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注的是中国戏曲/曲艺史书写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材——“俳优进谏”的传闻。在记载中,他们虽然卑微,但面对帝王或权臣时,总是能以巧妙的方式提出规劝或嘲讽,使对方回归正道或有所羞愧。优谏传闻经由历代士人记载,又被现代戏曲、曲艺研究论著反复征引与书写,成为中国戏曲、曲艺史的有机组成,甚至成为一种关于演艺史与俳优史的元叙事,被用来褒扬中国艺人的讽刺智慧与抗争传统。
一、“恃宠媚主”与“匡扶时政”:儒家士人笔下的俳优言论
俳优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地位卑微,又接近最高权力。既受到恩宠,又被人鄙夷,复杂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言论是多元,甚至矛盾的。他们的言论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常语。俳优的本职是取悦统治者,他们采取说笑话、讲故事、歌舞、演戏、玩文字游戏等手段为君王调笑解颐。
二、谀语。即阿谀谗佞之语。在豢养与被豢养的生存格局中,俳优很难拥有独立的人格。为了取悦统治者,他们会在调笑之际对主人进行吹捧,以声色事人,以谗言惑人,甚至为一己私利参与到宫廷政争中去。
三、谏语。为了保全主人的名誉与地位,有智慧的俳优会将劝谏之言隐藏在滑稽的言语中,使听者乐于接受。需要指出的是,俳优进谏带有“劝百讽一”的意味,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己任。
但在后世的流传中,谏语却从俳优众多的言论形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被反复书写的题材,这恐怕与传闻的记录与书写者——儒家士人的身份与地位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面临着一大生存困境。他们以弘道自任致力于社会秩序的建设与维护。但另一方面,儒家士人又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依附于统治阶级的读书人,在一定程度上讲,他们与俳优之间还有着某些相似性——人微言轻,极易在横议时政中获罪。相比之下,俳优尽管也弱小无权,但能以诙谐机智的谈吐,让那些高贵横暴的君王甘于接受。因此获得了士人的青睐。
我们考察历代的俳优言论,会发现同一个题材有着大量的异文存在。很多记载只保留了一个主干情节,发生的时代和主人公可以不断地更换,不同时代的书写者可以替换上当时闻名的优伶。在辗转反复的书写中,这些记录已经由实录变成了故事。比如优旃讽秦始皇修苑囿的故事;五代时期的俳优嘲讽地方官员“刮地皮”使得土地神无所落脚的故事;敬新磨为唐庄宗调笑六目龟的故事等,在流传的过程中都曾经附会到不同优伶的身上,形成大量异文。
一 概述 民间戏曲与曲艺[※注]既是一种艺术化的表现方式,也是和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方式,因此,它们不仅是戏曲学与曲艺学的研究领域,也是民俗学关注的对象。在长期的发展中,相关领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取向。我们在梳理2014年度的研究成果前,有必要对既定的学术传统做一个简要的描述。20世纪80年代前,民间戏
李红祥、刘兴豪在《编辑之友》2016年2期撰文指出,20世纪初,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历史书写的黄金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书写也进入了一个勃兴时期,产生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从价值取向看,这些研究采用进化论作为预设进行书写。进化论的新闻历史书写,不仅受到当时社会语境的影响,同时也为学术共同体的历史想象所宰制。它不仅
建国初的相声艺人改造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有机组成,为了将“思想落后”的底边艺人转化为体制化的社会可控力量,塑造符合新社会需要的文艺工作者,国家借助“恩威并施”的方式,通过“文艺工作者”的身份赋予和对越轨艺人的惩戒,既展示了党和国家的绝对权力,也改造了艺人的思想,并通过举办艺人讲习班等方式展开了对
本书由南朝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三国志·钟繇传》注所引“陆氏《异林》”中一则钟繇与女鬼相合的传闻生发开去,从宗教学、民俗学的角度重新加以审视,认为此传闻当与钟繇修炼“彭祖之术”有关,乃是钟繇放达自适生活方式和汉末以来士人任情放纵生活方式之折射。所以,这部书实际上是对中古志怪故事的文化学层面的研究。全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