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相关研究紧紧围绕以下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争论:其一,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文学、文化理论与批评的真正奠基人和开创者?其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文学评论究竟是个人化、片断化的感受还是体系化、整体化的批评科学?本文拟以发生学的方式把这两个问题“还原”到它们得以产生的历史场域中,粗略“描绘”该问题在六十多年间的发生、演变谱系,继而对以往研究存在的突出性问题作具体分析,并最终提出新的研究路径与解决办法。
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构成了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从事文学批评活动的主要时期,保尔·拉法格、弗朗茨·梅林、格·瓦·普列汉诺夫、卡尔·考茨基、罗萨·卢森堡等主要从事的是政治、历史、哲学、经济等方面的活动与著述,美学、文学、艺术只是他们的“副业”。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理论界普遍认为,普列汉诺夫不仅是“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而且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文学批评的真正奠基人,他们以米·尼·波克罗夫斯基、弗·马·弗里契、阿·瓦·卢那察尔斯基等为代表。随着20世纪20年代末“去普列汉诺夫化”运动在苏联思想界、理论界的逐步展开、恩格斯致敏娜·考茨基、玛格丽特·哈克奈斯、保·恩斯特三封书信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于1932年的首次问世,苏联文艺理论界“在三十年代才开始广泛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和文学批评观点”。他们在“褫夺”普列汉诺夫曾经被赋予的崇高身份的同时,着手“确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美学、艺术、文学领域本应具有的神圣地位。
还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文学批评提供的究竟是意见还是知识?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碎片化”的“个人意见”还是“体系性”的“知识话语”?毫无疑义,“体系说”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的苏联理论界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主要以里夫希茨、希列尔、卢卡奇等为代表。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美学、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思想在这一时期第一次得到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文本研究与理论阐释。
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学界也对此问题做出了程度不一的探究与回应,大致形成了以下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是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他在《美学概论》(1953年)中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论述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相关论述背后所呈现出来的世界观和哲学。第二种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是英国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者威廉斯。他在《文化与社会》(1958年)中坚持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文学、文化方面的相关言论不是文学批评而是些个人感想。第三种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是美国的非马克思主义者韦勒克。韦勒克在《近代文学批评史》(1955年)中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定位在“言论”与“连贯性”之间。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我们的文学、文化事业的整体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起着其他文学批评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那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境况究竟如何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相关思考与探究:第一,对文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现状的基本判断;第二,导致马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批评模式,有责任向世界推出一批有自身理论特色的概念和话题。从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看,“人民”这个核心概念可视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人民”概念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纵观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人民”是运用频率最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历史进程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的整体格局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巨变主要体现为从“一”到“多”的历史性变革,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尽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文学批评事业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但它不再是文学批评
2015年7月10日至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威海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联合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出席论坛并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