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序《何香凝画集》
一九五四年三月一日 郭沫若
刊本据手迹,载《何香凝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54年9月出版)。作为集文学家、学术家、革命家于一身的郭沫若,与美术界的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关良等诸多大家颇多交往,多以切磋艺术为要,唯此则题词的对象亦为革命家兼艺术家,故虽有“气韵生动,魄力浑厚,画材无所囿”,“善以效法自然,陶写性情”等行家语,然重点则在“推动革命”,“国蒙其利,民受其福”,至于服膺“革命乃高度之艺术”,则其来有自,早年在《艺术家与革命家》一文中即加鼓吹:“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都是艺术运动,一切热诚的实行家是纯真的艺术家,一切志在改革社会的热诚的艺术家也便是纯真的革命家。”鼎革之际,郭沫若得与何香凝直接交往,并多次为其画作题诗。1949年8月,为牡丹图题富有新时代气息的七言:“谓我富贵谓我王,此乃妄人之主张。今日普天同朱紫,长为民众吐芬芳。”1972年9月,何香凝去世后,郭沫若在其1960年代所作墨梅图上,“用董必武代主席韵”题七绝一首:“突破寒流与岁新,梅花万朵见精神。香如洋海枝如铁,亘古长留一片真。”
二 序《傅抱石画集》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日 郭沫若题
刊本据手迹,载《傅抱石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出版)。郭沫若与美术界人士有广泛交往,其中关系最为密切,堪称知己的,首推傅抱石。自1930年代在东京结识,三十余年间,过从亲密,时相切磋。郭沫若为之写下诸多诗文,收入《郭沫若全集》的长篇散文《题画记》不失为生动写照,而为其画展所作《勖抱石》则寄托殷切的期勉;傅抱石的艺术随笔《俗到家时自入神》是两位大师的谈艺录。1965年9月,傅抱石猝然去世,郭沫若睹画思人,赋《七律·题傅抱石遗作〈千山云起〉》:“抱石突于四十日前去世。但逝者仅其遗蜕耳,铁臂固长在东风中挥舞也。千山云起郁葱葱,大块文章锦绣胸。翻倒沧溟遗斧凿,抗衡造化决雌雄。兴来斗酒奚辞醉,踏遍神州苦用功。谁道骑鲸人已去,长看铁臂舞东风。”
三 序《寰宇贞石图》
郭沫若
至少,在详尽的《郭沫若年谱》1975年项下,可以多出三天的记事: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八日,收到胡乔木信及所附转来的廖盖隆致胡乔木的信及有关材料,建议郭沫若找石家庄石志华大夫用新疗法治疗支气管炎。一九七五年三月一日,致胡乔木信,感谢他的“关注”,并表示:“等天气暖和了,我打算亲自到石家庄去看看。”一九七五年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六日,是郭沫若诞生九十周年。郭沫若是一位革命家,又是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为纪念郭沫若,全国各地举行了学术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的活动,各地报刊还开辟纪念专栏(专刊),发表了百余篇的研究论文和纪念文章,有关出版部门出版了一批郭沫若及研究郭沫若的著作
关于郭沫若在冈山的住居,名和悦子博士的论文说是五处,武继平教授的著书说是四处。本论文依据史料论证郭沫若在冈山的住居只有三处,且对郭沫若与安娜由同居到生子、乃至度过了一年半新婚生活的弓之町的住居,依据当地居民的证言、丰富的地图史料及实地验证,对其旧址进行了最终确定。(载《郭沫若学刊》2010年第2期)-刘建
学术界对郭沫若史剧研究已有较详备的综述,由此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学术接力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以生态论为视域,初步描述郭沫若戏剧研究史的基本图景。郭沫若史剧研究的生态图景在表层上呈现为阶段生成性与话语空间性;在深层上展现为研究话语的交互、层累与还原。相关的研究实绩,集中体现为对郭沫若史剧的历史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