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斯·韦伯看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具有高度的“亲和性”。他甚至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不以新教作为主流价值观的区域不能产生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虽然他并不认为新教伦理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却并未意识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契合具有历史阶段性。事实上,这种亲和性在更大程度上源于二者具有相同的时代文化背景,是同一社会发展的产物。
一、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是最具有形式合理性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是依赖于利用交换机会来谋取利润的行为,亦即依赖于(在形式上)和平的获利机会的行为。韦伯还引用富兰克林的箴言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精神内涵:时间、金钱、勤劳、诚实等。在这诸多精神特征中包含着一种理性的实质,也就是韦伯所说的实质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他认为,资本家是渴望财富的逐利者,把远大的计划、正确的手段和正确的计算当作实现盈利目的所必需的“三种方法”,这与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本质相类似。
二、新教伦理的理性实质
新教伦理同样是在理性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宗教改革的产物。
1.宗教改革的理性动因
如果说西方文明中有一种普遍的“理性”存在的话,那么,在基督教经典当中必然也渗透着这种理性。基督教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权的滥用和教廷的腐败不但引起了各阶层众多教徒的不满,甚至基督教本身也面临着生存危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猛烈抨击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其中路德,是一位忠诚尽职的圣徒,但随着对人文主义的理解,他对《圣经》作了新的解读,路德以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开启了欧洲的宗教改革之路。
2.新教伦理的理性实质
新教伦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新教的基本观念及其为日常经济活动所设立的基本准则,主要是由入世的禁欲主义的教义衍生而来。改革后的新教所实行的是入世的禁欲主义,关上了修道院的大门,把人们引向尘世生活,并以其伦理观念和秩序向日常生活渗透。路德提出了“天职”一词,也正是他的“天职观”的提出,促进其他新教宗教更清楚地建立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联系。加尔文的预定论迫使信教徒承受一种对生活有条理的组织。并且韦伯认为,理查德·巴克斯特作为长老会的教徒,其清教徒伦理学最具代表性。
韦伯悲观地认为,资本主义的财富将“变成一只铁的牢笼”,担忧“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虽然他并没有明言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直接原因,但也没有明晰二者的完全相隔性。事实上,宗教改革后以禁欲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教伦理精神和资本主义的胜利分别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尤其是16世纪以后社会发展中的两个不
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视角来看,在地球上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两项根本任务:一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没有执政的共产党,要找到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成功办法;二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搞上去,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
马克斯·韦伯强调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内在联系。对于这一认识,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做过许多探讨,结论大相径庭。至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基督教信仰与信徒的经济状况是否具有某种相关性,或者教会团体所提供的人际网络、价值观念及团契精神,是否会影响到信徒的经济生活,仍然是有待于从中国
儒家伦理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中国民众社会生活的主流道德观和价值观,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存在明显的不适应之处,同时,市场经济有它固有的经济运行逻辑和模式,有它自身的市场伦理和秩序,如何使儒家伦理转换成市场伦理,在中国的市场伦理中,如何继承儒家伦理传统和保持儒学特色,这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要讨论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