非演出,向非洲观众展现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
在青年领域,第二届和第三届中非青年大联欢以及中纳青年首次对话会成功举办,加强了中非青年之间的交流,增进了中非青年友谊;第四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举行,就中非青年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非传统友谊,如何更好地加强中非青年组织交流合作,如何更好地参加和推进中非合作、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建议。
在旅游领域,尼日利亚中国旅游文化推介会举行,非洲国家驻华使节考察旅行团访问河南,促进了两国在旅游和文化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在媒体领域,中非媒体对话会、第四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第三届中国媒体非洲报道高层论坛、中非媒体人士座谈会等活动成功举行;非洲记者参加2018年新闻交流项目、中非媒体采访团走进红旗渠、埃及媒体代表团参访中新社等项目顺利开展,深化了双方媒体的相知相通,为媒体合作提供了平台与渠道,有助于充分发挥媒体在推动中非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中的作用。
在智库领域,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暨中非智库论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18年非洲论坛和中非智库论坛第七届会议成功举办,为中非交流合作献言献策,发挥了智库作用;非洲智库代表访华,加强了中非智库之间的交流合作;《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智库报告》发布,总结了中非双方在政治、经贸、人文、和平安全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非洲发展和中非合作带来的机遇,展望了未来中非友好合作的愿景。
二 中非合作论坛教育交流
【中国—南苏丹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研讨会召开】
2017年2月18日,由中国驻南苏丹大使馆经商参处和南苏丹外交与国际合作部联合举办的中国—南苏丹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研讨会在南苏丹首都朱巴市召开。南苏丹投资管理局、农业和粮食安全部、外交部等政府部门代表以及曾赴华参加援外培训项目的学员代表共约80人参会。中国每年为南苏丹提供诸多短期培训和学位教育奖学金项目,涉及农业、医疗、教育、经济、工业、公共管理等行业。
【中国援建佛得角大学新校区项目开工仪式举行】
2017年6月20日,佛得角总理席尔瓦、中国驻佛得角大使杜小丛共同出席中国援建佛得角大学新校区项目开工仪式。佛得角教育部部长、基础设施部部长、佛得角大学校长以及佛得角驻华大使等嘉宾出席仪式。佛得角大学新校区项目是中佛两国教育领域合作的最新成果,是中佛建交41年以来中方投资规模最大的援佛项目。
【2017年科特迪瓦水稻技术海外培训班举办】
2017年7月3日,2017年科特迪瓦水稻技术海外培训班在科特迪瓦阿比让市举行开班仪式。来自科特迪瓦全国水稻种植行业的40名代表将接受中国水稻专家提供的为期1个月的水稻技术专业培训。培训班将从水稻育种、栽培、田间管理、收获、加工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和交流研讨,采取课堂授课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将中国先进的水稻技术传授给当地稻农。
【首届中非高等教育和科技国际研讨会召开】
2017年7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世界银行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中非高等教育和科技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主题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中非合作”。中国科学院、国家外专局、财政部和农业部等相关部委领导、世界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来自非洲国家的大学校长、科研机构领导人、教育部官员、企业人士,以及中方大学校长、科研机构领导、学者教授、企业家和在华非洲留学生共约160人参加了研讨会。首届中非高等教育和科技国际研讨会的举办有利于加深中国与非洲相关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及科研领域的彼此了解,推动双方交流与合作。
【浙江师范大学尼日利亚研究中心成立】
2017年8月12日,浙江师范大学尼日利亚研究中心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成立。来自中国、尼日利亚的专家学者、媒体、智库和企业代表出席了成立仪式,并参加了中尼关系战略研讨会。
【2017年“中非民间友好行动”尼日利亚中学项目竣工】
2017年9月29日,“中非民间友好行动”——尼日利亚拉各斯州巴达格瑞地方政府阿吉多中学项目竣工暨交接仪式在该校举行。中国驻拉各斯总领馆代表、拉各斯州副州长代表、财政预算局长、教育局常秘、地方土王和军政代表及在校师生数百人参加了活动。“中非民间友好行动”由中国政府在2012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倡导开展,旨在支持和促进中非双方民间团体、妇女和青少年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人类学的非洲研究:传统、域外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举行】
2017年10月21—22日,“中国人类学的非洲研究:传统、域外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会上,浙江师范大学中国非洲人类学研究中心成立。来自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南非开普敦大学、罗德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近40家中外高校、科研机构的80多名专家参加会议,围绕“中国非洲人类学的传统、域外与实践”这一核心主题进行了研讨。
【第三届中非合作国际研讨会举行】
2017年11月2日,由中国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尼日利亚智库“中国研究中心”和中国驻尼日利亚使馆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非合作国际研讨会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市举行,研讨会主题为“尼中关系及实现工业化和产能合作前景”。来自外交部、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尼日利亚政府、尼日利亚专家学者、商会代表及在尼中资企业代表等百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尼日利亚工业化需求及面临的挑战、学习中国发展经验、深化尼中产能合作等相关议题展开了讨论,呼吁双方继续扩大人员交往,加强在产能领域的全面合作,从而更好惠及两国人民。
【中非联合仲裁中心首届国际会议举行】
2017年11月24日,中非联合仲裁中心首届国际会议在南非开普敦市举行,会议历时3天。来自中国和南非的法律界、银行、中资企业、大学等1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议题包括中非联合仲裁中心愿景和发展、商业展望、法律观点、模拟竞赛、大学交流与支持、中非模式、基础设施和建筑等。中非联合仲裁中心是2015年12月由中非合作论坛成员国召集成立的,为中非间商业投资交易中可能出现的争议提供适当的解决机制、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提供法律保障。
【《非洲发展研究》(2017)出版】
2017年12月,由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创办的《非洲发展研究》(2017)集刊出版。集刊主要刊登南京大学非洲研究团队及部分国内外学者的非洲研究成果。《非洲发展研究》以非洲发展和中非发展合作中的问题为导向,搭建一个非洲研究与学术交流的平台。
【中国科学家当选非洲科学院院士】
2017年12月21日,非洲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尼尔逊·陶道(Nelson Torto)宣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当选非洲科学院院士。非洲科学院致力于促进非洲科学与技术的高水平推进和可持续发展,是非洲最高的学术机构。鉴于高福院士对非洲乃至全球疾病预防控制做出的贡献,对高福授予非洲科学院院士。
【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指导委员会扩大会议召开】
2018年3月6日,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指导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市召开。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长、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戴兵主持会议,介绍了当前非洲形势和对非工作。外交部亚非司负责人,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和30家国内涉非研究机构负责人、专家学者共约60人出席会议。会议对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2017年度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2018年实施方案进行了部署。
【开罗大学示范孔子学院大楼落成仪式举行】
2018年4月21日,开罗大学示范孔子学院大楼落成典礼在开罗大学举行。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国家汉办副主任郁云峰,与埃及高教和科研部部长哈利德·阿卜杜拉·贾法尔等出席活动并剪彩。开罗大学孔子学院是埃及第一所孔子学院。2007年11月,北京大学与开罗大学签署了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执行协议并揭牌。2014年12月,开罗大学孔子学院获总部批准建设示范孔子学院。
【2018年科特迪瓦水稻技术海外培训班举行】
2018年8月2日,由中国商务部主办、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承办的2018年科特迪瓦水稻技术海外培训班在科特迪瓦阿比让市举行结业仪式。科特迪瓦农业与农村发展部、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中国驻科特迪瓦使馆等机构的代表出席仪式并致辞。本届培训班分两期举行,培训人数增加至80人。通过本次培训,学员们掌握了新的农业实践技能,有助于实现科特迪瓦水稻自给自足的国家目标。
【中国扶贫基金会纳米比亚爱心包裹项目启动】
2018年9月24日,主题为“来自熊猫国度的礼物”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纳米比亚爱心包裹项目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市启动。来自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馆、中国扶贫基金会、纳米比亚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等10余名代表共同为受益学生发放爱心包裹。首批1万个纳米比亚爱心包裹里面的礼物包括书包、基础文具、美术用品、益智玩具和生活用品等。爱心包裹项目在中国开始于2009年,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一项全民公益行动。自2018年初始,爱心包裹项目走出国门,数以万计的爱心包裹已在尼泊尔、柬埔寨和缅甸等国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谊。
【2018非洲法语国家学者访华团项目实施】
2018年10月27日至11月10日,来自喀麦隆、多哥、突尼斯、马里、中非、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塞内加尔、贝宁、加蓬、几内亚等11个法语非洲国家高校、研究机构、智库的18名学者与专家应外交学院非洲研究中心邀请访华。此项目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后续行动之一,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框架下邀请非洲法语国家有影响力的学者来华进行短期访问,开展学术交流。中非双方学者通过讲座、座谈、研讨、参观等形式,以“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围绕北京峰会成果展开讨论交流,进一步加强非洲学者对中国的了解,增进理解,促进中非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水平,为中非关系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持。
【“一带一路”非洲研究联盟成立大会召开】
2018年10月29日,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的“一带一路”非洲研究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幕。来自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埃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尼日利亚、南非、英国、挪威等34个国家和地区的智库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参会,交流探讨“中非合作新征程”。开幕式后,“一带一路”非洲研究联盟成立仪式启动,该联盟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非洲总商会发起,联合国内外的34个单位组成,旨在为各利益相关方共享资源、探索知识、传播技术、促进理解等提供应用服务。
【“一带一路”与中非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8年11月3日,由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湖南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带一路”与中非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师范大学召开,旨在为全国非洲研究的专家学者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为推动建设中非命运共同体、非洲学科的研究和培养学术新人发挥作用。来自国内高校和媒体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上,还举行了湖南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2018年中非知识产权制度与政策高级研讨会召开】
2018年11月11日,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主办的2018年中非知识产权制度与政策高级研讨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研讨会以“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为主题。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非洲知识产权组织及其17个成员国,摩洛哥、突尼斯两国的知识产权局局长或高级代表,以及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研讨。研讨会为期1周,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调研、圆桌讨论等多种形式,围绕专利、商标和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领域的发展与实践,知识产权服务,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提升,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内容开展了充分交流。此次会议是落实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深化中非知识产权合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
【突尼斯首家孔子学院开班】
2018年11月12日,突尼斯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首都突尼斯迦太基大学举行开班仪式。中国驻突尼斯大使汪文斌、迦太基大学校长奥勒法·乌达及中文专业师生等200多人参加了仪式。孔子学院开班将为突尼斯学生学习汉语提供更多机会,有利于加强两国的教育、科研及经济合作,也有助于突尼斯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竹藤制品开发技术培训班结业仪式举行】
2018年11月13日,由中国商务部主办,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竹藤中心承办的“中国竹藤制品开发技术培训班结业仪式”在加纳库马西市举行。此次培训班共募100名竹藤手工艺者,由7名中国高级技术人员进行为期30天的教学培训,主要聚焦于中高端竹藤家具产品的制作设计。在结业仪式上,加纳学员展示了包括藤制书架、竹凳、竹椅、竹桌等十几种竹藤家具制品的培训成果。加纳森林覆盖率高,竹藤资源丰富,是第一批加入国际竹藤组织的非洲国家之一,也是国际竹藤组织在西非地区办公室的所在地。
【第五届苏丹汉语教学研讨会召开】
2018年11月14—15日,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第五届苏丹汉语教学研讨会暨本土汉语教师培训会。培训会以“苏丹汉语教学及中苏文化交流的问题”为主题。中方汉语教师、苏丹本土汉语教师及优秀学生代表40余人参加了培训会,分别就中苏文化差异、汉语学习偏误、教学策略、太极文化及教材话题性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才艺比赛”举行】
2018年11月16日,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华才艺比赛”。选手表演了中文歌曲、诗歌朗诵、武术、舞蹈等节目。当天,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举行了2018年毕业典礼。
【中国援建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图书馆项目移交仪式举行】
2018年11月27日,由中国政府援建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图书馆的移交仪式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举行。坦桑尼亚总统马古富力、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王克,以及坦桑尼亚党政军高官、外国驻坦桑尼亚使节、在坦桑尼亚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代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和孔子学院师生等数千人出席了仪式。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图书馆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在非洲建设的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图书馆。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图书馆将有助于坦桑尼亚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也将成为促进中坦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该援建项目建筑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由图书馆、孔子学院和中坦文化交流园3个部分组成。图书馆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预计藏书80万册,可供2100人同时阅读。
【中国和肯尼亚签署谅解备忘录】
2018年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和肯尼亚教育部部长阿明娜·穆罕默德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共同签署《关于发展运营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中科院和肯尼亚教育部将以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为平台,共同推动中非在农业、医疗卫生、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位于内罗毕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从2013年立项至今已与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国20家科教机构展开合作,先后启动45个合作研究项目,为非洲各国培养了122名研究生、160余名培训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
【“一带一路”对接非洲研讨会召开】
2018年12月15—23日,“共赢发展:‘一带一路’对接非洲”研讨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金山大学召开。来自南非政府、智库、企业界及中资企业等2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内容、非洲如何对接“一带一路”并从中受益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三 中非合作论坛科技交流
【中国参与非洲“绿色长城”建设】
2017年9月15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泛非绿色长城组织(PAGGW)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会议期间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未来5年,中方将参与非洲“绿色长城”建设。非洲“绿色长城”计划由非洲联盟主导,2007年发起,旨在通过在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种植跨越非洲大陆的“树墙”,应对萨赫勒和撒哈拉地区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对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干旱地区的林地、牧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得到可持续管理或使用,应对当地贫困和食品安全等问题。
【非洲村落接入数字信号搭建工作完成】
2018年8月,中国为非洲一万多个村落接入数字信号搭建工作即将完成,这将为30个非洲国家的民众提供与外界连接的文化平台,丰富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也将增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了解。
【“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加强中非信息通信合作”研讨会召开】
2018年12月1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际电信联盟共同主办的“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加强中非信息通信合作”研讨会在北京市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国际电联秘书长赵厚麟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外交部、商务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等相关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信息通信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加强中非信息通信领域合作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重要举措。本次会议动员了各单位力量,提出了合作项目建议,切实推动了中非信息通信合作。
【援利比里亚电子屏落成仪式举行】
2018年12月18日,中非民间友好行动项目“援利比里亚电子屏落成仪式”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市举行。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付吉军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利比里亚新闻部副部长法贡、部长助理萨缪尔等政府官员、《每日谈话》负责人瑟利夫等各界人士约50人出席了落成仪式。
四 中非合作论坛文化交流
【非洲展团亮相第五届京交会】
2017年5月28日,2017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京交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来自加纳、喀麦隆、尼日利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南非、几内亚、莱索托、刚果金、突尼斯等非洲国家的展览及专题活动亮相京交会。展览现场还公布了精选出的100个有价值、有潜力的中非合作项目,为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打开了通道。
【2017京交会非洲主题日论坛召开】
2017年5月30日,由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组委会主办的2017京交会非洲主题日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此次论坛主题为“共创非洲未来”,围绕非洲服务贸易领域,包括工业、农业、旅游、通信、金融、物流、医疗、新能源等方面,进行政策发布和信息交流,通过多媒体展示、主题演讲、高峰对话等形式进行项目推介,为中非双方项目洽谈与合作提供了平台。30多位非洲国家的驻华大使和参赞、100多家中非企业代表以及中外媒体记者出席了活动。中非双方在会议现场签订了3项重要合作协议。本次非洲主题日论坛有效推动了中国企业近距离接触非洲、了解非洲国家的投资政策、项目信息和资源优势。
【2017北京影视剧非洲展播季启动】
2017年7月31日,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的2017北京影视剧非洲展播季启动仪式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市举行。赞比亚国家信息部部长坎帕姆巴·穆伦加、中国驻赞比亚大使杨优明、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王野霏等出席了启动仪式,来自赞比亚各方企业代表、媒体记者和当地群众等200多人参加了活动。2017北京影视剧非洲展播季将给非洲观众上演《守护丽人》《咱们相爱吧》《奋斗》《一切都好》等8部影视剧,全年度将有17部电影和400集电视剧,用英、法、葡、斯瓦希里、豪萨、约鲁巴和乌干达等7个语种播出,让非洲民众通过影视剧进一步了解中国、感知中国。北京影视剧非洲展播季自2014年举办以来,已举办3届,相继走过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卢旺达和乌干达等国。
【刚果(金)节奏与舞蹈艺术团来京演出】
2017年8月5日,刚果(金)节奏与舞蹈艺术团在国家大剧院为中国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演出。演出从乐器、服饰、语言、舞蹈、化妆完整再现了刚果(金)的传统文化,舞蹈和乐器节奏的完美融合表现了非洲人民纪念生命降生、少年成长、庆祝丰收、歌颂和平、祝福爱情、欢庆胜利等日常生活场景,向观众再现了非洲文化的诞生和发展,使中国观众感受了非洲部落文化、体验了异域风情。
【首届中非国际电影节举行】
2017年10月16日,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电影学院、环球广域传媒集团共同创办的首届中非国际电影节在南非开普敦市开幕。中非国际电影节旨在介绍中非电影,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来自中国、南非、博茨瓦纳、坦桑尼亚、加纳、纳米比亚、尼日利亚等国的电影人士出席了开幕式,展示了产业成果,分享了创作经验。电影节持续3天,其间放映了包括中国电影《一纸婚约》《别让妈妈流泪》《妹娃要过河》《大耳朵图图》和《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等数部中非电影。活动主办方计划将中非国际电影节打造成每年一届的电影节品牌,每年10月在南非开普敦市举办。
【非洲万场电影放映工程启动】
2017年10月18日,非洲万场电影放映工程在南非开普敦市的开普敦科学院正式启动。中国驻开普敦总领馆领事宋俊、中非国际电影节形象大使陶虹以及开普敦科学院师生、孔子课堂教职员工、南非侨领代表等近3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现场放映了中国电影《世界上的另一个我》。10月19日,非洲电影万场放映工程来到了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市,在温得和克的毛泽东主席中学举行了放映工程在纳米比亚的正式启动仪式。非洲万场电影放映工程计划在3年时间内在非洲20个国家放映3万场电影。非洲万场电影放映工程,可以使中非两地人民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在文化和情感层面形成更深理解,促进中非文化交流。
【中国版《天鹅湖》在毛里求斯演出】
2017年11月3—5日,天津歌舞剧院芭蕾舞团在毛里求斯双杰剧院上演了两场《天鹅湖》。毛里求斯代总统沃亚普里、艺术与文化部部长鲁蓬、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孙功谊等4000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这是中国艺术团组首次在非洲国家自主运作组织的商业演出,是探索文化产业走进非洲市场、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一次尝试。
【《我从非洲来》开播仪式举行】
2017年12月28日,由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和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我从非洲来》开播仪式暨中非影视合作研讨会在北京市召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文国际频道、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和中宣部、中联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政府机构及非洲国家外交官共计百余人出席了活动。纪录片《我从非洲来》(又名《非洲人在义乌》),共6集,由非洲研究院中非影视研究中心制作,历时2年追踪拍摄了来自10多个非洲国家的20多位非洲人,讲述了他们在中国创业、学习、生活,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真实故事。在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的专家围绕“影视传媒与中非合作关系”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
【第二届中埃文博会开幕】
2018年1月10日,由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和埃及文化产业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埃文博会在开罗歌剧院哈纳吉尔艺术中心开幕。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夫妇,埃文化部长赫尔米、文化部高级官员等上百名中外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展览。中埃艺术家分别展示中国刺绣、紫砂、国画以及埃及手工艺品、装饰画、阿拉伯语书法、陶艺制作等文化产品。中埃文博会主要展示两国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促进两国文化产业交流,增进两国民众相互了解,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首届“一带一路”中国艺术家走进非洲文化交流活动举行】
2018年3月25日,首届“一带一路”中国艺术家走进非洲文化交流活动在肯尼亚蒙巴萨市启动。由中国艺术家和非洲艺术家联合组成的采风写生团,深入蒙内铁路等中肯合作项目及肯尼亚马赛族村落,围绕“一带一路”等主题开展了多场创作采风活动。这项文化交流活动经肯尼亚文化部批准,由内罗毕大学和肯尼亚中非文化交流协会共同发起组织。参加交流活动的中方人员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及相关院校从事绘画、雕塑、设计等专业的艺术家、设计师组成。
【中国文化交流团在肯尼亚举办画展和时装秀】
2018年4月9日,由20余名中国艺术家组成的文化交流团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举办画展和时装秀,中国艺术家共展出20余幅画作和10套服装作品。肯尼亚体育、文化及艺术部官员,旅游部官员以及中国驻肯使馆代表出席了活动。
【非洲国家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培训班开班】
2018年5月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主办、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非洲国家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培训班在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开班。来自贝宁、喀麦隆、毛里求斯、尼日尔、塞内加尔5个非洲国家的15位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官员及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为期12天的培训为学员解读中国文物修复方面的政策法规,介绍相关工作机制,传授修复技术。学员们还围绕“文物修复”这一主题,与中国的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展开了座谈交流,并赴文物修复现场观摩学习。
【“非洲文化之夜”活动举行】
2018年6月30日,由非洲大使夫人协会主办的“非洲文化之夜”活动在北京市举行,在京中非友好人士应邀出席。活动演讲嘉宾高度评价了非洲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所做的贡献,表达了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希望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合作的愿景。
【“她力量助力‘一带一路’”中突公益文化交流活动举行】
2018年7月2日,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突尼斯全国妇联主办的“她力量助力‘一带一路’”中突公益文化交流活动暨刺绣技术培训班在突尼斯举行,中突各界代表近300人出席了活动。活动期间,举办了公益工作交流会、丝路女性公益文化展示以及为期1周的苏绣技术培训班,双方还就女性公益组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一带一路”与女性创新创业、女性领导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并展示了中突两国妇女独具特色的手工刺绣作品和公益文化产品。
【第五届中非民间论坛召开】
2018年7月23日,第五届中非民间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140多家民间组织的200多名代表应邀参会。论坛期间,中非代表就中非民间如何在经贸、产业、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人才等领域深化合作等议题展开了讨论。闭幕式上,《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2018—2020)》发布,为未来3年中非民间交流合作规划了路线图,推出了30项中国民间未来3年将要实施的对非民间合作项目,包括民生合作和捐赠救助、能力建设和人才交流、促进发展、文化交流、建立交流机制5个方面。
【《走遍非洲》出版】
2018年8月,为迎接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推出《走遍非洲》一书,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细数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历任驻非洲记者的工作生活见闻,翔实地展现了中非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反映了中非合作的成果。14位作者的采访足迹遍及津巴布韦、肯尼亚、尼日利亚、埃及、坦桑尼亚、赞比亚、南非、毛里求斯、南苏丹、利比里亚、马拉维、刚果(布)、莫桑比克、赤道几内亚、博茨瓦纳、卢旺达、毛里塔尼亚、吉布提、索马里和斯威士兰等国家,用客观真实的文字和大量丰富多彩的图片向读者介绍了在非洲的所见所闻和感受。2000年10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出版《走进非洲》一书,《走遍非洲》是《走进非洲》的姊妹篇。
【“文化越古今——生活中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举办】
2018年8月8日,由上海市主办的中国传统艺术国际巡展“文化越古今——生活中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拉开帷幕。该展览是中国“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重点活动,也是上海市与埃及友城亚历山大省的共建活动。展览的131件展品集中呈现了上海市非遗的传承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这一展览将使埃及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加深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专题片《中非合作新时代》开播】
2018年8月30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中国国际电视台制作的5集专题片《中非合作新时代》在央视一套播出。《中非合作新时代》内容覆盖全非洲,涵盖中非“十大合作计划”,通过合作项目的具体事例和非方亲身感受,展现了中非合作切实秉承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从而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所发挥的作用;向观众展现了非洲各国的壮美河山、风土人情,呈现了近年来非洲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非各领域务实合作成果。
【纪录片《与非洲同行》推出】
2018年9月,新华社拍摄制作的纪录片《与非洲同行》全球同步推出,通过记录发生在普通非洲人身上的生活细节,讲述中国与非洲合作、命运与共的故事。纪录片分为上、下两集,其中,上集涉及塞内加尔、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等国;下集涉及加纳、乌干达、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等国。
【2018金华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活动举行】
2018年9月13日,由金华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的2018金华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暨中非经贸论坛在浙江省金华市开幕。来自非洲5个国家的驻华使领馆官员、非洲17个国家的工商业代表和来自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发改委、浙江省政府、全国知名智库机构、中资企业的代表及媒体人士约600人参加了活动。此次活动是北京峰会的后续活动之一。
【首届“一带一路”非中艺术交流展举行】
2018年10月24日,由肯尼亚体育与文化遗产部主办,肯尼亚非中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国家图书馆等承办的首届“一带一路”非中艺术交流展开幕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本次展览以“走进肯尼亚·感知新非洲”为主题,参展的110余幅作品中有一半以上是肯尼亚、卢旺达、乌干达、津巴布韦、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的4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作品反映了非洲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中国有30余位艺术家的40余幅作品参展,包括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反映“一带一路”建设、非洲风土人情以及当代生活的艺术作品。民众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直观地了解非洲各国的风土人情。
【非中文化交流基金揭牌仪式举行】
2018年10月26日,由河北青竹画材科技有限公司与非中文化交流协会合作设立的“非中文化交流基金”揭牌仪式在河北省故城县举行。肯尼亚体育与文化遗产部文化理事齐普洛普·拉贾特、肯尼亚非中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朱贵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姜祖青等参加了活动。
【第三届中非艺术节活动举行】
2018年10月27日,第三届中非艺术节开幕式在埃及开罗市举行。此次艺术节为期1周,来自中国、埃及、南非、摩洛哥、伊拉克、博茨瓦纳等25个国家的艺术家在歌剧院以及孤儿院等场所举行了艺术表演。
【中非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成立仪式与庆祝晚会举行】
2018年10月30日,中非文化交流协会成立仪式与庆祝晚会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市举行。中非各界友好人士约1200人出席了活动。协会以“传播中非文化、推动文化融合”为理念,旨在推动中非传统友谊,以文化艺术、人文教育和新闻媒体交流为平台,聚合中非文化精英和艺术家的智慧,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活动,增加文化艺术团体互访,培养和发挥青年一代在推动中非关系发展中的作用。
【非洲国家驻华使节走进全国政协】
2018年11月27日,来自41个非洲国家的驻华大使、高级外交官和非洲联盟驻华代表走进全国政协,参观中国政协文史馆,并聆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经验,畅谈非洲有关机构、国际组织等与中国政协机构交流合作的未来。
五 中非合作论坛卫生交流
【中非部长级医药卫生合作会议召开】
2017年4月24日,中非部长级医药卫生合作会议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市召开,会议主题为“中非卫生合作,从承诺到行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和南非卫生部部长阿伦·莫措阿莱迪等来自31个非洲国家的卫生部长以及联合国副秘书长、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米歇尔·西迪贝等6个国际组织的高级代表等共200多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各方代表高度肯定了中国医药卫生发展取得的成就,赞赏中方向非洲国家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期待与中方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合作,助力非洲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会议期间,中国与马拉维签署了妇幼健康项目合作协议,与刚果(布)、加纳、毛里塔尼亚、赞比亚、尼日尔、乍得签署了对口医院合作协议,与塞拉利昂等国签署了开展“光明行”免费白内障手术合作协议。
【中国援莫桑比克医疗队举行巡诊活动】
2017年4月,中国援助莫桑比克的第21批医疗队开展全国巡回诊疗活动,于2017年6月10—12日,远赴莫桑比克岛进行义诊。中国援莫医疗队队员考察当地医疗卫生状况,与医界同行进行深入交流,携手孔子学院面向当地民众讲授中医保健知识、展开义诊,并捐赠医疗器械和药品。中国自1976年开始向莫桑比克派遣援助医疗队,截至2016年12月,共派出21批、累计323人次。
【向尼日尔派遣第19批、第20批医疗队协议签署】
2017年6月23日,中国驻尼日尔大使张立军与外交、合作、非洲一体化和尼日尔侨民部部长雅各布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日尔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国派遣医疗队赴尼日尔工作的议定书》。中国自1976年起向尼日尔派遣医疗队,先后有18批575人次来尼,为推动中尼两国医疗卫生合作,加深两国人民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向南苏丹赠送救护车移交仪式举行】
2017年7月29日,中国向南苏丹提供现汇援助及安徽省向南苏丹赠送救护车的移交仪式在南苏丹首都朱巴市举行。中国驻南苏丹大使何向东,南苏丹卫生部长库克、财政部长德修、卫生部次长马库尔、议会卫生委员会主席、朱巴教学医院院长,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南官员,第五批中国援南苏丹医疗队全体队员以及朱巴教学医院医生和医学院学生代表等40余人出席仪式。中国政府援建医疗设施、赠送医用物资、提供现汇援助、培训医务人员、派遣援南医疗队,旨在全面帮助南苏丹提高卫生事业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援安哥拉医疗物资交接证书签署】
2018年3月2日,中国驻安哥拉大使崔爱民与安哥拉外交部国际合作与侨务秘书洛佩斯在首都罗安达市分别代表中安双方签署了中国政府援安医疗物资交接证书。中安建交35周年,中方与安方在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各领域友好合作,不断增进传统友谊。
【第六批援马拉维医疗队抵达马拉维共和国】
2018年4月15日,中国第六批援马拉维医疗队抵达马拉维共和国,开展为期1年的援非医疗。医疗队由来自陕西省的17名医务人员组成。马拉维地处非洲东南内陆,艾滋病、疟疾等传染病高发。自中马建交10年以来,中国累计向马拉维派遣医疗队5批84人次,共接诊病人约5.1万人次,诊治住院病人7.6万人次,完成手术2万台,并捐赠医疗设施设备,传递出中马友谊。
【中国医疗队获赞比亚政府“医疗合作勋章”】
2018年5月15日,赞比亚卫生部授予中国第19批援助赞比亚医疗队全体队员“医疗合作勋章”,以表彰他们为赞比亚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的贡献。第19批援赞医疗队于2017年5月16日抵达赞比亚,28名队员由河南省南阳市卫计委选派。赞比亚卫生部部长奇塔卢·奇卢菲亚,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中国商会代表等出席了授勋仪式。中国自1978年开始向赞比亚派遣医疗队,中国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赞比亚卫生部门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首批援助布基纳法索医疗队抵达布基纳法索】
根据布基纳法索人民的愿望,中国复派首批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按照外交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在第一时间组建了由北京世纪坛医院主派的首批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2018年7月5日,复派首批援布医疗队授旗仪式在北京世纪坛医院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司副司长冯勇、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巡视员郑晋普等领导出席仪式。2018年7月7日,首批援助布基纳法索医疗队抵达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市。医疗队将在布基纳法索援助6个月,开展义诊、捐赠医疗物资、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探索医疗智力援助模式、开展讲座等活动。2018年5月26日,中国与布基纳法索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中非传统医药合作专题论坛召开】
2018年8月18日,中非传统医药合作专题论坛在北京市召开。来自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南非等14个非洲国家卫生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代表,以及中国部分省市中医药代表120余人,就非洲国家传统医药发展、中非传统医药合作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援尼日尔医疗队获“尼日尔共和国卫生荣誉勋章”】
2018年9月20日,授予中国第18批援尼日尔医疗队“尼日尔共和国卫生荣誉勋章”仪式在广西南宁市举行。尼日尔驻华大使伊努萨·穆斯塔法为中国第18批援尼日尔医疗队获奖队员颁发勋章和证书。2014年10月至2017年2月,中国第18批援尼日尔医疗队的37名队员在尼日尔圆满完成了援外医疗任务。1976年,广西向尼日尔派出第一支医疗队,至2018年共向尼日尔派出援外医疗队20批次621人次。
【纪念中坦卫生合作50周年活动举行】
2018年10月29日,由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山东省人民政府及坦卫生部联合举办的纪念中国向坦桑尼亚派遣医疗队暨中坦卫生合作50周年活动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举行。中坦官员、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员、当地友华人士和华侨华人代表等近250人参加了活动。1968年,中国向坦桑尼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到2018年,中国向坦桑尼亚共派遣53批医疗队、1650名医务人员。
【庆祝中毛卫生合作50周年系列活动闭幕】
2018年12月5—16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黑龙江省眼科医院专家组赴毛里塔尼亚执行第四次“光明行”眼科义诊任务。专家组为130余位毛里塔尼亚患者免费施行白内障治疗手术,捐赠医疗器械和药品,为毛方医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这是2018年驻毛里塔尼亚大使馆举办的中国援毛里塔尼亚卫生合作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最后一个项目。该活动包括在毛里塔尼亚全国各地举办义诊和图片展、推动发行纪念邮票、组织主题征文等活动。1968年以来,中国向毛里塔尼亚共派遣33批医疗队、800余名医务队员,为推动中毛医疗卫生合作、深化两国人民间的了解与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出席援中非医疗队义诊活动】
2018年12月16日,中国驻中非使馆组织的第16批援中非医疗队赴中非总统图瓦德拉家乡翁贝拉—姆波科省达马拉市开展义诊。图瓦德拉总统、总统夫人蒂娜、卫生部长索姆塞、国民议会友华小组主席马康戈及当地省市政府负责人等出席了义诊活动。
六 中非合作论坛体育交流
【中国援助马达加斯加体育教练项目启动】
2017年3月10日,中国政府援马达加斯加体育教练项目可行性研究现场考察会谈纪要签字仪式在马达加斯加国家体育馆举行。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大使杨小茸、马达加斯加青年和体育部部长让·阿尼塞·安德里亚穆萨里苏瓦,中方项目考察组成员等参加了仪式。此次中国政府派出考察组对马达加斯加需求进行现场考察,将考虑派遣中国教练赴马达加斯加执教、邀请马方运动员赴华集训、向马达加斯加提供体育训练器材,用于支持马达加斯加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改善训练设施,促进两国人文交流、增进中马友谊。
【中国政府援助尼日尔体育物资交接仪式举行】
2017年6月27日,中国驻尼日尔大使张立军出席中国政府援助尼日尔体育物资交接仪式,并与尼日尔青年和体育部部长卡苏姆共同签署了交接证书。尼日尔体育场建成以来,中方已向尼方派遣了12期体育技术专家,为体育场馆的运营提供技术协助,同时为尼方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武林汉韵”中国武术非洲巡演启动】
2017年10月23日至11月2日,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的“武林汉韵”中国武术非洲巡演先后在贝宁、加纳和南非演出。演出由民乐合奏《高山流水》开场,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一系列表演,讲述了一名功夫小子寻艺、学艺和传艺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
七 中非合作论坛青年交流
【第二届中非青年大联欢闭幕】
2017年4月26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市出席第二届中非青年大联欢闭幕大会并致辞。此届大联欢活动主题为“团结、担当,迈向共同繁荣”,来自中国和53个非洲国家的约300名青年外交官、企业家和高校师生参加了活动。中非青年大联欢活动旨在加强中非青年交流、增进中非青年友谊、夯实中非友好基础。第一届大联欢活动于2016年在中国举办。
【中纳青年对话论坛举行】
2017年6月13日,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馆和纳米比亚国家青年委员会联合举办中纳青年对话论坛。近百名中纳青年参加了论坛。通过对话论坛,中纳两国青年加深了相互了解,共同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第四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举行】
2018年5月26—27日,第四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在广东深圳市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青年如何在探索符合国情发展道路中发挥作用”。来自非洲近40个国家约40个政党的70余名青年政治家代表出席并展开讨论。本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是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框架下的活动。与会代表就青年如何在探索符合国情发展道路中发挥作用、中非青年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非传统友谊、如何更好地加强中非青年组织交流合作、如何更好地参加和推进中非合作、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建议。
【第三届中非青年大联欢开幕】
2018年6月21日,由外交部主办、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承办的第三届中非青年大联欢在北京市开幕。中非青年代表、非洲驻华使节、非洲在华留学生代表和中非新闻媒体共4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参与此次大联欢活动的共有来自中非合作论坛54个非洲成员国的100多位青年代表。中非青年大联欢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开展的中非青年交流活动,本届大联欢是2018年论坛北京峰会的配套活动之一,是深化中非青年交流的重要举措。
八 中非合作论坛旅游交流
【中非野生动植物保护论坛召开】
2018年6月7日,2018中非野生动植物保护论坛在南非金山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国将成为全球野保战役的中坚力量”。中国驻南非大使林松添出席并发表主旨讲话。南非政府官员、中非关系学者、在南华人华侨社团负责人,中国与国际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中非主流媒体代表百余人出席了活动。
【尼日利亚中国旅游文化推介会举行】
2018年10月8日,尼日利亚中国旅游文化推介会在阿布贾的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尼日利亚旅游文化业者和专家学者以“促进尼中青年在旅游文化领域的可持续合作”为主题进行交流讨论。此次推介会包括专家演讲、交流座谈、观看旅游宣传片及“魅力武汉”图片展等内容,旨在展示中尼两国旅游和文化遗产,交流相关技能及职业发展思想,分享经验和机会,促进两国在旅游和文化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非洲国家驻华使节考察旅行团到河南省参访】
2018年11月20—25日,由外交部和河南省共同举办的非洲国家驻华使节赴河南省考察旅行团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落实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深化和延伸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会成果,促进河南省与非洲开展更广泛合作。考察团由中非合作论坛非方共同主席国塞内加尔驻华大使马马杜·恩迪亚耶率队,共有33个非洲国家驻华大使或临时代办,以及非洲联盟驻华代表等参加。考察旅行团参观了龙门石窟、少林寺、红旗渠、一拖集团、中信重工等旅游文化景点和重大企业。
九 中非合作论坛媒体交流
【中非媒体对话会举行】
2017年8月14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新华通讯社及南非独立传媒集团共同承办的中非媒体对话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市举行,此次对话会主题为“心心相印,携手同行”。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中国驻南非大使林松添、中国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阮平、中国驻非媒体及11个非洲国家的20多家主流媒体代表共40余人参加了活动。与会代表围绕“相知相通”“通力合作”“携手未来”3个分议题,深入讨论中非媒体合作前景,并为双方未来交流提出了建议。
【中非媒体采访团走进红旗渠座谈会召开】
2017年11月29日,由中国记协、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乔大三农实业集团主办的中非媒体采访团走进红旗渠座谈会在河南省林州市举行。自非洲24个国家的媒体记者于2017年2月抵达中国参加培训,并参与党的十九大、2017年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2017中阿博览会等重大内政外交活动的采访报道。
【非洲记者参加2018年新闻交流项目】
2018年3月27日,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非洲、亚太分中心2018年项目联合开班仪式在北京市举行。本次交流项目共有来自42个非洲、亚太国家和地区的44位记者参加。44位记者针对全国两会、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活动进行报道。
【《非洲华侨周报》安哥拉分社揭牌暨发行仪式举行】
2018年5月2日,《非洲华侨周报》安哥拉分社揭牌暨发行仪式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市举行。《非洲华侨周报》于2009年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市创刊。报纸目前已在赞比亚、坦桑尼亚、南非等国成立分社。报纸内容关注非洲华人华侨生活动态,记录海外华人奋斗历史,反映当地社会时事热点和动态。
【第四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召开】
2018年6月26日,由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的第四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在北京市召开,旨在配合将于9月召开的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进一步落实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扩大中非媒体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本届论坛共有来自中非45个国家政府部门、媒体机构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代表围绕“中非媒体政策”“中非媒体话语权建设”“中非媒体数字化和内容产业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中非媒体签署了12项合作协议,通过了《第四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关于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的共同宣言》。媒体合作论坛作为中非合作论坛的分论坛,自2012年创办至今已是第四届,为深化双方媒体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与渠道,有助于推动中非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
【中国—卢旺达媒体对话会举行】
2018年7月5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新华通讯社承办的中国—卢旺达媒体对话会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市举行。本次对话会以“深化媒体交流合作 共享中非发展未来”为主题。来自中卢两国的10多家媒体代表在对话会上就两国媒体合作进行了交流。这是中卢两国媒体首次开展对话活动,目的是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发挥媒体在促进两国人民加深了解、加强互信和增进友谊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届中国媒体非洲报道高层论坛召开】
2018年7月14日,第三届中国媒体非洲报道高层论坛在北京市召开,来自10余家媒体的记者、编辑代表,在非部分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高校学者等共计80余人参加了论坛,就非洲报道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媒体非洲报道高层论坛、盖茨基金与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共建的中非媒体报道研究项目旨在培养一批能够持续、深度和专业地报道非洲非传统议题的专家型记者和媒体人,在媒体中建立能够持续和深度关注非洲话题的栏目和平台,为中国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对非援助和投资及其他领域的交流提供更多真实而专业的信息来源。
【中国驻赞比亚大使李杰在《每日邮报》发表署名文章】
2018年8月20日,中国驻赞比亚大使李杰在赞比亚第一大报《每日邮报》发表题为《中非合作论坛:未来发展的强力助推器》的署名文章,对即将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及中赞交流合作的新机遇作了阐述。
【中非媒体人士座谈会举办】
2018年9月10日,由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主题为“真实亲诚,合作共赢——媒体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的中非媒体人士座谈会在北京市举行。来自29个非洲国家的近50位媒体代表及10余位中方媒体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讨论。
【埃及媒体代表团参访中国新闻社】
2018年11月16日,埃及媒体代表团参访中国新闻社(以下简称“中新社”)。中新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夏春平会见埃及媒体代表团并举行座谈。来自埃及《今日消息报》《七日报》《祖国报》、埃及DMC电视台等媒体的代表,围绕媒介融合、新媒体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提问交流。埃及媒体代表团还参访了中新社视频采编中心、中国新闻周刊、中新网、海外中心等业务平台,并与各平台负责人、编辑和记者进行了业务交流。
十 中非合作论坛智库交流
【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暨中非智库论坛开幕式举行】
2017年6月21日,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暨中非智库论坛开幕式在埃塞俄比亚的斯亚贝巴非盟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与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共同出席活动并致辞。王毅在致辞中声明,中方愿同非方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理清减贫发展思路,找准中非各自优势和合作方向,共同探讨符合非洲各国需要的非洲减贫方略。
【非洲智库代表访华】
2018年1月15—19日,来自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南非等11个国家的16名智库代表访华,对中非合作新机遇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1月18日,16名智库代表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发展新时代与中非合作新机遇”国际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旨在加强中非智库之间的交流合作,宣介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18年非洲论坛举行】
2018年6月4—5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上海国研院2018年非洲论坛”在上海市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国际对非发展合作:成就、挑战与展望”。来自联合国、非盟、非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及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南非、赞比亚、肯尼亚、塞内加尔、喀麦隆、加纳等非洲国家的20余位外方代表,以及30余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国内学术机构的中方代表参加了活动,就国际对非洲发展合作取得的成就、遇到的挑战和未来前景展开了讨论。
【中非智库论坛第七届会议召开】
2018年7月4—5日,由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主办的中非智库论坛第七届会议在北京市召开。来自非洲44个国家的驻华使节、52个非洲国家的政府官员、智库学者、媒体代表,中国外交部、国务院参事室、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等相关单位领导,全国知名智库机构、高等院校的中方学者以及媒体人士共计380余人参加了会议。各方围绕“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与中非关系发展”“中非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经验与启示”“中非智库媒体合作——以增强传播力与话语权为目标”3个分组研讨议题展开了讨论。中非智库论坛是在外交部支持下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于2011年创立,2012年正式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成为中非民间对话的固定机制。
【《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智库报告》发布】
2018年9月10日,“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暨《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智库报告》中英文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市举行。智库报告作者、译者及数十位非洲问题专家参加了会议。《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智库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局共同组织编写。该系列智库报告包括1个主报告《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新成就、新机遇、新愿景》和8个分报告。主报告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非双方在政治、经贸、人文、和平安全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非洲发展和中非合作带来的机遇,展望了未来中非友好合作的愿景。
(撰稿人:马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