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十年》的写作是一个蕴含丰富、值得讨论的文学事件。郭沫若写作《创造十年》的起因、动力,他在叙述上的刻意经营以及对于《创造十年》的文体定位,无一不反映着新文学场域内部的各种势力关系与场域竞争。
[原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早在2017年,就有研究者曾经预言“郭沫若研究的春天已经到来”,[※注]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2018年的郭沫若研究处处呈现出了一种“春天”的态势,显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一 史料发掘与历史还原 对郭沫若研究而言,注重史料和证据是其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近年来,这个传统进一步被发扬光大,许多郭沫若生平中的问题和疑
1932年1月初,流亡日本的郭沫若与一位日本朋友K君谈及鲁迅和中国的文艺。从K君处得到了佐藤春夫编辑的《古东多万》杂志第2号,上面刊有鲁迅的《上海文艺之一瞥》。郭沫若阅读了这篇文章,对鲁迅以揶揄讽刺口吻谈及创造社的人和事以及对他们冠以的“才子加珂罗茨基”(即“才子加流氓”)十分不满。于是,他决定以创造社发起
2013 罗鹏、李海振,《浅析郭沫若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的译介》,《科教文汇》2013年第11期。2014 周书灿,《社会史论战背景下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辩难》,《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乔治忠,《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问题探实》,《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2015 邱少明,《关
(一)论著(含其他论著中的郭沫若研究章节)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1卷)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M]郭沫若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01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2卷)卜辞通纂[M]郭沫若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01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3卷)殷契粹编[M]郭沫若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