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批判书》是马克思主义史家研究先秦诸子的代表作之一。关于撰述动机,既有研究认为《十批判书》是针对范文澜“工农革命说”而作的。细读文本可知,郭沫若一方面对梁启超、胡适的墨学观点进行辩驳,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中的其他史家,如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杨荣国等的墨学观点进行驳论。在学术争议中,郭沫若在历史本体论上,主张“人民本位说”;在历史认识论上,坚持客观研究而反对主观主义;在史学方法论上,注重社会与思想的并重考察。所以,《十批判书》的撰述动机是批判近代中国史学研究中主观主义的学术风气,而“工农革命说”仅是辩论对象之一。
(原载《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8年第1期)
对郭沫若《十批判书》的不同评价,与《十批判书》本身的特点,与不同的学术、时代背景以及评论者的学术语境、所持观点和评论者所关注的重点均不无关系。郭沫若对中国史学的贡献是一个事实,《十批判书》的学术成就和不足也是一个事实。我们既不应因其贡献和成就,就讳言其缺点和不足,也不应因其存在缺点和不足,便攻其一点
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一经问世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退。历史上对《十批判书》的毁誉不断。今天学界日益认识到《十批判书》的真正价值:一是方法论上的开拓性价值,二是文本叙述上的全新范式。此外,对郭沫若本人历史的评价,当不影响《十批判书》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原载《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
郭沫若在20世纪40年代研究诸子时,关于荀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十批判书》的《荀子的批判》和《青铜时代》的《宋铏尹文遗著考》、《秦楚之际的儒者》、《后记》,以及《十批判书·后记——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诸篇。从成文的先后时间看,《秦楚之际的儒者》写于1943年8月,《青铜时代·后记》写于1944年2月
在20世纪学术史上,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而在思想史研究中有所成就和贡献的,郭沫若可以说是一位突出的代表,他不仅与侯外庐、杜国庠等同时代的学者之间有着志同道合的深厚友谊,在学术上也是秉承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宗旨。从一个早年即从文学的角度来抒发思想情怀的史家,到一个保持了文学思维和语言并善于运用考证和思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