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四书”则成为西方人了解和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重点,成为不同国家的学者们共同的研究对象和思想资源,对于“四书”的研究和阐释已经跨越了国界。该著“引论”研究了耶稣会士的《论语》译本,并提出要在宋明理学及文艺复兴思想的背景下去理解这个译本。书中提供了《论语》的三个不同版本:中文原文、1687年的拉丁译文及作者本人所翻译的英译本,并且还提供了很多注释以证明耶稣会士所用文本的来源——主要是朱熹的《四书章句》及张居正的《四书直解》。
(中大哲)
责任编辑 贾红莲
该著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传播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通过历时分析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与传播各个阶段的特征、典型译本的译介情况以及代表性译者的概念翻译策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呈现思想翻译传播的普遍特点和规律,并彰显出翻译与思想文化传播的密切关系和互动效力。(周丹)-方红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于1625年在陕西西安府盩厓(现已改为周至)县出土后,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文字资料,也是世界基督教史上的重要文献。300多年来,国外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作了大量研究:刊布拓片、释读碑文、考证史实、编制各种文字的译注本、撰写论文等。法国汉学界的泰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又是杰出的翻译家,兼修东西思想文化,一生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化科学著作。处于一个社会动荡,新旧文化交替的年代,郭沫若无论是诗作还是译作都充满热情和力量。作为五四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先驱,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如“处女媒婆”论、“创作论”、“风韵译”等
(2014年9月24日)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嘉宾和专家学者齐聚北京,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这次会议是国际儒学界和国际学术界的一次盛会。首先,我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