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自美国学界的语境方法在国内民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研究者对美国语境理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颇与误区,尤其忽视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语境阐释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受到了欧洲现象学及福柯等人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解释学色彩,并在语境的本质、语境与文本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论等关键问题上有了全新的阐释。
一 “宗教现象学”一词的混乱 “宗教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一词使用之混乱,由来已久。夏普(Eric.J.Sharpe)在其流传广泛的《比较宗教史》中提到宗教现象学时说:“宗教现象学”尽管风行一时,甚至占据了较为陈旧的“比较宗教学”一词所据有的地位,“不过,这个标签远非是一种说明,同时,只是使用这个词
艾迪特·施泰因是德国著名现象学家胡塞尔生前最得意的女弟子。该著是施泰因在胡塞尔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历史发展和现象学考察中的移情问题》的现存部分,首次运用现象学方法对移情与他人之构造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在该著中,施泰因将移情运用到诸如身体、心灵、个体、精神人格等观念的现象学起源上,试图在一种本质分析中
新世纪以来,在中国文艺美学新的学术动向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现象学的方法所带来的启发与方法论上的突破。客观地说,现象学的方法引领着当代文艺学与美学走出了以往的方法论困局,开拓出了新的领域,并且给了我们对人文学科重新进行存在论奠基的契机。当下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没有把学习和引进现象学方法作为自己的目的,也
一 吕蒂与童话现象学 在人们的第一印象里,童话总是与儿童相关,研究童话的学问也总是让人觉得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欧洲有一位学者让童话在纯学术领域登堂入室,使童话研究在强手如林的欧洲人文学科中毫不逊色,他就是瑞士著名学者麦克斯·吕蒂。1943年,他发表了博士学位论文《童话和传说中的礼物》。我翻译的《欧洲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