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第一洞天”独尊地位的形成李留文
法律、私庙与官官相争:兰州朝元观庙产纷争案研究邵彦涛
刘国钧在道教史研究方面的贡献由申
陀罗尼字门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吕建福
敦煌伪经《佛说要行舍身经》考略——兼及与三阶教的关联于淑健
“法施”“无畏施”和“财物施”的融汇与实践——以我国东南沿海佛教社会福利发展为例谭苑芳
中国济生会所见近代绅商居士之济公信仰张佳
“人间佛教”的社会观研究——以太虚、巨赞和赵朴初的佛教思想为中心赵翠翠、李向平
太虚大师与民国“维持佛教同盟会”研究于光
中古史上佛教与城市空间流变研究付志刚
新噶当派源流及其历史特征研究刘秧
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制度化分析美朗宗贞
佛教与基督教忏悔思想之比较研究陈进、费小兵
从过关仪式看科尔沁萨满教的传承与变迁郭淑云
清末民国东北民间满汉萨满巫神信仰论析薛刚
广西壮族天地善院信仰考察莫幼政
羌族祭祀中鸟箭青稞筒礼器美关键象征解读赵洋、赵曦
从文昌神到阿尼尤拉——一位道教神灵在雪域藏地的本土化考察看本加
国家在场与湘西苗族椎牛仪式的变迁焦丽锋
文化冲突视阈下云南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与边境社会稳定——基于对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的田野调查侯兴华
艾儒略与叶向高三山论学及其时地考林金水
中国内地会在中国藏区传教活动研究张丽萍
嘉庆时期四川总督常明禁教探析韦羽
清末法国传教士在四川教案中的处境及与地方官员的关系——从成都教案到义和团运动胡晓
再论19世纪晚期来华传教士的儒学观——以1885年亚洲文会孝道调查为中心王毅
希伯来圣经对异族通婚的态度——在中国语境中的跨越解读孟振华
“阿卡西乌分裂”:中古早期基督教会一次重大冲突初探武鹏
我国宗教事务管理制度调整优化刍议闵丽
明代北岳信仰转移及其军事背景牛敬飞
马神形象的经典塑造与戏剧重构李龙
巴蜀地区的城隍信仰与民俗戏剧李祥林
重建与超越:新世纪儒教问题的诉求王义、黄玉
老庄学研究的新进展——评《近代中国老庄学》涂立贤
第二期目录
唐玉真公主入道受箓研究刘仲宇
从语言看灵宝经由传说到史实的演变叶贵良
从“八素真经”看早期道经的衍生与传布周作明
《黄帝阴符经疏》是李筌作还是袁淑真作之考证陈茉
道教文献中“芝”之涵义考论芦笛
从文化符号到环境美学:论道教视域下“山”的美学特征李裴
司马承祯《坐忘论》修道阶次思想研究姜约
气论是道教的根本理论浅析路永照
道经存思图像初探——以《太上老君大存思图注诀》为例许宜兰
教界与学界《太平经》研究之比较——以陈撄宁与汤用彤、陈寅恪为中心赵建永
道教世界观简论朱展炎
近现代武当山宫观田地租稞考杨立刚
关于汉、梵《药师经》的若干问题方广锠
《慧琳音义》所见《利涉论衡》《道氤定三教论衡》考刘林魁
佛家业力因果的认知方式及认知能力培养解读——以汉译四部《阿含经》为例刘朝霞
《楞严经》的疏解——以陆西星的《楞严经说约》《楞严经述旨》为例周黄琴
达天通理与六世班禅之晤考论柳森
印顺法师对汉藏教理的融摄——以《中观今论》为例尹邦志、覃江
世俗性与功利化:消费视角下的宋代佛教新发展秦开凤
论寺庙与民俗的形成——以四川遂宁广德寺与本地观音信仰为例王大伟
佛像的神圣性建构:从造像标准到祝圣仪轨的考察蒋家华
佛教僧人网络化修行及其影响研究——以四川省汉传佛寺僧人网络化缘和持戒为例薛一飞、邢海晶
北魏时期佛教在山西的发展赵改萍
云南剑川白族道教朝北斗科仪研究萧霁虹
吕洞山苗族山神祭坛的空间位移与地方形塑陆群
土家族民间信仰研究述论陈心林、冯惠玲
羌族宗教祭坛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邓宏烈
当代凉山城镇彝族毕摩、苏尼现状调查——以美姑、喜德县城为例曲比阿果
凉山诺苏彝人的宗教信仰选择——基督教在凉山彝区的传播研究杨理解
安多热贡地区二郎神信仰的人类学研究马清虎
论雅克·马里坦的新托马斯主义人学与教育思想林庆华、唐冬梅
论施莱尔马赫对康德基督论的超越黄毅
回顾与前瞻:30年来中国内地会史研究李楠
19世纪基督教在中越两国传播的比较研究李传斌
清末民国时期加拿大差会在四川的医疗事业苏德华、张贵芳
民国知识分子对耶稣形象的研究王志希
全球化与地方化:潮汕浸礼教会组织框架研究(1860—1901)李期耀
黄天道寺庙壁画图像阐微梁景之
元明之际畏兀儿宗教嬗变述论王红梅、黎春林
咸同年间鲁西南地区外来民间宗教组织的群保自救与分析——以太谷学派黄崖山寨为特案的考察朱季康、孔祥德
迈蒙尼德论萨比教董修元
中国籤占研究的一部力作——评《籤占与中国社会文化》黄建兴
何为兴衰?谁主浮沉?——读尹志华《清代全真道历史新探》秦国帅
第三期目录
试析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的生存论特质江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方法论与现代宗教文化学研究叶蕾
老子诞生地及相关文化遗存位置考证詹石窗、顾宗正
从《东医宝鉴》看道教养生论对东医学的影响孙亦平
道教炼丹术传入印度考论韩吉绍
上海浦东传统乡村社区的“家族道士”研究龙飞俊
道教抄本《先天勘合玄秘并填箓填引》初探吕鹏志
《九真中经》新考郜同麟
《老子中经》存思术及其他修炼方术管窥何江涛、高新文
刘一明金丹论对阳明良知论的融摄白娴棠
唐代道士罗公远考严正道
明末全真道士郭静中生平考略张方
论明代正一道张天师继承制度的演变及其后果曾龙生
傅山道教书法美学思想研究朱波
真谛三藏梁安郡的翻译活动考述杨维中
如何理解大理地区的阿吒力教?侯冲
积善成佛:一种生活禅的实修路径段玉明
石头希迁的回互禅学伍先林、刘渊
佛陀跋陀罗于中国华严宗、禅宗、净土宗贡献新探周晓微
女性视野下“唯一佛乘、即凡证圣”的佛教成佛观杨孝容
宋元佛教青苗会研究郭俊良、赵伟
《无上金刚乘前行讲义》中皈依法的心理分析尹立
当代藏族尼众新教育体系的调查研究白玛措
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哈香尊者(布袋和尚)研究朱丽霞
社会记忆下的侗族“萨岁”崇拜吴秋林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的神灵系统张泽洪
瑶族的宗教文书——以桂北一位盘瑶师公所收藏之宗教经书为例罗宗志
凉山彝族毕摩文献《奴图》与彝族对麻风病的认识蔡富莲
从“矻扎扎”节的宗教崇拜看哈尼族文化的自我调适黄绍文
宁玛派密咒师羌姆表演仪式的人类学解读——以格瓦彭措桑木丹林的羌姆表演为例完麻加、吉毛措
清末基督新教在华出版机构同文书会研究陈建明
逆流而行——20世纪初中国处境中的五旬宗传教士陈明丽
从芬兰学派看马丁·路德的默示观黄保罗
宗教性:加尔文的“敬虔”和《中庸》之“诚”冯传涛
论圣神的位格性:一个基础性的神学问题李科政
死亡中的重生——析德日进神学进化论思想在奥康纳作品中的表达潘静文
六朝圣火崇拜与异域宗教罗志
清至民国间新疆伊犁的东正教胡方艳、吴茜
南宋初年张抃信仰考丁希勤
先天道坤道的宗教生涯与宝卷的感化作用——以新加坡坤道许慈惠为案例陈景熙
生态危机中的宗教责任王晓斌
宗教思想史研究的新思路——读《信仰的考古——中国宗教思想史纲要》贾学义
第四期目录
明代全真道在武当山的传承与发展刘固盛、涂立贤
略论《老君音诵诫经》中的“刘举”刘陶
“天心正法”与唐代正一考召法术刘莉
阁皂山宫观史及其灵宝派传承世系考陈文龙
王重阳诗词中有关白鹿观情况的考述赵国庆
庄子时代道教的长生之术和神秘的生命观马伯乐、胡锐
李时珍《本草纲目》与道教神仙方术程雅群
明代理学家罗洪先所传道教导引功法“仙传四十九方”考魏燕利
晚清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道教的发展——以长阳《宝录》为中心的考察郭峰
民国时期云游道士进京述论——以民国档案为中心的考察寇凤凯
“道门文扶”:道教艺术作用论探究潘显一
略论道教“山居模式”的环境美学意义李裴
“拈花微笑”与中国禅宗的“以心传心”——兼论云南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地位的形成洪修平
古代写经修复缀接释例——以国图藏《佛名经》敦煌写卷为中心张涌泉、刘溪
敦煌疑伪经四种残卷缀合研究张小艳
国图藏敦煌本《四分比丘尼戒本》残卷缀合研究张磊、胡方方
德异本《坛经》增补材料之文献溯源考证哈磊
隋唐高僧道信“一行三昧”思想论析白冰
论净影慧远的佛身思想张凯
关于破山禅派与聚云法派僧诤的再探讨刘因灿
佛教偈颂文体三种复合形式研究王丽娜
近代华严宗僧教育研究韩朝忠
论藏彝走廊多元宗教的内涵与意义王建新、王含章
论彝族毕摩文献的价值——以《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为中心罗曲
大理云峰寺白族朵兮中秋祭仪调查赵敏、杨建伟、王丽梅、赵净泉
贵州安顺跳神戏与乡村社会空间——以二湾河跳神戏堂班正月跳神为中心的考察周永健
贵州布依族摩经文本《引路幡词》考论叶成勇
江山是主人是客——以《亚鲁王》为例探讨苗族丧葬古歌的生命观龙仙艳
文化生态变迁视野下的“瑶传道教”濒危文献调查聂森、郭晴晴
罗明坚《圣教天主实录》拉丁文版初探张西平
“福音奋兴运动”与美国对华传教事业的兴起陈才俊
建国前夕的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张丽霞
保罗生死观中的古典元素肖剑
近代潮汕教会与抽纱业的兴起蔡香玉
传统之力 载道之舟——黔西南布依山村天主教宣教对联功能解析刘振宁
上帝与道:基督教与道教的一种比较杨玉辉
论宗教在社会现代性建构中的价值闵丽
晋东南三教信仰的形成、表现形态及分析段建宏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关公崇拜梅红
清代以来四川药王庙与药王信仰研究廖玲
信佛而非信教——福建民营企业家的传统宗教信仰及其特点研究陈婉婷、甘满堂
2015年首届希伯来圣经研讨会综述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