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正超越苏联模式的哲学教科书,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理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伴随着中国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突破教科书旧有的框架,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应当具有的丰富内容的原理体系。然而,这并非易事。当时人们往往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原有的体系框架之内进行“积木式”的排列组合,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改革陷于瓶颈。所以,在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方面实现突破,才是真正解决“教科书”问题的出路所在。
在这种情境之下,高清海组织并带领吉林大学哲学系的学术团队,开始了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思想探索。从1980年至1987年,撰写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下册)。这部教科书提出和回答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教科书改革的根本性问题:第一,指出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存在的最根本问题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创造性精神。因为它强调客观性以及客观规律,没有体现人的主观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实践”和“人”。第二,认为教科书体系改革不是如何理解教科书的问题,而是要在马克思哲学以及全部哲学和哲学史的经典思想当中来重新理解哲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
高清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改革与创新集中体现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精神与思想特质上,并在哲学思想史的基础上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及其实践历史性发展的观点。对此,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后记”中写道:“哲学体系的改革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质的认识和理解。”“改革旧的体系和内容,最关键的是如何贯彻列宁在总结马克思的思想时提出的逻辑、认识论和辩证法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即通常所说的‘三者一致’的原则。只有认真地、彻底地贯彻这一原则,才能突出人作为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以及贯彻于人的全部活动中的主客观矛盾,才能真正做到把一切哲学问题都放到实践基础上去加以理解,从而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精神、高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注]这一认识促使他把该书命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这本书凸显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而并非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思想理论内容。教科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只要在这个体系中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它的结构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性质,就是有价值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打破了苏联“教科书”的传统模式,以“客体-主体-主客体统一”为框架,体现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及其范畴体系和理论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对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化理解,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理解,推进了哲学世界观的变革。在内容上,这本书以主体性的名义颠覆了本体论的思维,高清海也由之断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以主体的方式为主观性正名的作品。由于之前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影响非常大,高清海主编的这本教材一经出版,就在中国哲学界引发了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内容的浪潮。
与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同时进行的理论探进是,高清海从关注哲学的性质、对象和功能等问题深入对哲学观念变革的研究。一系列的“哲学探进断想”文章的发表,触动和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讨论,开启了国内学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对象和功能的热潮。在哲学观念变革中,高清海提出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并且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哲学,这是他哲学观念变革的积极思想成果和全新思想角度,更是他的哲学风格与哲学范式。“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提出,真正推进了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的深入理解。
首先,把“实践观点”作为一种新思维方式。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这是国内哲学界的理论共识。然而问题在于,大家依然还在本体论或者旧唯物主义的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实践概念,这对于理解哲学的性质,尤其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其推动力不是很大。高清海主张从思维方式去理解实践概念、实践观点,揭示了实践观点所蕴涵的深刻内容和意义。实践观点是人与自然、意识与存在、主观性与客观性在现实活动中相互统一的思维方式。“实践的发现、实践观点的创立,它绝不是仅仅为哲学增添或补充了一个新的范畴、新的观点和新的原理的问题,而是为我们理解人、理解世界以及理解全部哲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完全新的立足基点、观察视角和思维模式。”[※注]把“实践观点”作为哲学思维方式来理解,意味着实践已经不是一个本体论、认识论的概念,而是一个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实质的概念。
其次,“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把哲学理论奠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此根本改变了哲学思维方式,使哲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注]“我不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仅仅是为哲学增加或补充了一条新的原理(那怕是认为很重要的原理),或以一种新的‘本体’取代了旧的本体理论。”[※注]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在欧洲思想史上的“自然观点的思维方式”“存在观点的思维方式”“意识观点的思维方式”“人本观点的思维方式”以及其他各种各样观点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哲学革命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再次,“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破除了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是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往人们习惯用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模式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实质上既不是按照西方哲学自身的历史与逻辑(本体论—认识论—人本学)去思考哲学的变革,也没有以马克思超越西方本体论哲学传统的“实践观点”来理解马克思哲学,没有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把握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义和哲学之为哲学的应有本性。本体论思维方式注重绝对存在,追求终极真理,坚持本质先在,追求本源和本真,从对立的两极去把握绝对一元本性。[※注]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扬弃了哲学在本原问题上的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超越了它们在思维方式上的客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互不相容,说明了由人的实践活动所造成的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
最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奠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方式基础之上,真正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本身来理解问题的哲学思维特质。高清海认为,在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中人不是哲学的主题,人未被作为人本身来理解。传统哲学总是从某种本原性的存在去解释人的存在,通过某种本体如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ousia,包括基督教、中世纪神学的本体来理解人,亦即所谓的人总是从其所不是的存在者那里来理解自身存在。在这种前提下,人被抽象化。“它们只承认人的单一本性,而且还把它看作一种先在规定。”[※注]高清海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已经使人的哲学思想可以并且能够有这种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保证了从人本身来理解人,而不需要通过上帝或者某个抽象的实体。那么,作为根本的人本身是什么?高清海认为是人的双重性生命本性。由此,高清海的哲学思考开始立足于人去审视哲学,并提倡发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从1978年至1980年代末这十余年间,高清海的学术道路主要是以变革苏式联模教科书体系为突破口,克服本体论思想倾向,从认识论走向“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在思维方式变革的意义上推动哲学观念变革,探求理论创新之路。
二 “类生命”与“类哲学”:人与哲学的未来憧憬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清海发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研究人与哲学的问题,深入思考哲学的当代精神与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形态,真切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人类性意义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民族性意识问题。从“实践”转到“人”,进而提出“类生命”与“类哲学”,这是高清海哲学思想的重大变革与创新。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使高清海把目光对准哲学的本性与人的本性。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上,存在两种哲学观:一种是“知识体系的哲学观”,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的客观性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宇宙、世界的科学的知识体系。在作为知识体系的哲学里,人、实践不具有优先性。另一种是“价值体系的哲学观”,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的价值体系。高清海认为在哲学观的层面上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改革、哲学观念变革的最高境界,但不同意把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科学的知识体系。他认为,人是哲学的主题与奥秘,哲学是关于属人世界的学问,是价值体系。高清海从教科书改革、哲学观念变革转向“人与哲学”,进一步研究人的本性与哲学的本性,提出“哲学的奥秘在于人,哲学实质上只是人的自我意识理论”。从根本上说,哲学理论只是一种“价值理想”和“思维方式”;真正理解哲学的本性,关键在于抓住“人”这一根本;“只有抓住人,从对人、人的本性、人的历史发展的理解中,才能揭开、解开哲学理论中的一切秘密”[※注]。他提出以“人的观点”去重新认识世界、理解哲学。哲学的研究应该思考何种问题,并不是哲学本身的需要,而是人的生成、发展与完善的需要。人发展到何种程度,人的生命遇到何种问题,人就需要怎样的哲学思想。据此,他深入思考与论述了哲学的生命与人的生命之间的内在性关系,认为哲学思想史其实就是人性生成与完善的人类生命史,是人的思维方式、价值理想和精神境界不断更新的自我意识的历史。“人”的观点成为高清海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逻辑节点。
在哲学体系的意义上转变哲学观念并不能导致根本性变革,唯有转变“人”的观念才能导致根本性的哲学变革。其中,重新理解“人”,成为哲学观念变革的一个关键问题。而在关于“人”的观念转变过程中,高清海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在认识人的方式上,从按照“物”的方式转变到按照“人”的方式认识人,从抽象的人走向具体的人。
“认识‘人’的关键,在我看来,主要不在于把人看作什么,而在于如何去看人。”[※注]在人类思想史上,物化观点和神化观点是认识人的两种方式,这两种观点在本质上都是以认识物的方式去认识人,即按照“非此即彼”的原则,追求单一、前定、不变本性的思维方式,将人性看作单一不变的本性,是一种抽象化的理解。高清海将其概括为“物种思维”“物种逻辑”:“‘物种规定’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前定本质’的特点。”[※注]而马克思哲学对人的特有本性作出了“具体地理解”,在认识人的方法论上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根本转变,“真正突破自然物种思维的规定和限制,开创了从‘人’的观点去理解人的本性的全新思路”[※注]。他经常引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段关于人的看法:“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注]这段话表明马克思对人作出了具体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了关于人的具体性的观点。“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人自己活动的创造物;‘人是什么’的本质并不是给予的,不是前定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人自己的生存活动创生、处于历史变化中的‘自我规定’。”[※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认识人的方法和原则。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突破了“物种的观点”,为人们理解人的特有本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原则和方法。用“实践观点”认识人,就是要“从人之为人的自身根源去理解人、把握人,确立起把人理解为自身创造者的思维方式”;“从人的生存方式的历史变化中去把握人的历史的和具体的本性”,“把人理解为处于自我追求中的不断否定自身、超越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存在’”;“从人与对象的双向的主导作用去理解人的生存活动”;“从两重化的观点去理解人的本性,把人理解为多重性、多义性、多面性、多层性的存在体系”;“从‘否定性统一’的观点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马克思按照人的本性来认识人,形成了关于人的具体化观点。这种具体的观点是按照人的方式理解人,超越抽象人性论,合乎人之本性的观念。用高清海的概念来说,是合乎类生命、类本性的观点。这种类生命、类本性的观点是在“否定性统一”的关系中,在现实的、具体的历史过程中认识人的具体性观点。具体人性论是高清海对人的类生命、类本性的解释,同时也是他的“类哲学”的思想基础。马克思认识人的“实践观点”,构成了高清海认识人的本性、创想“类哲学”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和思想资源。
二是从“类生命”入手理解人的特质,觉解人的独特存在。
人是多重多义的特殊存在,必须从人的“生命”入手去理解人的特异本性。人的生命不同于动物生命,首先就在于人改变了自己生命的生存活动方式,自己创造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变化,意味着人的生命的存在本性的变化。人超越本能生命,从被主宰、被支配走向自主,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者。“人的生命两重化了自身,在本能生命之上又形成了支配生命的生命。”[※注]人超越了动物的单一生命,成为有着双重生命、两重本性的存在。“人既有与动物相同的生命,这是物种规定的本能生命;又有人自己创生的自为生命,这是属于人的自主生命。”[※注]高清海把人的本能生命、自然生命视为人的第一重生命,概括为“种生命”;把人的自为生命、超自然生命视为人的第二重生命,概括为“类生命”。“种生命”与“类生命”是人的双重生命。高清海对人的双重生命的理解,正契合于马克思对人的生命本性的认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从生命活动的性质论述了人的本性,强调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超越了动物的本能生命活动。
人的双重生命表明,人并非生来就能占有自己的生命本质,而是需要不断去生成和创造,以成为“人”。“人要‘成为人’,必须(1)超越本能生命,达到自我主宰(‘自主生命’);(2)超越个体自我,与他人的本质结为一体(‘社会生命’);(3)超越物种界限,通过变革对象与世界达成一体关系(‘自由生命’)。”[※注]在对人的生命的理解中,高清海非常注重否定性和超越性的维度。在他看来,类生命被赋予更多的内在的否定性关系。因为“种”的概念代表天然、给予、单一、不变的本性,而“类”概念则表示自在的自为性、历史的生成性、否定的同一性、超越的自我性、自由的整体性。具体说来,“种”与“类”的内涵是:第一,“种”的内涵是自然的、本能的或者野蛮的、蒙昧的,“类”的内涵则是超越本能的、超自然的;第二,“种”具有单一性、前定性、固定性,“类”是对“种”属性的超越,不是前定的、先天的,它来源于人的生命活动的自我创造,它是创造性的、具体性的。“类”和“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类”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这也正符合高清海对人的本性与哲学本性的理解,即创新是人的本性与哲学的本性。
在高清海看来,马克思的“类”概念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概念。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但他所理解的“类”并未跳出“种规定”所允许的差别,把“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注]。费尔巴哈的“类”概念不是与人的真实的生命本质相适用的概念,他所理解的“类本质”依然是一个自然的、神学的抽象本质。[※注]马克思所使用的“类”概念具有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含义:“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注]马克思从人的生命活动引申出人的“类特性”“类本性”。类特性是和人的生命的本质力量相关的属性,是自由自觉的本性。马克思谈道:“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的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注]人作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是具有类本质力量的生命存在,根据自己的类本质,可以有类思维、类意识、类生活。
“类哲学”是在对人的思考和研究中形成的观念,是思考人的问题所得出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成果。“所谓‘类哲学’,是从对人的重新理解中引申出来的对哲学的一种新的理解和认识。类哲学并不意味着一种什么另外的哲学体系、哲学门派,它实质只是从人的更高意境、人的更本质的关系、人的全部发展历史尤其是他的未来发展前景,去看待人和人的一切存在的一种理解方式、理念模式、理论框架。”[※注]“类哲学”是理解人和看待事物的根本性的理念原则和观念方法,是符合时代发展精神的哲学理念。“类哲学”的提出触及了当代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
“类生命”“类哲学”不仅有着深刻的人性根基,而且有着历史发展的内在根据。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论述了人生成和发展所经历的历史阶段,提出了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1)“人的依赖关系”形态;(2)“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3)人的“自由个性”形态。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揭示了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内在本质,揭示了人的自为本性的展开过程及其历史形态。[※注]基于对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的理解,高清海就人的三种历史形态作出如下表述:第一种形态是“群体本位的人——属于集群主体形态”,人被束缚在自然联系中,个体生命必须服从族群支配;第二种形态是“个体本位的人——属于个人主体形态”,人摆脱了人身依附、人格从属关系,把自然性的依赖关系发展为社会性的、普遍的相互的依赖关系,把自然地域性的狭隘联系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人类交往联系,使人在获得独立的同时,又把人置于物的支配之下;第三种形态是“自觉类本位的人——属于类主体形态”,这是人类的高级存在形态。[※注]当代人类经由“群体”依赖性、“个体”独立性,正在走向“类体”自由个性的时代。“类生命”与“类哲学”就是在“类体”的基础上理解人的生命和时代精神的哲学。自由自觉的“类存在”与“类意识”是人与哲学自我改变、自我创造的理想追求。
“类哲学”思想提出的现实背景是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时间,经济活动、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方面的学术研究成为社会的热点,搞市场经济的人站到了社会的前沿和主流。当时,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都参与到市场经济的研究中,而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相比而言则缺少参与感。高清海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开始探究哲学应该怎样参与市场经济这种新的社会化交往形式中去。他认为,不能仅研究市场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言的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应该从人的生成发展去研究市场经济。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的启发下,高清海提出了研究市场经济的理论框架、思想逻辑和致思方向,撰写了《市场经济、个人主体与现代哲学》等文章。
高清海认为,如果按照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来理解市场经济,那么市场经济的本质不仅仅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问题,不仅仅是资源配置问题,而是关涉人的存在形态的变革,具有社会历史形态变革的意义。“市场经济发展最为根本的意义就在于促进普遍的独立个人的生成。”[※注]促使人生成个体的独立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历史作用。从人的存在形态的历史性变化来看,市场经济具有人性的发展和完善的意义。人类的历史形态变革和人性的发展完善,归结起来就是市场经济的形上意义。所以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形上意义,即历史形态意义和人性意义去研究市场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对于中国人形成“个人的独立性”并且进入第三形态“具有自由个性的人”,有着特殊的历史作用和意义,是人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阶段。随着人的存在形态的变化,人的思想观念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市场经济并不是人类活动的完善的和高级的形态。从西方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已经进入个体本位的时代。市场经济在唤醒和调动个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也造成了异己力量的统治,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及其弊端。人必然会从以个体为主体和本位的时代,走向以类为主体和本位的时代,从而在思想理论上引发新一轮的观念变革。“类生命”与“类哲学”就是对人的类存在的表征,是从人的发展中引申出来的新的理解方式和理念模式。人类的未来需要自觉按照超越“种哲学”的“类哲学”思维来理解人的生命和人类社会。在高清海的论著中,《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一书是集中阐释“类生命”与“类哲学”思想的著作,主要表达了如下思想:
第一,“类哲学”是面向未来的哲学理念。《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一书,最初拟定的书名是“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书稿写完之后,根据书中的内容,高清海把两个最核心的概念“类生命”“类哲学”提取出来,定名为“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将“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作为书的副标题。从书名的变化可以看出,“类哲学”是作为面向未来的哲学理念提出的。“今天人类已经开始进入自觉的类存在阶段,那么,哲学也必然会从自发的类观念走向自觉的类观念。”[※注]“类哲学”是适应于现代人走向自觉的类存在的哲学观念,是符合人的类生命本性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精神意境。“类生命”“类存在”不仅是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更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哲学精神所应具有的核心概念和思想主题;“类哲学”不仅是今天的哲学形态,更是人类走向未来的生命精神和价值追求。在这个意义上,“类哲学”是价值性的概念,是富有追求性、理想性、创造性和个性的哲学理论。
第二,“类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自觉形态的哲学。20世纪90年代初,高清海在《哲学的憧憬》一书的“前言”中提出“哲学的秘密在于人”[※注],而人的奥秘在于人的生命,人的生命的奥秘在于类,类是人的真正的本性。类哲学就是从对人的生命的思考发展出来的,是以人的类存在和类本性为主题的哲学,是对人的类生命所形成的自觉的自我意识。高清海提出的“类生命”以及表达类生命的自我意识的“类哲学”,面向的是走向自由个性的人。“类哲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内在地包含着对种本性、物种思维的否定与超越。“类哲学是注重于从人与外部世界、人与他人和人与自身的本质性的一体关系,也就是以‘否定性的统一’观点去看待和认识。”[※注]“类哲学”是按照人的生命本性以人的方式去认识人与世界的类观念;是人走向未来的超越性精神,体现了思维和理论上的创造性。
第三,“类哲学”对于理解和回答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根本上是人的发展。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特别是那些全球性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人的观点,升华人的思想境界,走出狭隘的民族国家的界限,去形成人的“类本位”。世界性难题的解决必须诉诸超越个体、民族国家的类思维与类意识。类存在是人的真正的存在形态,是人类发展的未来。只有确立“类哲学”的精神,个人和民族国家所面对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类哲学’是包容人类的世界性整体、把全人类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的哲学。”[※注]
高清海提出的“类哲学”的理念,既是对自己思想理念的理论表达,更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理论展望。“类哲学”强调以人的方式把握人的本性,以类(即人的真正的本性)为哲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性质,确立“类”的观点和思考方式。“类哲学”的基础和核心是“类生命”。“类生命”主要是指对“种生命”的超越;“类哲学”则是指对以本体论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物种哲学”的超越。“类哲学”是走向未来的人的未来哲学形态[※注],是人类未来的哲学精神和哲学观念。高清海所提出的“类生命”和“类哲学”为我们理解人类的未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三 中西哲学比较与中华民族的“哲学自我”
伴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高清海的哲学思绪从“类哲学”转入对哲学个性与哲学自我的悟觉,倡导研究和挖掘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特质及其当代价值,呼吁走向未来的中华民族应有属于自己的哲学理论。“哲学个性”与“哲学自我”,作为他对人类生命本性与具体人性论研究的思想升华,既是“类哲学”之后的新理论问题,又是“类哲学”理念直面当代中国人与社会发展问题的必然结论。
在构想“类哲学”的过程中,高清海有着自己的苦恼。他生命的最后三年,是面对“类哲学”彷徨、犹豫、探索的三年。在关于“类哲学”的讨论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对“类”概念的误解、费解和不理解。有些人认为“类”概念、“类特性”“类存在”等说法主要出现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仍然带有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遗迹,不属于成熟期的马克思的思想。在对马克思整体思想进行宏观把握的前提下,高清海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源地,不是对旧哲学的概念和观念的简单模仿或挪用。马克思确实提出了一个不同于费尔巴哈的“类”概念,这是表达关于人的本质的具体概念。马克思的“类”概念问题似乎在文本的意义上得到了澄清,但学界依然没有完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接受这一概念。人们对“类哲学”的误解,与思维方式、哲学观有关:在对“类哲学”的理解上,人们习惯于停留在原来的哲学观上,即各自所理解的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和“类哲学”所描述的哲学不是一种哲学。这时让人们接受一种新哲学,放弃思维里既有的“物种哲学”及其原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按照“类思维”来理解人和哲学,恐怕不是能够轻易达成的,它需要经过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精神的改变。
“类生命”“类哲学”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类”麻烦,高清海也逐渐不再频繁使用“类”概念了,但他仍旧孜孜不倦地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类哲学”的范式中琢磨、研究哲学的个性,悟觉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步入思者生命的最后阶段,高清海更加关注中国传统哲学,从中国经典思想当中寻找某些与“类生命”“类哲学”相契合的东西。“类生命”“类哲学”“种生命”“种哲学”是西方式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式的话语、概念。而对生命的理解不仅仅有西式的、马克思主义式的,还应该有中国人自己的方式。在这一背景下,高清海从1996年开始,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来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撰写了《中国传统哲学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中西哲学思维的不同特质》等数篇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论文。作为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其哲学应是中国式的,要有中国元素。“类哲学”的思想理念作为当代中国人的哲学理念,是中国人自我意识的哲学理念,理应是反映中华民族鲜明个性、时代精神、生活情境的哲学理念。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特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智慧,必定会对中国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产生重要的影响。东西方的交流和对话,以及思维方式上的相互批判和借鉴,是未来哲学观念涉及的主要内容。
高清海在中西哲学比较中思考和研究哲学个性与哲学自我。倡导“类”理念、“类哲学”,并不是不讲个性,不能把“类”理解为齐一性。“走向一体性的自觉类化趋向并不排除自我的个性;不但不排除,它还必须以自我个性的充分发展为自己的内在规定和发展基础。”[※注]“在人的发展中,愈是类性化,愈要求个性化,个体愈是多质化,类性也就愈加充实和丰满。”[※注]从文化、哲学上说,个性意味着尊重文化与哲学的民族差异性。高清海晚年常讲:“‘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理论,不同于科学,它表达的是人的多重性、多样化并始终处于变化中的内在本性;哲学不仅没有先验固定的对象和理论模式,哲学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哲学当然也具有人类性,哲学同时又属于那种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一句话,赋有个性化的理论。”[※注]哲学没有普遍的思想标准和绝对的理论形态,它总是处于具体生活境遇中的人们对自身生命问题的思想,是有个性的人类文化。哲学作为人性的自觉意识、思想样式,对人性的表达离不开它所属的民族和时代,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在哲学思维方式和理论形态上的差别。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各有自己的特质。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它有中国所特有的思维方式、理论形态、价值取向、精神意境和语言风格。关于哲学个性的思考,是高清海生命最后阶段的最重要的研究,是“类生命”与“类哲学”研究的升华。
在当今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人们讲求向西方学习。高清海立足于哲学个性与思想自我,批判性考察了“向西方学习”。他认为,西方文化只是人类文明多种文化样式中的一种。“我们只能从我们自己的生活出发去汲取我们需要的成果,不应该一味去模仿西方式的生活。”[※注]更何况,西方人的生活样式也陷入了一种生存困境。既便出现了现代西方人对西方理论思维模式的摧毁、解构和消解,也没有完全摆脱由西方传统沿袭而来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针对西方哲学的本体论理论及其思维方式,高清海仔细分析了它的优长与缺点。它的优长表现在:第一,西方哲学家以本体论理论表达了人的形而上追求。“本体论追求现象世界之上、高于现象世界之外的一种彼岸存在和彼岸的本性,这就给人树立了一个理想,人不能仅仅满足于既有的生活,应该去追求比现有生活更高的、属于人的本性世界应有的那种生活。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有提升人性的作用,能使人意识到人应该是高贵的,应该追求更高的目标。”[※注]第二,本体论逻辑化的表达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本体论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概念思维,用概念把握事物的本质、本性,把事物的本质、本性变成一种固定化、形式化的确定性存在,将世界表现为概念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理解方式使人容易掌握事物的内在本质,超越时空局限去认识事物不同本质的关系,并通过这样的认识去改造事物、改造对象。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也有其弱点,即本体论思维方式追求超经验的本体存在,认为本体已经内涵了一切,是一种前定的“预成论”、独断论;本体论理论的概念化思维,是一种单极化的两极思维,在两极化以后寻求一个单极的绝对本性,缺乏发展观念,失掉了概念和对象的内在联系。总而言之,本体论思维方式不是按照人的本性、生命的本性,而是按照物种的本性来看待世界的存在。
不同于西方以本体论为理论核心,中国哲学是以“道”为核心的“生成论”理论。“道”是存在的本根、万象变化的源泉,它贯穿在万有之中,同时又超越万有之性。“道”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本体。本体是经验世界之外的存在,是一种现象背后的超验存在,具有预成的本性,而“道”是一种生成本性。“生成本性就意味着,它在创生万物的时候本身也在变化,本身也在生长,没有一种固定的存在,本体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既定的先验模式。”[※注]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义理性的意象思维、悟觉思维。通过意象或体悟深入事物内部去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使意象和对象始终处于一体性的关系中。相较于西方的本体论思维方式,中国的意象思维不仅擅长表达人的形上学本性,在把握人、人的本性、人的生命、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方面也有其长处。
据高清海对中国哲学思维特质的理解,中国哲学以意象或体悟的方式把握形而上的东西,不同于西方概念式的把握,可以避免陷入诸如“本体不可知”之类的理论困境。西方哲学用二分法思考人,而中国哲学则主张三分法,即天、地、人,人在天地之中,天道贯穿其中,天、地、人是一个内在的生命的统一体。尽管中西方哲学的基点都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但西方主要关注的是成就人的生命活动价值,完成人性的生存使命,讲求“知物”;中国关注的则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讲求“悟道”。中国哲学是真正关于人的生命本身的理解和领悟的学问,在理解生命的问题上中国哲学要比西方哲学有更大的优势。儒、释、道三家对完善生命本性的问题作了深入充分的思考:儒家强调穷理尽性(入世),道家强调复真保性(超世),佛家讲求明心见性(出世),儒、释、道三家从三个侧面表达了人的生命的完整内涵。中华民族还是富有辩证思维传统的民族。“中国的辩证法不同于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它是一种‘生命辩证法’,是从生命的体验当中形成的一种活的思维。”[※注]西方的概念辩证法,打破概念的凝固性,赋予概念自身以变化的本性;中国的生命辩证法,是从人的生命体验、现实活动中发现出来的,是讲究时、权、中、和的变通思维。总而言之,中国哲学思维,超越区分对立,不走极端,强调相生相成,协调互补,并行不悖;强调行时、行权。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确实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中国人要思考和理解自己的生命问题,不应该跟在西方哲学的后面,更不应该把西方哲学当作自己的哲学,完全通过它来思考自己的问题,更何况中华民族拥有属于自己的思维传统。面对这一精神财富,高清海指出我们应该使中国传统哲学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潜在价值充分发挥和展现出来,不能丢弃自己的传统。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创造‘当代中国哲学’,实质就是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注]在高清海看来,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应致力于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为人类的未来憧憬一种合乎人性的哲学精神。
对哲学思想的“自我”的追寻,是任何真正的哲学观念与哲学研究范式共同拥有的学术品格,这一品格开显出的独特思想内容是不同哲学的思想性质与个性化风格的具体体现。在一定意义上,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都是哲学家以其特有的哲学观念与哲学研究范式独立思考某一民族、某一时代的根本性问题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哲学,也就是一个“思想自我”。这种“思想自我”,“包含‘哲学工作者’的自我、我们民族的自我和时代的自我”[※注],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尽管这是蕴含在西方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道理,然而在以往的哲学研究中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坚持,以至于在哲学研究中没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这种思想状况和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思想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扭转哲学研究中缺少中国立场与中国方式的思想状况,是我们今天研究哲学观念变革以及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高清海提出了的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的观点。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主要是指当代中国的哲学工作者在研究哲学时,应该有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观念与研究范式,应该坚守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哲学立场和具有中国特点的研究方式,用自己的头脑和方法独立地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人与社会发展的问题,为创造属于当代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思想与理论形态指出了方向。
结语
纵观高清海一生的学术经历,哲学范式变革与创新贯穿始终,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的否定性统一,形成了人性自觉、生命自觉、哲学自觉的生命思旅。他的理论创作与思想创新是一个历史与逻辑否定性统一的自我超越过程。这种否定性统一不仅是他的思想方法,也是他的思想成果。他的作品是人性自觉、生命自觉和哲学自觉的写照和表征。他将自己独特的思想范式运用于哲学的思考与研究之中,探讨哲学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他的哲学思想已经越出哲学本身,使哲学和时代有了新的内在关联,深入人的命运与人类的未来性问题之中。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责任编辑 贾红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