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查看更多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自2010以来勘探、发掘青浦区青龙镇唐宋时期遗址。明确青龙镇遗址主要沿着吴淞江支流——通波塘两岸分布,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最宽处1000米,窄处仅有400米,距河道越近,文化层堆积越丰富,总面积约2平方千米。宋代青龙镇的范围比唐代更大,与文献中青龙镇形成于唐代、鼎盛在宋代的记载相符。清理建筑基址8处、灰坑144个、灰沟28条、墓葬4座、水井69口、炉灶7个、铸造作坊1处、佛塔遗迹1处。佛塔遗迹与文献记载的“隆平寺塔”相吻合,属于当时青龙镇的“北寺”——隆平寺,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为七级佛塔。发现了隆平寺塔残存的塔基部分与地宫。地宫中部放置一个木函,函外左右各有一座阿育王塔。木函为四重套函,由外向内依次为木函、铁函、木贴金椁、银棺,最内重银棺供奉有木贴金释迦牟尼涅槃像,身下铺有芥粒大小的五色石子,身旁有乳香。铁函的一角还放置有一个铜瓶,瓶内有4颗实心的圆珠,3颗为水晶质,属于舍利。四重函内还装藏有银箸、铜鎏金匙、银钗、银鎏金龟、铜镜、水晶念珠等近40件(组)供养品。宫室内满铺大量各时代钱币,共计10693枚。隆平寺塔与现存的“南寺”的青龙塔一起构成了复原青龙镇布局南北区域的2个关键性地标。在通波塘河岸发现了瓷片堆,数量巨大,窑口丰富,且与目前朝鲜半岛和日本考古发现的器物组合十分相似。考古发现与文献相印证,证明了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该遗址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