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顺天遵时的智慧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尧命羲和四子分赴东、南、西、北四方,司掌春、夏、秋、冬四时,并发布讲话云:“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尚书·尧典》是中国古代关于中国古代时间体系最早的重要文献之一。从《尧典》的记载可知,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年有“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这和今天的“三百六十五日加四分之一日”是非常接近的。《尚书·尧典》中帝尧命令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赴东、南、西、北四方司掌春、夏、秋、冬四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记载。因为这里羲和四子所司掌的四方与四时,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根本的时空结构框架,而且方与时同时为四子所分别司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中,时间和空间所具有的相互同构互换这一特殊性质。这一特质的展开,结构了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的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时空一体化的文化特征。而《尧典》“钦若昊天,敬授民时”中所蕴含的“顺天”和“遵时”的精神,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顺应自然之发展,遵循四季变化规律的深层内涵,是中国古代时间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核心观念。春种秋收,以农耕为基本生产方式的中国古人,在实践摸索中很早就拥有了顺应四季自然变化从事生产劳动的智慧。
在日常的生产和劳动生活中,中国古人很快认识到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掌握了十二个月的月升月落的规律,了解了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循环,可用什么手段表示它呢?
中国古人选择的是使用六十甲子。中国古代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的方式来标志时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由甲子到癸亥,天干配地支共产生六十个搭配数字。以之纪年则每六十年完成一个循环,纪月则每五年一个循环,纪日则每六十天为一个循环,纪时则每五天一个循环。所以在中国古代时间生活中,“六十”与“五”都是很重要的数字。《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汉书》也记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如果追寻五日休沐这一规定的文化源头,应与纪时每五天六十甲子完成一个循环有直接关系。这与西方依据《圣经》开篇上帝七日创世纪而形成七日一周的划分法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是以上帝耶和华创世纪的七日周期划分方法,偏重的是西方宗教与神话的背景,而以六十甲子纪时每五日完成一循环的划分方法,偏重的是中国古人对时间循环性质的客观认识。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别,经常就这样展现于很多细微但非常关键的细节之中。
每年最冷的日子里,当那种用墨笔写在菱形的红纸上的大大小小的福字愈来愈多地映入眼帘,不用问,自然是春节来了。福字带来的是人们心中熟稔的年的信息和气息,唤起我们特有的年的情感,也一年一度彰显出年的深意。福字在民间可不是一般的字,这一个字——意含深远。它包含的很多很多,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
节日文化建设作为根据地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初,就受到了共产党和根据地政府的重视。通过改造传统节日、引入和创造新节日,根据地政府将抗战与生产的革命主题融入节日生活中,不仅密切了根据地的党群关系、政群关系,而且使政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为民众所理解和接受,推动了根据地社会动员工作的开
节日神话是神话的重要门类,是语言叙事、行为叙事和物象叙事的结合体,体现出民俗生活中叙事在认同感建立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荆楚岁时记》是一部典型的节日神话著作,传述了中国节日神话的精华,同时体现出,荆楚地域意识对于中华帝国、东亚地区的节日生活都具有深刻的影响。-田兆元
贵州生态移民工程较多涉及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迁出地还是迁入地,大多保存着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由于依托小城镇、工矿产业园区、旅游资源开发区等是生态移民当下和未来的主要安置模式,它或将会对贵州民族地区的移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冲击,从而导致他们的节日文化在转型的过程中发生变迁。-吴晓秋-曾凡勤-吴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