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核心功能是在超越性的维度上展开和运转的,这意味着哲学总是在不同的精神境遇或现实的视阈中,以不同的时代精神为基准来设计和规约自己所理解的哲学“境界”。在西方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不同的哲学样式总是以其映照哲学的本体方式来体现哲学的精神实质,并显现为不同历史中的哲学追求,进而在深度的价值指向上体现出哲学境界。梳理哲学的内在逻辑,从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来观察哲学境界的历史沿革之路径,从中可以管窥未来哲学境界发展的基本走向。在今天的时代精神境遇中,形而上学集中体现为对社会生活的批判性理解,对海德格尔所言的“物”的体系的否定,对形而上学与哲学境界的相互融合。与旧的形而上学相比,当代形而上学主要是确认人的发展的理想尺度,并在批判当下的现实过程中培育形而上学的融现实性和理想性为一体的理想追求。用马克思的语言表述就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该著共分为4个部分,围绕当代西方哲学关于“语言批判与形而上学”的论争展开论述。第1部分考察了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家从语言批判入手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种种尝试,厘清论争的源流,分辨语言批判对于形而上学的两种相反的作用方式,即正面的建构作用和负面的消解作用。第2部分以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语言批判为轴心,展现了20世
该著在对“哲学形态学”进行深入考察和作出明晰界定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及其历史演变为对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关系为主要线索,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程进行重新描述和阐释,力求客观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主要的体系形态及其理论内容、本质特征和当代意义,揭
时至今日,历经两百余年的康德研究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已成为一门国际化的“显学”;在研究类型上也由于语文学、思想史、文本分析和论证重构等多重方法之间的相互结合而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国内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对康德哲学的研究热情大有持续升温的趋势。对康德哲学的研究早就超越了特定的语言文化
金岳霖作为分析哲学在中国的著名代表人物,却在1950年之后首先起来批判分析哲学。本文认为,金岳霖的批判基本出于理论上的自觉。这种转变来源于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理论的接受。本文将首先分析金岳霖对自己以及对罗素的逻辑分析方法的批判,指明金岳霖批评的基本内涵,即逻辑法则与推论并非纯粹形式性的,而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