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协定、制度环境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邓富华、霍伟东(2017),《中国工业经济》,第5期,第75-93页。
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的顺序陈中飞、王曦、王伟(2017),《世界经济》,第6期,第23-47页。
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联动关系与定价权归属研究李政、梁琪、卜林(2017),《世界经济》,第5期,第98-123页。
(二)TOP10内容概览
第1 资本账户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货币锚”地位的影响分析
参见“2017年世界经济学最佳中文论文TOP10”第8。
第2 利率市场化、汇率改制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研究
参见“2017年世界经济学最佳中文论文TOP10”第10。
第3 中国应加速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吗?——基于DSGE的政策模拟研究
【内容概览】
1.问题/议题
中国目前推进资本账户开放面临两难处境。一方面,当下汇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同时债务杠杆、影子银行,以及资产泡沫等问题使得中国金融体系内存在重大金融风险隐患,开放资本项目将导致的投机资本快进快出,这可能会对经济冲击过大。另一方面,跨境贸易结算的迅速推进和人民币加入SDR均对资本账户开放提出了现实需求。
2.结论
(1)随着中国对外股权投资不断开放和资本收入占比下降,外国有减持中国股权类资产的动机,这意味着中国将面临资本外流压力。(2)无论在哪种政策安排下,随着资本管制程度的降低,外国均有减持中国股权资产的动机,而且减持的速度会随着资本管制程度的放松而加快。(3)降低居民风险厌恶程度将会舒缓资本外流压力,同时也将缓解由对外股权投资数量管制造成的扭曲。经济结构性改革应优先于资本账户开放,在资本外流承压和人民币贬值预期尚未消除的背景下,至少在放松资本流出的管制时应非常谨慎。
3.论证
由于求解技术的限制,长期以来关于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模拟大多为实证计量分析,且因缺乏微观基础,其所得结果充满争议。在传统DSGE方法中,从收益率视角来求解稳态条件下各种资产的持有量是无效的。受Devereux & Sutherland(2011)[※注]的启发,本文将求解类型扩展到资产数量受约束的情形,并将其应用到当下中国对外股权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和买卖外国股票)逐渐开放的政策模拟中。
本文构建DSGE两国模型,引入调整成本指标来刻画资本管制程度,以克服He & Luk(2013)模型不稳定的缺点,并根据中美GDP和资本存量数据用贝叶斯估计法校准参数。同时,在对外股权投资完全开放、完全不开放和保持现状的政策安排下,模拟分析了随着资本管制程度下降、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本收入占比下降和居民风险厌恶程度降低的情形下,中国国际投资头寸将如何变化。
4.作者自评和他评
作者自评:本文通过DSGE政策模拟的方法对资本账户开放中涉及到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鉴于求解技术的限制,这是第一次有人从结构性模型的角度进行论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未来资本账户开放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他评:彭红枫等(2018)认为本文在开放经济DSGE模型框架下,将资本市场细分为债券与股票两个市场,对外股权投资的开放应当加以一定的数量限制。[※注]卫兴华和何召鹏(2018)赞同本文的结论: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应优先于资本账户开放。[※注]
【作者简介】
杨小海,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级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国际金融、金融风险和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yxhfd528@163.com。
刘红忠(通讯作者),中国金融学理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和投资学。hzliu@fudan.edu.cn。
王弟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院长助理、经济系副主任和《世界经济文汇》副主编,主要研究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健康经济学。wangdihai@fudan.edu.cn。
第4 “811汇改”提高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吗?
【内容概览】
1.问题/议题
作为40年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2015年的“8·11汇改”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它提高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吗?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准确评估“8·11汇改”的成效,总结其经验教训而且有助于明确下一步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
2.结论
第一,2013年初至“8·11汇改”前,中间价的方向性溢出持续下跌,其市场性和基准性不断下降,选择合适的时机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十分必要。
第二,“8·11汇改”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整个系统的联动水平大幅提高,中间价的市场性和基准性显著提升,其市场基准地位得到了巩固提高。在“8·11汇改”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价格体系的总体溢出、中间价受到其他价格和对其他价格的方向性溢出均明显上升,且中间价与单个汇率价格相互溢出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CNY即期和远期等在岸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第三,目前中间价接受信息溢出的规模与其他市场价格基本无异,中间价作为基准汇率所需的市场性得到了满足;然而,中间价的对外溢出在“8·11汇改”后虽有明显提高,但相比其他市场价格的对外溢出,中间价影响其他价格的能力仍相对较弱,中间价作为基准汇率所需的基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这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3.论证
文章采用基于协整VAR模型的动态溢出指数方法,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价格体系的总体溢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接受其他价格和对其他价格的方向性溢出以及中间价与单个汇率价格的相互溢出等三个方面,定量评估“8·11汇改”的影响,考察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基准性和市场性的动态变化,科学全面解答“811汇改”是否提高了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
4.作者自评与他评
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论文首次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全面评估“811汇改”的影响,量化考察其成效。第二,考虑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价格体系的不同价格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文章在方法论上将溢出指数扩展至协整VAR模型框架下,基于滚动的协整VAR模型构建动态的总体溢出指数、方向性溢出指数和信息溢出表。第三,明确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市场性和基准性是基准汇率的两个基本属性,目前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已基本满足基准汇率的要求,但中间价影响其他市场价格的能力仍然较弱,基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该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17年第7期全文转载。截止到2019年5月,该文在中国知网已被引用24次,被下载2300余次。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结论得到彭红枫等(2018)[※注]、赵玉杰和殷凤(2018)[※注]的认同,并且他们基于本文的研究做了一系列拓展性分析。比如,彭红枫等(2018)将溢出指数的构建方法由广义方差分解改成了广义脉冲响应,并且同时考虑了均值溢出和波动溢出。赵玉杰和殷凤(2018)则采用VAR-MGARCH模型从均值和波动两个层面对中间价的市场性和基准性进行检验。
【作者简介】
李政,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系统性风险、金融市场、应用时间序列分析。lizhengnku@foxmail.com。
第5 可置信政策、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国际经验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启示
【内容概览】
1.问题/议题
近年来,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货币危机频繁发生,其中许多国家宣布实施更为自由的汇率制度后,反而遭受汇率暴跌甚至发生货币危机。本文研究一国汇率政策的可置信性对货币危机发生的影响。
2.结论
对于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国政府对外宣称的汇率制度弹性越大、容忍本国汇率波幅变动的越大,或者汇率政策的可置信性较低,都易引发国际投机资本冲击本国汇率,增加本国发生货币危机的几率。
本文研究具有如下政策含义。首先,不宜过度容忍本国汇率大幅波动。其次,恰当的外汇干预和正确的预期引导,有利于汇率的稳定。再次,一国政府的汇率政策应具有可置信,以应对国际投机冲击。
3.论证
我们以各国宣布的汇率制度数据与事实汇率制度数据的差值(即法律分类制度数据与事实分类制度数据的差值)衡量汇率制度的可置信性,构建了包含153个国家的数据库,并基于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1970-2010年的经验数据建立面板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设时期t国家i发生货币危机的概率是X(i,t)的函数,X(i,t)由考察变量和控制变量构成的解释变量向量;P(i,t)为虚拟变量,当国家i时期t发生货币危机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β为n维系数向量,F(β′X(i,t))为β′X(i,t)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该面板logit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为:

其中,各考察变量和控制变量前的估计系数符号,表示该变量增加时将提高或减少货币危机发生的概率(对数发生比)。
4.作者自评与他评
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丰富与发展了相关研究。其一,将最新发展的外汇市场结构理论拓展到外汇投机冲击与货币危机相关分析,从微观基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货币危机理论。其二,进一步解释了“害怕浮动”学说,为Calvo & Reinhart(2002)等的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经验支持。其三,基于国际经验数据分析汇率政策的可置信性对于货币危机发生几率的影响,不但丰富与拓展了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可置信性及其有效性领域的研究,而且为Drazen & Masson(1994)、Obstfeld(1996)等关于货币危机的理论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证据支持。
自本文公开发表(2017.12)至今,总计他引2次。这些文献对本文的评价要点如下。其一,本文有助于理解人民币外汇市场波动(白杰,2018[※注])。其二,本文对于分析心理预期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具有借鉴价值(左正龙,2018[※注])。其三,本文的政策建议,对于2018年8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重启“逆周期因子”,以对冲贬值方向的顺周期情绪,稳定市场预期,现实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具有重要政策启示意义(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2018[※注])。
【作者简介】
王道平,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国际金融、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wangdaoping@nankai.edu.cn。
范小云,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国际金融、宏观金融风险管理。nkfanxiaoyun@163.com。
陈雷,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国际金融。nkchenlei@yeah.net。
第6 完成“811汇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向分析
【内容概览】
1.问题/议题
本文回顾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演进,分析了人民币汇率走势与跨境资本流出及外汇储备的关系,探讨了汇率改革过程中外汇市场的风险,对进一步推动汇率改革提出政策建议。2015年“8.11”汇改是央行推动汇率机制市场化,实行汇率制度由“类爬行安排”到浮动汇率制度过渡的一次重要尝试。然而,经过三天的试验后,央行放弃了原定的汇率改革目标。此后,央行提出了新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在“参考前日收盘价决定当日中间价”的基础上,引入了“稳定24小时篮子货币”因素。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中,由于美元指数和其他货币的变动难以预测,人民币汇率变动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单边投机力量。然而,现行汇率形成机制需要辅以严厉的资本管制措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央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并非长久之计。
2.结论
未来应继续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迄今为止,汇率决策的思维定势并没有发生变化——害怕汇率浮动。在过去是害怕升值,现在则是害怕贬值。然而,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实行的“预期管理”并不能导致汇率的自主稳定。面对无法出清的外汇市场,当前实施的“收盘价+篮子货币”的中间价形成机制让篮子货币陷入易贬难升的困境。对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而言,自由浮动是长期最适宜的汇率形成机制。在过渡阶段,应考虑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宽幅波动。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央行应进一步克服浮动恐惧、增强汇率弹性,稳定汇率预期与资本外流,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
3.论证
人民币汇率依然缺乏弹性,外汇市场与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之间存在风险交叉传染渠道。鉴于我国经济尚处于下行阶段,人民币汇率的贬值趋势可能还会持续1-2年。期间,需要警惕贬值预期再度飙升,资本大规模外逃,以及离岸市场套利资本对外汇市场的冲击。短期来看,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在中国经济周期下行阶段,人民币汇率适度贬值有助于控制信贷扩张,抑制房地产泡沫,化解过去累积的金融风险,调整经济结构。但是较强的贬值预期会带来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提高长期融资成本,加速房地产价格的调整进程,甚至触发金融危机。未来需要继续实施资本管制,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加市场供求力量,避免贬值预期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震荡。
4.作者自评和他评
本文字公开发表(2017.1)至今,在cnki上被引用共计26次。其中,均将本文作为实施浮动汇率改革的代表性文献:一种观点支持一步到位的汇率改革,如余永定和肖立晟(2017)认为“应尽快停止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让人民币自由浮动”。(缪延亮,谭语嫣,2019;陈卫东,谢峰,2018)
【作者简介】
余永定,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主要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和国际金融。yuyongding@126.com。
肖立晟,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国际金融与人民币汇率。nkxls@126.com。
第7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上市企业融资成本
【内容概览】
1.问题/议题
本文沿袭国际资本流动“供给方”的研究逻辑,运用企业微观数据来探究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
2.结论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更易于显著地影响那些总部设在拥有更活跃贸易城市中的企业的融资成本,且这种影响具有异质性。
3.论证
我国不同地区在经济增长、收入水平以及与国外的贸易联系上差异巨大。这种巨大的地区差异会使各地的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大部分短期国际资本在进入一国后是先通过存款的形式进入银行账户,但难以继续进入全国性的股票市场。很自然地,这对那些总部设在具有较高贸易量城市的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会较大。
本文先后采用了总量分析、单变量横截面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三种方法。面板数据分析的模型具体如下:
CostofDebti,t=α0+α1 SGCFi,t+α2 LoanRi,t+α3 SGCFi,t*Tradei,t-1+α4 LoanRi,t*Tradei,t-1+α5 Tradei,t-1+α6 Xi,t+εi,t
为克服热钱流动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我们考虑了三种工具变量,并最终选取了滞后一期的美国通货膨胀率作为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回归法考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我们的统计指标里还检验了弱工具变量以及工具变量的外生性和过度识别等问题。
本文样本期是从1998-2011年,相关宏观经济数据均来自CEIC数据库,企业财务数据和股票数据则来自于WIND数据库,但不包括所有ST股和上市不到四年的企业股,总计2160个上市企业的31165个观测数据。
4.作者自评与他评
作者自评。其一,几乎没有文献研究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怎样影响资本接收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本文则是这方面的一个突破。其二,本文采用面板数据计量方法,有助于克服现有文献通常所用总量数据计量方法的多种缺陷。
他评。其一,本文构建“短期资本流动指标”和“融资成本”的方法为其他文献所借鉴(郭榕、王昱,2017[※注];邱牧院、殷红,2019[※注])。其二,本文关于“热钱借道外贸易进入中国,从而降低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的融资成本”的观点受到关注(张一鸣,2018[※注];王振红、王黎明,2019[※注];薛新红、王忠诚,2018[※注])。
【作者简介】
韩乾,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终身职),主要研究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微结构、衍生品市场。hanqian@xmu.edu.cn。
袁宇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国际贸易、金融市场。yuanyufei@uibe.edu.cn。
第8 自由贸易协定、制度环境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内容概览】
1.问题/议题
在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背景下,中国该如何合理布局区域贸易安排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呢?
2.结论
中国与贸易对象国或地区(简称“伙伴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会促进跨境货物贸易而非服务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服务贸易协定有利于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促进效应强于货物贸易协定;“南北型”FTA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促进作用强于“南南型”;FTA可弥补中国制度缺失,促使中国与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3.论证
FTA通过提高贸易关联度、内部化区域风险、加强金融协调与合作以及促进贸易便利化等途经来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FTA的缔结是谈判各方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容易受到各自比较优势和利益诉求的约束,以至于不同的谈判对象所达成的区域贸易安排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FTA借助中国政府的主动补位,直接弥补中国的制度缺失,促使跨境贸易主体采用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也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突破中国与伙伴国的制度隔阂,帮助中国借助伙伴国的制度优势,间接弥补中国制度短板,进而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结合样本结构特征,本文构建了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第一阶段考察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象国或地区选择的因素:
D(rctsit)=c+β0ftait+β1cgdpit+β2hgdpit+β3distit+γXit+εit
其中,下标t、i分别代表年份、伙伴国;rcts代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D(rcts)为示性函数,若rcts>0,D为1,否则为0;fta为FTA哑变量;参照Rose and Spiegel(2007)、He et al.(2016)等研究,引入传统引力变量,包括中国的经济实力(cgdp)、伙伴国的经济实力(dgdp)、中国与伙伴国的地理距离(dist)。X是扩展引力变量的集合,如贸易开放水平(trade)、双边政治关系(relat)、人民币汇率波动(exchv)、接壤地区哑变量(contig)、年度虚拟变量(year)等;c为截距项;ε为残差项。
第二阶段考察确定伙伴国后,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因素:
rctsit=c+β0ftait+β1cgdpit+β2hgdpit+β3distit+γXit+θmillsit+εit
其中,mills表示逆米尔比率,其他同前式。样本中大量的零值或负值引起的样本偏差可以通过mills得到有效的控制。
考虑到中国的一些伙伴国与中国地理位置临近、贸易开放度较高等初始条件差异可能导致选择性偏误问题,文章也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估计。
样本为2009-2014年中国对178个国家或地区的跨国面板数据。
4.作者自评与他评
作者自评。文章力求较为全面、深入地考察双边FTA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作用机制,既丰富了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理论,也为新形势下中国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供学理支持。
他评。本文的研究视角得到计飞和陈继勇(2018)[※注]的关注,研究结论得到陈享光和李振新(2018)[※注]的关注。
【作者简介】
邓富华,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与金融。fhdeng@swufe.edu.cn。
霍伟东,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国际投融资。horsehwd@foxmail.com。
第9 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的顺序
【内容概览】
1.问题/议题
关于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和资本账户开放三大改革的排序,系统性的论证十分少见。本文聚焦于利率市场化、汇率制度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并梳理了相关国际经验,为破解目前的金融改革迷局提供新的依据。
2.结论
汇率自由化与利率市场化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并且共同促进了资本账户开放进程。汇率自由化不仅有利于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改革的实现,而且更有助于抑制货币危机的爆发。因而三项改革的顺序应该是汇率先行,利率跟随,资本账户最后。
中国三项改革的现实顺序同本文的预测并不相符,亟需调整。
3.论证
借鉴“三元悖论”和货币危机理论等研究新进展,本文首次将格兰杰因果思想应用于离散型面板数据,使用有序logit或probit模型,全面分析全球66个国家35年间利率、汇率和资本账户改革之间的影响,揭示它们是否是彼此管制放松的前提条件。其中,利率市场化程度、汇率制度自由化程度和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等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外汇储备、政府财政支出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制度民主程度作为控制变量。
此外,本文还定量分析考察了三大改革对防范货币危机的作用。被解释变量是货币危机,核心解释变量为利率市场化程度、汇率制度自由化程度和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控制变量为GDP的实际增速、信贷增速、通货膨胀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汇率低估程度和M2占外汇储备比重,采用logit和probit模型进行混合数据回归。
4.作者自评与他评
借鉴国际研究新进展,首次将格兰杰因果思想应用于有序probit和logit模型,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和资本账户开放三项改革政策安排、组合的一般促进经验和推进顺序;定量分析三大改革对防范货币危机的作用;使用数量型指标清晰描述了我国三大改革的进程,检讨我国当前金融改革推进顺序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向。
本文分别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7年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评论》(作为封面论文)、“学界头条网站”和《财经》杂志转载,并荣获第十届广东省优秀金融科研成果二等奖。
目前该论文已被引9次。有学者认为,本文是2017年国际金融领域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问题方面的三项重要研究之一(卫兴华、何召鹏,2018)[※注];提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第三种模式(彭红枫等,2018[※注];阙澄宇等,2019[※注]);对中国金融开放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王爱俭等,2019[※注])。
【作者简介】
陈中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学。hongyeczf@163.com。
王曦,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学。lnswx@mail.sysu.edu.cn。
王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国际金融。nkwangwei6@126.com。
第9 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联动关系与定价权归属研究
【内容概览】
1.问题/议题
在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持续推进的现实背景下,本文研究了人民币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联动关系与定价权归属,不仅有利于中国政府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牢牢掌握人民币汇率定价权,而且有助于金融监管部门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并提升金融监管能力。
2.结论
第一,境内外人民币外汇市场的一体化联系具有较强的时变性,且境内外即期市场的一体化水平高于远期市场。
第二,在价格与波动两个层面,在岸市场从总体上拥有即期定价权,离岸市场掌握远期定价权,且相比价格层面,在岸离岸市场在波动层面的联系更为密切,波动风险比价格信息更易于传导。
第三,动态结果进一步显示,2016年3月以来,离岸市场正在逐步掌握即期定价权,即期定价权存在旁落境外的风险;虽然离岸市场从总体上掌握远期定价权,但在央行外汇市场干预强化的时期,在岸市场仍享有远期定价权。
3.论证
论文采用滚动协整迹检验分析境内外人民币外汇市场的联动关系,把握其动态一体化的全貌,并基于信息溢出和价格发现理论,通过长期弱外生、短期因果关系和波动率溢出检验确定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价格在均值和波动层面的信息流动方向,通过P-T模型和I-S模型识别在岸离岸两个市场在价格发现中作用的大小,从统计和经济显著性两个方面来确定人民币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的定价权归属。
4.作者自评与他评
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考虑到境内外人民币外汇市场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本文对它们之间的一体化关系和汇率定价权归属的研究均在滚动分析框架下展开,这不仅有助于把握境内外人民币外汇市场动态一体化的全貌,而且能够将潜在结构断点的影响控制在有限的滚动子样本内,不会破坏整体情形。第二,本文在滚动VECM/差分VAR框架下,通过长期弱外生和短期因果关系检验,对在岸离岸价格在长期和短期的领先滞后关系和信息流动方向进行研究,并基于价格发现的永久短暂模型和信息份额模型,对在岸离岸市场的价格发现贡献度进行定量刻画,从统计显著性和经济显著性两个方面来确定人民币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的定价权归属。
论文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研网)全文转载。截止到2019年5月,该文在中国知网已被引用14次,被下载980余次。文章的研究结论得到王盼盼等(2018)[※注]、马宇和张莉娜(2018)[※注]的认同,并且王盼盼等(2018)基于门限VECM模型进行了拓展性研究。
【作者简介】
李政,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系统性风险、金融市场、应用时间序列分析。lizhengnku@foxmail.com。
梁琪,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财金研究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金融风险、金融发展。liangqi@nankai.edu.cn。
卜林,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监管。
(三)第11-30名榜单
2017年国际金融学最佳中文论文第11-30名榜单
“一带一路”投融资机制建设:中国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徐奇渊、杨盼盼、肖立晟(2017),《国际经济评论》,第5期,第134-148、7页。
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研究毛日昇、余林徽、武岩(2017),《世界经济》,第4期,第29-54页。
套息交易、汇率波动和货币政策陈雷、范小云(2017),《世界经济》,第11期,第73-94页。
企业有效汇率变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吴国鼎(2017),《世界经济》,第5期,第49-72页。
美国货币政策是全球发展中经济体外汇储备影响因素吗?李少昆(2017),《金融研究》,第10期,第68-82页。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出口企业研发刘啟仁、黄建忠(2017),《金融研究》,第8期,第19-34页。
解读中国的资本外逃余永定、肖立晟(2017),《国际经济评论》,第5期,第97-115、6页。
第三方市场竞争效应、投资效应与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测算殷明明、陈平、王伟(2017),《金融研究》,第12期,第33-47页。
人民币汇率、成本加成率分布与我国制造业的资源配置刘竹青、盛丹(2017),《金融研究》,第7期,第1-15页。
货币国际化:基于成本渠道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研究彭红枫、谭小玉、祝小全(2017),《世界经济》,第11期,第120-143页。
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远期汇率信息含量与定价偏差研究吴蕾文、占雅(2017),《世界经济》,第4期,第167-192页。
离岸人民币区域影响力研究——基于信息溢出的视角尹力博、吴优(2017),《金融研究》,第8期,第1-18页。
汇率波动对我国外汇储备变动的非对称传导效应——基于非线性LSTARX-GARCH模型宫健、高铁梅、张泽(2017),《金融研究》,第2期,第84-100页。
外汇市场、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动态关系研究陈创练、张年华、黄楚光(2017),《国际金融研究》,第12期,第83-96页。
从金融周期看中日资产价格泡沫范小云、袁梦怡、肖立晟(2017),《国际经济评论》,第2期,第92-104、7页。
异质性投资视角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资产价格朱孟楠、闫帅(2017),《国际金融研究》,第2期,第36-44页。
货币依赖与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战略支点选择孙丹(2017),《世界经济与政治》,第3期,第124-155、160页。
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动态影响机制闫帅(2017),《国际贸易问题》,第6期,第140-154页。
央行干预下的人民币汇率噪音交易动态模型和实证研究陈浪南、吴圣金、王升泉(2017),《国际贸易问题》,第10期,第163-176页。
外部冲击对我国股市暴跌的影响研究郝项超、李政(2017),《南开经济研究》,第6期,第131-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