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像文学那样,能够在虚幻的场景和人物身上生动形象地将恶表现出来。在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人物和荒诞不经的故事人物形象身上,恶有了具体的表现;在心理分析小说和巴洛克时期高贵人物从天堂跌入地狱的故事中,恶的描写有了心灵上的透彻、尖锐的深度;在戏剧中,恶赢得了一种灾难性事件不可避免的巨大动力。然而,从浪漫派开始,文学才脱离了把恶置于人性阴暗面上的道德观点的束缚。文学将在一种纲领性的意义上变得与道德无关,并且在耸人听闻的罪行中,在欲念的深渊里和暴力的恐怖中发现恶的审美魅力。在该著中,彼得-安德雷·阿尔特探究了各种类别的作品,诸如悲剧、侦探故事以及幻想小说、恐怖故事和战争报道等,通过放纵、逾越、重复和讽刺改写的结构得出了一个关于恶的美学的大致轮廓。在从歌德经过霍夫曼、雪莱夫人、波德莱尔、于斯曼、王尔德、格奥尔格、卡夫卡直到容格尔和利特尔的欧洲文学广阔的光谱上,人们注意到一种恶的现象学,这种恶的现象学直至今天都意味着一种道德丑闻。在该著的最后,作者对奥斯维辛之后恶的美学和伦理学准则进行了思考,这种伦理学准则也规定着后现代条件下文学的价值判断。
(卢春红)
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像文学那样,能够在虚幻的场景和人物身上生动形象地将恶表现出来。在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人物和荒诞不经的故事人物形象身上,恶有了具体的表现;在心理分析小说和巴洛克时期高贵人物从天堂跌入地狱的故事中,恶的描写有了心灵上的透彻、尖锐的深度;在戏剧中,恶赢得了一种灾难性事件不可避免的巨大动力。然
新世纪以来,在中国文艺美学新的学术动向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现象学的方法所带来的启发与方法论上的突破。客观地说,现象学的方法引领着当代文艺学与美学走出了以往的方法论困局,开拓出了新的领域,并且给了我们对人文学科重新进行存在论奠基的契机。当下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没有把学习和引进现象学方法作为自己的目的,也
拯救正义与平等[英]G.A.科恩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Rescuing Justice and Equality[英]G.A.科恩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科恩(G.A.Cohen,1941—2009),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齐切利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开创者和旗手。代表作:《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1978年)、《历史、劳
“风韵译”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体系的建设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突破了翻译的文本中心论,启示了“神化说”的翻译观,是郭沫若的美学思想在其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风韵译”从美学层面介入翻译,是传译文学作品艺术性的有效方法。根据现象学美学的空白理论,探讨“风韵译”的运作机制,旨在领悟郭沫若的翻译艺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