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斯和梅耶斯具体考察了金在权(Jaegwon Kim)的随附性理论与贝克(L. Baker)的构成理论(constitution view)是否满足UD与RC两个标准。经过考察发现,随附性理论与构成理论并不能完全满足UD和RC两个标准,尚存在许多限制。由此,他们认为,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关系构成形而上学的“难问题”。该“难问题”实质上表明,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研究纲领存在问题:其一,技术人工物是什么?其二,如果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模型有问题,那么,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就无法建立起适当的关系。为此,本文将探讨技术人工物的新的研究范式,并展望分析技术哲学研究的未来。
一 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
技术人工物不是自然物,它不是自然界自主演化出来的,而是在一定材料或要素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人工物,它具有一定的功能。何为人工物?贝克认为:“人工物是有意被制造出来达到给定目的的客体。”[※注]托马森(Thomasson)认为:“人工物是人类意向的产品。”[※注]克劳斯将技术人工物界定为:技术人工物是具有功能性质的物理结构。[※注]可见,这些定义强调了人工物的一个共性,即涉及人的目的或意向,而且是真实的客体或产品。比如,一把石斧、刀等都是人工物,它是人的意向作用后的产物。技术人工物不仅包括了人的意向,而且还是一个物理的产品,比如一部电话机、一台电脑等。技术人工物强调人工物中有技术的渗透,特别是现代技术人工物往往建立在现代技术水平之上,或者是科学知识的应用,它有别于现成的被人简单使用的自然物。为此,笔者作出如下定义:
技术人工物是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被制造出来,以实现一定目的的物质实体(physical/material object)。或者说技术人工物是人类有目的地制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物质实体,它可以是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物质实体。它强调的是技术实体,即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而且经过较为复杂的制造过程才被制造出来。
荷兰学派认为,技术人工物具有结构与功能二重性。但是,著名技术哲学家米切姆(C.Mitcham)提出,为什么技术人工物的性质不能是更多个?例如人工物展现了物理、化学、结构、动力学等方面的特点,此外,就非物理性质来说,还包括意向性、功能、使用、适应,等等。[※注]
技术总与技术的质料(material/matter)或物质性有很大的关系,然而荷兰学派并未重视“质料”这一问题,而仅将要素(质料)纳入结构概念中,于是系统仅剩下结构与功能,同时也缺乏对技术的实在性和可靠性[※注]的研究。而实在或实体问题始终是哲学最为传统的基本问题。如维卡雷(A. Vaccari)说,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纲领对设计和使用某些特点的认识论是有价值贡献的,但是,它未能推进有说服力的形而上学研究。人工物的物质性仅仅是作为实现功能归因的外部条件涌现出来的。[※注]荷兰学派没有将要素或质料从结构中直接显示出来,从方法论上讲,这种研究进路较为简单,亦产生了严重的理论后果,即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研究和认识论研究出现了无法克服的问题。
要克服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逻辑鸿沟问题,需要从系统论-方法论的角度来展开研究。
在技术的系统论思考方面,德国技术哲学家罗波尔(G.Ropohl)提出了社会技术系统(socio-technical system)。他认为,系统模式可以描述社会和技术现象、个人与机器、社会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社会化。他的社会技术系统关注了两个问题:其一,什么力驱动了技术发展;其二,技术为什么改变社会。[※注]但是,他没有对技术系统本身进行深入分析。1998年,伦克(Lenk)考虑了技术结构,指出它是一个跨学科的关于技术对象、操作、程序和系统的理论描述,包括社会技术结构、技术行动系统,以及环境、文化、经济和政治的条件和影响。伦克赞同的是社会技术系统,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技术哲学态度。[※注]昆坦尼拉(Quintanilla)认为,一个技术系统就是人工物,它是由使用者和材料构成的。他还考察了技术系统ST(由要素C,其构造的过程和相互作用的集合A,以及达到的目标O和有效达到的结果R构成),ST=<C,A,O,R>。每一个技术系统都是个体的特定的实体。[※注]然而罗波尔、伦克与昆坦尼拉等人的技术系统,还只是一种与技术或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技术系统,并没有对技术本身这一系统展开研究,也没有考察结构与功能之间重要的逻辑关系。
我们可以对技术人工物的定义加以拓展,使其既包含物理的部分,又有意向的作用。对于物理部分来说,技术人工物是由一定的要素(部件)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对于意向作用来说,先有人的意向,然后才有技术人工物的设计与制造。技术人工物所包含的人的意向,体现为人的某种目的,主要通过技术人工物的专属功能来实现,当然人的意向也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科学规律和技术规律等的限制。
按照荷兰学派关于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描述并考虑到技术人工物是人的意向与物质基础共同形成的物质产品,2009年克劳斯提出了技术人工物的概念分析框架(见图1),认为技术人工物具有物理结构、功能和行动性质。[※注]2015年6月,在广州举行的国际分析技术哲学小型研讨会上,克劳斯在其主题报告中,直接将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功能和意向连接起来,形成了三角形关系(见图2)。

图1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分析框架

图2 技术人工物的三因素关系
上述模型没有考虑要素的作用,这是一个严重的缺陷。在笔者看来,技术人工物的基本模型包括要素、结构、功能和意向四个因素。四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四面体模型(如图3)。任何一个因素都与其他三个因素发生作用。任何两个因素之间除了直接作用之外,还有两条间接作用的路径。比如,以“意向”与“功能”为例,“意向”可以直接作用于“功能”,“意向”还通过“结构”“要素”两条路径间接作用于“功能”。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与此类似。技术人工物又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它与环境构成为人工系统模型。

图3 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
一个完整的技术人工物的描述,除了结构描述与功能描述之外,还需要要素描述。例如,2014年上市的华为手机HUAWEI Ascend Mate7(高配版),除了有关结构与功能描述之外,还适当增加了对其关键部件(要素)的描述。比如,手机所用的CPU是海思(Kirin)925,其核数是“八核”,1.8GHz,操作系统版本是EUI 3.0(基于Android 4.4.2)。这就说明,仅有结构描述与功能描述,技术人工物并不能完整显示其物理性质。为此,我们要从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转向要素、结构与功能的系统论研究。技术人工物是由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共同突现(emergence)生成的。
技术人工物的人工系统模型与自然系统的区别在于,前者包含了意向因素,即意向在技术人工物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当然,仅有意向因素也无法生成技术人工物,它还必须有适当的要素、结构与功能的共同构成。引入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有利于克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本体论的难问题,有利于建立技术逻辑,有利于技术认识论的研究。
二 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及其标准
一般来说,由于有意向性介入,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不同于科学哲学的本体论。2000年,梅耶斯在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基础上,提出了关系实在论,即技术人工物是关系实体(relational entities)。关系实体不仅附随在它们的物理结构上,而且附随在更宽泛的工程和社会语境上。[※注]2006年,霍克斯和梅耶斯从“高阶对象(higher objects)和它们的物质基础(material basis)的关系”这一视角提出了技术人工物必须满足的两个本体论标准,即前文已提及的UD标准与RC标准。
UD标准强调要“容纳”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多对多的关系,这是适当的。相应地,RC标准则应当仅仅强调“限制”,而不应当包括“容纳”,否则两个标准就不是相互独立的。实际上,RC标准的“限制”也是相当宽泛的,并没有起到使结构与功能之间有更大确定性的作用。
UD标准和RC标准之所以并没有使得结构与功能之间有更大的确定性,根源在于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理论与进一步的关系实在论。梅耶斯将技术人工物的关系归结为本体论问题,认为技术人工物的关系性质不能还原到非关系性质,或者说技术人工物具有一个不可还原的关系性质。[※注]
值得指出的是,关系实在论是有问题的。技术人工物的关系总是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而稳定的关系就成为结构。没有要素,哪有什么关系?技术人工物的本体既要考虑关系,又要考虑构成关系的要素(或部分),还要考虑它们共同实现的技术人工物的功能。
从技术人工物来看,要素具有实在性,结构具有实在性,功能也具有实在性,但是,功能实在与结构实在、要素实在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有实在程度上的差异。当技术人工物不处于工作状态时,其功能就是潜在而非现实的。功能是从要素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以计算机为例,电子计算机从电子管、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实现了更高的运算速度、更强的运算能力;而随着新的计算功能增强,计算机的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其核心结构并没有根本变化,其专有功能也没有变,与核心结构和专有功能相联系的核心要素也不会变。这就是说,技术人工物在不断地演变,但是,它的核心要素、核心结构与专有功能并没有变,技术人工物的实在是核心要素、核心结构与专有功能相统一的实在。[※注]在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中,要素、结构与功能构成了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的实在部分,还剩下一个“意向”因素,那么,“意向”是否能够成为否认技术人工物的实在性的重要因素呢?显然,意向并不能否定技术人工物的实在性,就如人类自身这一实体一样,不能因为人具有意向性而否认人的实在性。在技术人工物中,“意向”因素凝结在要素、结构与功能之中,从这一意义讲,“意向”是构成技术人工物的潜在实在的因素,虽然意向是潜在的,但是它很关键,没有意向因素,就不可能成就那样的技术人工物。比如,当有足够的要素可供意向选择,就会有多种的结构,实现同一种功能,或实现多种功能。这表明人的意向在决定技术人工物的实在性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出发,将要素独立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限制因素,将增大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确定性。如通过增加要素限制(Component Constraints,简称CC)标准,使得RC标准更加确定,从而限制其宽泛性。CC标准是指在技术人工物的物理生成过程中,要素与结构一起共同决定了功能。通过要素(部件)来联系结构与功能,减少结构与功能之间的逻辑鸿沟。该标准表明了技术哲学研究的内在进路。
此外还有环境限制(Environment Constraints,简称EC)标准。上述分析表明,UC、RD和CC标准不足以为技术人工物的实在论提供限制,还应当增加新的环境限制。这里的“环境”是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等因素形成的总和。在一定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环境条件下,结构与功能之间有一个现实的确定关系,其关系具有现实性。
技术人工物由许多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构分为多个层次,低层次组成高层次。要素所构成的稳定关系就成为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任何技术人工物都处于一定环境(语境)中。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要素、结构、功能与意向的共同作用,突现生成了技术人工物。在人工物的制造情境下,当结构确定之后,不同的要素(零部件等)、环境仍然影响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在一定语境(如设计语境)下,要素、功能、意向的相互作用,突现产生了结构。
按照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结构与功能之间具有多重关系,无论从结构到功能,还是从功能到结构都是多重关系。因为在不同的要素、环境和意向作用下,同一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同样,同一功能可以要求有不同的结构。前文图3说明了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具有非充分决定关系,即满足UD标准。以从结构到功能为例,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下述三条路径依赖关系的共同作用:一是直接从结构到功能;二是结构经过要素再到功能;三是结构经过意向再到功能。因此,结构并不能单因素地决定功能。同样,功能也不能单因素地决定结构。除此之外,环境也会影响功能的发挥。系统的环境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实现的条件,但不是决定系统功能的内在根据。不同的人工物质系统之所以具有千差万别的功能,只能从系统内部的组成元素、结构和意向去分析,它们才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根据。
从结构到功能,其间之所以不具有演绎的逻辑关系,根本原因一是意向的作用,除了结构与功能的直接关系之外,即技术人工物的即结构通过意向影响功能;二是要素的影响,即结构通过要素影响功能。CC、EC标准实质上是对RC标准更加严格的限制,使得结构与功能之间具有更大的确定性。尽管增加了CC、EC标准,但是,结构与功能仍然不是唯一确定的关系。如何能够获得结构与功能之间更大的确定性?对此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一是获得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结的规律,二是当要素、环境与意向确定之后,结构与功能也将获得更大的确定性。
三 技术知识的分类与结构
技术知识就是关于如何做事和如何获得人工物的知识,它是关于如何通过设计、操作和制造得到技术人工物的知识。
目前,文森蒂(Vincenti)、罗波尔(Ropohl)、德维斯(de Vries)对技术知识的研究主要从设计知识、技术者的知识、技术人工物的制造等三个维度展开。在笔者看来,技术知识的分类要遵从三个原则:第一要反映技术的本质原则;第二是系统原则,技术是一个系统,技术知识也应形成一个有意义的系统;第三是做事的原则。技术知识的分类要能够说明一个技术人工物从设计到生产出产品的全过程,要体现技术知识在实践的作用下转变为技术实体(技术人工物)。
循此,我们可以将技术知识分为以下三大类:基本设计知识D(design)、理论工具T(theory)和行动知识A(action)。其中每一类还可以再细分为技术知识亚类(见表1)。基本设计知识反映了技术系统的基本特点,有的知识直接来自技术实践和工程实践。比如,材料知识、定量知识对设计者同样是必要的,没有它们设计者很难设计出达到目标(包括可靠性、稳定性等)的技术产品。理论工具反映了现代技术不仅仅是经验的总结,而且建立在现代理性知识的基础之上,技术受到理性的制约。当代技术知识已经完全不同于基于经验的工匠知识。行动知识是技术实践能力的一种显示,它是对技术的实践行为的描述。因为具备了行动知识,制造者才能运用具体的工具、机器等完整地生产出技术人工物(技术客体)。
表1 技术知识的结构

从技术人工物这一实体的制造来看,上述三类知识构成技术的知识体系——技术的知识形象,而技术的另一个形象——技术实践过程,才将技术知识转变为技术人工物E(entity)。两者共同体现了技术的本质:技术是理性的实践能力。
广义的技术理论由基本设计知识、行动知识与理论工具等构成,而狭义的技术理论就是指理论工具。基本设计知识D、理论工具T和行动知识A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构成三角形。D、T、A在技术实践P(practice)作用下生成技术客体E,这就是技术的知识和实践两个层次的共同作用。D、A、T和E构成了技术的生成结构图(见图4)。该结构也就是由三类技术知识与技术人工物所组成的技术结构。这里的技术结构,反映了技术人工物的生成过程,即是对技术人工物的生成过程的结构描述。D、T、A、P和E构成了具体技术的结构图,笔者称之为双三角形模型。

图4 具体技术的生成结构
从过程来看,在技术知识与技术实践的作用下形成技术人工物。因此,技术分为三类:知识技术、实践技术与实体技术。技术知识构成了知识形态的技术;技术实践构成了实践形态的技术,这其中包括隐含性技术;技术人工物构成了实体形态的技术。从技术的系统观来看,笔者曾提出,技术是由经验性要素、知识性要素和实体性要素构成的[※注],这是从系统的静态的要素角度来考虑的。在技术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只有掌握了充分的技术知识和具备了相应的实践技术,才能进行成功的技术实践,进而制造出技术实体。技术人工物的制造过程反映了技术的时间之维;从系统的角度审视技术的要素,反映了技术的空间之维。技术的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将形成技术的时空结构,这揭示了技术更为细致的形相。
米切姆将技术分为作为客体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作为活动的技术和作为意志的技术等四类。该分类将技术看作一个整体,从外部进行打量。他的技术客体包括器具、装置、工具、设备、公共设施等;他的技术知识是指建筑学(和结构打交道)、机械学(和机器打交道)、工程学等。米切姆关于意志的技术也是从整体意义来考虑的。相较而言,笔者的技术分类更为细致,在技术人工物的四因素模型中,意向(意志)将影响要素、结构与功能的选择。意志知识也会与理论工具、行动知识和技术人工物发生相互作用。要素、结构与功能的技术知识属于基本设计知识,而且基本设计知识还将间接影响技术人工物的选择,直接影响理论工具和行动知识的选择。
四 技术的实践推理及形式化
探讨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推理模式,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工程师从结构到功能,或功能到结构的推理。克劳斯认为,解释融贯(explanatory coherence)推理在工程实践中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工具。[※注]融贯关系包括解释、演绎、相似、联合等关系。但事实上,解释融贯推理并没有真正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推理,而是一种技术设计或工程实践中的思维方式。这些规则也并不都具有因果关系的实质,比如,相似、联系等就不是因果关系。只有当这些原则具有了因果关系,即基于具有因果关系的科学规律或技术规律时,才能成为结构描述与功能描述之间进行推理的可能模式,否则,解释融贯的规则就不能逻辑有效地联接结构描述与功能描述。
在讨论结构与功能的推理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已有技术哲学家的相关研究。1998年,克劳斯通过分析纽可门蒸汽机案例,提出了技术解释的图式,但他并没有将技术解释的图式形式化。在克劳斯研究基础上,张华夏、张志林改进了技术客体的结构解释,该逻辑模型包括了对应规则。他们将对应规则解释为:为了由元素与结构的规律推出客体的功能规律,就要有一种原理将元素结构的概念转化为整体功能的概念,这个转换叫作“对应规则”。[※注]事实上,这是一种理论推理的思考方式,并没有解决理论命题与经验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技术和工程实践的推理比科学推理复杂得多,对应规则不可能真正构建起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推理关系。
在笔者看来,依据前面第一节提出的技术人工物的模型,系统的分解应当遵循功能、结构和要素相协调的分解方式。高一层次的功能、结构与要素分别分解为低一阶子功能、子结构和子要素的集合。系统的每一层次的要素本身又是一个系统,它本身具有低层次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按照下向分析思路,要素可以不断地分出下一层次的子要素、子结构和子功能,直到不能再分的原子要素、原子结构与原子功能,此时,系统的分解就停止了,而且原子层次的要素是最基本的要素,它是“技术原子”。“技术原子”是不可再分了,它是原子结构与原子功能的统一。[※注]原子要素是原子结构与原子功能的共同承担者。比如,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它成为计算机的一个要素,本身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即它是要素、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一般来说,技术人工物的最小零部件就是技术原子。
在技术原子层次,原子结构与原子功能结合成为原子结构-功能子(atomic structure-functionon)。即是说,由原子结构可以推出原子功能,由原子功能也可以推出原子结构,可分别表示为:S0是F0的充分条件S0…→F0,F0是S0的充分条件F0…→S0,其中,S0与F0分别表示原子结构与原子功能,“…→”表示实践推理,技术原子结构-功能子可表示为:S0F0,简记为SF0。
在技术原子上,原子结构等值于原子功能(有效值)。依据上向综合思路,原子结构和原子功能再综合成为更高阶的要素(零部件)、子结构和相应的子功能,最后综合成为技术人工物的总结构和总功能。于是,逻辑上可以建立从技术人工物的总结构到总功能的推理关系。根据技术原子,我们可以得到从结构到功能的技术推理模式,笔者称其为模式Ⅰ:
解释者:要素描述C与结构描述S
要素与结构满足的技术规律或规则描述L
结构-功能子描述SF0
环境描述E
被解释者:技术人工物的功能描述F
写成逻辑表达式为:C.S.L.E.SF0…→F
其中,“.”表示合取,L表示因果关系的技术规律或规则,“…→”表示实践推理,即在工程技术实践中这一推理是合理的,具有工具合理性或技术合理性。这样的表达方式更符合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活动。[※注]对于模式Ⅰ来说,其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基础就是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式,同时也满足本体论UD、RC、CC、EC标准的限制。那么,结构与功能的实践推理的模式Ⅰ能否通过定义技术逻辑的逻辑规则和有效表达将其推理形式化呢?笔者认为这是可能的。
量子理论表明,微观世界具有不确定性。量子命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真假问题,而涉及不确定问题。赖欣巴哈提出了量子力学三值逻辑[※注],用以回答量子力学的逻辑推理,用真T、不确定I和假F来表达真值,他定义了三种“否定”和三种“蕴涵”。在笔者看来,可将技术的真值的“有效”“不确定”“无效”分别对应于量子三值逻辑真值的“真”T、“不确定”I、“假”F。经过具体的分析发现,赖欣巴哈三值逻辑中的合取、析取、直接否定(-)、标准蕴涵(⊃)和真值构造适用于技术推理。其中,直接否定满足逻辑学的德·摩根定律,标准蕴涵满足逻辑学的“等值式之分解”[※注]“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等常见的推理规则,也满足技术推理的负向原则,即“否前必否后”。合取、析取、直接否定与标准蕴涵构成的三值逻辑系统,我们称之为赖欣巴哈的技术逻辑。[※注]由此,模式Ⅰ重新表达为模式Ⅱ:
C.S.L.E.SF0⊃F
上式实现了技术推理的形式化,这也是一个较为简洁的形式。该模型表明:结构与功能的实践推理可以用三值逻辑来表达,进而可以展开逻辑推理。
五 分析技术哲学展望
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研究纲领属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然而,该研究纲领存在着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非充分决定性关系,无法建立推理关系,这是一个难问题。于是,笔者提出了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性研究纲领:技术人工物的要素、结构、功能和意向构成为一个系统,环境作为外在因素;技术人工物的结构描述和功能描述之间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逻辑问题。与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研究纲领相比较,系统性研究纲领引入了要素,将要素从原来的结构中独立出来。
分析技术哲学作为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这一趋势,其未来发展如何?对此,克劳斯于2016年提出了价值论转向,而且是描述的价值论转向。还有其他研究者提出了技术哲学的多种转向,比如,实践转向、政策转向、工程转向、负责任创新等。[※注]值得指出的是,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仍没有完成,分析技术哲学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模型的探索还只是一个开始,一个亟待拓展的新的学术空间,未来的研究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状态研究。包括影响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状态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使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成为确定性的关系?信息在结构与功能之间起什么作用?技术人工物的人工类及其与自然类的关系,技术人工物的全同性问题,要素的内在性质与外在性质研究;技术的意向性研究,技术人工物是否具有意向性?意向性对技术的本体状态起什么作用?
(2)技术的认识论研究。包括技术的分类,技术的本质、技术陈述的性质研究,以及隐含性技术如何表达;技术知识的先验性问题;决定核心技术的因素;技术实践的构成因素与结构;技术规则、技术规律与技术理论的结构及其逻辑表达;技术的真理问题;技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技术预测的规律研究。
(3)技术的先验问题。在技术逻辑的分析中,先验分析是一个被忽视的研究方法。事实上,先验分析是形而上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就技术哲学来说,德韶尔(F. Dessauer)率先提出“第四王国”,他认为这一先验王国已经存在,但以潜在形式存在。[※注]这里涉及一个问题,技术是否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技术的存在是否需要先验条件?技术可能与知识可能是否不一样?比如,量子信息技术,如果没有抽象的群论、李代数等数学工具的事先计算与预测,它是否可能呢?
(4)技术方法论研究。包括技术方法及其与科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工程方法、数学方法的关系;技术方法是否具有超验性?技术设计的前提与方法、技术设计的规律等。
(5)技术人工物的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技术实践的逻辑、技术知识的逻辑等问题,特别是不确定逻辑和实践推理的研究;技术发明的逻辑问题;技术推理是一种实践推理,实践推理的具体形式研究,在逻辑形式上,除了多值逻辑和贝叶斯概率推理之外,实践推理还可能采取道义逻辑、演绎逻辑、归纳逻辑、模态逻辑等方式,这需要根据具体技术的特点来展开相应的推理研究。
(6)技术(含工程技术)的价值论研究。这里的价值是从分析哲学角度展开的。包括自然界本身是否具有价值;价值的客观性问题;自然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关系;价值陈述与技术陈述的关系;基于技术陈述研究实践技术、技术人工物和知识技术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及其关系;负责任创新等。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责任编辑 孙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