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至20日,“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周”在杭州开幕。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她谈到: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网络文学界也在纪念中国网络文学20年。我们必须在更加宏阔的历史视野中认识网络文学的前世今生,把握网络文学的现在和未来,更加深刻地认识文学与时代、与人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息息相关的联系,更加深刻地体认自己肩上的责任。身为作家,我们对读者负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这是文学对民族精神的责任,是文学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责任。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牢记这份责任,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社会价值、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中国网络文学继续繁荣发展的根本前提。四天时间里,一系列网络文学论坛亮相文学周,包括网络文学创作论坛、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论坛、网络文学行业论坛等。网络作家唐家三少、骠骑、酒徒、蒋胜男等,评论家白烨、黄鸣奋、欧阳友权、陈定家、马季、肖惊鸿、何平、邵燕君、许苗苗等,以及文学网站、影视企业代表参会,共同探讨网络文学创作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如何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网络文学衍生产业如何健康发展等问题。
6月2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学术研讨会在四川举行。9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网络作家参加研讨会。围绕“中国网络文学20年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前瞻”“网络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的问题及其突破点”“网络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等主题展开研讨。
9月14日至16日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举行,以“网络正能量,文学新高峰”为主题,全面展示网络文学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及突出成就。这一由政府主导并举办的全国性网络文学及文化创意行业盛会,成为网络文学的前沿思想交流平台、政策信息发布平台、文艺精品展示平台、产业要素交易平台。政府主导增强了活动的权威性、高端性、融合性和功能性。本届大会突出“+”的概念,除了中国网络文学主题展区外,专门设立了“+”主题展区,展示电影、电视剧、游戏、动漫、体育、科技、教育、金融等行业围绕网络文学产业所取得的成果。
10月22日,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上海市作家协会等部门主办的“上海网络文学周”开幕。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谈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网络文学20年,上海一直走在前沿。该次会议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回顾网络文学走过的道路,进一步坚定中国网络文学界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网络文学座谈会上,肖惊鸿、王祥、何平、周志雄、许苗苗、马季等10余位评论家以及萧鼎、萧潜、酒徒、血红、蝴蝶蓝等110余位网络作家参与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中国网络文学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必须把握时代机遇,和传统文学一起繁荣中国文学,更好地从高原走向高峰,从中国走向世界。同时,网络作家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在新时代承担了更重要的责任,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二、主流化的创作导向及现实题材的异军突起
“主流化”是近年来网络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的“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和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办的“年度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都倡导现实题材创作,为发掘网络文学中的优质作品,树立了创作风向标,从制度层面建立了现实题材的生产引导机制。“年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于2015年启动,旨在遴选追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向读者推介,发挥其示范作用,引导网络文学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推优活动已连续举办4届,共向大众推介了63部优秀作品。中国作协推出的“中国网络小说排行”自2015年起先后遴选144部作品上榜,不仅展示了网络文学创作实绩,更为建立科学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积累了有效经验。
此外,2018年中国作协的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上海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与阅文集团举办的“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深圳市作协与阿里文学主办的首届“大湾区杯(深圳)网络文学大赛”,都鼓励有关现实题材和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的原创作品。2018年一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现实题材迎来了发展契机,不仅创作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作品在思想内涵上也不断深化,艺术水准明显提升,体现出生活面广、真实感强、艺术性佳、网络人气旺的特征。
如何常在的小说《浩荡》立足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从房地产、金融和互联网行业切入,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反映深圳特区发展历程。卓牧闲的《韩警官》讲述的是一个20世纪九十年代的普通民警的故事,弘扬了警察惩奸除恶、无惧艰难险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丁墨的《挚野》以一支青年人组成的小乐队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反映当代青年为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情节紧凑,语言流畅优美,显示出较为扎实的文学功底。月壮边疆的《白纸阳光》从一个女性社区工作者的视角,描写推进社区发展创新的过程。大地风车的《上海繁华》,记录一个年轻人在上海打拼十年间的工作和生活的经历。恒传录的《中国铁路人》是一部关于电气化铁路工程接触网工的长篇纪实。唐家三少的《拥抱谎言拥抱你》是商战背景下的曲折爱情故事。其它还有:《黑白禁区》揭开国家刑警鲜为人知的一面;《大国重工》以“中国重大装备研制”计划为背景,描绘了30年来的中国工业发展,展示励志青年的爱国情怀。《翅膀之末》是一部以航空业为背景的言情小说,《写给鼹鼠先生的情书》是关于卧底缉毒警察的故事,《大山里的青春》《明月度关山》关注的是支教、扶贫。《运河造船记》《一路走过:改革开放40年纪实》聚焦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这些作品从多角度涉及当下现实生活,在以玄幻、仙侠为主的网络文学中,形成一股重回人间接地气的清流。
现实题材的发展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多样化,也是网络文学主流化的体现。在政策的引领和规制下,无论是网络文学作者还是网络文学行业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意识不断加强。网络作者在关注市场、点击量和浏览量的同时,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价值导向上都呈现出积极向好的一面,小白文、口水文、粗鄙化现象有所好转,思想精深、艺术精湛逐渐成为网络作家的自觉追求。正如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所言,“网络文学界已具有较为理性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保持网络文学特征与活力的同时,正日益向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传统、主流文学审美靠拢”。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大量现实题材作品中,也出现了题材雷同、内涵浅薄、审美同质化的现象。2018年北京和杭州分别举办了以“运河情中国梦”“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大批运河题材作品应运而生。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吸引了超过一万名作家参与征文,创作现实主义作品达11800部。据阅文集团高级副总裁林庭锋透露,全年新增现实题材作品保守估计超过3万部。其中不乏功利倾向甚至为了凑数而堆砌辞藻、急功近利的作品,结果是导致“核心元素大同小异,叙述存在套路化的缺陷,真正有深度、有特色的作品极为鲜见。”[※注]对任何题材来说,数量永远不是重点,网络文学曾一度遭到诟病的问题所在也是存在大量的口水文,产量大而精品少,因此,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与内涵,才是其发展的根本。
三、研究成果的高度与突破
2018年的网络文学研究,围绕总结回顾网络文学20年发展情况,网络文学的本体研究、作品解读、跨界改编及产业视角等方面展开。研究成果在高度及深度上都有所突破,在政府导向与商业导向之间保持了理性的学术分析。
《中州学刊》(2018年第7期)以“中国网络文学20年”为研究专题刊发了4篇文章,其中包括欧阳友权《改革开放视野中的网络文学20年》、许苗苗《网络文学20年发展及其社会文化价值》、禹建湘《产业化背景下网络文学20年写作的生态嬗变》、周兴杰《网络文学20年接受方式的转变》。欧阳友权认为,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语境是我国网络文学成长壮大最强劲的时代驱动。改革开放解除了人们的精神枷锁,为网络文学提供了自由、兼容的创作氛围;改革开放时代的自主择业与自由创造,造就出庞大的网络文学创作队伍,释放出强大的文学原创力;改革开放创造的物质财富,激发了中国人的文化消费热情,增强了数字技术传媒领域的文学消费力;改革开放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助推网络文学迈入产业轨道,打造出数字化时代新的文化产业。许苗苗在文章中指出,网络文学发展20年来,其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点击量和产业数据之外,它还具备更大的社会文化价值。周兴杰认为,短短20年间网络文学阅读经历了从PC端阅读到移动端阅读、从读到听的听觉转向、IP经济驱动下的多样化接受等系列变化。禹建湘谈到网络文学产业发展20年来,主要由线上产业、线下出版、IP产业链开发组成,产业化影响了网络写作的范式,改变了写作生态。
总结和回顾的著作及文章还有《突破与转型——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研究论文选》[※注],收集了近二十年来发表的颇具代表性、影响力的论文,回顾了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的开拓、转型与突破的历程,对网络文学的变革、创作和产业发展进行了学理探讨和研究反思。欧阳友权的《网络文艺学探析》[※注]一书,以其多年的学术积累,阐释了网络文学的学理逻辑、理论转型、观念谱系、价值构建、体式样态、现状评辨和批评范式等基础理论问题。对于如何坚守网络文学的价值蕴含,他提出了“高技术与高人文协调统一”和“人民写作”两个原则。马季的《网络文学的渠道与内容关系解析》[※注],总结了网络文学20年渠道与内容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陈崎嵘《改革开放宏阔背景下的网络文学20年》[※注]、欧阳友权《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20年巡礼》[※注]等文章,从不同角度回顾和总结网络文学的20年发展情况。
针对当下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们也给予了关注。2017年底唐家三少等十位作家获得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对新生网络文学而言,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陈定家的《从“茅盾文学新人奖”看网络文学大趋势——以“网络时代的赛车手”唐家三少为例》[※注]及时地对获奖者做了评介与研究,对深入细致地认识当代网络文学创作现状与发展态势,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唐家三少为例,不仅他的作品是网络文学的经典代表,他的创作经历和作品IP创意产业开发过程,也是研究当代网络文学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经典个案。黎全扬《虚拟体验与文学想象——中国网络文学新论》[※注]认为,西方网络文学聚焦于“革新性”最突出的那些方面,而忽视也缺少绝大多数普通网民的文学写作。与之相比,中国网络文学中普通网民文学生产的繁荣是世界上少有的现象,从而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此类文学现象与文学现实。中国网络文学的不可取代,更在于这些普通网民生产的海量作品,以及背后折射的文学想象与生存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网络社会来临后人类文化文学的走向、变迁与症候,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价值。
在网络文学发展二十年之际,入史的问题也成为学者探讨热点。欧阳友权无疑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之一,他在《网络文学批评的述史之辨》[※注]一文中指出“述史”面临三大难题:怎样处理网络文学历史短促与学术成果积淀不足造成的资源掣肘,如何规避网络文学多元创作下“批评定制”的述史风险,以及怎样处理文学史原典传承与网络时代观念新变的语境选择。作者给出了他的答案,摆脱第一个难题需要从网络文学批评现状中清理已有的学术资源,抽绎出批评史的学理观念;破解“批评定制”述史风险的关键在于把握文学变与不变、文学批评变与不变,以及网络文学批评史变与不变的历史辩证法;而消解第三个难题则需要在“原典规制”与“网络文学批评”现实对接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通过“选点”和“定格”,找准网络文学批评史实与史论、史料与史观之间的逻辑关联。
网络文学与游戏、动漫、影视的互动发展,互相影响,已经成为文化市场值得关注的业界新动态,一些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许苗苗的《游戏逻辑:网络文学的认同规则与抵抗策略》[※注]一文从游戏逻辑对网络文学的影响角度谈起,将游戏规则运用到网络文学的创作中,借助了金手指、穿越、爱情最大等游戏逻辑。作者认为,网络小说是对人造力量的崇拜和对于游戏逻辑的认可,“游戏逻辑”不仅是网络文学对电子游戏预先设定规则的借用,也是网文交互活动中网民所抱有的以低成本改变世界的幻想态度。此外,王玉玊《“选择服从”与“选择相信”——“二次元存在主义”的内涵与实践》[※注]、刘桂茹《网络文学批评的困境与突围》[※注]等文章,对网络文学的表现形态、叙事逻辑的探讨,使网络文学研究不断深入。
何平《再论网络文学就是网络文学》[※注]指出,“网络文学就是网络文学”并没有轻视网络文学价值的意思,恰恰是要改变以语言所结构的文学文本作为网络文学审美总和的“文本崇拜”,转而关注到网络文学文本衍生的“文学周边”,充分尊重网络文学的基本属性。汤俏《网络文学IP热》[※注]通过对近几年网络文学IP热潮的现象研究,厘清概念、分析现状、追问成因、探究本质,反思当下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中出现的问题。著作方面,赖敏《文化产业境域的网络文学研究》[※注]介绍网络文学外部产业环境,分析网络文学内部多对矛盾——写手创作的自由与限制、互文与独创、类型写作利弊、技术运用得失、写手读者编辑博弈等,以揭示产业境域网络文学的特异性。侯怡《中国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研究》[※注]、骆平《文学视域下的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研究》[※注]、陈海燕《网络文学与动漫产业互动发展研究》[※注],也都从各自的角度阐述网络文学的IP价值。
在理论研究之外,学院派学者也致力于推进网络文学经典化,希望通过他们的研究与推介,树立网络文学经典文本典范,以及探讨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海量作品中,选取优质作品,凸显网络文学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网络文学的主流化、精品化。由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选编的《2017中国年度网络文学·男频卷》[※注]《2017中国年度网络文学·女频卷》[※注]选收2017年完结或已连载主体部分并有更新的作品,在参照各主要文学网站榜单和粉丝圈口碑的基础上,筛选具有较高文学性乃至经典性指向的作品。在关注大神红文的同时,特别关注引发网文新类型、新潮流的小众流行作品。它不止收录了网文作品本身,还有简介,有评论,有鲜活的粉丝态度,有精准的专家立场,让单篇动辄超数百万字体量的网络文学作品,有了以群像的姿态走向纸媒的立体方式和可能。
马季《守望文学初心——银河悦读网纪念网络文学二十年优秀征文选》[※注]、周冰《四川网络文学名篇读评》[※注]也都以学术研究的水准衡量和推荐了一批好作品。
此外,邵燕君及多位年轻学者经多年研究共同完成的《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注],是一部旨在打破“次元之壁”、同时也打破各个网络部落文化壁垒的词典。书中收录了六个单元的245个核心关键词。分条阐释词语的源流与背后的故事,力图打破次元壁,探索网络文化的核心脉络,是一本可读性和知识性俱佳的潮流学术读物。夏烈《大神们——我和网络作家这十年》[※注]是以当代网络文学亲历者、组织者、评论家身份对于神秘且热门的网络文学作家们的零距离书写。西篱《粤派网络文学评论》[※注]是近年来“粤派”网络文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庄庸、王秀庭《国家网络文艺战略研究:中国文化强国新时代》[※注]是一部系统分析、深入研究并多方面建言新时代中国网络文艺国家战略的智库专著。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这个20多年前的贺岁梗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年终岁尾时感慨并引用,2018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的确,2018对中国网络文学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政府扶植、行业规范、大神频现、粉丝有爱,在各方的努力下,网络文学在一个新的高度开启未来,一定会像一束盛开在网络的文学之花,绚丽绽放。
(本文审稿专家 陈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