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教育会展,交流教育思想】
在教育会议展览方面,先后举办大学校长论坛、教育部长会议、国际教育年会、国际教育学术会议等,涉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大学的使命”“国际教育:政策、挑战与问题”“金砖国家教育合作:促进卓越和公平”“教育现代化——实践与探索”“中欧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等议题;举办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旨在共同关注国际教育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先后赴意大利、西班牙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展并组织中外高校研讨会,促进国外高校及学生对中国高等学校的了解,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举办“中欧高等教育质量对标与学分互认”国际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同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我国与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的方法与途径。
【建设教育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在教育联盟建设方面,启动“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发布《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贵阳共识》,促进中国—东盟院校交流合作,深化中国—东盟产教融合;启动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图书档案出版联盟”,旨在通过联盟搭建丝绸之路教育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合作与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人才,共同提高沿线各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为各国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镜鉴和智力支持;启动“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能源子联盟,通过《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能源子联盟宣言》,旨在为能源动力和环境领域世界级专业研究机构打造合作教育平台,在科研合作、师生交流、学生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并共享优质资源,推动能源动力与环境领域发展;启动“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联合发布《杭州宣言》,秉承“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理念,以“标准化教育与研究”为题,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通过标准化文化交流搭起“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之桥,齐心助力全球标准化教育、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共同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留学教育】
在留学教育动态方面,出国留学取得了重要突破,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0.84万人,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继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继续稳步推进来华留学工作,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生源结构不断优化,中国政府奖学金吸引力不断提升,来华留学事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48.92万名留学生来华留学,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学生来华留学;举办亚洲校园项目高校交流会、“来华留学事业新征程”专题研讨会,共同聚焦跨境教育质量保障,探索中日韩高校间学分和资历互认、联合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共商共建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配合中印尼人文交流机制,举办“留学中国”教育展,推动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学生交流与校际合作;举办亚信国家大学生艺术节、“留动中国”全国总决赛、“相聚之歌——北京留学生之夜”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深化各国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多元文化交流。
【继续开拓创新,推进孔院发展】
在孔子学院建设与发展方面,全球孔子学院的整体办学规模继续扩大,办学质量继续提高,办学功能日渐丰富。孔子学院致力于搭建高水平、高层次的教育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各类项目的蓬勃开展;持续为各国从事汉学和中国研究的学生学者、优秀青年构筑合作平台,不断丰富中外人文交流的内涵;重点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学和教师培养;积极探索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路径。
【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合作办学】
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先后举办两期“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委员会会员系列培训”,加大会员服务力度,助力会员单位能力建设,促进行业自律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事中事后监管力度,2017年依法终止252个本科以下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018年依法终止23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规范中外合作办学;举办第八届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研讨会,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关键议题,组织主旨发言、专题讨论、平行论坛和中外合作办学成果展,发布两个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报告,为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方搭建政策解读、报告发布、经验分享、思想碰撞、展览展示的综合平台;举办中澳合作办学研讨会、中法合作办学机构院长联席会,在推动合作办学为高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达成诸多共识。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背景、新的战略部署对教育对外开放与中外人文交流事业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在教育强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大有可为,也应当有更大作为,要增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拥抱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在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开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事业的新篇章,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二 教育人文交流条目
(一)教育文件颁布
【《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印发】
2017年3月20日,教育部、公安部、外交部以部长令的形式联合发布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办法》旨在规范学校招收、培养、管理国际学生的行为,为国际学生在中国境内学校学习提供便利,增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办法》在管理体制方面做出了调整和补充;在激励和保障高等学校招收培养国际学生方面做出了创新性规定;着重强调高等学校改进管理,提升质量,增强来华留学教育吸引力;坚持规范管理和优化服务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新要求,促进学校加强国际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推动学校进一步提高国际学生服务水平;体现了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监督管理的要求。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印发】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2018年9月3日,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制定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规范》是教育部首次专门针对来华留学教育制定的质量规范文件,是指导和规范高校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全国统一的基本准则,也是开展来华留学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活动的基本依据。《规范》针对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与适用于高等教育的其他教育教学标准和规范相互补充、衔接、配合。《规范》尊重不同地区、学校间的差异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学校的个性发展和办学特色提供充分空间。
【《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发布】
为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充分发挥高校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活动深入和国际交流活跃的优势,加强高校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2018年11月7日,教育部制订并印发《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是: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理念,面向沿线国家发展需求,立足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和特色领域,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和科技创新合作,谋求共同利益、造福共同命运、勇担共同责任、促进共同繁荣,打造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高校创新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学术共生、文化共鸣,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深化高校科技人文交流;促进科技人才交流。
(二)教育考察调研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率团访问俄罗斯圣彼得堡市】
2017年6月29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率团访问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陈宝生部长此次访问受到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克拉巴切夫的热情接待。陈宝生高度赞扬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汉学教育和科研水平。他指出,汉语教育在增进中俄两国友谊方面起到巨大作用,他鼓励大学东方系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继续发扬优良的汉语教学传统,成为培养中俄两国友好交往人才的摇篮。东方系常务副系主任罗季奥诺夫介绍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和孔子学院近年来在汉语教育、文化活动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双方交流了合作的成果,规划了下一步合作的方向,并希望进一步密切教育领域合作,推动中俄教育交流再上新台阶。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总领事郭敏女士出席了上述活动。6月30日,代表团一行访问了圣彼得堡市教委。双方就中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相互借鉴进行了交流。陈宝生部长表示,大力支持中俄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
【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率团访问美国纽约市】
2017年7月20—21日,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率团访问纽约,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总领事章启月、教育参赞徐永吉陪同访问有关高校和机构。7月20日,代表团访问了IBM沃森研究中心,听取了该机构全球科技研发副总监陈自强、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等关于IBM公司与中国教育合作以及认知计算、量子计算、沃森健康等项目介绍,参观了超级计算机“沃森”和量子计算实验室。随后,代表团访问了黑石集团总部,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世民、执行董事艾米·斯滕伯格(Amy Stursbery)等就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实施和推进中美人文交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7月21日上午,代表团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与常务副校长杰拉德·罗斯伯格(Gerald Rosberg)、校办主任苏珊·葛兰西(Susan Glancy)等就进一步增强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高校校际合作等进行了深入研讨。7月21日下午,代表团访问了茱莉亚学院,院长约瑟夫·波利希(Joseph Polisi)介绍了天津茱莉亚学院建设进展情况后,大家就大学办学理念、中小学艺术教育及与中国相关艺术院校开展校际合作等话题进行了交流。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方军等代表团成员和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教育组、科技组相关领事陪同参加了上述活动。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访问埃及开罗大学】
2017年11月4日,习近平主席特使、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访问埃及开罗大学。在与开罗大学副校长赛义德·叶海亚·达乌会见时,陈宝生对开罗大学重视对华教育交流表示赞赏,特别对该校与北京大学成功合作办孔子学院给予高度评价。达乌表示,推动两国青年的交流至关重要,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升,汉语也逐渐成为世界的语言。开罗大学近几年对汉语教学十分重视,希望双方进一步推动留学生互派、学历学位互认等项目上的合作。随后,陈宝生赴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实地考察,慰问在孔子学院工作的公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了解师生们的工作学习情况,并观看当地学生用中文精心编排的节目。陈宝生勉励孔子学院师生努力把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办成全球最好的孔子学院之一,践行文明互鉴,传承中埃传统友谊。
【“澳大利亚、新西兰高等教育展团”访问墨尔本】
2017年11月21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沈雪松副秘书长担任团长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高等教育展团”访问墨尔本,教育组邀请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副校长余星火教授、斯威本科技大学副校长韩清龙教授、蒙纳士大学助理副校长杨爽女士、迪肯大学助理副校长沈伟教授等与教育展团校长代表进行了交流座谈。此次“澳大利亚、新西兰高等教育展团”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由71名来自全国各地30余所大学校领导及外事部门负责人等组成,旨在促进中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座谈会上,国内9所大学的校领导分别介绍了大学的情况、发展思路及意愿合作方向,澳方代表分别从国际学生招生、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介绍,双方还就校际间合作、人才引进等进行了交流讨论。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访问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
2017年12月4—7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主持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五次会议,其间访问了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12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访问爱丁堡大学,并接受该校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爱丁堡大学校长奥谢(Sir Timothy O’Shea)向刘延东副总理颁发了学位,并在颂词中高度赞扬了刘延东副总理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外文化交流和帮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尤其是深化中苏(格兰)教育等领域合作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12月6日,刘延东副总理访问牛津大学并在该校谢耳朵尼亚剧院(Sheldonian Theatre)发表题为《深化人文交流,助推“黄金时代”》的专场演讲。刘延东副总理在演讲中回顾了牛津大学与中国以及中英关系发展的历史,同时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党的十九大勾画的宏伟蓝图。演讲结束后,刘延东副总理见证了牛津大学与中方合作伙伴之间数项研究协议的签订,并为中国在海外成立的首个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研究所揭牌。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访问法国】
2018年4月15—24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一行5人到访西班牙、法国和比利时三国,考察相关教育机构。在法期间,刘利民会长于4月20日在马赛访问了Kedge高等商学院,该校常务副校长圭伊·马赫谢拉(Guy Marcillat)先生介绍了学院的发展情况、国际战略规划、汇报了学院与中方交流情况以及未来合作方向。会后,驻马赛总领馆副总领事夏荫在总领事官邸接待了代表团一行,就扩大南法地区与国内友好城市的教育合作进行了交流。4月24日,刘利民会长到访法国国民教育部欧洲与国际关系合作司,与国际司司长艾尔维·迪利(Hervé Tilly)先生就中法教育交流与合作、语言推广和教育改革动态交换了意见。会后,刘利民会长到驻法使馆教育处指导工作,与全体人员进行了座谈。当日,刘利民会长一行还参观了巴黎国际大学城,了解了“中国之家”项目进展情况。
【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率团访问英国】
2018年7月14—17日,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率代表团访问英国。期间,朱之文副部长一行分别会见了英国教育大臣达米安·海英茨和学校事务国务大臣尼克·吉布,双方就深化中英教育合作,特别是中小学数学教师交流等深入交换了意见。代表团一行还访问了伦敦奈特里小学和剑桥大学,并与在英学者学生代表座谈。教育部人事司司长张东刚、使馆教育公参王永利、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等陪同出席上述活动。15日上午,朱之文副部长在使馆教育处与在英知名学者学生代表座谈。16日上午,朱之文副部长一行走访了位于伦敦卡姆敦地区的奈特里小学。16日下午,朱之文副部长在英国议会分别会见了教育大臣达米安·海英茨和学校事务主管国务大臣尼克·吉布。17日,朱之文副部长一行来到剑桥大学,访问了剑桥大学评估中心,会见了剑桥大学校长杜思齐,并参观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朱之文副部长还拜会了刘晓明大使,召开在英驻外教育处(组)工作会议,并看望我驻英使(领)馆教育处(组)工作人员。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袁贵仁访问英国】
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率团访问英国。代表团一行围绕如何取经英国高等教育,为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建言献策为主题同英国相关人员及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期间,袁贵仁主任一行会见了英国议会教育委员会主席罗伯特·哈芬、英国国际发展部国务大臣贝茨勋爵,访问了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并着重就大学管理体制、资金支持、人才流动及学科建设等分别与剑桥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埃利斯·法伦、牛津大学常务副校长罗伯特·伊斯顿等展开了深入探讨。袁贵仁主任还走访了清华大学剑桥科技园及北京大学英国校区。
【“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研修班启动实施】
2017年5月22日,“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第10期研修班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开班仪式。本期研修班共有118名学员,在完成学院为期1周预培训之后,分为5个团组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开展为期3周的学习研修。2017年11月5—10日,“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第11期研修班圆满完成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的国内预培训任务。本期研修班共有109名学员,包括赴美国研修团、爱尔兰研修团、澳大利亚研修团和两个加拿大研修团。5个团组分赴美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四国参加为期3周的海外培训研修。2018年5月22日,“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第12期研修班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开班仪式。本期研修班共有113名学员,包括5个团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承办赴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三个研修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承办赴英国和澳大利亚两个研修团。在完成国内1周的预培训后,各团组分赴目的地进行为期3周的研修学习。2018年10月29日,“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第13期研修班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开班式。本期研修计划分为5个团组,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为期1周的预培训后,分赴美国东部、美国西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爱尔兰开展为期3周的研修学习。
(三)教育会议交流
【第二届中墨大学校长论坛举行】
2017年3月27—28日,第二届中墨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大学的使命”为主题。论坛由中国教育部和墨西哥公共教育部主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全墨高等教育协会共同承办,来自中国和墨西哥的近百名校领导、高校代表和教育工作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沈雪松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李海、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生建学、全墨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杰米·沃斯·爱普生达(Jaime Valls Esponda)和墨西哥驻华大使馆公使恩里克·艾斯格尔萨(Enrique Escorza)在开幕式上致辞。论坛专题研讨部分围绕中墨高等教育体系、大学自主创新科研体系建设与大学产教融合、STEM教育合作与联合科研、学生流动与教师交流、中墨语言文化交流与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就促进两国开展高等教育合作进行了探讨。教育部语言应用与管理司司长姚喜双和科学技术司综合处处长李楠在论坛上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兰州大学等中方高校领导及墨方校长在会上发言并同与会代表进行了交流讨论。
【“赴美国、加拿大参加职业教育国际会议及双边会议代表团”出访】
2017年4月23日至5月2日,经教育部批准,“赴美国、加拿大参加职业教育国际会议及双边会议代表团”一行29人出访美国、加拿大,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27名代表参加了在新奥尔良召开的美国社区学院协会第97届年会,以及在渥太华召开的加拿大应用技术与职业学院协会2017年年会。代表团访美期间还参加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美国社区学院协会于4月24日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中美高职院校/社区学院校长对话。此次校长对话也是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达成的教育领域成果之一,是中美职业教育领域高层次、机制化的交流与对话平台。代表团在加拿大期间,访问了位于蒙特利尔的凡尼尔学院,并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加拿大应用技术与职业学院协会于4月30日举行的中加职教院校项目对接会。此外,作为“世界职教院校联盟”亚洲事务副主席,副秘书长宗瓦在加拿大期间参加了该联盟的2017会员大会及董事会会议,参与审定了该联盟2016—2018年发展规划,并就加强会员联系、提升会员服务提出了建议方案,获得了联盟董事会的一致认可。
【中国高等教育展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举办】
为进一步落实《留学中国计划》,促进国外高校及学生对中国高等学校的了解,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2017年5月13—22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周燕率北京大学等30所高校的54名代表赴意大利、西班牙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展并组织了中外高校研讨会。交流协会与意大利教育中心在意大利摩德纳市共同举办了中意高等教育研讨会。中意高校代表围绕国际学生的招生与宣传、校企合作等议题进行了热烈交流。会后,代表团在摩德纳大学举办了中国高等教育展,吸引了众多当地学生、意大利高校代表以及其他教育组织代表前来了解与咨询。代表团在意期间还访问了罗马第二大学,与学校各院代表进行了交流。交流协会与西班牙亚洲之家在巴塞罗那共同举办了中西高等教育研讨会。研讨会以“促进中西两国间的师生交流”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西班牙的近30所高校的代表到会。在巴塞罗那期间,中国高校代表团还访问了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与学校代表进行了交流。代表团在西班牙马德里访问了西班牙教育部。西班牙教育部副部长马丁先生出席会议并致辞。代表团在马德里圣伊西德罗中学举办了留学中国高等教育展,吸引了众多西班牙大中学生、家长、学校代表以及其他教育组织代表前来了解与咨询。
【第五届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召开】
2017年7月5日,第五届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部长雅瓦德卡尔、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副部长阿加洛德娃、巴西驻华大使马尚、南非高等教育与培训部高等教育司副总司长黛安·帕克等率团出席。会议以“金砖国家教育合作:促进卓越和公平”为主题,通过了《第五届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北京教育宣言》等成果文件,就金砖国家教育未来合作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举行】
2017年10月19—22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年会以“国际教育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由“中国国际教育论坛”“中外院校合作项目洽谈”和“中国国际教育展”三部分构成。年会有30余个板块、50余场活动同期举办,吸引3000余人次参会,发言嘉宾达300余人。
2018年10月18—21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年会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旨在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从而促进各国乃至全球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携手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与合作。本届年会的主宾国是俄罗斯。来自中外的2000多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商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探索未来全球教育的发展与合作。年会以“教育现代化——实践与探索”为主题,包括“中国国际教育研讨会”“中外院校项目合作洽谈会”和“中国国际教育展”三个部分。2018年10月20—28日,中国国际教育展在北京、成都、广州和上海举办巡展。
【第二次中日韩教育部长会议召开】
2018年3月21日,第二次中日韩教育部长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日本文部科学大臣林芳正、韩国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官金相坤出席了会议。会前,陈宝生分别会见了林芳正和金相坤,就进一步推进中日、中韩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青少年交流等领域务实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就《中日教育交流五年计划(2018—2022)》与日方达成一致。会上,三国教育部长认为,中日韩三国同为亚洲重要国家,面临着共同的机遇和挑战。会后,三国教育部长共同签署了《第二次中日韩教育部长会议联合公报》。自三国部长首次会议于2016年在韩国召开以来,中日韩三方共同努力,扎实推进落实机制下有关合作倡议,三国教育合作总体进展顺利,为促进三国人文交流、促进地区关系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欧高等教育质量对标与学分互认”国际研讨会召开】
2018年10月19日,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中欧高等教育质量对标与学分互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旨在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同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我国与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的方法与途径。来自瑞典、荷兰等国的高校学者和国内高校、教育科研部门、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代表近200人,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中欧高等教育对标项目进展情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中欧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的途径探索”等议题展开研讨。“中欧高等教育对标联合研究项目”是教育部与欧盟委员会教育与文化总司共同资助、于2012年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框架”下启动的合作研究项目,旨在促进中欧高等教育标准互通及学生学者交流。项目研究已进行了两期试点,共有比较教育、土木工程、工商管理、物流、护理、信息工程6个学科专业、50余所国内院校参与其中。
(四)教育联盟建设
【“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启动】
2017年7月29日,“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启动仪式暨产教融合论坛”在贵阳隆重举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长加多特、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赵灵山等出席开幕式暨联盟启动仪式。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生建学秘书长、宗瓦副秘书长一同出席了活动。中国和东盟国家与会代表在中国—东盟产教融合前景展望、合作案例分享、东盟项目需求发布会等环节踊跃发言,就促进联盟高效运转、扩大院校交流合作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会议期间,与会的中外院校和职教机构代表签署通过并发布了《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贵阳共识》。
【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等成立】
2017年11月4日,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图书档案出版联盟”成立大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图书档案出版联盟”正式启动。联盟由陕西师范大学首倡提议,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响应,旨在通过加盟单位之间的合作办学、学生交换、学分互认、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科研合作、研究平台共建、学者交流、图书资源共享、数据库建设、出版资源合作开发等方式搭建丝绸之路教育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合作与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人才,共同提高沿线各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为各国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镜鉴和智力支持。大会发布了《丝绸之路教育人文交流与合作西安共识》。教育部“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阿富汗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同时举行。成立仪式发布了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成果。仪式后举行了“一带一路”教育与人文交流国际高端论坛。
【“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能源子联盟成立】
2018年1月17日,由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发起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能源子联盟(以下简称“子联盟”)正式成立。来自20个国家的59所子联盟高校代表出席成立大会,西安交通大学主办联盟首届理事会会议,并当选常务理事会高校。会议由能动学院院长严俊杰主持,陶文铨院士参加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哈利法大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哈萨克斯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中国)、里斯本大学(葡萄牙)、比萨大学(意大利)、萨格勒布大学(克罗地亚)、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英国)、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浙江大学(中国)等10所常务理事会高校,并一致通过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能源子联盟宣言》。会上,西安交通大学与58个子联盟成员逐一签署合作意向书,子联盟成员旨在为能源动力和环境领域世界级专业研究机构打造出合作教育平台,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在科研合作、师生交流、学生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并共享优质资源,推动能源动力与环境领域发展。
【“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成立】
2018年5月20日,全球首个“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浙江杭州中国计量大学成立。联盟由首届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获得学校和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单位——中国计量大学,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广东开放大学等10所国内高校和韩国中央大学、荷兰伊拉姆斯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高等技术学院等3所获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的国外学校共同发起筹建倡议。目前,来自3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05所高校加盟,其中境外高校37所,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9个。在联盟成立大会上,105所高校的与会代表联合发布了《杭州宣言》,表示将秉承“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理念,以“标准化教育与研究”为题,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通过标准化文化交流搭起“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之桥,齐心助力全球标准化教育、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共同发展。当天,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正式揭牌。该基地由国家标准委指导,由中国计量大学负责具体建设工作。
(五)留学教育动态
【出国留学】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同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较2016年增长11.19%,达到48.09万人,其中,获得硕博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后出站人员达到22.74万人,同比增长14.90%。2017年度,中国留学生出国学习、回国服务规模双增长,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契合度不断提升,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多数前往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求学。2017年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人数为6.61万人,比2016年增长15.7%,超过整体出国留学人员增速。其中国家公派3679人,涉及3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2万人,单位公派3.56万人,自费留学59.63万人。2018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1.94万人。其中,国家公派2.53万人,单位公派2.65万人,自费留学46.76万人。与2017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2018年度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37万人,增长8.83%;留学回国人数增加3.85万人,增长8.00%。
【来华留学工作扎实稳步有序推进】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生源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48.92万名留学生来华留学。其中,学历生24.15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49.38%,同比增长15.04%;研究生共计约7.58万人,比2016年增长18.6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共计31.72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高于各国平均增速。中国政府奖学金吸引力不断提升。2017年共有来自180个国家的5.86万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在华学习,占总数的11.97%。其中,学历生5.16万人,占奖学金生总数的88.02%,硕博研究生合计4.08万人,占奖学金生总数的69.57%,比2016年增加了20.06%。来华留学生学科分布更加合理。学习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仍排名首位,占总人数的48.45%;学习工科、管理、理科、艺术、农学的学生数量增长明显,同比增幅均超过20%。2018年,来华留学生规模趋于稳定,层次显著提升。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学生来华留学。其中,学历生25.81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52.44%,同比增长6.86%;研究生共计约8.5万人,比2017年增长12.28%。“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共计26.06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52.95%。来华留学生学科分布趋于合理,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学习工科、管理、理科、艺术、农学的学生数量增长明显,同比增幅超过20%。2018年,共有来自182个国家的6.3万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在华学习。
【亚洲校园项目高校交流会举行】
2017年11月14日,亚洲校园项目高校交流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以及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项目负责人参加会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王慧出席会议并讲话。王慧副司长对亚洲校园项目在中日韩高校间学分和资历互认、联合评估的方法和标准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努力予以肯定,表示亚洲校园对探索东北亚跨境教育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王慧副司长要求各项目院校准确把握项目宗旨,充分认识项目意义,利用好奖学金、专项经费等支持政策,不断提高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各参会高校分别介绍了项目的运作情况,交流了成功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各高校表示,今后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项目执行方案,为中日韩有质量保证的学生流动积累经验,共同培养东亚杰出人才。
【亚信国家大学生艺术节举办】
2017年12月9—11日,亚信国家大学生艺术节在西安举行。此次艺术节由西安外国语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承办。来自亚信成员的240多名在华留学生参加了艺术节的开闭幕式文艺演出,近2000多名在陕的亚信国家大学留学生作为现场观众参与艺术节各项活动。艺术节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各国美食节、文化参观、中外大学生交流座谈等主要内容。在为期三天的艺术节上,亚信成员大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展示了各自国家辉煌灿烂的文化,宣传并提高了人们对亚信地区内的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认识,鼓励宽容和理解。亚信全称为“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中国于2014年接任亚信主席国,2016年将中国主席国任期延长到2018年。艺术节是中国担任主席国后承诺举办的重要活动之一。
【“质量第一:来华留学事业新征程研讨会”举办】
2018年10月18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质量第一:来华留学事业新征程”专题研讨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教育部国际司、国家质量监督部门、各高校及有关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近200位中外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旗帜鲜明地突出了质量保障在新时代来华留学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特邀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原副局长林仕梁、教育部国际司留学处处长安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服务认证处副处长安东、天津大学胡文平副校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姚军、美国新英格兰院校协会首席执行官/主席卡梅伦·斯泰普斯(Cameron Staples)、英国阿伯丁大学语言学教授芭芭拉·芬内尔-克拉克(Barbara Fennell-Clark)出席会议并作专题发言,共同聚焦跨境教育质量保障,共商共建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会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赵灵山宣布“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项目”正式启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是交流协会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教育服务认证机构资质后正式实施的第一个认证项目,将服务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新需求,助力国家来华留学健康可持续发展,集中力量打造教育服务认证品牌项目。研讨会后,赵灵山秘书长为31所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试点院校颁发了认证证书。
【第三届“留动中国”全国总决赛举行】
2018年11月7日,第三届“留动中国”全国总决赛暨2018年来华留学系列活动颁奖仪式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出席并致辞,来自世界各地的500余名优秀留学生代表参加活动。“留动中国”等系列活动旨在加强中外学生交流,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了解,展现当代学生健康阳光的精神风貌。教育部自2013年起逐步打造系列化的留学生体验和实践活动,先后举办了“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感知中国”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等系列品牌活动。2018年活动参与面进一步扩大,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1300余名留学生;有100多个国家7000余名留学生参与;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收到108个单位及个人投稿共800余件。
【第十四届“留学中国”教育展举办】
2017年11月26日,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率中国高校代表团在印尼雅加达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留学中国”教育展,旨在为配合中印尼人文交流机制,推动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学生交流与校际合作。本届教育展有27所中国高校参加,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印度尼西亚人类发展与文化统筹部秘书长萨特亚、副部长阿古斯,印度尼西亚研究技术与高等教育部长特别顾问鲍丽娜等出席了此次活动。在本届教育展上,一些中国院校为印度尼西亚学生提供了奖学金名额。2018年11月15日,第十五届“留学中国”教育展在印尼雅加达举行。中国驻印尼特命全权大使肖千、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凌、Ticket Station顾问江文仙、印尼科技与调研部高等教育处代表Purwanto、中国银行(香港)雅加达分行行长张朝阳、印尼教育界唐裕、饶兴生、蔡昌杰等嘉宾及印尼北京学院院长邝佩勤、培民学校督学潘月淑、吴丽娟带领STP Sahid Jakarta等学校的学生300多人出席,必利达三语学校小学和高中生应邀在开幕礼上表演了舞蹈及合唱。参加本次教育展的中国院校共有22所,开设的课程涵盖了财经、理工、农业、医学、师范等学科。印尼教育部邀请了数十所印尼的大学代表来到了教育展现场,与中方院校进行沟通交流,部分院校还带来了合作意向书。
【“相聚之歌——北京留学生之夜”举行】
2017年12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大型品牌活动——第八届“相聚之歌——北京留学生之夜”在邱季端体育馆圆满落幕。本届留学生之夜以“拥抱新时代”为主题,用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了各国留学生对中国的热爱,展现了世界各国不同文明的绚烂多彩,充分体现了世界文明互鉴、互融的新时代特征。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生建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赵灵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黄侃、国家汉办党委副书记于天琪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活动。来自马来西亚、泰国、尼日利亚、乌克兰等八个驻华使馆外交官应邀出席。来自6所高校、30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名留学生及29名中国学生参与了本次演出。
2018年12月16日,第九届“花YOUNG年华”相聚之歌——北京留学生之夜文艺演出在学校邱季端体育馆举行。中国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副主任赵国成、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生建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赵灵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黄侃等嘉宾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出席了活动。整场晚会分“风华正茂”“韶华如歌”和“芳华绽放”三个篇章。本次演出以北京师范大学各国留学生为演出主体,共有来自10所高校,36个国家和地区的169名留学生及24名中国学生参加,现场观众超过2000人。
(六)孔子学院动态
【扩大办学规模和数量】
截至2017年底,共有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2017年新增14所孔子学院和40个孔子课堂,在几内亚、萨摩亚、刚果(金)、冈比亚、加蓬等国家和地区首设孔子学院。国内承办孔子学院数量位于首位的高校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数量为22所。孔子学院各类面授学员达170万人,网络孔子学院注册用户62.1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2万人;110所中方院校招收5924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培养适应孔子学院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依据当地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开发本土教材2615册;全球孔子学院举办各类文化活动4.2万场,受众1272万人。截至2017年底,432所孔子学院课程纳入所在学校学分体系,占全球运营孔子学院总数的85%;学术、文化、商务、中医、科技、武术、职业培训等特色孔子学院达80余所,搭建集语言教学、文化交流、学术研究、职业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截至2018年底,共有15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现有中外专兼职教师4.7万人,各类面授学员186万人,网络孔子学院注册用户82.3万人,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受众达1300万人。在孔子学院的影响下,60多个国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了汉语课程或专业。中国100余所高校承办孔子学院,承办数量最多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为23所。
【搭建高水平教育交流平台】
2017年,“孔子新汉学计划”招收35国86名中外合作培养及来华攻读学位博士生,组织127国16万名学生参加“汉语桥”中文比赛,1万余团组、20多万名各国师生来华交流,孔子学院奖学金资助9625名各国青年学生在华留学,全球100余万人同庆“孔子学院日”,24个中国高校学生艺术团分赴4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艺巡演。2018年,孔子学院持续为各国从事汉学和中国研究的学生学者、优秀青年构筑合作平台,拓展“孔子新汉学计划”“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资助各国青年学者来华攻读博士或短期研修,帮助各国青年深入了解中国,繁荣汉学研究。2018年,112国468所孔子学院组织“三巡”(巡演、巡讲、巡展)项目,开展文艺演出2500多场,支持教育、文学、中医等各领域近500位专家赴海外开展巡讲活动;组织各类汉语图书展、文化主题巡展等,不断丰富中外人文交流的内涵。
【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孔子学院重点支持“一带一路”国家汉语教学,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留学生招聘本土教师,在中方院校储备派往“一带一路”国家的专职教师,举办“我的‘一带一路’”全球中文演讲大赛,搭建中国与各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2017年,孔子学院总部向“一带一路”国家派出教师1076人,设立汉语考试考点245个;培养培训南亚7国本土教师944人,培养知华、亲华、友华人士,为中外人文交流、“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支撑。积极号召孔子学院中方承办院校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其中北外已招收来自20个国家的31名博士生,其中20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8年,孔子学院继续支持“一带一路”国家汉语教学,推出“一带一路”在华优秀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汉硕专业留学生招聘本土教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汉语+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南亚国家本土教师培养培训,在2018年培训了南亚7国的本土教师1101人。
【探索办学水平提升路径】
根据《2018年孔子学院发展报告》,孔子学院总部组织制定《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建立汉语教学标准和教材评估体系,出版54个语种6700多册汉语教材、文化读物以及80个语种的《汉语图解词典》《汉语图解小辞典》及《汉语800字》;114个国家的457所孔子学院(课堂)开发了适应当地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的3119册本土教材;中外高校共同探索培养高层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在7所中国高校设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方向,10国15所海外大学建立汉语师范专业。
(七)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委员会会员系列培训举办】
2017年4月13—14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委员会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办了“2017年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委员会会员系列培训(一)”。本次培训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就办学单位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专家讲座、讨论互动、经验分享沙龙和参观访问,开展集中培训。来自全国57所会员单位的百余名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活动。培训期间,参会代表实地参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6月11—14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委员会在珠海举办了“2017年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委员会会员系列培训(二)”此次活动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承办。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68所高校的114名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常务副校长傅爱兰出席培训会并讲话,广东省教育厅交流合作处领导出席活动。培训期间,参会代表实地参观访问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中加和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和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依法终止】
2017年7月,教育部在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上,对已停止办学活动的252个本科以下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了停止办学信息公示,以进一步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强化信息监管,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批准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终止的通知》,依法终止23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凸显了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坚决推进淘汰更新,优化升级的政策导向。截至2018年6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342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共1090个。强化退出机制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精神、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事中事后监管力度的重要举措。
【中澳合作办学研讨会举行】
2018年4月2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承办的中澳合作办学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嘉定校区举行。共有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和机构的50余名代表参会。此次会议突出办学实践,通过组织院校参访、分组讨论、主题报告、座谈会等,为与会者提供一个集交流、研究和能力提升为一体的工作平台。会议总结经验、研讨问题,提出未来在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思路,并就不断提质增效,推动合作办学为高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多做贡献方面达成共识。会议专门组织对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的参观访问以及机构和项目的分组讨论。在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围绕“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师资发展和财务运营”和“溢出效应和未来发展”等开展深入研讨。在热点问题讨论环节,专家学者分别就中澳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办学亮点特色、挑战和应对方案以及未来办学思路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第八届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研讨会举行】
2018年10月18—19日,第八届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外合作办学成果展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以“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为主题,汇集了400余名中外院校领导、专家、学者及驻华使馆和研究机构代表等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方。本次活动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关键议题,组织了3场主旨发言、3场专题讨论、9个平行论坛和1个中外合作办学成果展,发布了两个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报告。其中,专题讨论包括:“中外合作办学的卓越创新之路”“中外合作办学推动双一流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平行论坛包括中澳、中英、中法、中俄、中德等5个分国别研讨,师资队伍建设、示范性合作办学建设、“一带一路”新使命和来华留学新路径等4个主题研讨。18日下午,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联合研究的《中澳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进行了报告发布。19日下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学术交流与研究部副主任唐振福解读了中外合作办学年度报告。在同期举办的第三届中外合作办学成果展上,来自33所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展示了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内容、师资建设、教学方式、学生国际能力培养等,为中外参会者提供合作对接、交流经验的平台。
【中法合作办学机构院长联席会召开】
2018年12月20—21日,中法合作办学机构院长联席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承办,共有全国10家中法合作办学机构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就中法合作办学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战略和方向等展开了讨论,在成立中法合作办学发展联盟、加强中法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开展中法合作办学课题研究等三方面达成了共识。会议还就开展中法合作办学研究、合作办学服务“双一流”建设、合作办学自主发展和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天津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巴黎高科工程师学院、同济大学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南京理工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撰稿人:李明、龚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