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推理的合理性一直是逻辑学、科学哲学和知识论中的重要问题,在哲学史上被称为“归纳问题”或“休谟问题”。“归纳问题”是指,即使归纳推理中的前提均为真,其结论也可能为假。换句话说,相比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并不保真。然而,由于归纳推理具有比演绎推理更为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归纳推理究竟是否合理,以及它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接受,就成为了诸多领域学者研究的焦点。作者按照归纳逻辑发展的历史脉络,围绕归纳合理性这一问题,详尽展示了哲学家们的争论。全书分为5章。在第1~2章介绍了该问题的缘起和内容;第3章讨论了支持归纳合理性的观点;第4章考察了反对归纳合理性的论断,并介绍了哲学家所提出的替代性方案;第5章给出了自己对归纳问题的“相对解决”思路与哲学反思。
(樊钊)
该著除绪论外共5章,主要阐述了“托马斯难题”——基督宗教信念的认知合理性难题——形成的思想渊源、历史演进与现当代发展。第1章“历史源起”,主要叙述希腊哲学认识论的理性阐释传统与客观必然性知识观;第2章“走向理性的神学”,分析早期神学家应对哲学批判的两种合理性辩护方式,即理性主义方式和信仰主义方式;第3章
自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伊始,“科学哲学”同题总论性著作基本均为问题学框架,即以学科核心问题为框架阐述学科基本理论,鲜见有名的学科史著作,这与西方哲学其他学科以史为基殊为分野。科学哲学呈现“问题学”的形式,有诸多原因。但是,科学哲学的研究在观点、体系、领域、流派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积累,虽然争论激烈,
该著主要收录了伊斯兰哲学家阿尔法拉比一些篇幅相对较小的逻辑学著作,主要内容是其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精深细致的解读。阿尔法拉比被他的同胞称为“第二导师”,而“第一导师”在阿拉伯人那里就是亚里士多德。作者对亚里士多德的解读看似漫无边际,但在枯燥和繁琐论证中所关联与指引到的核心思想对理解他的注疏及目的有着重要
科学解释是科学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论是科学解释的语义相关模型还是科学解释的语用相关模型都不能揭示解释相关的本质。该著尝试从解释者信念作为切入点,通过贝叶斯网络构建科学解释的解释者信念语境相关模型,试图避免解释的语义相关模型不关注解释者遇到的困境,以及避免范·弗拉森、阿欣斯坦等人语境相关解释模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