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尔文时代到现在,生物学家一直在努力探寻人类道德意识的起源。该著以整个道德演化的自然历史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道德意识在上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上,以怎样的方式发生演化,并最终将人类引向良知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而言,该著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作者认为,在采猎社会,生存的本质归结为一点:不合作,即死亡。人类的道德乃是伴随着狩猎大型猎物演化而来的,个体需要在群体中生存下来并茁壮成长,道德意识是一种复杂的防御机制。
(谌章明)
规则伦理学沿着启蒙的路线,让人们臣服于一种生硬的伦理规则,难免遭人诟病;美德伦理学则由于片面拒斥启蒙规划和伦理规则,使自己失去了根基和可操作性,落下了道德相对主义的骂名。从根本上看,要走出困境,就必须走一条“接合”之路。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格妮丝·赫勒对此作了积极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赫勒的
有无“斯密难题”,学界有争议。斯密以不同的方式不止一次地表示道德与获取利益融通,他认为,人唯有道德才能觉察自己行为的长远后果和实现更大的快乐或避免更大的痛苦,而资本在诚实的人手上才会得利。这说明,道德力存在且不可小视。道德力是经济社会发展之重要力量。虽然有人明确反对“道德力”的概念,认为道德是关于义
戴维·米勒所建构的现实主义的全球正义理念虽然为民族自决和对民族同胞的偏爱情感提供了空间,但其理论仍然面临许多难题:作为其全球正义关怀之终极单元的人的概念(即需要帮助的受动者和具有选择能力的行动者)既缺乏足够的规范内涵,也不具有“自由而平等的世界公民”概念所具有的那种普遍性,难以成为全球正义理念的人学
该著是关于现代社会群体冲突原因的里程碑式著作。作者从心理学切入关于道德的讨论,基于人类大脑的“双加工”理论,将人类的大脑比作可以在两种模式间切换的照相机,一种是“傻瓜型”的自动模式,另一种是手动调整模式。而道德思维正是人类不断对心理作出适应性调整的产物,它能够使性本自私的个体享受到合作的果实。我们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