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元稹讲了一个典故,是过去不久的隋朝的故事,说一妇人养了一对鹦鹉,其中一只因为说出妇人无义而遭悍妇杀害,另一只则闭口不再说话,最后告诉主人的母亲悍妇杀害鹦鹉的原因。我们无法确定元稹的这个故事直接来自印度的《鹦鹉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类型却和“鹦鹉和商人妻子的故事”是相似的。在《佛本生故事》中有一篇《罗达本生》,讲的是一个婆罗门养了两只鹦鹉,婆罗门外出经商后其妻子放荡不羁,一只鹦鹉因为训斥女主人而遭杀,另一只见了,就不再说话,等到婆罗门回来后把真相告诉了主人。[※注]元稹生活的年代比较早,我们今天读到的《鹦鹉的故事》可能还没有编定,但是“鹦鹉和商人妻子的故事”作为独立的故事类型可能随着佛经翻译流传到中国来。而《鹦鹉的故事》中的不少故事则是随着汉译佛典广泛流传在中国。
《杂譬喻经》中有一个《孔雀王》的故事,实际上和《鹦鹉的故事》中的《欺骗了国王的鹦鹉》的故事是一样的:王后生病,梦见孔雀王可以治好她的病。国王出重赏募求孔雀王。有猎人捉到孔雀王,献给国王。孔雀王治好了王后和其他人的病,得到国王信任后欺骗国王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注]乌尔都语的《鹦鹉的故事》的第九篇“讲阿黎穆—夏赫(皇帝)的不忠实的鹦鹉”中,被猎人捉住的母鹦鹉让猎人把自己卖给皇帝,并说自己会治好皇帝的重病。鹦鹉果然把皇帝的病治好了一半,就提出要求皇帝把它从笼子里放出来好让它到山上去采药。皇帝信了鹦鹉的话,把它放出笼了,母鹦鹉却飞回树林,再也不回去了。[※注]而波斯语《鹦鹉的传说》的第七个故事“捕鸟人、鹦鹉和它的孩子们”是乌尔都语的《鹦鹉的故事》的原型,也是讲的不忠实的鹦鹉的故事。可见《杂譬喻经》的这个故事和波斯语、乌尔都语的故事都是同源的。唐代义净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中有一则《野狗》,讲的是掉进染缸的野狗做禽兽之王最后败露的故事。[※注]这是印度《鹦鹉故事七十则》和波斯语、乌尔都语、维吾尔语《鹦鹉的故事》中都有的故事,掉进染缸的动物有胡狼、豺狗、豹子,而在蒙古族和藏族中则多为狐狸。
印度的《鹦鹉的故事》及其后来的波斯语译本中的多数故事都是来源于古代印度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被编入各类民间故事集里,还随着佛经翻译很早就传播到中国来。因此,汉译佛典中经常见到与《鹦鹉的故事》中的插话相同的故事是不足为奇的。
二 藏族和蒙古族中流传的《鹦鹉的故事》
我们讨论印度的《鹦鹉的故事》在中国各民族中口头传播的情况,主要考察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鹦鹉与商人的妻子的故事,鹦鹉给商人的妻子讲故事,阻止她外出与其他男人约会,保住了女主人的贞节,这个故事在国际通用的“AT分类法”中被编号为“K1591”。我们考察这个故事类型,并讨论这个故事类型所包含的“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结构。另一个是《鹦鹉的故事》中包含的故事在各民族民间零星口头流传的情况。
藏族中流传的《鹦鹉的故事》与印度梵语的《鹦鹉的故事》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鹦鹉不仅是一个讲故事的角色,而且是身体力行解决难题和惩罚坏人的角色,而这只鹦鹉原来是被人陷害的王子变成的。藏族的这个《鹦鹉的故事》的类型还在门巴族、蒙古族中流传。
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门巴族民间流传的《聪明的小鸟》的故事梗概是:
①从前有两个头人,一个叫确催,一个叫安标,他们都有一个儿子,但是安标的儿子心眼很坏。有一次安标的儿子把自己的灵魂移到确催的身体里,冒充确催当了头人,确催的灵魂只好钻进一只死鸟的尸体,变成聪明的鸟儿飞走了。
②有个商人重金买了确催鸟儿,并因为鸟儿的预言几次脱险,从此十分感恩神奇的鸟儿,把它当作上宾服侍。
③商人外出经商,把家托付给聪明鸟儿。商人的妻子不检点,丈夫一出门就叫国王的儿子来家里厮混。聪明鸟儿惩罚国王的儿子,假装商人回来,国王的儿子以为商人回来了,从阳台上往下跳摔死了。鸟儿把国王儿子的尸体前后埋在商人的屋底下、石崖下、桥头下,国王为了找到儿子的尸体,挖了三个地方都没有找到,还给商人重盖一座七层高的房子,把石崖凿开推到雅鲁藏布江并将那里修成平路。聪明鸟儿最后把王子尸体送给七兄弟鬼,国王带领人马消灭了七兄弟鬼。
④商人的妻子憎恨聪明的鸟儿,想夜里砸死鸟儿。聪明鸟儿骗了她,说自己住在金箱子、银箱子里,女主人接连砸坏了金箱子、银箱子,鸟儿都逃脱了,等到商人回来后飞回家。
⑤聪明鸟儿飞回家,趁安标的儿子把自己的灵魂移到羊的尸体的时候钻进了自己的身体,并让安标的儿子钻进鸟儿的尸体飞到商人家。安标的儿子到商人家,最后还是没有逃脱商人妻子的报复,被扣在大木碗里窒息而死。[※注]
这个故事实际上由好几个故事类型组成:①和⑤是藏族和蒙古族中广泛流传的《杜鹃的故事》,大臣的儿子的灵魂趁机钻入王子的身体,冒充王子,王子只好钻进杜鹃的尸体到森林里讲佛经,最后回到王宫惩罚了大臣的儿子。这个故事不仅有各种手抄本,而且在藏族和蒙古族中改编成戏剧演出。[※注]②商人听了鸟儿的预言屡次脱险的故事也是很多蒙藏故事中经常出现的母题。其中最有名的是蒙古《阿尔扎宝尔扎汗》中狼孩沙鲁的故事,在鄂尔多斯故事家朝格日布的故事中也有类似的故事。③是鹦鹉和商人妻子的故事,但是并没有像印度《鹦鹉的故事》那样鹦鹉讲故事阻止女主人,而是鹦鹉惩罚了商人妻子的情人,而且愚弄情人的父亲——国王为商人做了很多事情。
《三江源民间故事》中收入的一篇《王子还魂记》也和上面的故事大同小异:
①王子和大臣的儿子一起出门学习移魂术,回来的路上大臣的儿子欺骗王子钻入大象的尸体后自己却钻入王子的身体,回去冒充王子,王子只好钻入一只鹦鹉的尸体,变成鹦鹉。
②一个经商的国王重金买了鹦鹉,按照鹦鹉的预言,脱离了大洪水、雪山崩塌的危险,从而对鹦鹉敬重有加。
③国王对鹦鹉说出他的三个心事,一个是有大山挡在门口,一个是门前的大桥多年未修,一个是王宫下面有魔鬼村苦于没有力量把恶鬼赶走。鹦鹉借助另一个王子的尸体完成了三件大事,圆了国王的三个心愿,但是国王的两个妇人为了贪图天功,接二连三地加害鹦鹉,却烧毁了自己的房子,鹦鹉成功逃脱,等到主人回来,把一切告诉了主人。
④鹦鹉飞回自己的王宫,成功回到自己的身体里,而大臣的儿子只能钻进鹦鹉的尸体并飞到原来的主人——经商的国王那里。在国王经商回家途中鹦鹉见到一颗绿松石,下去捡宝石,却被骡子踩死了。[※注]
《藏北民间故事》中有一篇《聪明的鹦鹉和富有的商人》的故事:
①一个商人从老阿妈手里重金买来一只聪明的鹦鹉,鹦鹉的预言帮助商人免遭横祸,商人非常器重鹦鹉。
②商人外出经商的背后,鹦鹉解决了商人头疼的三个问题:借助杀死另一个商人的儿子的假象,一房子烂羊毛织成上等氆氇,铲平挡住阳光的高山,重修木桥。
③商人的妻子想杀害鹦鹉,却砸碎了玉盘和铜锅,鹦鹉却逃过了危险,等到主人回来。[※注]
从上面的藏族和门巴族故事看,基本上由“王子变鹦鹉”和“鹦鹉解决难题”的故事类型组成,其中虽然也出现不忠实的妻子,但是已经没有鹦鹉讲故事来拖延女主人约会时间的题材了。而下面的蒙古故事则是除了“王子变鹦鹉”和“鹦鹉解决难题”外,还有鹦鹉讲故事拖延时间。
蒙古文《阿日扎宝日扎汗》第四个木头人讲的《七十个鹦鹉的故事》中讲道:一个可汗的夫人生病了,需要吃七十一只鹦鹉的脑子才能痊愈。于是可汗的猎人去网捕鹦鹉,七十只鹦鹉装死脱网逃走,最后一只聪明的鹦鹉被猎人捉住。猎人按照鹦鹉说的,把鹦鹉卖给富人,得了一百两银子,用其中的七十一两银子买了七十一只鹦鹉交给可汗。鹦鹉的主人需要出远门走七十一天,鹦鹉就给富人的妻子讲故事,一直等到主人回来。[※注]《阿日扎宝日扎汗》又叫《三十二个木头人的故事》,是一个宝座上雕刻的三十二个木头人每人讲了一个故事,并对听故事的帝王说:“你如果像故事中讲到的主人公那样聪明和勇敢,你可以坐在宝座上面,否则你不能坐上去。”《阿日扎宝日扎汗》中也有一个王子变鹦鹉的故事。王子和大臣做灵魂脱离身体的游戏,王子的身体被坏心的大臣占领,王子只好钻进死在路边的一只鹦鹉的尸体,大臣冒充王子霸占了王后。另一个国王买了这只鹦鹉并告诉他自己的三个烦恼:一个是王后对他不忠;一个是王宫前面的红色山挡住阳光;一个是他想得到如意宝。鹦鹉来到王宫后发现了王后与天神之子之间的秘密,砍断了天梯,导致天神之子在王宫前面的山上摔死。鹦鹉为了躲避王后的报复,藏到山洞里,后来国王找到鹦鹉并且让它回家。鹦鹉飞回自己的王宫,在大臣和王后吃饭时把灰尘弹落到饭碗里,大臣打死了鹦鹉。王后哭死去的鹦鹉,为了取悦王后,大臣的灵魂从王子的身体里出来钻进鹦鹉尸体里。王子趁机打死了鹦鹉,大臣的灵魂因为自己的身体早就没有了而彻底完了。王子就让死鹦鹉抱着如意宝送到原先买鹦鹉的国王那里去了。蒙古民间口头流传的最有代表性的《阿日扎宝日扎汗》的故事是比利时神父田清波于20世纪30年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搜集记录的。其中也有一章是木头人讲述了鹦鹉的故事。阿日扎宝日扎汗有七十一个王后,有一天阿日扎宝日扎汗最尊贵的王后来到宝座前准备磕头,木头人就给王后讲了七十个鹦鹉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女主人听了鹦鹉的故事之后虽然没有出去和情人约会,但是鹦鹉第二天还是听到了女主人隔着门和情人说的话。于是,鹦鹉在女主人为情人翻墙而入准备的绳索下架了一把利刀,夜里情人拽着绳子翻墙时绳子断了,情人就摔死了。女主人请教聪明的鹦鹉,如何处置尸体。鹦鹉就让女主人先把尸体埋在自己家的门槛下,后来扔到情人父亲家的井里,救了女主人一命。[※注]
我们比较一下藏族和蒙古族中流传的《鹦鹉的故事》,可以看出两个民族中口头流传的《鹦鹉的故事》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其中都包含了“王子变鹦鹉”的故事类型和“鹦鹉解决难题惩罚不忠妻子”的类型以及“鹦鹉的预言救商人免遭横祸”的母题。可以说,这是印度的《鹦鹉的故事》在蒙藏地区流传过程中与“王子变鹦鹉”的著名故事类型结合以后形成了新的复合型故事类型。
除了上面的复合故事类型,印度《鹦鹉的故事》中的一些插话也在藏族民间流传。《会笑的鱼》是印度《鹦鹉故事七十则》中的第五个故事,讲的是一条鱼对着健日王发笑,健日王不得其解,大祭司的女儿一连讲了几个故事,解答了鱼为什么笑的原因。在少女讲的故事中有一个“笑涌花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只要一笑就会出现花雨的宰相被请到王宫里来,但是不再笑了,也就再没有花雨了。突然有一天,国王用手中的花束打了一下王后,王后却昏厥过去了,笑涌花看到这一幕开怀大笑,笑出了花雨。国王问起原因,他告诉了国王原因,原来王后夜里去和男仆约会,被鞭子抽打都没有昏厥过去。这个故事在藏族和蒙古族中非常流行,名字叫《吐珍珠的人的故事》,也产生了谚语“用棍棒打不哭,用貂皮抚摸却哭了”,指的是女人的虚伪和不忠。《藏族民间故事选》中收入的《鱼为什么笑》正好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国王曲皆洛桑有两千五百个妻子,有一天他散步到河边看到河里有一条鱼在笑。有一个聪明的姑娘说出了答案:姑娘让国王把两千五百个妻子各住一间房子,深夜后用两千五百把锁把门都锁起来,天亮后再把门打开,结果每间房里每个妃子都有一个情人陪着。原来鱼笑的原因是两千五百个妻子没有一个真正喜欢国王。[※注]搜集者还提供了西藏日喀则流传的另一个异文的信息,可见《鱼为什么笑》的故事在藏族中广泛流传。而维吾尔语《鹦鹉的故事》的第三十九个故事中则是克尔曼国王的卫士笑的时候嘴里吐出花束,国王将花束送给王后的时候王后却遮面,为此烧烤中的鸟发笑。
三 新疆各民族中流传的《鹦鹉的故事》
印度《鹦鹉的故事》传播到了新疆各民族中,其主要来源基本上可以肯定是根据波斯语的《鹦鹉传奇》翻译过来,因此与波斯语的《鹦鹉传奇》和乌尔都语的《鹦鹉的故事》具有更多的共同特征。下面我们就简单谈谈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鹦鹉的故事》的情况。
维吾尔文《鹦鹉的故事》以手抄本形式广泛流传在维吾尔族民间,1992年维吾尔族学者尼加提·穆合力斯和艾合买提·依米提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办收藏的两个手抄本整理出版了维吾尔文的《鹦鹉的故事》,共52个故事。现在西北民族大学的阿不都外力·克热木教授正在把这个维吾尔文的《鹦鹉的故事》翻译成汉文。[※注]除了这个52则故事的《鹦鹉的故事》外,和田维吾尔文《新玉》文艺季刊1981年第3—4期和1982年第1期连载了由35个故事组成的《鹦鹉的故事》中的24个故事,后来善平翻译成汉文,发表在《新疆民族文学》1982年第4期上。杨知勇根据这个译本写了一篇《维吾尔民间文学的奇葩——〈鹦鹉的故事〉》[※注],主要讨论了故事的思想内容,并与印度的《五卷书》做了简单比较,但是并没有指出维吾尔文《鹦鹉的故事》与波斯《鹦鹉传奇》和印度《鹦鹉故事七十则》之间的源流关系,今天看来其观点和结论大部分是错误的。
在维吾尔族《鹦鹉的故事》中,商人重金买鹦鹉,是鹦鹉有预言能力,商人按照鹦鹉说的去办,尝到了甜头,从而对鹦鹉器重有加。鹦鹉告诉商人一个重要信息:哈比勒城的商人要来买索木不勒芳草,商人立即把全城的索木不勒芳草全买下来,转手卖给哈比勒城来的商人,赚了十倍的钱。在乌尔都语的《鹦鹉的故事》中,有商人从喀布尔来买甘松香,鹦鹉的主人把全城的甘松香全买下来转手卖给喀布尔商人赚了大钱。[※注]乌尔都语的《鹦鹉的故事》是从波斯语的《鹦鹉传》来的,而波斯语译本中也是商人听从鹦鹉的话把全城的甘松香卖给喀布尔商人赚了大钱。而在藏族故事中则是商人听从鹦鹉的忠告屡次脱险,从而对鹦鹉敬重有加。
在维吾尔族《鹦鹉的故事》中,应鹦鹉的要求,商人再买一只母鹦鹉做伴。但是商人外出经商后妻子要去和王子约会,母鹦鹉批评和劝阻女主人,不料被商人妻子从笼子里抓出来摔死在地上。聪明的鹦鹉见了这一幕,就采用另一种办法,即不劝阻女主人出去,但却讲故事拖延了她的时间,一直讲到主人经商回来。在乌尔都语的《鹦鹉的故事》中是一只八哥因为劝阻女主人而遭遇了被摔死的厄运,鹦鹉看到后开始讲故事,既保住了自己的命也保住了女主人的贞节。[※注]在印度《鹦鹉故事七十则》中,也是八哥责骂和劝阻女主人差点丧命,鹦鹉见了就改变主意讲起了故事。而我们在前面引用的佛本生故事中则是训斥女主人行为不检点的鹦鹉遭到杀害,另一只鹦鹉则保持沉默,等到主人回来后把真相告诉了主人。
维吾尔族《鹦鹉的故事》的“第二个晚上的故事”实际上是乌尔都语《鹦鹉的故事》的第九篇“讲阿黎穆—夏赫(皇帝)的不忠实的鹦鹉”的故事。《鹦鹉故事七十则》的第六十六个故事“聪明的天鹅装死脱网逃走”中,捕鸟人以为天鹅们已经死了,就把它们全部扔到地上,天鹅就纷纷飞走了。而乌尔都语的《鹦鹉的故事》的第九篇“讲阿黎穆—夏赫(皇帝)的不忠实的鹦鹉”中,也是母鹦鹉救了孩子,自己却被猎人捉住,母鹦鹉让猎人把自己卖给皇帝,并说自己会治好皇帝的重病。鹦鹉果然把皇帝的病治好了一半,就提出要求皇帝把它从笼子里放出来好让它到山上去采药。皇帝信了鹦鹉的话,把它放出笼了,母鹦鹉却飞回树林,再也不回去了。[※注]而波斯语《鹦鹉的传说》的第七个故事“捕鸟人、鹦鹉和它的孩子们”是乌尔都语的《鹦鹉的故事》的原型,也是讲的不忠实的鹦鹉的故事。不过,维吾尔族故事中却多了母鹦鹉给自己的孩子讲“与不同类的动物来往没有好结果”的故事,因为鹦鹉的孩子们同狐狸的孩子们来往。母鹦鹉给孩子们讲了库图瓦勒的孩子与猴子玩耍带来严重后果的故事,但是小鹦鹉们不听母亲劝阻,仍然与小狐狸玩,有一次几个顽皮的孩子把小狐狸抓到城里去,狐狸以为鹦鹉引人过来抓走了它的孩子们,于是狐狸把猎人引到鹦鹉栖息的树下来,猎人布网捉了母鹦鹉及其孩子,母鹦鹉教孩子们装死逃脱,自己被捉住卖给皇帝。这里,有趣的是母鹦鹉的故事里还套了另一个小故事,这是波斯语和乌尔都语的《鹦鹉的故事》所没有的,是维吾尔语《鹦鹉的故事》创新的地方。
印度的《鹦鹉故事七十则》在被翻译成波斯语在受波斯文化影响的新疆各民族中流传和通过佛教在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和蒙古族中流传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梵语《鹦鹉故事七十则》中的很多故事被替换成其他故事,经过了翻译者和传播者的文化过滤。但是,我们注意到,在《鹦鹉故事七十则》被翻译成波斯文,又从波斯文翻译成维吾尔文和乌尔都语的过程中,所替换的故事不少是原来并不属于《鹦鹉故事七十则》,而是传统的印度民间故事。这说明,《鹦鹉的故事》的传播并不是简单而孤立的一本民间故事集的翻译和传播,而是这部故事集的翻译传播是带着整个印度民间故事传统的。
维吾尔《鹦鹉的故事》的“第三个晚上的故事”中勇士以故事套故事的形式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勇士到戈壁滩上打猎,一只大象驮着一座房子走来,勇士害怕就爬到大树上去了。而大象把身上的房子放在地上,自己去吃草去了。从房子里走出一个女人,把勇士从树上叫下来,做了见不得人的勾当,还从勇士衣服上抽出一根线,放进随身带的小包里存起来。问其原因,原来是女子的丈夫怀疑妻子,就把自己变成大象,把妻子驮在背上走。即使这样,这个女人也是恶性难改。[※注]乌尔都语的《鹦鹉的故事》的第6篇“武士的妻子怎样使大臣的儿子丢脸”中也讲了这个故事,不过故事讲述者是武士的妻子,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树林里,与大象联系起来更加合乎逻辑,而最后是淫荡的女人用绳子上打结的方式纪念她和其他男人的勾当。[※注]妻子给丈夫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诉他:“没有哪个男子汉诱惑得动好妇人,随便什么男儿却也抵挡不住坏女子。”而维吾尔族故事中是军官的妻子给丈夫讲了勇士派海里瓦和巫师的故事而巫师变成大象驮着妻子走的故事是通过派海里瓦的口讲出来的,是故事里套了故事,是派海里瓦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把自己和巫师妻子偷欢的故事讲出来的。波斯文《鹦鹉的传奇》的第四个故事“贵族与武士之妻”中也有这个故事,是武士的妻子讲给自己的丈夫的,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沙漠中,而女人纪念自己淫荡勾当的方式却是绳子上打第一百零一个结。维吾尔族的故事翻译自波斯语《鹦鹉的传说》无疑,但是和波斯语和乌尔都语故事相比,维吾尔族故事多了一层故事结构。这个故事在梵语《鹦鹉故事七十则》中是没有的,应该是波斯语的翻译者从其他的故事里找来的。而同样的故事在佛经故事中却是很有名的故事。汉译《杂譬喻经》里有一个《壶中人》的故事,其中讲道:有一个太子夜里到山里,爬上一棵树,见到树下泉水里有一个梵志来洗澡。梵志洗完澡,摆出饭食,念动咒语,从嘴里吐出一个壶,壶中有一个女人,两个人在僻静的地方,就如夫妻一样。梵志睡下了,女人又念动咒语,也从嘴里吐出一个壶,壶中有个年轻的男子,女人又和这年轻的男子睡在一起,睡完觉,女人把壶吞到肚里去。隔了一会儿,梵志醒了,重新把女人放进壶里,然后把壶吞进肚里。[※注]而相同的故事也通过《一千零一夜》在阿拉伯世界广泛传播。国王山鲁亚尔兄弟来到大海边上,看见海中升起一根黑柱就害怕地攀到树上躲起来。一会儿海里冒出一个庞大的妖魔,顶着一个箱子,来到树底下,打开箱子,从箱子里取出一个匣子,匣子里走出一个美女,魔鬼就枕着美女的膝盖睡着了。美女看见树上的山鲁亚尔国王兄弟,就把他们叫下来并强行和他们交欢,然后把他们的戒指留下来做纪念,这之前这女人已经攒了五百七十个戒指了。这个故事成为山鲁亚尔国王恨女人的原因。[※注]
印度的《鹦鹉的故事》同样也被翻译成哈萨克语在哈萨克族中流传。中央民族大学的毕桪教授在其《〈鹦鹉故事〉的哈萨克文译本:〈鹦鹉传奇〉》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哈萨克文《鹦鹉传奇》的内容。目前中国哈萨克文《鹦鹉传奇》是根据1904年出版的塔塔尔文译本翻译成哈萨克文的,先在1982—1983年的哈萨克文杂志《绿草》上连载,1987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哈萨克文《鹦鹉的传奇》共72章,据毕桪教授的统计,鹦鹉在总共26个夜晚讲述了47个故事,而这47个故事里又引出其他的故事。根据毕桪教授的研究,哈萨克族民间还没有发现《鹦鹉的传奇》的口头故事,不过民间还是零星流传着《鹦鹉的故事》中的一些具体故事。毕桪教授认为,《鹦鹉的故事》在哈萨克族民间没有广泛流传的原因主要是《鹦鹉的故事》所宣扬的歧视妇女、防范妇女的思想与哈萨克族传统的社会思想意识不符所导致的。[※注]
结语
我们在上面简单考察了印度的《鹦鹉的故事》在中国汉族、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翻译和传播的情况。根据我们的研究,可以做出初步的结论如下:
①古代印度的梵语故事集《鹦鹉故事七十则》没有完整地被翻译成汉语,这主要和汉文佛典翻译传统有关系,但是其中的一些故事很早就随着佛经翻译被翻译成汉语了。
②印度的《鹦鹉的故事》在藏族和蒙古族等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中流传的过程中与《王子变鹦鹉讲佛经》的故事类型黏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复合故事类型。
③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信仰伊斯兰教和深受波斯文化影响的新疆兄弟民族是通过波斯语的《鹦鹉的传奇》接受印度《鹦鹉的故事》的,并且在翻译和传播途中也根据伊斯兰教思想对原来的故事进行了过滤。
(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