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Product Firms and Product QualityManova,K.、Yu,Z.(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9(C),116-137.
Nonparametric Counterfactual Predictions in Neoclassical Models of International TradeAdao,R.、Costinot,A.、Donaldson,D.(2017).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7(3),633-689.
Matching,Sorting,and 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Grossman,G.、Helpman,E.、Kircher,P.(2017).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25(1),224-264.
The Determinants of Quality SpecializationDingel,J.(2017).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84(4),1551-1582.
From Micro to Macro:Demand,Supply,and Heterogeneity in the Trade ElasticityBas,M.、Mayer,T.、Thoenig,M.(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8(C),1-19.
(二)TOP10内容概览
第1 出口与企业绩效:来自随机试验的证据
Exporting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
参见“2017年世界经济学最佳英文论文TOP10”第9。
第2 国际贸易、技术和技能溢价
International Trade,Technology,and the Skill Premium
【内容概览】
1.议题
国际贸易对技能溢价有什么影响?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不但低估了国际贸易对技能溢价的影响,也不符合经济事实。本文将企业生产率和技能密集度的异质性引入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重新研究这一议题。
2.结论
其一,贸易提高所有工人的工资。其二,高技能工人工资提升幅度大于低技能工人,大多数国家(即使是高技能工人稀缺的国家)的技能溢价均提升,因此H-O机制的影响弱于技能偏向生产率机制(SBP机制)和产业间SBP机制。其三,贸易对技能溢价的效应大小受国家特征影响:对于小国、更开放的国家和技能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国,贸易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更大。
3.论证
本文建立了开放世界的一般均衡模型,其中包括三部门(消费者、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通过对各部门行为的系列假设,本文得出了均衡状态下各国家各部门的要素配置,并讨论了在不同参数约束下贸易成本对技能溢价的影响,进而得出贸易影响技能溢价的如下三种机制。其一,贸易使得更多要素配置到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因此提高了在技能密集型部门具有比较优势国家的技能溢价,降低了在技能密集型部门具有比较劣势国家的技能溢价。其二,贸易使得更多要素配置到同一部门中技能密集型厂商之处,提升所有国家的技能溢价。其三,前两个机制的交互作用,使得任何国家都有要素更多配置到技能密集型部门,因此任何国家的技能溢价均提升。
作者采用2005-2007年的60国数据(世界其他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构成第61国)将模型进行参数化,建立基准模型,并根据三种不同情境对贸易影响技能溢价进行量化分析。作者还将该模型与以往研究中的其他替代方法进行比较,证实了本文的特点。
5.相关评论
该研究的主要贡献是将产业内企业技能密集度的异质性引入传统的H-O模型,为贸易影响技能溢价提供了新的作用机制,纠正了以往研究中对贸易自由化提升技能溢价效应的低估。该论文的建模和反事实分析方法值得借鉴和扩展,并有助于反思全球化与各国收入不平等的关系。
该论文自以工作论文的形式公开至今(2019年6月16),他引总计162次。这些文献对本文的评价要点如下。其一,本文是对Eaton & Kortum(2002)数理模型的拓展和应用,对于李嘉图模型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Caliendo & Parro,2015[※注])。其二,本文在劳动力市场的动态研究中,对于根据要素禀赋对任务进行内生配置的实证研究做出重要贡献(Acemoglu & Restrepo,2016[※注])。其三,Fajgelbaum & Khandelwal(2016)[※注]认为本研究在总体福利分析基础上还深入讨论的福利的分配问题,而既有研究大多只注重贸易带来的总体福利变化。其四,关于“贸易要素含量”能否作为贸易影响技能溢价的充分统计量,以往的学者都对生产函数的形式进行一定的限制,而该文在异质性企业的框架下将这一结论一般化(Parro,2013[※注])。
【作者与编译者简介】
Ariel Burstein,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部教授,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宏观经济学。arielb@econ.ucla.edu。
Jonathan Vogel,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和劳动经济学。jvogel@columbia.edu。
臧成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跨国投资和国际贸易。zangcw@cass.org.cn。
第3 过去四十年来增加值贸易图景
A Portrait of Trade in Value-Added over Four Decades
【内容概览】
1.议题
文章结合贸易、生产和中间投入的数据,记录并分析1970-2009年间增加值贸易的变化。
2.结论
过去四十年来,世界范围内增加值贸易与出口总额的比值下降约10个百分点,但该比例在部门间、国家间和贸易伙伴间不尽相同。贸易摩擦的变化是上述事实的主要原因。区域贸易协定的扩大会导致贸易伙伴之间增加值贸易/贸易总额的下降,其中世界增加值出口/总出口下降15个百分点。
3.论证
本文利用Johnson and Noguera(2012)[※注]提出的全球投入产出框架和计算增加值出口的步骤,将部门层面生产、中间投入使用和贸易数据相结合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如下五个特征事实。第一,世界增加值贸易/总出口大约下降10个百分点,且多发生于1990年代后期。第二,增加值贸易/总出口在制造业部门下降,在其他部门则上升。第三,这种变化在国家间存在异质性:GDP增长较快的国家该比例下降更为明显。第四和第五关系到双边变化,即在相似的贸易伙伴或签订了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间增加值贸易/总出口下降更大。
本文建立一个模型,具有多部门多国投入产出关联,类似于Armington模型。研究分两步展开。首先,我们将该模型作为测量工具。一些驱动因素(如各国要素投入和生产率变化)的数据可以搜集到,但直接测量其他因素仍然困难,不得不利用该模型和既有数据进行推断。其次,应用该模型进行系列反事实实验,分别识别特定驱动因素对增加值贸易/总出口变化的作用。
解释贸易摩擦对上述五个特征事实的解释力。首先,我们将贸易摩擦按照部门(制造业部门和非制造业部门)和最终使用(最终品和中间品)进行区分。独立使用每组贸易摩擦你和模型,将模拟结果与投入产出关系结合使用,以研究多边增加值贸易/出口变化中的内在机制。其次,通过研究双边贸易摩擦,分析贸易政策变化特别是区域贸易协定签订在增加值贸易/出口变化中的作用。
4.相关评论
自2014年以工作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至今(2019年6月27日),本文他引总计62次,包括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等国际顶尖期刊的引用。这些文献对本文的评价要点如下。其一,Aichele and Heiland(2018)[※注]认为相比于已有文献用简化形式的引力估计,本文利用结构模型和反事实模拟来估计增加值贸易的影响因素,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有益的补充。本文提供的增加值数据对于参数化定量模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增加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在经验研究中从总量数据转向增加值出口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二,本文所计算的增加值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及其变化趋势、影响因素被很多相关文献所使用,如Johnson(2014)[※注]、Fally and Hillberry(2015)[※注]等。其三,本文研究结论认为,贸易摩擦在解释总贸易与增加值贸易的变化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有关贸易摩擦影响的经典问题,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基础。例如,总贸易额层面的摩擦如何简化为增加值层面的摩擦,或者区域贸易协定如何在增加值出口中引起贸易创造与转移等。
【作者与编译者简介】
Robert C.Johnson,圣母大学经济学院,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与投资。rjohns24@nd.edu。
Guillermo Noguera,耶鲁大学经济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国际经济学。guillermo.noguera@yale.edu。
东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价值链。dongyan@cass.org.cn。
文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主要研究国际贸易。wenjun5794@126.com。
第4 英国脱欧的贸易效应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Leaving the EU:Trade Effects
【内容概览】
1.议题
英国退欧是近年来的主要世界政治经济事件之一。英国人民投票退出欧盟将影响英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与福利,对其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着重分析里英国脱欧采取的几种方式,并分类讨论了对不同脱欧方式下代表的不同贸易政策,重点分析了英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流动与金融转移,估计其中的福利效应与分配效应。
2.结论
英国脱欧导致的贸易政策改变与国际投资减少,从软脱欧到硬脱欧,各种不确定的情景都意味着巨大的福利损失,英国将为这次的公投决定支付超过欧盟成员国会费的经济成本,而每一位英国公民都将承受脱欧带来的损失。
3.论证
本文模型设定基于Eaton and Kortum(2002)[※注],模型假定了n个国家,1个部门,各国可以进行相互贸易,而各国只生产一种最终产品。模型的基本假设:(a)Dixit-Stiglitz偏好;(b)一种生产要素;(c)线性成本函数和(d)完美或垄断竞争。同时三个共同的宏观层面限制:(1)贸易平衡;(2)总利润占总收入的固定份额;(3)进口需求系统表现出恒定的替代弹性(CES)。
通过刻画均衡状态下的贸易流量、一国的收入、家庭平均消费水平,来分析英国脱欧对贸易流量、福利水平与分配效应的影响。
为了校准模型,文章使用WIOD数据库2011版投入产出数据,将商品和服务之间的部门分开,并将英国与欧盟和非欧盟国家进行贸易分类,汇总成35个地区和31个行业的数据,来反映英国各部门的贸易模式。同时,文章还使用了欧盟在WTO产品层面应用的最惠国关税数据,将关税数据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结合,计算英国各部门的平均最惠国关税。另外,文章还参考了既有文献中对于管理贸易流量对贸易成本的响应性的贸易弹性估计。
根据所考虑的反事实情景,如果英国采取挪威模式保持单一市场(软脱欧)以及如果英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继续根据世贸组织继续进行(硬脱欧),在前一种情况下,英国的福利损失为1.3%,而后者的成本约为其两倍,达到2.7%。
此外作者还估计了英国退欧对其他国家福利的影响。除英国以外的两类国家的福利损失相对较大。一种是,英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国,如爱尔兰、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和德国。另一种损失相对较多的国家,虽然它们与英国没有多少交易的国家,但其贸易弹性相对较低的部门与英国有着更多的贸易,如匈牙利,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等国家,因此如果英国的贸易成本上升,它们就不能轻易替代其他国家的商品。相比之下,欧盟以外的国家倾向于从英国脱欧中获益。
本文从一般均衡模型开始,但作者认识到他们的基准模型不包括诸如商品种类,全球价值链和FDI的作用等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使用了结构模型,并解释了英国脱欧的收入分配效应,认为英国脱欧将对人均收入(非福利)产生负面影响,范围在6.3%至9.4%之间,并表明人均收入减少的部分原因来自于外国直接投资减少。
4.作者自评和他评
本文在Eaton and Kortum(2002)的模型基础上,用英国的分部门的贸易数据对当前脱欧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贸易流动、金融转移等福利效应,以及分配效应。文章认为英国脱欧相当于对金融部门征税。由于金融部门是高工资和高附加值的部门,这种税收可能具有重要的分配意义。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这种税收对金融部门的福利影响,并检验其分配影响是否可以解释英国脱欧公投中的区域投票模式。这是一篇重要的论文,为研究英国退欧的成本提供了有用的基准,它不仅是总要的贸易文献而且是重要的政治和公共经济学文献。
自2016年10月在伦敦政经经济学院公开发表至今(2019年6月25日),本文他引总计128次,包括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等顶尖国际经济学研究期刊的引用。这些文献对本文的评价要点如下。其一,文章总结了对于英国脱欧问题的国内不同观点与观点产生的原因(Quaye et al.,2016[※注])。其二,贸易协议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如何影响贸易谈判的性质(Dhingra et al.,2018[※注])。其三,文章使用静态模型和简化形式估计来分析英国脱欧对贸易成本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以及脱欧对对英国福利和与欧盟的贸易的影响(Steinberg,2019 [※注])。其四,本文的结论显示英国软脱欧会造成福利损失1.34%,硬脱欧会造成福利损失2.66%(Jackson and Shepotylo,2018[※注],Li and Schmerer,2017[※注])。
【作者与编译者简介】
Swati Dhingra,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国际经济学。s.dhingra@lse.ac.uk。
黄汉伟,中国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学。hhuang54@cityu.edu.hk。
Gianmarco Ottaviano,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经济一体化。gianmarco.ottaviano@unibocconi.it。
João Paulo Pessoa,巴西圣保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国际贸易。joao.pessoa@fgv.br。
Thomas Sampson,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国际经济学。t.a.sampson@lse.ac.uk。
John Van Reenen,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和经济系的应用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应用经济学。vanreene@mit.edu。
东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国际贸易。maildongyan@163.com。
朱铭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zhumingzhengsue@ucass.edu.cn。
第7 新古典国际贸易模型中的非参数反事实预测
Nonparametric Counterfactual Predictions in Neoclassical Model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内容概览】
1.议题
国际经济中很多有意思的问题都是反事实问题,可使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来论证。相比于传统CGE模型,近期的CGE模型依赖于方程形式的强假定而比较简洁。如果不对方程形式作出假定,CGE模型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简洁性?
2.结论
反事实分析显示,新古典贸易模型中的结构冲击与简化经济中的偏好和要素禀赋的冲击同构。(1)对于新古典贸易模型,只要知道简单要素需求系统就可以研究贸易成本和要素禀赋的反事实变化。(2)从国际贸易的标准数据来源和标准排他性条件中,可以对简单需求系统进行非参数识别,从而估计该系统。
3.论证
本文开发了一种新方法来构建非参数反事实预测。首先,本文建立了新古典国际贸易模型同简化模型之间的等价关系。其一,新古典贸易模型:N种生产要素、I个国家、K中产品;要素供给无弹性;要素禀赋给定;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均不设定形式;存在冰山成本;竞争性均衡对应于使得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以及产品和要素市场出清的商品贸易量q、贸易要素含量l、商品价格p和要素价格w。其二,简化模型:简化均衡对应于使得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劳动力市场出清的要素贸易量L以及要素价格w。其三,提出命题:对于任意的竞争性均衡(q,l,p,w),存在一个简化均衡(L,w′),使得两个均衡(1)要素价格相等w=w′;(2)贸易的要素含量满足L=∑I;(3)福利水平相同。反之,对于任意的简化均衡,存在一个竞争性均衡满足上述三个条件。
其次,本文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非参数地恢复该系统的估计。同时,这些结果提供了在引力模型中使用参数化方法的严格泛化。
最后,以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为例来说明新方法的便利性和潜在好处。不过,强调简化要素需求具有一定代价。
4.作者自评和他评
本文开发了一种新方法来构建非参数反事实预测。由于数据限制,本文的方法并不是灵丹妙药。此外,理论与数据之间的紧密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自2016年8月以NBER工作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至今(2019年6月24日),本文他引总计74次。这些文献对本文的评价要点如下。其一,在讨论贸易利得的决定因素时,摒弃了传统的CES进口需求系统的假设(Brooks & Pujolas,2018[※注];Gaubert,2018[※注])。其二,构建简化交换模型(Redding & Weinstein,2017[※注]),考虑了传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中结构参数数目与方程强假定之间、实证简化与结果稳健之间的权衡关系。其三,说明了如何在纳入可逆要素需求体系的新古典贸易模型中进行宏观反事实分析,并利用总贸易数据为非参数识别提供了充分条件(Pujolas et al.,2017)。其四,为构建本文所示宏观结果与基于微观数据的估计结果之间的桥梁奠定了基础(Lind & Ramondo,2018[※注])。
【作者和编译者简介】
R.Adao,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部教授。rradao@ princeton.edu。
A.Costinot,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部教授,主要研究国际经济学。costinot@mit.edu。
D.Donaldson,斯坦福大学经济学部教授,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和发展经济学。ddonald@stanford.edu。
东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价值链。dongyan@cass.org.cn。
马盈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全球价值链。mayingying@cass.org.cn。
第8 国际贸易的匹配、分类和分配效应
Matching,Sorting,and 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内容概览】
1.议题/问题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国际贸易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现有研究显示,国际贸易对伙伴国家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要素之间以及同一行业不同职位之间的收入分配均有影响。
2.结论
异质性生产要素在多部门之间内生化的分配(sorting)和匹配(matching),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机制。
3.论证
文章采取了H-O模型的经典假设:两种生产要素(工人和经理人)和两种产品。假设要素需求函数是由两种要素(工人和经理)构成的log超模函数,两种生产要素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要素密度的积分决定了两种产品之间要素的分配,即每个部门一位经理匹配(matching)多少位工人是内生决定的。模型采取柯布道格拉斯型生产函数,假设要素市场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在要素市场出清、产出价格给定的约束条件下,求解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均衡解。通过计算门槛均衡值(threshold equilibrium)和影子工资率(shadow wages),确定两要素在两部门之间的分配。模型提出假设命题:可贸易部门的部门经理和工人报酬显著正相关,表明了正向的选择性匹配(PAM)。
首先,每个行业内部存在正向选择性匹配(positive assortative matching,PAM);但由于不同的弹性比例值,可能出现“分配倒置”(sorting reverse)的结果,如部门1劳动力弹性比例高,雇佣工人的能力将出现两极化分布,而部门2的雇佣工人能力普遍更高。其次,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最终产品价格升高,劳动力要素的分配不变,工资和经理人收入同等比例升高。第三,当工人和经理人匹配改进时(一个经理人匹配更多的工人),部门内不同职业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将会加剧。匹配方程斜率更大(更陡峭)情况下,将导致一般均衡时每个经理人匹配更多的工人,意味工人工资率更低,经理人收入更高。
4.作者自评和他评
本文的重要贡献在于将要素异质性纳入新古典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研究同一行业和同一部门之内工资收入差异的原因,为国际贸易影响一国收入分配不均提供了新的作用机制,填补了理论研究的空白,为更贴合实际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自2013年10月以NBER工作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至今(2017年2月),本文在IDEAS网站上统计引用总计3次,在微软学术统计引用总计13次,其中包括国际经济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IE)等国际顶尖期刊的引用。本文所构建的模型有助于理解过去40年全球化进程对收入分配不均衡的影响。理论假设与实际数据检验特征相符合,即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发展中国家(亚洲国家,如中国)的国内收入分配均呈现更加不均衡态势,但从全球来看,国际收入差异略有缩小。此外,本文只考虑贸易效应,但生产全球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未来可能更为显著:例如,A国经理,可能会管理A国工人和B国工人,如果A国相比较B国拥有更多的经理人(要素禀赋更加丰裕),全球化的生产模式对A国经理收入分配和B国工人工资分配更有利。
【作者与编译者简介】
Grossman,G.,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增长。grossman@princeton.edu。
Helpman,E.,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加拿大高级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增长和政治经济学。ehelpman@harvard.edu。
Kircher,P.,欧洲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主要国际贸易。philipp.kircher@eui.eu。
张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和亚太区域一体化。zhang-lin@cass.org.cn。
王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wf-sjz@cass.org.cn。
第9 质量专业化的决定因素
The Determinants of Quality Specialization
【内容概览】
1.议题
越来越多文献发现,高收入国家出口高质量产品。两种著名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专业化,但具有不同的福利、不平等和贸易政策含义。林德假说认为,国内需求决定了专业化分工模式,所以预测高收入地区出口高质量产品(本地市场效应)。要素比例理论,同样预测技术充裕的、高收入地区出口技术密集型、高质量产品。
先前的实证研究没有区分这些机制的贡献。本文将两种理论假说纳入同一个模型,并利用美国制造业工厂的运输和要素投入数据以及地区的人口和收入数据来量化两种机制在美国不同城市质量专业化分工中的作用。
2.结论
理论模型的基本观点是:要素充裕机制完全通过工厂的要素投入发挥作用;给定工厂层面要素密集度,需求决定质量的专业化分工。
实证结果表明:(1)美国城市表现出与国际贸易数据相同的模式,即收入与质量专业化分工密切相关。其中,工厂要素投入差异和本地市场需求可以在同等程度上解释美国不同收入水平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2)两种机制对于福利、不平等和贸易政策具有不同含义。质量分工大部分归因于市场进入表明:一个地区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能力取决于邻近地区的收入水平。因此,地理因素可能部分影响专业化-邻近地区经济发展可能影响本地对质量的需求。由于需求影响进入以及产品可获得性,因此生活在其他居民收入与自身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可以提高生活水平。最后,政府可以通过贸易政策影响市场进入,进而影响质量的专业化分工。
3.论证
作者将Fajgelbaum el al.(2011,简称FGH)模型和要素充裕模型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考虑市场进入和要素充裕度对生产模式和贸易的影响。模型表明:(1)质量分工是多种因素决定的。每种机制都可以独立得到高收入地区生产、出口和进口高质量产品的均衡结果。(2)理论表明,两种机制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在于,给定工厂层面技术密集度,任何本地收入与工厂产出质量的相关性均来自“本地市场效应”。
模型设定如下:消费者偏好非同位,需求随收入变化,消费一种同质性产品和一单位差异化产品,两类产品互补。厂商雇佣具有技术异质性的工人,同质性产品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完全竞争、自由贸易;差异化产品由垄断竞争厂商生产,存在质量相关的固定生产成本、贸易成本,具有常成本加成率。均衡状态下,满足劳动力市场出清以及企业零利润;给定技术的地理分布、个人偏好以及生产技术,生产和技术的均衡模式取决于两种力量。贸易成本影响市场进入模式,进而影响本地市场效应。技术强度通过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将产出和技术供给联系起来。
作者考虑了三种情况下的均衡:(1)技术密集度随质量提升而增加、无贸易成本。(2)相同的技术密集度,存在贸易成本。(3)技术密集度随质量提升而增加,存在贸易成本。情况1的分析表明,贸易无成本时,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当质量是技术密集的、技术充裕地区是更高收入地区时,高收入地区生产且需求更多高质量产品。情况2的分析表明,高收入地区同时出口和进口高质量产品,且要素充裕机制或本地市场效应可以单独发挥作用。情况3的分析表明,要素充裕机制和本地市场效应均导致高收入地区专业化生产高质量产品,其中技术密集度不同的产品的专业化分工由多种因素决定,技术密集度相同的产品的专业化分工仅由市场进入即本地市场效应决定,从而可以识别出本地市场效应对质量专业化分工影响的下限。
作者首先说明数据来源,然后基于两个实证模型设定分析发现,高收入城市在产品细分层面上的进货(incoming shipments)和出货(outgoing shipments)具有更高的价格,与国际贸易数据特征一致,可以用要素充裕机制或本地市场效应解释,因此认为本文实证设定适合于检验质量分工理论。
数据来源。作者结合美国制造业厂商的生产和海运微观数据以及城市和行业数据。微观数据使用1997年、2002年及2007年的商品流动调查(Commodity flow survey)和制造业调查(census of manufactures),城市数据来自CBSA,包括366个大都市及576个小城市。
模型设定。模型1分析了商品来源地特征对出货单位价值的影响,发现美国数据与国际发现吻合的第一个特征:来自高收入城市的商品具有更高的价格。模型2分析了商品目的地特征对进货单位价值的影响,发现美国数据与国际发现吻合的第二个特征:运输到高收入城市的商品具有更高价格。
作者通过分解厂商出货价格与来源地收入水平的协方差,得到两个主要实证结果:(1)要素使用差异可以解释城市收入与出货价格关系的四分之一,限制了要素充裕机制对质量分工的解释力;(2)反映邻近的、潜在的消费者收入成分的市场进入指标与出货价格具有强关联度,本地市场效应可以解释城市收入与出货价格关系的一半。
分解策略分为三步:首先,基本模型仅考虑收入对价格的影响,并加入控制变量及固定效应,得到收入对价格的影响系数;其次,在基本模型中依次加入要素投入和市场进入两个变量,观察和比较影响系数的变动大小,以考察要素充裕机制和本地市场效应在决定质量分工中的作用;最后考虑收入和价格的其他代理变量进一步证明本地市场效应在质量分工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最后,文章考虑了土地价格、中间投入品和多厂商企业对实证结果的影响,发现结果依然稳健。
4.作者自评和他评
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将解释质量分工的要素比例理论和本地市场效应纳入同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模型实证检验了两种机制在质量专业化分工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区别于利用国际贸易数据研究质量分工的文献,本来利用美国城市数据同样发现高收入地区倾向于生产、出口和进口高质量产品。
该篇论文曾获得2014年WTO青年经济学家论文奖,并且自2014年9月以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商学院工作论文发表至今(2019年6月25日),本文他引次数共计34次,包括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等国际顶尖期刊的引用。这些文献对本文对评价要点如下。其一,本文通过假定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专注研究产业内贸易模式,构建模型(Matsuyama,2019[※注])其二,本文使用了来自不同美国城市的运输价格和邻近城市的收入构成的信息提供与先前机制一致的经验证据(Costinot et al.,2019[※注])。其三,本文显示了使用美国制造工厂的微观数据估算的需求变动和价格之间的强烈正相关关系(Choi et al.,2019[※注])。其四,本文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不同而选择其产品属性的行为是内生的(Faber and Fally,2017[※注])。
【作者与编译者简介】
Jonathan I.Dingel,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jdingel@chicagobooth.edu。
马盈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政策。mayingying@cass.org.cn。
朱铭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zhumingzhengsue@ucass.edu.cn。
(三)第11-50名榜单
2017年国际贸易学最佳英文论文第11-50名榜单
How You Export Matters:Export Mode,Learning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Bai,X.、Krishna,K.、Ma,H.(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4(C):122-137.
Tariff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rade in ChinaBrandt,L.、Morrow,P.(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4(C),85-103.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What Is It Good for?French,S.(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6(C),83-103.
Trade Policy Uncertainty and Exports:Evidence from China’s WTO AccessionFeng,L.、Li,Z.、Swenson,D.(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6(C):20-36.
From mine to coast: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the direction of trad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Bonfatti,R.、Poelhekke,S.(2017).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27:91-108.
A Tale of Two Tails: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Nigai,S.(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4(C),44-62.
No Guarantees,No Trade:How Banks Affect Export PatternsNiepmann,F.、Schmidt-Eisenlohr,T.(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8(C):338-350.
Importers and Exporters in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and Currency InvoicingDevereux,M.、Dong,W.、Tomlin,B.(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5(C),187-204.
Financial Imperfections,Product Quality,and International TradeCrinò,R.、Ogliari,L.(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4(C),63-84.
Exporter Dynamics and Partial-Year EffectsBernard,A.、Bøler,E.、Massari,R.、Reyes,J.、Taglioni,D.(2017).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7(10):3211-28.
Imported Inputs,Irreversibility,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ynamicsRamanarayanan,A.(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4(C),1-18.
Carbon Tariffs:An Analysis of the Trade,Welfare,and Emission EffectsLarch,M.、Wanner,J.(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9(C),195-213.
Subsidies with Export Share Requirements in ChinaDefever,F.、Riaño,A.(2017).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26(C):33-51.
Comparative Advantage,Capital Destruction,and HurricanesPelli,M.、Tschopp,J.(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8(C),315-337.
1807:Economic shocks,conflict and the slave tradeFenske,J.、Kala,N.(2017).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26:66-76.
Trade Policies,Firm Heterogeneity,and Variable MarkupsDemidova,S.(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8(C):260-273.
External Balances,Trade and Financial ConditionsEvans,M.(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7(C),165-184.
Import Sourcing of Chinese Cities:Order versus RandomnessHead,K.、Jing,R.、Ries,J.(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5(C):119-129.
The Effects of Domestic Merger on Exports:A Case Study of the 1998 Korean Automobile IndustryOhashi,H.、Toyama,Y.(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7(C),147-164.
Exporters and Importers of Services:Firm-Level Evidence on ItalyFederico,S.、Tosti,E.(2017).The World Economy,40(10),2078-2096.
Trade Agreements and Enforcement:Evidence from WTO Dispute SettlementBown,C.、Reynolds,K(2017).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Economic Policy,9(4),64-100.
Networks of Value-added TradeAmador,J.、Cabral,S.(2017).The World Economy,40(7),1291-1313.
Learning Via Sequential Market Entry: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Releases of U.S.MoviesHolloway,I.R.(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4(C),104-121.
Trade Policy Preferences and Factor AbundanceJäkel,I.、Smolka,M.(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6(C),1-19.
Are Global Trade Negotiations Behind A Fragmented World of “Gated Globalization”?Lake,J.、Roy,S.(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8(C),117-136.
Services Productivity,Trade Policy and Manufacturing ExportsHoekman,B.、Shepherd,B.(2017).The World Economy,40(3),499-516.
The Impact of Export Promotion on Export Market EntryBroocks,A.、Biesebroeck,J.(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7(C):19-33.
Cascading Trade Protection:Evidence from the USErbahar,A.、Zi,Y.(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8(C),274-299.
A Tale of Two Globalizations:Gains from Trade and Openness 1800-2010Federico,G.、Tena-Junguito,A.(2017).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53(3):601-626.
Static and Dynamic Gains from Costly Importing of Intermediate Inputs:Evidence from ColombiaZhang,H.(2017).European Economic Review,91(C),(PB),118-145.
WTO Dispute DeterminantsKuenzel,D.(2017).European Economic Review,91(C),157-179.
Simulating World Trade in the Decades Ahead:Driving Forc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Fontagné,L.、Fouré,J.、Keck,A.(2017).The World Economy,40(1),36-55.
The Sustainability of Empire in A Global Perspective: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sBonfatti,R.(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8(C),137-156.
Assessing Export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he Lens of Value AddedCeglowski,J.(2017).The World Economy,40(2),275-296.
Shipment Frequency of Exporters and Demand UncertaintyBékés,G.、Fontagné,L.、Muraközy,B.、Vicard,V.(2017).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53(4):779-807.
Time Zones Matter:The Impact of Distance and Time Zones on Services TradeChristen,E.(2017).The World Economy,40(3),612-631.
Wheat Or Strawberries?Intermediated Trade with Limited ContractingKrishna,K.、Sheveleva,Y.(2017).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icroeconomics,9(3),28-62.
Least-Developed Countries in a World of Global Value Chains:Are WTO Trade Negotiations Helping?Flentø,D.、Ponte,S.(2017).World Development,94:366-374.
US Policy Spillover(?)-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Rising Exports to the EUMau,K.(2017).European Economic Review,98(C),169-188.
Trade and Synchronization in A Multi-Country EconomyJuvenal,L.、Monteiro,P.(2017).European Economic Review,92(C),385-415.
附 2017年国际贸易学最佳论文TOP10选票
第1题 最佳中文论文TOP10[限选10篇]
□ 中间品进口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基于中国证据的研究 许家云、毛其淋、胡鞍钢(2017),《世界经济》,第3期,第52-75页。
□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质量的提升效应:来自中国的微观证据 余淼杰、张睿(2017),《管理世界》,第5期,第28-40、187页。
□ 出口中学:基于企业研发策略互动的视角 史青、李平、宗庆庆(2017),《世界经济》,第6期,第72-97页。
□ 中间品贸易、价值链嵌入与国际分工收益:基于中国的分析 彭支伟、张伯伟(2017),《世界经济》,第10期,第23-47页。
□ 中国出口技术含量动态变迁及国际比较 倪红福(2017),《经济研究》,第1期,第44-57页。
□ 异质性企业、出口强度与技术升级 岳文、韩剑(2017),《世界经济》,第10期,第48-71页。
□ 贸易壁垒与全球价值链嵌入——以中国遭遇反倾销为例 王孝松、吕越、赵春明(2017),《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第108-124、206-207页。
□ 融资约束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来自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理论与证据 马述忠、张洪胜、王笑笑(2017),《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第83-107、206页。
□ 融资约束、出口模式与外贸转型升级 刘晴、程玲、邵智、陈清萍(2017),《经济研究》,第5期,第75-88页。
□ 吃喝费用、融资约束与企业出口行为——世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的证据 张璇、王鑫、刘碧(2017),《金融研究》,第5期,第176-190页。
□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 宋超、谢一青(2017),《世界经济》,第8期,第78-102页。
□ 汇率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对美国一般贸易品出口技术结构 沈国兵、黄铄珺(2017),《世界经济》,第11期,第95-119页。
□ 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化对出口转换的影响研究 毛日昇、高凌云、郑建明(2017),《管理世界》,第3期,第9-28、187页。
□ 对我国“出口脱媒”现象的另一种解释——基于贸易中介应对汇率水平变动的视角 綦建红、刘慧(2017),《金融研究》,第9期,第35-50页。
□ 本地服务要素供给与高技术产业出口——来自中国省际细分高技术行业的证据 陈启斐、张为付、唐保庆(2017),《中国工业经济》,第9期,第81-99页。
□ 进口贸易、本土关联与国内价值链重塑 黎峰(2017),《中国工业经济》,第9期,第25-43页。
□ 用地成本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黄玖立、冯志艳(2017),《中国工业经济》,第9期,第100-118页。
□ 不确定性与中国出口增长 鲁晓东、刘京军(2017),《经济研究》,第9期,第39-54页。
□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区域贸易协定与中国制造业出口 钱学锋、龚联梅(2017),《中国工业经济》,第10期,第81-98页。
□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提高了企业加成率吗?——来自中国的证据 毛其淋、许家云(2017),《经济学(季刊)》,第16卷,第485-524页。
□ 贸易自由化、南北异质性与战略性环境政策 洪丽明、吕小锋(2017),《世界经济》,第7期,第78-101页。
□ 互联网与企业出口: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经验证据 李兵、李柔(2017),《世界经济》,第7期,第102-125页。
□ 需求网络结构、销售策略与出口波动: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 张龑、孙浦阳(2017),《世界经济》,第3期,第76-98页。
□ 出口与内需的结构背离:成因及影响 易先忠、包群、高凌云、张亚斌(2017),《经济研究》,第7期,第79-93页。
□ 集群商业信用与企业出口——对中国出口扩张奇迹的一种解释 马述忠、张洪胜(2017),《经济研究》,第1期,第13-27页。
□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是否服从卢卡斯批判 尹斯斯、杨连星、孔令熠、高云舒(2017),《世界经济》,第10期,第72-92页。
□ 中国进口商品价格传导效应及其变动趋势:进口商品Armington替代弹性的视角 孙飞、吴崇宇、陈福中(2017),《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第81-98页。
□ 多产品企业、汇率变动与出口价格传递 韩剑、郑秋玲、邵军(2017),《管理世界》,第8期,第14-26、187页。
□ 中国企业出口频率:事实与解释 蒋灵多、谷克鉴、陈勇兵(2017),《世界经济》,第9期,第51-74页。
□ 出口退税政府间分担对产品出口的影响 刘怡、耿纯、赵仲匡(2017),《经济学(季刊)》,第16卷,第1011-1030页。
第2题 最佳英文论文TOP10[限选10篇]
□ Nonparametric Counterfactual Predictions in Neoclassical Model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dao,R.,Costinot,A.& Donaldson,D.(2017).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7(3),633-89.
□ Simulating World Trade in the Decades Ahead:Driving Forc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ntagné,L.,Fouré,J.& Keck,A.(2017).The World Economy,40(1),36-55.
□ A Portrait of Trade in Value-Added over Four Decades Johnson,R.& Noguera,G.(2017).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99(5),896-911.
□ Assessing Export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he Lens of Value Added Ceglowski,J.(2017).The World Economy,40(2),275-296.
□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What Is It Good for?French,S.(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6(C),83-103.
□ Comparative Advantage,Capital Destruction,and Hurricanes Pelli,M.& Tschopp,J.(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8(C),315-337.
□ The Determinants of Quality Specialization Dingel,J.(2017).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84(4),1551-1582.
□ Multi-Product Firms and Product Quality Manova,K.& Yu,Z.(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9(C),116-137.
□ Financial Imperfections,Product Quality,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rinò,R.& Ogliari,L.(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4(C),63-84.
□ External Balances,Trade and Financial Conditions Evans,M.(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7(C),165-184.
□ Importers and Exporters in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and Currency Invoicing Devereux,M.,Dong,W.& Tomlin,B.(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5(C),187-204.
□ Commodity Trade and the Carry Trade:A Tale of Two Countries Ready,R.,Roussanov,N.& Ward,C.(2017).Journal of Finance,72(6),2629-2684.
□ The Effects of Domestic Merger on Exports:A Case Study of the 1998 Korean Automobile Industry Ohashi,H.& Toyama,Y.(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7(C),147-164.
□ Learning Via Sequential Market Entry: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Releases of U.S.Movies Holloway,I.R.(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4(C),104-121.
□ Imported Inputs,Irreversibility,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ynamics Ramanarayanan,A.(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4(C),1-18.
□ A Tale of Two Tails: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Nigai,S.(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4(C),44-62.
□ From Micro to Macro:Demand,Supply,and Heterogeneity in the Trade Elasticity Bas,M.,Mayer,T.& Thoenig,M.(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8(C),1-19.
□ Trade Policy Preferences and Factor Abundance Jäkel,I.& Smolka,M.(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6(C),1-19.
□ Trade and Synchronization in A Multi-Country Economy Juvenal,L.& Monteiro,P.(2017).European Economic Review,92(C),385-415.
□ Exporting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 Atkin,D.,Khandelwal,A.& Osman,A.(2017).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32(2),551-615.
□ Matching,Sorting,and 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Grossman,G.,Helpman,E.& Kircher,P.(2017).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25(1),224-264.
□ International Trade,Technology,and the Skill Premium Burstein,A.& Vogel,J.(2017).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25(5),1356-1412.
□ The Sustainability of Empire in A Global Perspective: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s Bonfatti,R.(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8(C),137-156.
□ Cascading Trade Protection:Evidence from the US Erbahar,A.& Zi,Y.(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8(C),274-299.
□ Carbon Tariffs:An Analysis of the Trade,Welfare,and Emission Effects Larch,M.& Wanner,J.(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9(C),195-213.
□ Are Global Trade Negotiations Behind A Fragmented World of “Gated Globalization”?Lake,J.& Roy,S.(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8(C),117-136.
□ WTO Dispute Determinants Kuenzel,D.(2017).European Economic Review,91(C),157-179.
□ Trade Agreements and Enforcement:Evidence from WTO Dispute Settlement Bown,C.& Reynolds,K(2017).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Economic Policy,9(4),64-100.
□ WTO Accession and Performanc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Brandt,L.,Biesebroeck,J.,Wang,L.& Zhang,Y.(2017).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7(9),2784-2820.
□ US Policy Spillover(?)-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Rising Exports to the EU Mau,K.(2017).European Economic Review,98(C),169-188.
□ Do Southsouth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Undermine the Prospects for Multilateral Free Trade?Missios,P.& Yildiz,H.(2017).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50(1),111-161.
□ Tariff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rade in China Brandt,L.& Morrow,P.(201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4(C),85-103.
□ Has China Displaced its Competitors in High-tech Trade?Pham,C.,Nguyen,X.& Sgro,P.& Tang,X.(2017).The World Economy,40(8),1569-1596.
□ Heterogeneous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sation on firm-level markups:Evidence from China Xiang,X.,Chen,F.& Ho,C.& Yue,W.(2017).The World Economy,40(8),1667-1686.
□ China’s Foreign Trade:A “New Normal” Lemoine,F.& Unal,D.(2017). China & World Economy,25(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