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在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发展上,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所阐述的宇宙观与人生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政权秦王朝以及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政制和意识形态的构建,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许正因于此,郭沫若很早就关注、研究《易》,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中叶,二十余年间经历了感性直观认知到科学辩证评价的发展演进过程,其观点随时代形势变化和自身思想转变而发生改变,成为其认识和评价《易》的突出特征。
(原载《郭沫若学刊》2018年第2期)
对于沟口而言,中国历史的结构显然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动态关系之网。他透过中国思想史所提供的基本言说,试图考察的是这些言说背后相互纠结着的历史要素之间的制约关系;而中国传统社会士大夫阶层与政治体制的密切关系,使得中国思想史具备了强烈的现实政治性格。身处文化逻辑迥异的日本,沟口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基本关怀:
应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邀请,中国历史博物馆李知宴于1986年3月前往香港讲学10天。(顾伯平)
1985年6月10日—27日,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周保中前往日本东京,参加由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和美国保罗、格蒂保护协会联合召开的漆器保护研究国际会议。(晓能)
毛泽东酷爱读书,无论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只要有机会、有条件,他都拿来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一生读书逾万卷,尤其喜好阅读中国的古典文学和人物传记,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本书以毛泽东评述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名著为内容,以使人们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毛泽东对不同时期中国历史人物及名著的诸多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