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与法国的宗教传说中,有一类极为相似的故事,它们都讲述一个凡人女孩生来美丽,却因宗教信仰而招致磨难,最后舍去身体而获得神性,成为被崇拜和祭祀的对象。这类“凡女得道”的故事与中法两国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有关,在两国都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对两国同类故事的相似之处进行描述并深入探讨故事的母题细节后,可以发现故事所反映的是中法两国关于女性的身体、家庭和超越等方面截然不同的观念。
对中国故事学人而言,从事民间故事研究具有很多优势:一是随着“三套集成”工作的完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大量在民众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文本被记录下来;二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传统的讲故事活动依然存在,为故事讲述活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中国典籍丰富,笔记小说、佛教、道教等典籍中保存了大量的民间
中国神话研究曾经以汉字书写的古文献为主要对象,近半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当代社会的活态神话,同时,神话的跨文化研究使人们了解到,我们所熟悉的分类系统,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局限性。杨利慧和张成福编纂的《中国神话母题索引》(以下简称《索引》)从民间文学的“AT分类法”到母题划分以及母题索引的编纂,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是否有信仰以及信仰什么,是关系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社会上日趋增温的“宗教热”现象和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信仰宗教以及对宗教感兴趣人数的不断增多,引起了我国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据统计,较早关注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当属2000年徐世强的《当代大学
我国宪法和《教育法》规定,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近年来,宗教在高等学校的传教活动逐渐由秘密转向公开,基督教传教和文化神学进入大学和研究机构。这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从历史发展和中国法律的角度阐明,基督教传教和文化神学进入大学和研究机构是突破了中国教育的传统,同西方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历史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