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发展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心,应该成为创新发展的根本目标。新时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扎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全面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这一背景下,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影响,探索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作用和路径,这对我国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实现从科技大国到创新型国家、进而到科技强国的宏大历史进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主要聚焦三个方面:(1)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影响和要求,重点研究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新时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经验,重点探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3)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化解新矛盾的路径选择,重点探讨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作用和途径。本课题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开展研究。首先,通过揭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创新型国家”的内在关联,确立研究主题。其次,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经验为切入点,结合国外典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经验,分析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遇到的问题。再次,在深入分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特点的基础上,探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最后,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要求,分析新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路径选择以及新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启示。
研究特色:从破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个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出发,研究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位置的创新型国家建设问题;从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视角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经验,并从化解新矛盾的角度研究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容和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重点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郇庆治 职称: 机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Xi Jinping Ecological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Major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郇庆治 职称: 机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该课题研究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1)有助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宏大语境之下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做出更加系统而深入的科学概括;(2)有助于从理论上阐明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意涵;(3)有助于更好地指导、规约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研究内容:该课题将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所系统阐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或总体依据,紧密结合十九大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以及党中央组织的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权威解读与宣讲,系统探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哲学理论基础、思想理论体系意涵和地方践行实践,从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出一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视角之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较完整阐释。在技术层面上,该课题将设置如下四个子课题,并呈现为一种动态演进的逻辑架构。子课题一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过程的考察,旨在从动态的角度阐明这一思想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完善的历史过程,从而为后面的理论基础分析和理论体系分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然后,子课题二和子课题三将分别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意涵,这是该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核心,以阐明它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部分与整体的密切关系,以及它如何构成了一个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最后,子课题四将在实践层面上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来源于实践又在指导规范着实践,从而为这一重要思想的现实生成与不断发展提供一种实践维度下的阐释或论证。
研究创新:该课题可望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1)较准确地勾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构成与理论体系;(2)较清楚地阐明生态文明建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方略的不可分割关系;(3)较清晰地阐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依据。其最终成果将是一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学术专著(30万字左右)。
【价值论视阈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重点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陈智 职称: 机构: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xiology (Major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陈智 职称: 机构: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揭示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的同时,也为学术界、理论界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当前从价值论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规范化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就学术价值而言,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的民族共同体问题的研究,并为这一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深入考察价值论立场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与历史逻辑,全面剖析中国共产党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人民主体性、实践性和具体历史性出发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论意蕴,深入总结和反思既有研究的视角与方法,科学构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努力尝试将“合理性”的理论探讨转化为“有效性”的实际应用,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的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发展,建立更具规范性、系统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研究范式。就应用价值而言,有助于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重要参考。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立场和视野对多学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资源进行辩证整合,有利于在实践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坚定“四个自信”、聚合民族复兴的智慧和力量,有利于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提供中国方案,为从事民族工作的理论研究者和社会实践者进一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提供参考,推进中国共产党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发展之间内在逻辑的探索,强化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是立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要求和现实问题,立足实现国家强起来的时代逻辑,立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民族研究话语的理论自觉,首先从概念史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起源和时代价值进行探索,进而从价值论立场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与历史逻辑,然后剖析中国共产党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揭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论意蕴,最后,从培育共同价值的角度提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化路径。
研究创新: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创新。(1)研究视野的丰富拓展。尝试打破既有研究忽视哲学价值论视域的局限,自觉立足中华民族的自身话语,立足中国人的历史文化心理,立足中国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立足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伟大使命,将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纳入中国本土文化价值视野进行观照,从哲学价值论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整体的透视和分析,力求突破传统与现代、自我与他者、公与私的划界困境。(2)研究成果的辩证整合。试图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把碎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果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一方面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知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其他传统学科的发展提供方法论借鉴。(3)培育路径的优化分析。始终以“公共理性/共同价值”作为重要标准和依据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问题,而不是仅停留在传统的情感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上。
【习近平重提“跳出历史周期律”问题研究(重点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张福记 职称: 机构: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Xi Jinping Bringing up“Jumping out of the Historical Period Rate” Again (Major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张福记 职称: 机构: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跳出历史周期律”这一命题,最初是1945年7月黄炎培访问延安与毛泽东谈话时提出的。学术界对于历史周期律内涵存在不同的理解,一般指政权兴衰成败过程中呈现出的规律性现象。在“窑洞对”中,主要涉及执政者消极懈怠和执政能力不足而出现腐败盛行、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等政治现象,从而政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已70周年,也即将成为一个百年老党,基于东欧剧变这一历史事实,中国共产党能否永葆初心、充满活力,正确应对执政过程各种重大挑战与风险,从而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和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非常严肃而现实的重大问题。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从跳出历史周期律这一视角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考察与审视,能够更好地理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探索一条长治久安新路的艰辛,从而更加深刻地领会其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战略,更加自觉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研究内容:(1)首先遵循系统思维的要求对历史周期律的内涵进行再认识,并简要分析历史上发生历史周期律的原因、对策及后果。历史周期律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起作用的大系统。(2)结合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化,在新的时代方位,揭示习总书记重提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主要原因及时代意义。(3)重点分析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而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艰辛探索。(4)以比较的视角,将毛泽东、习近平及古今中外典型政权兴亡案例与中国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新一代党中央跳出历史周期律探索的认识,并总结其特点。(5)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探索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评析,并对这一开放的课题贡献我们自我的思考。
研究创新:(1)跳出历史周期律不仅仅是执政者自身建设问题,人心向背的长期维持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的可持续繁荣及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构建起有和谐秩序又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2)习近平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探索虽然仍然强调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但他最重系统思维,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是一个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系统答卷,表现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及“四个伟大”的大格局,这是从根本上跳出历史周期律的路径;(3)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律的过程,实际是中国社会发生革命性变革的过程,不仅需要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让老党充满生机活力,更是中国社会以现代化为核心内容的一场社会革命;(4)中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引领世界进步,开拓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境界的过程,这样,中国社会才能有效摆脱外部的威胁,真正实现和平崛起;(5)采取系统的、历史的、比较的、文献的、实证的多种研究方法,突破了既有的基于某一层面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时代问题转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内在逻辑研究(重点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胡刘 职称: 机构: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the Conversion of the Issue of Times and the Inner Logic of the Hist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 (Major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胡刘 职称: 机构: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以哲学方式历史地求解时代问题的“问题史”,其内在逻辑的展开始终是与时代问题的转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迄今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未能依据时代问题转换及其课题化去审视和发掘其内在逻辑,以至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变成了与现实历史无关的纯粹的观念史或文献史。因此,在时代呼唤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景下,基于时代问题的转换去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内在逻辑,并由此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显得尤为迫切。本项目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第一,系统发掘时代问题转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的内在统一关系,深化和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化的活的灵魂”的理解与阐释;第二,准确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内在逻辑的基本内涵,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历史逻辑、理论主题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关系及其具体变化的系统把握,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基本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理解;第三,校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问题史”性质,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问题导向,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学术视野、思路和方法。其应用价值在于:第一,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为人们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以及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第二,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为提升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时代化与中国化的水准以及探寻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本项目以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展开的内在逻辑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内在逻辑的基本内涵,梳理和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内在逻辑的复杂变化过程及其具体表现,概括与提炼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运作机制,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问题史”性质。具体探讨六方面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内在逻辑的基本内涵、轴线及其结构要素与关联机制;(2)无产阶级的解放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课题化及其哲学理论建构的关系;(3)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与“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课题化及其哲学理论的变奏发展的关系;(4)超越“资本全面统治”的理想社会建构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课题化及其哲学理论多元探索的关系;(5)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课题化及其哲学理论创新的关系;(6)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运作机制与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与基本路径。
研究特色:(1)秉承“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的学术思想传统以及“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的论断,提出并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问题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问题史”的新思想。(2)提出并阐明以下独特和新颖的观点:①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把哲学史归结为“问题史”与把哲学归结为“问题哲学”;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以“现代性批判”及其历史性转换为导向的“问题史”;③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史“一本而万殊”的内在逻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法。(3)彰显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高度用问题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全球价值链中风险的社会放大及其防控研究(重点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宋宪萍 职称: 机构: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in Global Value Chain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Major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宋宪萍 职称: 机构: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背景:近几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的波动叠加,新常态下风险的社会放大已经成为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重要表征。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全球市场空间的建构与解构过程中,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系统集成者的全球生产网络。出于对利润和核心竞争力的保护,领导厂商主导的链条具有内在的隔绝机制,全球生产网络虽然有助于本土企业实现以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和成本降低为主的工艺升级与产品升级的全球价值链低端升级,但是却难以帮助本土企业实现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功能升级、节点升级为内涵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升级。被“锁定”或“俘获”于全球价值链序贯分工体系低端的本土企业,在跨国公司的网络权力支配中,只是逐订单而居,缺乏创新源泉,反而弱化了对越来越不确定、挑战越来越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的风险抵御能力。尤其当前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主要特征的“逆全球化”趋势,引发了随之而来的“全球贸易低迷”,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企业面临世界经济政策环境不确定性的经营风险与潜在冲击。因此,如何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对全球价值链中的风险及其放大进行有效防控,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建立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防风险工作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议题之一。本研究拟从马克思主义风险理论视角,为全球价值链中风险的社会放大寻找新的理论解释和防控路径。
研究内容:在全球价值链中,由不同主体利益冲突和世界市场博弈引发的风险及其放大,只有通过资本逻辑视阈来进行分析,才能揭示风险放大的根本原因和破解思路。因此,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风险理论为基础,基于资本与风险的内在关联,致力于研究资本逻辑引致的风险社会放大机理,探索摆脱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路径。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全球价值链背景下风险的社会放大表征、马克思主义风险理论的逻辑生成、全球价值链中资本逻辑引致的风险社会放大机理、全球价值链中风险社会放大的本土检验、全球价值链中风险社会放大对我国的影响、我国防控风险的社会放大的治理思路。
研究创新:在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风险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挖掘,对风险的社会放大机理给予全新解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风险理论;在观点方面,对全球价值链中发达国家在风险放大中的本质进行界定,对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的角色重新认识,对发展中国家政府在防控风险放大中的作用明确定位;在方法方面,突破社会学中风险社会放大的SARF分析框架,跳出“损失的不确定性”的概念局限,重点凸显风险的资本逻辑视角,强调跨国资本流动而引致的现代社会的两歧性及其资本根源,马克思主义风险理论的界定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承担基础和核心的功能。同时把资本逻辑在现代社会衍生的新理论,如金融杠杆、空间生产、后福特制生产方式、跨国生产网络等引入风险的社会放大研究中,对合理解释风险的社会放大形成机理及防控机制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增强研究成果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主要问题与基本趋势研究(重点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汪亭友 职称: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Main Problems and Basic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Socialism (Major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汪亭友 职称: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这个重要论断,表明党中央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从世界社会主义的视角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研究内容: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总体态势与基本特点;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及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革新)开放事业及其发展前景;资本主义世界共产党的艰辛探索、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前景;拉美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及其特点与发展前景;西方社会左翼运动与左翼思潮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启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等。
研究创新:在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上,强调对世界社会主义进行宏观的整体的理论研究,不局限于某一地区或具体国家的政党或流派的实践、主张、理论或纲领;强调把世界社会主义的研究,同探究“三大规律”结合起来,从本质上把握世界社会主义;强调把世界社会主义的研究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由来和理论渊源,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强调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与基本特点,充分认识两个主义、两种制度之间较量和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强调根据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特征,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新趋势新任务,探究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联系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问题,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议会道路和武装革命道路等问题上的最新经验与教训;强调重视比较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革新)开放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其共性和各自特色、成就和问题、机遇与挑战;强调重视东欧剧变问题的研究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对中国的启示,特别是东欧剧变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代,坚定理想信念,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研究方法上,坚持总分结合、突出重点的研究思路;注重历史问题、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相统一;强调研究的问题导向,重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突出针对性、宏观性、整体性、理论性,把握规律和趋势。
【未来5—10年中国周边安全的风险评估与防范研究(重点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张洁 职称: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ina’s Peripheral Security in the Next 5 to 10 Years (Major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张洁 职称: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中国周边安全是一个内容广泛、动态性和复杂性很强的议题,研究周边安全的整体变化趋势,主要影响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并在制定中国周边安全战略的基础上,对未来存在安全风险做出预判和提出防范措施,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梳理和研究周边、周边安全环境、安全风险等关键性概念的形成和演变、内涵与外延,并确定影响安全环境的要素(如地区体系与格局、大国关系、次区域双边关系、热点问题等)、权重、相互关系等。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层次的周边安全环境的分析框架,即力量格局(国际—周边—次区域)、国家关系、结合功能性安全热点议题等。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历史演变、发展动力与阶段特征。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今为研究时段,分期研究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在各个时段的主要特征、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得失。第三部分研究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的基本态势与未来主要潜在安全风险。重点分析:地区安全格局的解构与重组;主要大国关系;中国与次区域主要国家关系。由于双边关系是影响周边安全最重要、最复杂和变动最多的因素,因此,主要大国关系和次区域国家关系将通过指标设计,进行量化分析和跟踪预测;最后是现有主要地区安全热点问题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一带一路”与周边安全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预判未来安全风险中,将把“一带一路”可能在周边地区面临的安全风险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第四部分是关于周边安全战略的构建与风险防范机制。只有从全球视野和战略高度确立周边在中国崛起中的地位,根据中国的国家利益,处理主要大国关系和双边关系,对地区主要热点问题作出优先排序,并构建有利于中国的地区秩序,中国才能在未来把握对安全威胁的来源以及主动采取防范措施。因此,制定中国周边安全战略是未来中国处理周边事务的现实需求和对理论研究提出的新要求。
研究特色:第一,基于长时段的跟踪研究,在注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长期性和整体性基础上,对未来5—10年的主要安全风险来源做出预判。第二,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预判未来的主要周边安全风险。定量分析方法将主要运用于对双边关系变化的监测。第三,紧扣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需求,将结合党的十九大之后的新发展与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将周边安全与“一带一路”结合,重点研究“一带一路”中面临的安全挑战,二是抓住周边安全环境变化的时效性特点,将“一带一路”倡议和海上安全问题作为未来5—10年中国周边安全问题的核心议题,预判未来“一带一路”可能在周边地区面临的安全风险。第四,对策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以过去10年对中国周边安全研究的积累为基础,观测周边安全环境的整体性变化趋势,以构建周边安全战略为主要目标,同时结合地区秩序的新变化,以及周边国家在政治选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年度性变化特征,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作出预判。
【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批判及其当代启示研究(一般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夏银平 职称: 机构: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Lenin’s Critique on Russian Popul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ie(General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夏银平 职称: 机构: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研究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错误思潮的批判是理解列宁主义形成理论和现实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列宁早期对俄国民粹主义错误思潮批判的研究是理解列宁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科学地揭示列宁思想演变的过程,揭示列宁主义在批判错误思潮中产生和发展规律,为马列主义研究创新提供重要的来源。从世界范围看,本课题的研究为世界范围内崛起的民粹主义错误思潮提供批判的武器。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在于,从批判错误思潮角度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列宁主义从产生到占主导地位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曲折历程,进一步理解列宁主义的批判本质和批判功能。目前学者对列宁主义研究中忽略列宁批判错误思潮问题的研究,而这点往往成为西方学者攻击、责难、否定列宁主义的科学性的借口。现有成果并未将列宁早期对民粹主义的批判当作重要问题,也未能有效地把列宁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起来做出系统性的分析。本课题旨在为探索列宁主义完整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升其现实解释力贡献绵薄之力。应用价值在于,作为漂浮性能指的民粹主义意识形态,无论左、右翼民粹主义具有通约性。研究列宁对民粹主义的批判,为当今世界民粹主义错误思潮提供最有说服力的批判的武器;对内可以压缩民粹主义的现实空间,为政府应对日益兴起的民粹主义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为构建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研究内容:包括列宁对民粹主义的经济理论、社会理论、革命理论以及教育文化理论方面的批判;列宁民粹主义批判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主要特点、列宁在批判错误思潮中发展起来的列宁主义内涵;列宁民粹主义批判对普列汉诺夫批判的超越性;列宁民粹主义批判的当代价值。
研究创新:重点通过对列宁经典文本的归纳及相关争论问题的梳理分析列宁对民粹主义批判的主要内容,立足列宁主义形成中的批判性特征,研究列宁超越其他批判民粹主义的错误要义。难点在于从列宁对民粹主义批判的历史中分析出列宁主义形成史,分析列宁对普列汉诺夫对民粹主义批判的超越性,分析列宁批判民粹主义的当代的价值,从而为批判当代国内外盛行的民粹主义错误思潮寻找切实有效的方案。创新点在于研究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错误思潮的批判在列宁主义形成中的作用,归纳出列宁批判错误思潮方法论的一般特征,具体概括列宁的民粹主义批判对世界右翼民粹主义崛起的启示,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价值意见。
【马克思主义认知体系及其科学性研究(一般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吕旭龙 职称: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Marxist Cognitive System and Its Scientificity (General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吕旭龙 职称: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传统知识论的超越性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但中国学术界至今尚未有专门深入的研究。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认知理论的起点是“实践”,这固然是对的,但现在看来这种见解还比较笼统,很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下去。我们意识到,“实践”首先是人的实践,而不是其他,而且这个“人”理应是“自觉的”,而不是“自发的”。在马克思看来,我们所有认知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自觉地求“善”(Goodness),而不只是抽象地求“真”(Truth)。能否超越西方传统知识论的局限,在中国还涉及另一个相关问题:“中国有知识论哲学吗?”因为在漫长的文明传承中,作为最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一贯主张认知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我们的生活,而不是纯粹地静观与概念建构。在21世纪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思想与文化的抗争越来越直接而激烈。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知识观的科学性,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知体系,开创新范式引领新时代,这是中国学人的神圣使命与不可推卸的责任。
研究内容:(1)西方传统知识论以“理性的人”为认知主体,以“求真”为核心,在通常使用“我知道”或“我在想”这些语词的意义上研究知识和思想,脱离现实环境孤立地研究人的认识活动的起源和本质。这种知识论抽象地谈论“信念”“真”与“确证”。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认识活动都是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基础上展开并服务于这一活动的。基于这个原理,我们主张,摆脱认知困境最合理的方式是:否定“理性的人”的先验设定,改变“抽象理性”的思维模式,放弃“绝对不可错的”确证观,转而以“自觉的人”为认知起点,建构实践主体间的知识论。(2)中国人“四个自信”的核心与根本保证是“自觉的人”。只有始终坚持从“自觉的人”出发分析现实问题,我们的认知才不会发生大的偏差,才能确保我们的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始终造福于人民。
研究特色:第一,从“求善”知识论的角度深入系统地回答: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的哲学。并且进而,从学理层面论证为什么中国改革采取“摸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辩证统一的探索方式,体现了“知行合一”,能够有效地克服西方传统知识论形而上学化的弊端。第二,深入探讨“求真”与“求善”的关系,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根本主张:“求真”是手段,“求善”是目的。并且进而,从学理层面论证反对“本本主义”的必要性,为解放人们的思想提供哲学依据。第三,批判吸收当代西方哲学流派的合理成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西方传统知识论的规约,马克思哲学原著中有关知识与真理的论断未被充分、准确地解读。本课题对此进行再诠释。第四,深入探讨“求善”与“德性”的关系,在中西哲学的比较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知识的主张,置于知识论范式下进行系统性整理。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进程中,在知识论领域有所作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发展与创新研究(一般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李仙娥 职称: 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the Hundred Years of Dissemination,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General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李仙娥 职称: 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在对国内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诠释与批判的基础上,探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中国百年传播、发展与创新的历史轨迹、思想脉络、思想特征、重要作用及其历史经验。澄清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应坚持的理论框架、基本内容及其实践路径。(1)理论意义:有助于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研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研究,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谱系研究,有效推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实践意义:为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供历史借鉴和有益启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新时代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的建设和权益保护提供现实指导,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研究内容:梳理百年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创新历程,分析其时代背景、历史脉络和阶段性特征,追问其价值、意义与问题,探寻其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总体框架:(1)聚焦中国百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传播、发展与创新历程的重大意义;(2)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百年中国传播、发展与创新的基本框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视域围绕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主题变迁,从主体、话语形态、内容、方法、手段、效果等方面论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百年来的思想变迁);(3)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中国传播、发展与创新的阶段性特征、经验与问题;(4)改革开放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新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创新的历程、经验与问题;(5)改革开放40年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发展与创新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经验;(6)现实境遇中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阐述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理论挑战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战略考量);(7)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传播、发展与创新的内容及其实践路径(从大众形态、学理形态和政治形态等话语体系有机统一的视域,阐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和创新的内容与实践路径)。
研究特色:(1)体现跨学科研究的特色,凸显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哲学、思想史、传播学及相关学科融合、交叉的特色;结合“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百年中国三大历史主题转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合中阐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传播、发展与创新。(2)回首百年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中国传播、发展与创新的思想脉络,揭示传播是发展、创新的基础,而发展、创新则有利于更好地传播,三者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经由不同的主体产生了独特而珍贵的历史作用,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回溯其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兴起、发展以及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传播、发展与创新一脉相承。(3)研究方法上运用“大历史观”,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和接续奋斗的历史主线,从宏观、中观与微观,过去、现实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有机联系中阐述发展脉络和路径。
【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研究(一般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常改香 职称: 机构: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Mao Zedong’s Philosophic Though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General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常改香 职称: 机构: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是,与党中央的要求相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还不够完善完备,影响力战斗力还不够强大有力,与我国目前的国家实力和享有的国际地位不相称。毛泽东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其有限,但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却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当时国内外极具影响力、战斗力、凝聚力的话语体系。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特色鲜明,但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特色却尚未形成,毛泽东是一位善于“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的革命家、思想家、语言学家。“《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的许多调查研究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新时代我们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同样要吸收和借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话语设计、话语理念、话语表达、话语特点等。
研究内容:(1)毛泽东哲学思想奠定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核心理念;(2)毛泽东哲学思想昭示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3)毛泽东哲学思想提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基本方法;(4)毛泽东哲学思想明示出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5)毛泽东哲学思想视域下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雏形。
研究创新:(1)学术思想: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时代发展和中国式现代性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哲学思想是近代以来独具特色、独具影响力的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实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专业性与体系性的有机统一。(2)学术观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要积极借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话语设计、话语表达、话语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成果;当代中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应该接着毛泽东哲学思想话语体系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对其做好论述、发展、创新。(3)研究方法:类比思维与逻辑推理相结合,比较研究与现实关注相结合。
【葛兰西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解析(一般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潘西华 职称: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Analysis on Gramsci’s Socialist Thought under the Times (General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潘西华 职称: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安东尼奥·葛兰西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领袖和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杰出的活动家。在探索意大利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反法西斯斗争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理论魅力十足。即便是在其逝世八十一年后的今天,其思想仍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代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问题。
研究内容:葛兰西在反思东西方社会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文化领导权”、阵地战等思想在内的西方社会主义革命策略,并对意大利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未来社会主义如何治理提出了构想。葛兰西对意大利社会主义的认识与思考呈现“总体性”“有机性”的特征,其提出的革命战略与构想无不是在持续建构无产阶级政党同其他社会从属阶级、群众之间的“动态的平衡”关系中实现的。葛兰西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革新,而且在实践中为意大利共产党和工人阶级运动提供了行动指南。虽说这些探索由于葛兰西的过早离世而成为一种“未完成”的政治思索,但其影响已逾越时空,其思想不仅得以在意大利本土、欧美、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与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葛兰西热”;而且对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战略选择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和创新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我国在新时代如何建构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如何改善和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研究。
研究特色:(1)选题新。综观国内学界有关葛兰西思想的研究,鲜有对葛兰西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深入文本解读、对葛兰西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历史与现实跟踪研究进行梳理和对比的专著。本课题致力于此,并且结合变化了时代主题对葛兰西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理论与现实意义进行时代解读。(2)观点新。本课题以“独创性、总体性、有机性、时代性、批判性”概括葛兰西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丰富内涵、国际传播的历史回溯与现实跟踪、葛兰西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现实考量,力求全面、准确、精练。(3)研究方法新。本课题选取时代解析的维度,运用文献学方法确保文本资料的准确性;运用比较分析法突显葛兰西社会主义思想的独创性;运用科学和价值统一方法避免泛泛而谈,发掘葛兰西社会主义思想的真正价值所在;运用历史辩证法彰显葛兰西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性。
【全球视阈下的习近平新时代观研究(一般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杨守明 职称: 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Xi Jinping’s View on the New Era from the Global Perspective (General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杨守明 职称: 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背景:“时代观”问题的学术研究,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时代观的研究,主要涉及经典作家有关时代、时代主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判断。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看作划分时代的依据和标准,从而论证了“三形态理论”与“五形态理论”的时代发展规律;列宁着重以阶级关系为依据和标准,确定时代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并认为当今世界仍然处在列宁所判断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毛泽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国际社会主要矛盾视角认识时代特征,认为二战后“世界革命已经进入一个伟大的新时代”。邓小平也是从国际社会主要矛盾出发,首次提出“时代主题”的概念和理论。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划分时代主题的依据和标准。习近平又在国际社会时代主题不变的情况下,创造性地从一个国家内部主要矛盾出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之,关于时代观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从(马、恩、列、斯)对较长历史时期国际社会基本矛盾(时代)的考察;逐渐细化到(毛、邓)对较长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主要矛盾(时代主题)的考察;再深入到(习近平)在时代主题不变的情况下,对一个国家内部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新时代)的考察。从而反映了时代观研究不断细化和深入的学术研究进程。
研究内容:(1)基本内涵:国内意涵与国际意涵。新时代观是关于我国社会的总体认识和基本判断:①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并由此推论我国社会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但仍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基本国情没有因此而变化。②认为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强起来”的新阶段;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③认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中国由国际社会的参与者、建设者,进入“引领者”的阶段。中国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和方案。以上总体认识和基本判断包含了新时代观的国内、国际双重意涵。(2)形成依据:现实因素与历史逻辑。所谓新时代,是指目前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强起来”的新阶段。而对目前社会发展新阶段形成依据的判断,是基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来考量的。具体来说,是基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一方面考量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形成的现实因素;另一方面考量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形成的历史逻辑。(3)价值体现: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时代观是对整个社会的总体认识和基本判断,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也是方针政策实施的行动指南。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新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重大转变,都是源于两代领导人时代观的转变。而目前中国进入“新时代”,标志着社会发展又面临一次重大转变,因而习近平新时代观,对于当前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方针政策以及实施方案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另外,时代观源于对社会现实的高度概括,又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然而,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整整40年,这阶段中国社会现实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相应的时代理论还徘徊在40年前邓小平判断的“和平与发展”。因此,习近平新时代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研究创新:(1)学术思想:习近平新时代观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性;(2)学术观点:习近平新时代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形成基础是统一的;(3)研究视角: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中国视角,分别研究新时代(观)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而本课题着眼于从国内外综合因素,即全球视角研究新时代观。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调查与解决路径研究(一般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张润枝 职称: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Weakening,Downplaying and Marginalization of the CPC’s Primary-level Organization and Its Solution (General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张润枝 职称: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背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本课题由此提出如下设问: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表现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发生的?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在这一问题上的表现有无差别?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哪个角度去思考和建构?
研究内容:(1)论题背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关注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经验研究,探讨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做法、典型事例、主要经验;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研究,包括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功能、工作方式,以及对各类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具体要求;三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现实要求,以及当前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挑战。(2)论域阐释: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含义、表现方式及判定依据。总体而言,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是指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基层治理中主导地位受到挑战,作用发挥不明显甚至消失,整合功能弱化。但具体到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其内涵所指又呈现出特殊性。本部分将立足于党组织与党员、群众及其他组织的相互关系,深入探讨“弱化虚化边缘化”的具体含义、在不同基层党组织中的表现方式及判定依据。(3)理论假设:从组织运行的视角看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发生机理。将基于如下观点展开研究:①党的基层组织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有政治属性和信仰属性的组织系统,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与组织本身密切相关。②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既是一种既定现实状况,也是一个动态发生发展过程,不仅受到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结构、资源配置方式、群众思维和行为逻辑变化的影响,也受到组织运行中组织设置、组织决策、组织生活、组织评价、组织监督、组织协同等环节的制约。③党的十九大提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抓住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基层党组织应完善运行过程,提高自身的政治领导力、决策执行力、过程控制力、社会整合力、群众凝聚力。(4)实践调研:分类别分领域对不同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现状进行调研。依据前述理论假设,以高校、企业、机关、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为分类研究对象,采取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考察其组织运行过程,明晰可能存在的弱化虚化边缘化的突出表现和发生缘由,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同时对前述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完善理论设定。(5)研究落点: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破解弱化虚化边缘化难题。第一,提升政治领导力,突出政治功能,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用;第二,提高决策执行力,扩大群众参与决策途径,有效落实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第三,加强过程控制力,完善组织制度,创新活动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第四,提升社会整合力,创新组织设置模式,优化组织功能,使党的影响力深入基层社会内部;第五,加强群众凝聚力,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赢得群众支持。
研究创新:(1)在问题选择上。强化问题导向,抓住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这一关键点,探究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路径,使研究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在学术观点上。我们认为基层党组织从本质上是一个有政治属性和信仰属性的组织系统,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与组织力强弱有关,提升组织力是破解基层党组织建设难题的必然路径。(3)在研究方法上。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建立影响基层党组织存在问题的测量模型和内部稳定的结构模型;同时通过质性研究更好地展现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虚化、边缘化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增强研究的可视性和准确性。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辩证法思想研究(一般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杨淑静 职称: 机构: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the Dialectic Thought in Das Kapital and Its Manuscripts (General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杨淑静 职称: 机构: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在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辩证法思想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不同的角度详细地阐释了《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的关系等问题。这为本课题从马克思“人类自由解放学说”这一思想旨趣的高度上去理解和把握《资本论》及其手稿的辩证法提供了充分的前期理论准备。本课题将以马克思“人类自由解放学说”的思想旨趣为切入点去理解《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辩证法思想,在批判旧世界与发现新世界的双重向度中重新思考《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辩证法思想。这对于澄清《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辩证法的理论本意,揭示马克思“合理形态”的辩证法,推进整个马克思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同时,本课题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方法,洞见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逻辑,把握资本主义的未来走向,思考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本课题将以马克思哲学“人类自由解放”的理论旨趣为基点,重新审视《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辩证法思想。第一,以梳理《资本论》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传承关系为前提,重新审视辩证法的“颠倒”难题;第二,以澄清辩证法“神秘形式”与“合理形态”为核心,阐释《资本论》何以构建马克思合理形态的“新辩证法”;第三,以厘清《资本论》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为主题,洞见辩证法“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双重向度;第四,以反思和追问《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为基础,阐释《资本论》辩证法作为“大写字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
研究特色:(1)本课题通过纵向历史分析的方法,将《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辩证法置于同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传承关系和马克思自身的辩证法发展史的双重维度中,澄清《资本论》辩证法的理论本性。(2)本课题通过超学科的研究方法,从马克思“人类自由解放”的理论旨趣出发,直面问题本身,反观《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辩证法思想。在“批判旧世界”和“发现新世界”的双重维度中重新诠释《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辩证法思想。(3)本课题采用横向比较哲学的方法,综合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资本论》辩证法思想研究的各种理论成果,提出《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和研究方法,其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逻辑”。(4)本课题通过理论研究与现实反思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辩证法思想的研究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结合起来,从《资本论》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洞察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找到一条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合理性道路。
【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一般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谢江平 职称: 机构: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Marx’s “Anthropological notes” from the Holistic Perspective (General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谢江平 职称: 机构: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人类学笔记》是马克思研究前资本主义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部重要著作,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厘清晚年马克思学术思想与关系,全面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第二,驳斥西方学者制造的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晚年马克思与早年马克思对立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第三,《人类学笔记》中涉及的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论、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等,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内容:课题主要围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5卷、《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7年第1—4期、《古代社会史笔记》1996年版单行本和The Ethnological Notebooks of Karl Marx1974年英文版进行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探讨马克思学术思想、学术方法的发展演进过程,全面准确地评价马克思晚年学术贡献。同时从观念史角度考察唯物史观的若干重要范畴,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整体性。力求全面评价《人类学笔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的地位,阐明《人类学笔记》在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人类学继史学方法论方面的思想贡献。课题的总体框架大致分为以下六个部分:(1)《人类学笔记》的版本及传播研究:涉及对国内外版本的传播及研究和《人类学笔记》既有解读模式及其影响研究。(2)《人类学笔记》的学术主题研究:考察《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探讨笔记中各篇章学术主题及其关系。(3)《人类学笔记》及相关文本关系研究:梳理马克思人学理论发展史、晚年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和晚年书信关系以及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学术思想关系。(4)《人类学笔记》若干重要理论范畴研究:主要涉及笔记中的国家理论、社会形态理论和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等相关思想。(5)《人类学笔记》方法论研究:包括“从后思索法”到历史实证研究和马克思人类学研究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化学的方法论演进。(6)《人类学笔记》现实意义研究:探讨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与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马克思“古代社会共同体”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研究特色:第一,揭示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性、整体性。课题致力于将《人类学笔记》与马克思早期、中期文本进行统一研究,对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国家理论以及史学研究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有助于揭示唯物史观的统一性、整体性。第二,挖掘《人类学笔记》有关“早期人类共同体”的相关论述,丰富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选择研究(一般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刘伟 职称: 机构: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izing Strategic Option of RMB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Economics (General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刘伟 职称: 机构: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1)学术意义:①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问题进行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及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理论探讨,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的结合;②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质、意义、地位与作用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深化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解和认识拓展视野、创造条件,也为巩固和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营造氛围;③是探索发展中国家货币国际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对国际货币理论的有益补充。(2)应用意义:本课题利用马克思货币理论,探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问题,有助于从本质上认识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也有利于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选择提供方向性指导,以此来维护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正常利益,并摆脱人民币成为美国泄洪区的可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
研究内容:(1)货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概念界定。本项目认为,货币的国际化分为完全国际化和不完全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有人民币完全国际化和不完全国际化之分。(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货币国际化研究。根据马克思货币理论,主权货币不适合充当完全国际化的国际货币,国际货币应该是满足世界需求的、具有商品属性的、非主权的货币。这就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提供了指导性方向。(3)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选择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本项目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选择的原则。①人民币国际化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与美元争霸,而是为了避免美元霸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②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选择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渐进式改革相适应。③人民币不适合完全国际化。(4)当前人民币国际战略存在的问题分析。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本项目认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①没有处理好稳定、改革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人民币汇率波动。②没有充分考虑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因素,人民币不适合完全国际化。(5)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合理选择:不完全国际化。本部分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结合国内外环境探讨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的合理性。①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是对世界经济的长期负责。②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可以保障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正当权益免受损失。③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是当前对抗美元霸权的有力武器。(6)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的路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人民币不完全国际化的路径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短期内,在放缓资本项目开放步伐的基础上完善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手段,保持汇率稳定。长期内,以石油期货和黄金期货为商品锚,实行人民币与世界其他国际货币挂钩,人民币与石油期货和黄金期货挂钩的双挂钩机制,而将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仍然留给美元。这既符合马克思货币理论所要求的国际货币应该具有非主权的商品属性,同时也没有冲击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展。
研究创新:(1)视角创新。选题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出发点,对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选择进行全面分析与论证。(2)观点创新。选题对当前学术界提出的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以及人民币完全国际化提出了质疑,认为人民币应该走不完全国际化道路,即充分发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功能,但不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金融资本异化研究(一般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裴卫旗 职称: 机构: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the Alienation of Financial Capit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Economics (General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裴卫旗 职称: 机构: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到金融资本异化的分析框架之内,通过厘清马克思金融资本异化思想与西方经济思想史中有关金融资本异化思想的理论分析,探寻马克思金融资本异化思想与其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之间密切的联系,可以为丰富和完善金融资本的基本理论内容提供有益的补充。(2)现实意义:我国正处在一个资本迅速扩张的时期,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市场化发展,我国经济正步入资本化阶段,发展金融市场的核心是资本市场,实体经济如何发展,经济结构如何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合理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向质量效率型合理性转变,这些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都与金融资本密不可分。本课题对关于金融资本异化问题上的态度和做法,对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和我国改革的走向、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资本异化源自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指在经济金融化条件下,现代金融资本背离其原有职能,变成与其自身相异的一种资本,不再为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服务,逐渐从生产服务等经济活动中游离出来,出现自我膨胀的畸形发展现象,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在虚拟经济形态基础上的功能变异,降低了经济基础与社会根本的稳定性,导致经济衰退,驱使贫富分化,变成历次危机的源头。本课题首先对国内外关于金融资本异化的文献进行梳理,指出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异化理论的优越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金融资本异化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界定金融资本异化内涵,分析引起金融资本异化的相关因素,找出金融资本异化评价方法,通过其评价方法对世界一些国家金融资本异化状况进行分析。接着分析金融资本异化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并对我国金融资本异化形成机制和效应进行研究,找出金融资本异化对我国实体经济、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以及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的影响与关系。最后,为了应对金融资本异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目标和政策建议。
研究创新:(1)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金融资本异化思想,找出导致金融资本异化的因素,金融资本异化的客观标准与金融资本异化对经济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如实体经济萎缩、信用崩溃、金融领域不确定性增加、社会风险加大、贫富差距扩大以及金融危机。(2)将理论问题的经典性与现实问题的热点性巧妙结合。本课题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出发,针对实体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转变问题进行相关研究,涉及实体经济问题,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规模速度型转变问题和经济结构增量扩能性等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研究(一般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邱士杰 职称: 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Form and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General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邱士杰 职称: 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是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东亚各地历史学发展和社会革命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而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是否/如何实现阶段性的演进则是这个概念传入东亚之后引发最多讨论的核心课题。据此,本课题希望探索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何与如何成为诠释中国历史进程的思想资源,进而为深化社会形态理论在日后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学术史基础。
研究内容:(1)本课题首先纵览晚近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形态理论的尝试及其应用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上的各种成果,并以此为基础评估社会形态理论在20世纪前半期传入东亚时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色,特别是这些特色在今日的延续和断裂。(2)本课题将着重分析研究者较少提及的1949年以前俄语社会形态著作之汉译史、国产的社会形态汉语著作的出版史,并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史为主要线索,侧重介绍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王学文、陈翰笙、侯外庐、薛暮桥、何干之、王亚南、许涤新、陶希圣等学者如何应用社会形态理论来研究中国历史进程。而检测这些学者能否掌握“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社会形式”“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力”这些范畴、能否辨析和运用这些范畴,将是评估这些学者如何诠释从而应用社会形态理论的关键工作。(3)1949年以前的日本马克思主义者曾将社会形态理论应用于日本本身、日本殖民地,以及中国历史,分别产生了知名的“日本资本主义论争”“满州经济论争”和“中国统一化论争”,并影响一些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解释。(4)在中国大陆和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朝鲜半岛和中国台湾也开始产生各种以社会形态理论分析在地社会的论述。本课题将对上述问题加以介绍。
研究创新:绝大部分既有研究都把“正确”诠释与解读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原始意涵”作为最重要的工作。而本课题的独特学术价值在于采取了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对于社会形态理论在传入亚洲之后所得到的各种理解方式,以及经由这些理解方式而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各种诠释,无论正误,本课题都试图将之视为有意义的思想资源。本课题认为这些思想资源将可以反过来深化今人对于社会形态理论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应用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研究上。
【恩格斯晚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研究(青年项目)】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张娅 职称: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青年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in Engels Adhering to and Developing Marxism in His Later Years(Youth Project)序号: 立项资助: 编号: 负责人:张娅 职称: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助金额: 项目类别:青年项目 作者: 资助文版: 单位类别: 所在省区市: 所属系统: 备注:
研究意义:恩格斯晚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不仅独自承担起马克思生前未竟的理论事业,而且开始独立思考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恩格斯重新思考和回答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创新等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研究恩格斯晚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有助于回答“如何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及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然而,学界总体上对恩格斯晚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价值挖掘不够,许多误解尚未完全澄清,亦给本选题研究增添了紧迫性。具体而言,选题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深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经验研究;第二,深化恩格斯思想的价值研究;第三,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研究,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选题的应用价值在于,恩格斯晚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实际上是他对“如何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为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以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的历史经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来总结和提升历史经验。其一,恩格斯晚年思想的性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即论证恩格斯晚年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二,恩格斯晚年为什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即说明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其三,恩格斯晚年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即总结马克思主义能够与时俱进实现发展的方法论。其四,恩格斯晚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影响;即研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对马克思主义命运及社会主义实践的影响,总结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彰显和体现问题。
研究创新:其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经验的视角去研究恩格斯晚年思想,对于恩格斯晚年思想的性质、影响、当代意义等有新的理解角度。其二,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课题注重思想史考察以及文献的综合考察,在史论的综合把握中再总结一般性意义上的历史经验。其三,研究思路的创新。本课题在文献建构基础上,以围绕恩格斯晚年思想的性质和贡献为重点,总结和提炼恩格斯晚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
(供稿: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