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成就,2018年10月8日,《文学遗产》编辑部邀请部分在京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了以“贯彻十九大精神,总结四十年成就”为主题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古代文学研究座谈会”,共有十四位专家代表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古代文学研究工作者,出席会议并发言。座谈会由刘跃进主持。学者们总结了四十年来古代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分析当下古代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四十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
第一,古代文学研究不断探索其历史、现实价值与学科定位,时刻与现实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石昌渝认为改革开放恢复了古代文学研究作为一个学科的地位。詹福瑞认为古代文学回到了科学意义的研究。郭英德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成绩为海外学者“阅读中国”提供了丰富成果。刘勇强认为近代文化转型与现代学科建设推动了古代文学身份的确立。廖可斌认为古代文学研究与社会现实关系密切,并将一百年来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刘宁认为有两点成功经验:一是思想解放;二是学术规范化追求和“学科化”发展。
第二,研究队伍的壮大、领域的拓展、方法日趋多元和成熟、学科地位加强,初步形成了理论思考,并在批判继承中推陈出新。陶文鹏认为四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葛晓音认为“在开放中走向成熟”,对海外成果和新理论的吸收走向理性。石昌渝认为宏观与微观的方法辩证统一,应从作品和历史实际寻求发展真相。左东岭从五个方面解释古代文学的“成熟”:一是目的的二重性;二是学术规范体系逐渐完善:三是格局日趋均衡与立体;四是理论与方法的圆融自觉;五是中外交流的均衡与成熟。刘跃进总结五个方面的成就:一是队伍空前扩大;二是国际交流成为常态;三是方法不拘一格,领域不断拓展,成果源源不断;四是目的日益明晰,关注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五是重点更明确。刘勇强认为文献整理、史实考辨、理论阐释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杜桂萍指出戏曲文学研究的特点:文献整理和研究取得巨大进展并系统化;“体”的特性受到关注;理论进入理性思考阶段。刘宁认为古典文学“学科化”中学术规范意识和学术范式影响的加强很突出。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第一,关于文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问题。廖可斌认为过度疏离社会关系或过度否定现实意义可能走向极端。古代文学研究进一步职业化、专业化、技术化,会导致与社会现实脱节。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河南大学文学院于2008年4月19—21日联合举办了“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研讨内容如下:第一、改革开放30年来文学研究的学术史梳理。杨义认为,30年来的中国学术在追求大国风范、学术研究坚持原创精神、学术视野更加开阔等方面开创了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的新纪元,全面总结学术研究的
2017年10月10日下午,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杂志创刊六十周年纪念会的二十余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由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古代文学研究室共同举办的“‘学科评论·十年前瞻’古代文学高峰论坛”。该次论坛的主要议题是:一、中国古代文学相关领域学术史与学术前沿问题回顾与评价;二、中国古代文
1978年以来的三十年我国文化学术的发展是空前的,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学研究的成绩怎么评估都不会嫌高。我这里野心不大,只谈谈三十年来的古代文学研究,想为她立块碑石,刻上些文字。因为她即将进入历史,因为她为我们这个学科留下了许多必须面对的历史经验与文化课题。新旧世纪之交,我们为一百年来的古代文学研究做了许多回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世纪之交: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研讨会”1997年4月20日在上海师大文苑楼举行。来自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地高校和科研、出版部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